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3年深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更新数据,在样地调查和平均木生物量、含碳率、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基础上,对深圳市经济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3年深圳市经济林生物量103.66×104t,其中植被生物量94.74×104t,枯落物生物量8.92×104t;总碳储量232.31×104t,其中土壤碳储量、植被碳储量和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8.25%、19.79%和1.96%;荔枝林碳储量占经济林总碳储量的92.26%。在空间分布上,宝安区的经济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最高,分别为41.54×104t和94.07×104t,其余依次为龙岗区(41.14×104t,91.68×104t)、南山区(16.49×104t,36.70×104t)、罗湖区(1.95×104t,4.34×104t)、福田区(1.59×104t,3.54×104t)和盐田区(0.94×104t,1.99×104t)。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104.17 t/hm2,其中植被碳密度20.62 t/hm2,枯落物碳密度2.03 t/hm2,土壤碳密度81.52 t/hm2。深圳市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较低,固碳潜力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从2008年开始进行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为了评价经营效果对森林固碳能力的影响,以热林中心2011年、2013年、2015年对238块系统抽样样地数据为基础,采用现有的生物量方程和碳转换系数乔木林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乔木林碳储量由2011年的605826.95t增加到2015年的721847.04t,年平均增加29005.02t,碳密度由2011年的35.94t·hm^-2增加到2015年的42.34t·hm^-2,但仍小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数。针叶林碳储量高于阔叶林,由2011年的413753.07t增加至2015年的479611.05t,年均增加16464.50t,栎类的增长幅度最大,年均增长率64.00%,碳储量最大的树种是马尾松,占总碳储量的62.92%。证明近自然经营能够有效促进森林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杉木生态公益林碳储量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浙江省3个年龄级杉木优势林和含杉木混交林的生物量及其分布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杉木优势林依靠高密度种植和人工管理,在前10年乔木层生物量达到47t·hm-2以上,在中龄林(11~20年)及成熟林(21~30年)阶段杉木优势林乔木层生物量增加很少,且都低于同龄级的含杉木混交林;含杉木混交林乔木层的生物量随着林龄增加明显增加,中龄林比幼龄林增长了147%,成熟林比中龄林增长了28.1%;若杉木优势林改造为含杉木的混交林,碳储量至少增加0.84t·hm-2a-1;若不改良,碳储量至多增加0.21t·hm-2a-1。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测定了林地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及根系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碳储量。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在8、30和40年生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内,总碳储量分别为104.9 t·hm-2、136.67t·hm-2和176.89 t·hm-2,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5.9%、14.97%和28.48%,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为90.73%、72.98%和68.01%。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的正向积累是导致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逐年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第七、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从不同龄组、林型、起源对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98.31×10~6 t,2013年增至831.81×10~6 t;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各林型(除灌木林)碳储量普遍增加,平均碳密度却有所降低,由第七次调查时的49.98 t∕hm~2,降至2013年的39.78 t∕hm~2;人工林各龄组间碳储量变化明显,平均变化率达55.28%;天然林碳储量却只增加了23.02×10~6 t,增长率为3.26%。适当扩大人工林面积可增加碳储量,但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云南碳汇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9年和2008年公益林区两期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从时间尺度上对公益林区的森林资源格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掌握了莲都区公益林在林龄、郁闭度、疏密度、森林类型等方面的变化情况。通过1999年到2008年的十年建设,幼、中龄林与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由78:22演变到40:60,蓄积比由54:46演变到23:77;低郁闭度(郁闭度小于0.7)林分由76.57%下降到25.14%,高郁闭度林分则从23.43%上升到74.86%;阔叶林面积占比从11.43%增加到11.57%,针阔混交林面积从26.86%增加到40.29%;单位面积平均蓄积从25.65 m3·hm-2增长到37.95 m3·hm-2,年均净增率4.30%。  相似文献   

7.
科学准确的碳计量是评价森林减缓大气CO2浓度增加、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关键,而竹林特殊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使得竹林碳汇计量较其他森林生态系统更为复杂。采用生物量法研究蜀南苦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并对苦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立竹平均含碳率为450.792g·kg-1,不同龄级苦竹各器官含碳率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9.410g·kg-1,不同土层差异极显著;2)苦竹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823t·hm-2,其中土壤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为132.568t·hm-2,占总碳储量的84.53%,枯落物碳库为最小的碳库(4.823t·hm-2),只占总碳储量的3.08%;3)苦竹立竹碳储量为19.432t·hm-2,占总碳储量12.39%,其中近半(49.13%)贮藏于竹秆中。竹秆、竹枝、竹叶3部分地上碳储量总计达13.346t·hm-2,占立竹总碳储量的68.68%,地上部分碳储量为地下部分碳储量的2.19倍;4)苦竹林生态系统植被层年固碳量为8.262t·hm-2,相当于每年固定30.294t·hm-2CO2,固碳能力强于毛竹。  相似文献   

8.
采用2 km ×2 km的UTM网格取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等三大碳库的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东莞森林碳储量总量为973.05 ×104 t,森林总平均碳密度为175.86 t·hm-2;其中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61.48 × 104t,平均...  相似文献   

9.
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重庆铁山坪46年(42~51年)生马尾松次生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生物量为142.06 t·hm-2,乔木层(89.91%)>灌木层(5.61%)>枯枝落叶层(2.98%)>草本层(1.50%);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总有机碳贮量为197.78 t·nn-2,乔木层为76.06 t·hm-2(38.45%),灌木层为3.55 t·hm-2(1.79%),草本层为0.88 t·hm-2(0.44%),现存凋落物层为2.34 t.hm-2(1.17%),土壤层为114.96 t·hm-2(58.13%);马尾松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树干的碳贮量最高,占乔木层碳贮量的75.06%;马尾松林年净生物量增长量为9.01 t·hm-2a-2,年净固碳量为4.49 t·hm-2a-2,折合成CO2为16.46 t·Inn-2a-1.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井冈山林相图为基础图形资料,根据1999年的二类清查资料建立数据库,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论述了森林资源的分布特征;统计了各种森林类型的面积;实现了资源现状的可视化以及森林类型自动查询和检索;并输出专题图.关于森林资源变化动态分析得出:从1988年至1999年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从73.1%增长到85%:有林地比例从77.80%增加到88.38%,1988年、1995年、1999年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分别为65.25m3/hm2、96.15m3/hm2、105.50m3/hm2,蓄积显著增加后趋于稳定.1995年和1999年保护区总生物量分别为6 160 986.70t和6 245 181.834t,碳储量密度分别为86.82t/hm2和90.93t/bm2,平均增长1.83t/hm2·a,碳汇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利用模型模拟法、完全收获法和生物量碳含量转换系数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研究了周至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为周至县森林植被碳储量762.78万t,平均碳密度50.26t·hm-2,其中有林地总碳储量为641.61万t,不同林分之间碳密度为2.651~72.441t·hm-2、平均53.443t·hm-2,疏林地碳储量144.51万t,不同疏林地碳密度为1.837~50.270t·hm-2、平均46.817t·hm-2,灌木林碳储量6.66万t,不同灌木林的碳密度2.37~29.34t·hm-2、平均9.20t·hm-2;平均碳密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值,低于近邻、全域为山区的宁陕县。  相似文献   

12.
采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2017年的林地变更数据,乔木林和疏林地采用IPCC法,灌木林采用缺省值法,研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森林植被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汇价值.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339.71万t,总碳储量为170.23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9.73 t·hm-2,碳密度为9.8...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严重的冰雪灾害袭击了广东粤北地区,导致杉木林产生大量的折干残体,增加林地的碳和养分输入。折干残体中的难分解物质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循环,然而还不了解冰雪灾害后杉木林折干残体的储量和养分动态规律。分析了粤北冰雪灾害后的杉木林折干残体的储量和养分动态,结果表明:从2008年到2011年,折干残体的质量从6.86 t·hm-2减少到6.11 t·hm-2,N含量从1.99 g·kg-1增加到2.33 g·kg-1,P含量从0.19g·kg-1增加0.23 g·kg-1,而K含量从0.88 g·kg-1下降到0.75 g·kg-1。折干残体N累积量从13.65 kg·hm-2增加到14.22kg·hm-2,P累积量从1.30 kg·hm-2增加到1.40 kg·hm-2,而K累积量从6.04 kg·hm-2减少到4.58 kg·hm-2。折干残体缓慢的分解特点对于碳的储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蓝山县十二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毛竹林面积16 369.1 hm2,毛竹总株数521 148.27百株,立竹密度3 184株/hm2。毛竹林总生物量为1.234×106t,总碳储量为6.22×105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75.4 t/hm2,碳储量为38 t/hm2。从海拔高度看,蓝山县毛竹林总生物量及碳储量的80.5%分布在海拔50~450 m处;从坡度看,蓝山县毛竹林总生物量及碳储量的83.9%分布于16~35°处。这与毛竹林资源在海拔和坡度上的分布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根据标准样地取样和实验室得出的数据及莽山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莽山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莽山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3.436×106 t,各类型土壤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黄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草甸土,莽山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95.35 tC·hm-2。莽山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草甸土>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空间分布在106.85~216.83 tC·hm-2范围内变动。莽山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41.74~85.67 tC·hm-2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为75.30 tC·hm-2。莽山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3×106 t,占莽山土壤有机碳库总碳储量38.55%。  相似文献   

16.
不同林分密度下柳杉人工林立木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贤安  彭培好  王莉  杨宗莉 《林业科技》2013,38(1):31-34,39
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以四川省彭州市国有林场天台山工区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相似、人工林密度为650~700株/hm2和800~850株/hm2的柳杉人工林中设置调查样地,对柳彩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柳杉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19.38t/hm2,高于低密度林分总生物量的64.6%;林分总生物量随着胸径、树高的增大而增大,胸径大小对林分总生物量的贡献更为显著,其复相关系数为0.976 5;林分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变化的趋势与生物量的变化保持一致,高密度下林分的碳储量达59.69t/hm2;通过材积源生物量法模拟构建的生物量模型能较好反应单株立木生物量的大小,其复相关系数值为0.9685;在未来14年内,不同密度下林分总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年季动态变化呈逻辑斯蒂曲线增长,低密度下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年均增长率约为9.48%,远远大于高密度下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年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17.
建阳市森林碳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阳市1985年、1996年和2007年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2011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应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了建阳市森林生物量、总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表明:2011全市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分别为5592.81万t、2796.41万t和107.73t/hm2;1985-2011年全市森林总的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1986-2007年间森林总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增加了70.05%和42.28%;2008-2011年间除防护林碳储量保持1.4%的增长外,森林总碳储量、碳密度和特用林、用材林和薪炭林的碳储量均有所下降。1985-2011年间防护林碳储量占森林总碳储量比例不断上升,2011年碳密度比1985年增长了38.3%;用材林碳储量占比不断下降。1986-2007年间杉木、马尾松、阔叶树、竹林碳储量均呈明显增长,储碳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杉木碳储量增长了3.76倍,碳密度增加了97.8%;但2008-2011年间杉木、阔叶树林分碳储量与碳密度均有所下降,储碳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样方法和收获法,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碳税法和人工制氧法,对云南玉溪磨盘山华山松人工林(16 a中龄林、26 a近成熟林、43 a成熟林)生物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固碳释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三种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81.515 t·hm-2、284.679 t·hm-2、295.311 t·hm-2,碳储量分别为85.751 3t C·hm-2、139.934 4 t C·hm-2、132.508 6 t C·hm-2,净碳储量分别为:5.365 3 t C·hm-2·a-1、5.383 6 t C·hm-2·a-1和3.082 7t C·hm-2·a-1;三种林龄群落各层碳储量均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三种林龄乔木层的碳储量分别占:91.37%、94.99%、93.70%;不同林龄相同器官(根、皮、叶、干、枝)之间变异系数在2.10%~7.33%之间,而同一林龄不同器官的变异系数在2.12%~5.82%之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成熟林乔木外,另两种林龄乔木各营养器官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华山松中龄林、近成熟林、成熟林同化大气中CO2和释放出O2价值量分别是355 044.221 3 yuan·hm-2,216 003.386 1 yuan·hm-2,556 831.529 6 yuan·hm-2和338 767.648 4 yuan·hm-2、577 627.367 6 yuan·hm-2和351 419.513 0 yuan·hm-2。  相似文献   

19.
江西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测树学及遥感技术研究了江西千烟洲试验站人工林的碳蓄积特征.使用林木各器官的相对生长模型,结合林分调查,估算了标准木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进而获得单位面积及整个小流域森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利用IKONOS遥感图像进行目视判读,计算不同类型人工林的面积.林龄19年的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的单株标准木地上部分碳含量分别为29.0、25.6和23.3 kg;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木荷林、针阔混交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 088、8 768、7 542、13 215和8 359 g·m-2;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8 257和3 979 g·m-2;遥感估算的千烟洲面积为207.96 hm2,其中78.8%为森林和柑橘园;全区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活体碳储量分别是13 291和6 336 t;人工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79.24%, 是千烟洲试验区最大的碳库;研究区地上生物量从1983年的256 g·m-2增长到2005年的6 391 g·m-2,增长了25倍.人工造林显著地固定了大气中的碳.  相似文献   

20.
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储碳固碳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九龙江口24年生、48年生的秋茄红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秋茄林木层各器官、凋落物层、土壤层含碳率和土壤呼吸,结合各组分生物量和年净生产量,计算秋茄红树林的碳储量和年净固碳量。结果表明:24年生、48年生秋茄林碳储量分别为183.31、244.45 t·hm-2,其中林木层碳储量分别为162.45、222.95 t·hm-2,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15.05、16.99 t·hm-2,土壤层和林木层碳储量在生态系统碳储量中的比例均随林龄增大而升高。24年生、48年生秋茄林均表现出了碳汇功能,其中24年生秋茄林年净固碳量较大,为18.51 t·hm-2·a-1;而48年生秋茄林的碳汇功能较低,为7.01 t·hm-2·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