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不同杀菌剂防治芦笋褐斑病和茎枯病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又称石刁柏、天门冬,是一种高营养、高纤维、治病、防癌的药膳蔬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其发生的病害近年来种类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重,尤其是芦笋褐斑病和茎枯病。严重的可造成芦笋大量枯死,为了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特作了防治芦笋褐斑病和茎枯病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2.
防治芦笋茎枯病药效评估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芦笋(保护地)种植面积的加大,芦笋茎枯病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芦笋生产,针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防治芦笋(保护地)茎枯病的药剂进行药效比较,客观科学评价其防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当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冒牌Grande和美国进口F1代全雄杂交种Jersey Knight两个芦笋品种,在露地和保护地(普通塑料大棚)两种栽培方式下对芦笋茎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芦笋茎枯病发病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栽培方式间,芦笋茎枯病发病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积极推广F1代杂交种和采用设施避雨栽培是防治芦笋茎枯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芦笋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芦笋茎枯病及夜蛾类害虫的发生为害,笋农盲目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导致上市芦笋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危及芦笋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对芦笋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了有效探索,总结如下。1清园茎枯病、褐斑病等是芦笋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遗留田间,通过雨水传播,侵害茎部和植株,导致发病。芦笋田在管理中通过清园可减少田间菌原基数,降低病害发生。栽培中要重点抓好每年冬季地上茎枯萎后,秋季春留母茎枯黄留养秋母茎前,春笋采收结束留养春母茎前的三次…  相似文献   

5.
涂茎是目前防治芦笋茎枯病的主要施药方法。一直以来,农户使用多菌灵加代森锰锌涂茎防治芦笋茎枯病,为了避免其产生抗药性,有必要更新药剂。武汉市蔬菜病虫测报站在黄陂区植保站的配合下,在黄陂区蔡店乡桃花村进行了2.5%适乐时药剂涂茎防治芦笋茎枯病的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agi Sacc)。是芦笋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害,在防治上有一定难度,往往成为老产区毁园绝产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我们针对该病在金华地区气候条件下的发生特点以及芦笋在田间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综合防治研究,简介如下。一、适期留母茎试验本地区春季留母茎的时期是3月下旬到4月初。田间试验的留母茎时期分别为4月  相似文献   

7.
正1捡拾烂果烂果即果实被病原菌(真菌)侵染后,在果实上所表现的发病症状。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是初侵染和再侵染的主要菌源。各苹果园要在果实采收期或采收后,将园内树下病果、虫果、烂果全部清理干净并移至园外深埋,以减少果园内的病原物。2剪除枯枝、病枝枯枝、病枝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去除枯枝、病枝可减少病原。在秋冬季结合整形修剪,要将病枝、枯  相似文献   

8.
芦笋茎枯病是我县芦笋生产的大敌,直接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我们通过近年对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摸索,初步控制了芦笋茎枯病的危害。目前我县芦笋亩产量已达到1000~1500kg,产值3000~40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9.
芦笋茎枯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在山东省莒县有二十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年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芦笋茎枯病在本县的发生和为害也逐年加重,为控制该病的发生,广大笋农在芦笋的整个生育期间要交替用药多达10次以上,不但增加了防治成本,而且造成了农药污染,影响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笋农的收入。为了从根本上降低农药残留,提高防治效果,笔者在掌握了该病在本地区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改进栽培技术来预防芦笋茎枯病的发生,不但降低了用药次数,取得了显著的防病效果,而且提高了芦笋的品质和产量。1病原与症状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芦…  相似文献   

10.
芦笋营养丰富,种植效益高,大棚芦笋已成为江苏省涟水县的农业特色产业,涟水芦笋已被列为江苏省优势农产品。随着当地芦笋种植规模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芦笋病害发生逐渐加重,其中立枯病、茎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等病害已成为大棚芦笋的主要病害,严重降低了芦笋的产量和品质。该文介绍了上述4种芦笋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我国南方近几年新发生的桃枝枯病的发生规律,适时有效防治,采用田间定点连续调查,室内显微观察、分离、鉴定、接种等方法对江苏省无锡市水蜜桃枝枯病的消长规律,病菌越冬、初侵染、再侵染及侵染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桃枝枯病发生有显著差异,‘柳条白凤’和‘湖景蜜露’的自然病枝率分别为80%和60%左右;桃树下部病害发生率一般高于上部;6月下旬至7月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室内、田间、土表和土壤耕作层病枝上越冬。通常3月初产生分生孢子器。孢子捕捉结果显示,3月中旬分生孢子开始释放,3月下旬至4月中旬释放达到高峰,之后释放量逐渐减少;雨后分生孢子释放量明显增加;6月下旬田间发病新梢上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器,并出现空腔现象。病菌只能通过伤口侵染枝条和果实,但不能侵染叶片。研究结果揭示了桃枝枯病的发生规律,为该病的适时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吴秀芳  邰中庆 《蔬菜》1999,(5):21-21
随着芦笋栽培面积的扩大,以及各地相互引种,芦笋病害也逐年严重起来,对此应该引起重视。芦笋的主要病害是茎枯病,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以农业防治为中心在关键时期及时喷药保护,具体防治措施如下:一、全面彻底清除地上枯死母茎和残叶杂草在夏笋采收结束...  相似文献   

13.
一、彻底清园冬季芦笋,地上部分茎秆逐渐枯萎,由于芦笋枯败的茎秆上潜藏着大量的病菌和害虫。因此为了防治病虫危害芦笋,应把这些残败枯株拔除,搬离田间烧毁,彻底清除病虫害在田间的寄主,以减少病菌和虫卵的越冬基数。清园时间一般在12月下旬至明年1月上旬,具体时间应在芦笋  相似文献   

14.
芦笋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嫩茎质地细腻,有鲜美芳香的风味,纤维柔软可口,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一种高档的营养保健蔬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芦笋病虫害较多,主要有茎枯病、立枯病、炭疽病、茎腐病、夜蛾类害虫、蚜虫、蓟马等。在栽培管理上要重点做好这些病虫害的防治工作。1主要病害1.1茎枯病茎枯病是我国芦笋的主要病害,南北均有发生,一般在长江流域、华南各地温带次湿润区危害严重,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该病的蔓延,轻则使翌年严重减产,重则全园茎秆枯死,造成绝产。①症状此病都在茎、枝上发生,病斑纺锤形或短线形。发病初期由水渍状变为黄色小斑点,后为褐色,…  相似文献   

15.
近3年来,对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它在田间发病可分为始发期、普发期、严重期和茎枯死期四个阶段。田间发病与病源基数、雨量、温度呈正相关。采取彻底清园、鳞芽盘消毒、药剂防治、加强管理等综合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茎枯病的发生和危害。药剂防治应以防为主,采用70%代森锰锌和1:1波尔多液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芦笋市场的扩大,栽培面积与日俱增,病虫害也逐年增加,特别是芦笋茎枯病的发生与为害,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省)芦笋的产量与质量。冬季,芦笋进入休眠期,保护好芦笋裸盘安全越冬,做好芦笋园的冬季田间管理工作,是提高芦笋全年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芦笋是我县的主要出口创汇蔬菜之一,但由于笋区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大、年限长,加之近几年茎枯病对部分农药的抗性不断增强,甲基托布津等品种对其防效甚微,致使茎枯病逐年加重,化学合成药剂使用频繁,芦笋产量和质量下降,生产成本增加,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我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芦笋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残留,筛选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防治芦笋茎枯病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茎叶喷雾的方法测定春雷霉素、多抗霉素、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枯草芽孢杆菌等5种生物农药对芦笋茎枯病致病菌天门冬拟茎点霉菌的抑菌活性,并对植株的安全性和防治效果进行研究。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香菇多糖和氨基寡糖素对天门冬拟茎点霉菌无直接抑菌活性。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80、160 g · (667 m~2)~(-1)含孢子1000亿个· g~(-1)枯草芽孢杆菌WP抑制芦笋生长。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末次药后7 d,5种生物农药高剂量的平均防效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差异不显著,均对芦笋茎枯病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4 d,含孢子1000亿个· g~(-1)枯草芽孢杆菌WP、2%香菇多糖AS和5%氨基寡糖素AS的田间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种生物农药均可用于芦笋茎枯病的绿色防控,其中植物诱抗剂类的香菇多糖和氨基寡糖素防治效果好且持效期较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芦笋茎枯病发生及其病原菌研究概况、芦笋野生种质资源及其抗茎枯病应用前景和芦笋茎枯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认为大力加强芦笋抗茎枯病品种的选育是病害防控的根本方向和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芦笋产区茎枯病危害较为严重,造成芦笋大面积枯死,导致芦笋产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芦笋的生产效益。为此我们对芦笋茎枯病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