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郭赵娟 《长江蔬菜》2013,(20):19-21
为完善胡萝卜优良品种郑参丰收红栽培技术,特进行了秋季单垄双行栽培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减小,产量有降低的趋势,而商品根率有增大趋势;最佳垄株距可选择50cm×10cm,60cm×10cm;种植密度为2.67万株/667m2时,产量最高,密度为1.28万-2.22万株/667m2时,既高产,商品根率又高。  相似文献   

2.
改进栽植方式,适当加大栽植密度,可提高温室草莓的先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试验认为温室草莓大垄双行栽植条件下,最适株距为12cm左右。  相似文献   

3.
胡尊政  刘辛 《落叶果树》2001,33(2):30-31
改进栽植方式,适当加大栽植密度可提高棚室草莓的先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试验认为棚室草莓大垄双行栽植条件下,最适株距为11cm左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浙江宁波鄞州区樱桃番茄主栽品种千禧进行密度和整枝方式试验,筛选适宜的密度和整枝方式,结果表明,樱桃番茄千禧采用单垄双行单蔓整枝方式,株距30~40 cm为宜。  相似文献   

5.
以草莓品种红颜为试材,研究在日光温室垄栽行距为15 cm时,不同株距栽植的草莓植株生长、果实品质、产量、产值的差异,以确定红颜在日光温室内栽培适宜的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栽植株距为15 cm的草莓植株生长特性和果实品质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产量高,尤其是前期产量较高,生产效益突出,说明红颜草莓可在日光温室内进行高密度栽培。  相似文献   

6.
以"中研988F1"番茄为试材,通过二因素四水平密度处理,研究了高寒地区不同栽培密度对大棚番茄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西宁地区大棚栽培番茄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行距与株距二因素互作效应无显著差异,株距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在8种密度试验中(80-40)cm×35cm和(70-40)cm×35此2种密度下栽培的番茄植物学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小区产量相对最高,且与其它小区产量间达差异显著水平,是高寒地区大棚番茄栽培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黄花菜生长和鲜蕾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67 m2栽培5000株时,不同栽培方式土壤含水量、黄花菜生长和鲜蕾产量总体表现是单垄栽培﹥宽窄行栽培﹥等行距栽培;宽窄行集中连片栽培,增加宽行距、缩小窄行距,等行距栽培增大行距、缩小株距,黄花菜生长势均较好,鲜蕾产量高。建议利用田边地界单垄栽培黄花菜或采用窄行距0.4 m、宽行距1.2 m、株距0.17 m的宽窄行集中连片栽培。  相似文献   

8.
以番茄为试材,在日光温室越夏茬土壤起垄纸膜覆盖条件下,对番茄单双行种植和株行距参数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结构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期探索日光温室纸膜覆盖下番茄适宜种植结构。结果表明:单行种植模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显著增加,最低密度处理(3.00株·m-2)产量最高。双行种植模式下,密度处理对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最高密度处理(3.90株·m-2)产量最高。在最高密度处理下,番茄在0~20 cm土层的根系占总根系量85%以上,双行模式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单行种植模式,差异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内。单行低密度处理和双行高密度处理产量较高且相近,但双行低密度种植模式利用根系生物量积累,种苗成本低,利于管理,因此在宁夏日光温室番茄越夏南北垄向栽培中,推荐采用3.00株·m-2密度、单行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设施番茄长季节丰产栽培中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开展了金棚系列良种设施番茄长季节栽培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天水地区设施番茄长季节丰产栽培行距定为50 cm前提下,株距45 cm效果最佳,667 m2产量可达12 399.4 kg;株距37.5 cm的次之,667 m2产量为11 000.4 kg.行距为50 cm时,以株距45 cm为主,37.5 cm为辅,是天水设施番茄长季节丰产栽培的最佳密度区间.  相似文献   

10.
普罗旺斯     
《中国蔬菜》2009,1(9):31-31
(高产、精品粉果番茄)产量极高:能比一般主栽粉果品种高出30%的产量。高抗根结线虫:栽培时不必施用防治根结线虫的药物。定植密度:建议采取大行80cm、小行60cm的起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马铃薯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高产优质最佳的行株距,采用37 500和60 000株 ? hm-2两种密度,通过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分别设置4个和7个行株距比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光分布、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及块茎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比在低密度下为1.5、高密度下为2.5时,可提高茎叶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鲜薯产量及其淀粉、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而胞间CO2浓度(C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青薯9号’高产优质的行距/株距在37 500和60 000株 ? hm-2种植密度下,分别为63.3 cm /42.2 cm和64.6 cm /25.8 cm。  相似文献   

12.
以新品种‘北冰红’、品系‘2001-1-135'和‘98-8-165’为试材,研究了株距0.5、0.75、1.0、1.5m,行距2.5、3.0m,不同株行距和架式组合试验对葡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篱架株行距(0.5~0.75)m×2.5m和小棚架0.5m×3.0m,建园密度大,通风透光差,植株感霜霉病害较重,导致第2年植株萌芽率和坐果率低而大幅度减产.小棚架株行距1.0m×3.0m单株保留2个主蔓和1.5m×3.0m单株保留3个主蔓,分别需5a和6a进入盛果期,表现植株感染霜霉病轻、坐果率、果实含糖高、产量低.株行距0.75 m×3.0m单株保留1个主蔓的小棚架,始花期早,4a生树可进入盛果期,表现产量最高,果实品质好,1.0m×2.5m单株保留2个主蔓的篱架产量较高,这2种架式和株行距表现试验当年和试验第2年稳产.通过试验结果确定,新品种‘北冰红’、品系‘2001-1-135'和‘98-8-165'建园适宜的株行距和架式是:0.75m×3.0m的小棚架和1.0m×2.5m的篱架.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生蕹菜生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生蕹菜适宜生长的密度,在设施大棚内,行距30 cm时,设置了20 cm(P20)、30 cm(P30)、40 cm(P40)3种不同株距,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水生蕹菜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水生蕹菜的主茎高、叶片数和主茎粗均表现为P20P30P40,说明生长空间充足利于水生蕹菜单株生物量的积累,但密度过小也不利于水生蕹菜群体生物量的积累,表现为P30P20P40,因此在行距为30 cm时,最适宜水生蕹菜的生长株距为30 cm。  相似文献   

14.
谭光仙 《长江蔬菜》2013,(22):42-44
为推动凯里市生姜产业发展,开展了生姜适宜栽培密度探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姜行距不宜低于50 cm,否则不利于培土,密度以调整株距为宜;生姜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000株/667 m2,此密度下生姜产量高,产品品质优、商品性好;生姜不宜连作,连作病虫害严重,且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栽植密度与氮素施用量对榨菜茎瘤形态特征的影响及茎瘤空心发生规律,设置3个栽植密度(行株距为40 cm×40 cm、40 cm×30 cm、30 cm×20 cm)与3个氮素施用水平(100、300、500 kg/hm2),研究不同栽植密度与氮素施用水平对榨菜单茎质量、茎瘤横纵径、空心率及空心指数等指标的影响,并探讨茎瘤各形态指标与空心率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栽植密度30 cm×20 cm搭配300 kg/hm2氮肥施用时能够调控茎瘤形态指标,降低空心率,具有最优产量表现;而在40 cm×40 cm栽植密度下,增施氮肥显著促进茎瘤横纵径,但由于茎瘤空心高发,导致产量明显降低。同时,茎瘤形态特征指标与空心率的相关关系与通径分析表明,茎叶比、单茎瘤鲜质量、腋芽发生率、单茎腋芽发生数与茎瘤横纵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7~0.75),而与菜形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51);对茎瘤空心率直接影响较大的指标分别为茎瘤横径(1.91)与菜形指数(1.38),而其他指标均通过菜形指数作用于空心发生率(-1.24~-0.34),表明菜形指数是影响茎瘤芥空心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横径的伸长为茎瘤空心发生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陈阳 《长江蔬菜》2011,(24):23-24
比较了高山栽培5种不同种植密度对晓丰甘蓝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山栽培晓丰甘蓝株行距为40 cm×45 cm时,其产量、纯收入较其他种植密度分别提高2.3%~14.2%和6.3%~19.3%,是一种较为合适的高山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临沂市机播条件下红玫瑰彩色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开展了机播马铃薯相同行距(90 cm)、不同株距(14、18、22、26 cm)的密度试验,分析了不同密度处理对红玫瑰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株高、茎粗、主茎数、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产量、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红玫瑰物候期无明显变化,株高、马铃薯晚疫病株数呈升高趋势,茎粗和主茎数呈降低趋势,商品薯率和商品薯产量呈下降趋势。以行距90 cm、株距22 cm密度下商品薯667 m~2产量最高,为2 129.25 kg,并且马铃薯晚疫病未见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甘肃河西走廊沿祁连山高海拔冷凉气候区开展西芹种植密度、节水灌溉及有机肥施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西芹最佳种植密度为7 411株/667m2,垄植沟灌,垄面宽40cm、垄沟宽20cm、每垄种2行、株距30cm。应用隔沟交替灌溉(灌水量为正常灌水量的80%)对西芹的生长和产量无显著影响,水分利用率为75.1kg/m3,较对照增加16.0%。配施矿物质有机肥可以显著降低西芹硝酸盐含量,提高单重和产量,增加效益;在当地最佳施肥水平下减量10%并配施矿物质有机肥150kg/667m2与当地最佳施肥水平处理的西芹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秋季烟草垄上膜侧套种马铃薯的薯块大小和产量的影响,从长势和验收结果来看,种植密度为4 446株/667 m2时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经济效益最大,各处理的经济效益从高密度到低密度与对照相比,667 m2增效分别为806.16元,1 326.9元,1 100.82元。这充分说明了秋季留茬膜侧马铃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不同种植株行距下,留茬膜侧秋马铃薯的病株率和虫株率,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发现马铃薯虫害、病害共8种,分别为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 solani(Kaltenbach)],马铃薯生理性卷叶病、马铃薯病毒病(PVY)、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马铃薯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subsp.)和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且病虫害的总发生率随着马铃薯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行距30 cm、株距20 cm时,马铃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