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白刺     
白刺 ( 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为蒺藜科白刺属的灌木 ,枝开展或平卧 ,短枝常成针状。叶簇生肉质全缘。花小 ,黄白色 ,浆果状核果 ,含一个种子。主要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常见的有泡果白刺、西伯利亚白刺、唐古特白刺、齿叶白刺等多种。唐古特白刺 (简  相似文献   

2.
白刺是白刺属(Nitraria.L.)植物的统称.为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植被的重要建群种。全球有12种.我国8种.甘肃5种(唐古特白刺N.tangutorum Bobr.、小果白利Msibirica Pall、泡果白刺N.sphearocarpa Maxim.、毛瓣白刺Npraevisa Bobr、大果门刺N.roborowskii Kom.),唐古特白刺、小果白刺和泡果白刺为白刺属在我国分布最广的三种植物.具有广泛的生态分布及较大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有天然草场13,356万亩,主要是荒漠、半荒漠草场,生长着盐柴类灌木、白刺、刺蓬、蓟属芦苇、芨芨草、红柳、梭梭等植物。这类草大都带有硬刺和一些异味、马、牛、羊都不喜采食;而是骆驼的好饲草,所以骆驼一般不与牛、羊争草场。因此,柴达木有发展骆驼的前景。现仅有2.4万峰骆驼,尚有大片荒漠草场没有利用。据初步测算,在这些荒漠草场上可载牧7万峰骆驼。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荒漠草原白刺夜蛾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制白刺夜蛾危害固沙植物白刺,保持河西走廊荒漠草原生态平衡,观察白刺夜蛾(Lei-ometopon simyrides Staudinger)害虫生活习性和天敌,观察显示白刺夜蛾在河西走廊荒漠草原上,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主要以白刺(Nitraria spp)为食,幼虫期是其主要危害期。在干旱的荒漠草原上,6~8月3个月的平均降雨量超过38 mm,白刺生长茂盛,有利于白刺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使害虫数量大爆发,反之虫口密度急剧降低。不难得出最佳防治时间是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以维持荒漠草原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民勤荒漠草地主要植物群落生境条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民勤境内4种主要荒漠植物群落,从生境条件和生态位2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沙蒿Artemisia arenari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4种群落的土壤机械组成差异主要表现在>0.05 mm的土壤颗粒上,沙蒿和麻黄0.25~1.00 mm的粗砂均较多,麻黄土壤中≥1.0 mm的石砾含量最多,白刺土壤中0.05~0.25 mm的细砂粒最多,梭梭林地的全氮含量普遍高于其他3种群落;2)群落中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4个优势种中,梭梭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麻黄,白刺的生态位宽度最小;3)沙蒿、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沙拐枣的生境条件大致相同,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沙米、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与白刺的生境条件大致相同,盐生草、刺蓬Salsola ikonnikovii、白刺、沙米与梭梭生境相近,泡泡刺与麻黄的生境相近。  相似文献   

6.
骆驼具有独特的生理性能,是所有牲畜中最耐粗饲的一种家畜,它喜欢食用荒漠、半荒漠地区生长的含盐和灰分较高、粗硬、味苦、气味浓、多刺的灌木和半灌木,能适应低蛋白质饲料,对干物质、粗纤维及粗蛋白等有较强的消化能力。骆驼极耐干渴,不怕炎热和寒冷,适于在沙漠和沙山上  相似文献   

7.
景泰绿洲边缘荒漠草地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合理利用荒漠草地资源,对景泰绿洲边缘荒漠草地植被及土壤养分(0~150 cm土层)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景泰荒漠绿洲边缘荒漠草地可分为砾质荒漠草地、砂质荒漠草地和盐渍化荒漠草地亚类。砾质荒漠草地亚类植物生长条件差,表现为土层薄、结构差、养分含量低、水分少;主要植物群落类型有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群落、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 var.群落、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群落、甘蒙锦鸡儿Caragana opulen群落、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群落和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群落,植被盖度一般小于30%。砂质荒漠草地亚类以沙土为主,土壤水分差,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都低于砾质草地亚类的养分含量;主要植物群落有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落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甘蒙锦鸡儿;植被盖度介于17.5%~32.6%,产草量低。盐渍化荒漠草地亚类土层深厚,土壤水分含量和盐分含量高;主要植物群落类型有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群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植被盖度高达55%,一般为30%~45%,草层高度可达48.8 cm;此类草地由于避风低暖,产草量高,多为家畜冬春放牧地和割草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3个演化阶段:雏形阶段(流动白刺沙堆)、沙堆形成阶段(发育20年,半固定白刺沙堆)和结皮与土壤形成阶段(发育40年,固定白刺沙堆)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沙堆土壤物理属性对水分空间分布及入渗的影响,探索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为绿洲荒漠过渡带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绿洲生态安全管理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土壤紧实度和结皮厚度: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2)表层土壤密度流动、半固定、固定白刺沙堆分别为2.32,2.30,1.95 g/cm3;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大小为: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而深层土壤各因子变化不稳定。3)在干旱季节,固定、半固定和流动白刺沙堆分别以0,70,150 cm土层含水量最小,50,130,110 cm土层含水量最大;在多雨季节,表层土壤含水量波动幅度较大,深层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不变。4)不同演化阶段沙堆降雨量与累计入渗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其中固定、半固定白刺沙堆随降雨事件的发生立即开始入渗,流动白刺沙堆当降雨量达到临界降雨量后才开始入渗。在降雨量相同情况下,当降雨量大于0.12 mm时,累积入渗量依次为: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  相似文献   

9.
荒漠植物白刺新固定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生长季内荒漠植物新固定碳在植物-土壤的分配规律,对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野外原位13C-CO2脉冲标记法,测定植物各器官及土壤13 C丰度值,比较不同标记时间段白刺新固定碳分配在不同器官、土壤和呼吸损失中的分配规律,并量化了白刺光合碳向地上、地下碳库的转移。结果表明:不同标记时间段内13 C-新固定碳在白刺叶、茎、根、土壤中的分配差异明显。在标记后1h内,叶片和茎中13 C丰度值迅速上升到最高值,13C丰度值分别达到520.1‰和592.5‰,比对照分别增加14和20倍,此后13 C丰度值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直至趋于稳定;而标记后18h在根系和土壤中发现被标记的13 C,13 C丰度值分别达到9.5‰和-23.8‰,白刺新固定碳经地上部呼吸和土壤呼吸损失量分别在标记1和18h后达到最大。标记32d后,白刺新固定碳在地上部和地下部13 C分配比例分别占35.59%和32.49%,呼吸损失(地上呼吸+土壤呼吸)占31.92%。荒漠植物白刺生长季年固碳量为2895.6kg C·hm-2·yr-1,表明白刺在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碳汇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甘肃白刺属3种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甘肃不同产地的3种白刺叶中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同陕西分布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比较,甘肃产唐古特白刺Nitrania tangutorum、小果白刺N.sibirica和泡泡刺N.sphearocarpa叶中营养成分较高;不同地理种源的唐古特白刺叶片中营养成分含量不同,因此对白刺叶的开发,要考虑种质来源;同一生境不同种的叶营养成分含量有所差异,说明同一生境生长的同属不同种植物对不同营养成分的积累能力不同;除可溶性糖外, 唐古特白刺叶中营养成分的积累高于在果实中的积累,因此就营养成分含量来说,叶的营养价值大于果实.  相似文献   

11.
以传统组培技术培养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苗为对照,采用开放式组培的方法,将不同浓度的抑菌剂次氯酸钠加入到白刺培养基中,根据其生理特性,评价抑菌剂次氯酸钠对白刺组培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次氯酸钠浓度的增加对白刺培养基抑菌效果逐渐增强,浓度达到50 mg·L?1时次氯酸钠对白刺组培苗根数、根长产...  相似文献   

12.
荒漠植物白刺新固定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生长季内荒漠植物新固定碳在植物-土壤的分配规律,对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野外原位13C-CO2脉冲标记法,测定植物各器官及土壤13C丰度值,比较不同标记时间段白刺新固定碳分配在不同器官、土壤和呼吸损失中的分配规律,并量化了白刺光合碳向地上、地下碳库的转移。结果表明:不同标记时间段内13C-新固定碳在白刺叶、茎、根、土壤中的分配差异明显。在标记后1 h内,叶片和茎中13C丰度值迅速上升到最高值,13C丰度值分别达到520.1‰和592.5‰,比对照分别增加14和20倍,此后13C丰度值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直至趋于稳定;而标记后18 h在根系和土壤中发现被标记的13C,13C丰度值分别达到9.5‰和-23.8‰,白刺新固定碳经地上部呼吸和土壤呼吸损失量分别在标记1和18 h后达到最大。标记32 d后,白刺新固定碳在地上部和地下部13C分配比例分别占35.59%和32.49%,呼吸损失(地上呼吸+土壤呼吸)占31.92%。荒漠植物白刺生长季年固碳量为2895.6 kg C·hm-2·yr-1,表明白刺在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碳汇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固沙植物白刺的开发利用与管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刺(NitrariaL)抗逆性强,生长适应幅度宽,能在极度干旱、贫瘠和盐碱地中生存,因此广布于戈壁滩、低温盐碱地和沙漠中,是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一种不可多得的固沙植物。白刺不仅可以固沙、而且其果实、枝、叶均有极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可入药、制成品质上佳的饮料。同时还可饲养山羊。因此,提高对白刺生态作用的认识,对白刺进行良好的管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形成一种保护和利用白刺的良好循环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民勤荒漠草场植物群落自然更新和退化演替初探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前,甘肃民勤沙区荒漠植被正在严重退化.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不能自然更新,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Artemisia arenari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等可进行自然更新.自然更新能力强弱排序为沙拐枣、白刺、沙蒿、麻黄、泡泡刺N.sphaerocarpa,沙拐枣和沙蒿自然更新的速度最快,麻黄最为缓慢.当地植物主要围绕种源(母株)进行更新,更新幼苗的数量与土壤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除白刺外,幼苗普遍出现在当地主风向西北向的下风向.除梭梭人工林群落外,生态位宽度大的植物种其繁殖更新能力亦较强.幼苗成活低的限制因子主要是降水量及其分布.尤其是沙蒿、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的自然更新对降水最为敏感.当地梭梭人工林大面积衰退,梭梭人工林内沙拐枣植株明显增多,存在梭梭人工林向沙拐枣群落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白刺古毒蛾 (OrgyiaantiquaLinnaeus)是柴达木盆地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的草原灌丛害虫。它主要是啃食白刺叶片、叶茎部的嫩茎和嫩皮 ,影响白刺生长发育 ,降低其生物量 ,重则造成部分白刺枝条枯死。据调查全盆地目前危害面积达 2 0× 1 0 4hm2 ,主要分布在乌兰县、德令哈市、都兰县等地。危害区内平均密度 1 4.5头 株 ,最高达 1 1 6头 株 ,白刺古毒蛾的迅速扩散 ,造成了大片白刺枝条干枯死亡 ,严重破坏了柴达木盆地防风固沙植被 ,进而加剧了草地的沙化。本药物筛选试验 ,将选择经济、适用的生物制剂和化学药品 ,确定防治荒漠灌丛草原害虫的最佳剂量和方法 ,为有效控制柴达木地区白刺古毒蛾的扩散和蔓延提供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5种杀虫剂进行了白刺夜蛾的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450 mL/hm2、25%氧乐氰600 mL/hm2、40%氧化乐果600 mL/hm2、35%增效辛灭600 mL/hm2喷雾防治白刺夜蛾,喷药48 h的校正防效在92.41%~95.99%,均高于25%杀虫皇。可在荒漠草原白刺夜蛾的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沿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光合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在防止荒漠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对其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健康状况评价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了过渡带不同分布区(从绿洲到荒漠方向依次为:绿洲边缘区、过渡带2区、过渡带3区和荒漠边缘区)4种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沿荒漠方向梯度下,4种植物叶片(同化枝)含水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从而减轻过渡带植物的氧化胁迫,说明4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4种植物的光合能力随着绿洲向沙漠的延伸逐渐降低,但下降幅度不一致,白刺下降最小,梭梭和芦苇下降较大,沙拐枣在绿洲边缘和过渡带3区较高,而在过渡带2区和荒漠边缘较低;它们的气孔导度与光合能力变化趋势一致,与植物叶片(同化枝)水分利用效率和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不同。芦苇和白刺在过渡带2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沙拐枣在过渡带3区最高,梭梭则为逐渐降低。4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0变化趋势表明梭梭在过渡带梯度下,发生了伴随着光系统破坏的长期光抑制,从而降低其光合活性,而白刺叶片光系统却没有明显受到环境因子的胁迫;芦苇和沙拐枣只有在荒漠边缘才受到严重的胁迫,这些结果表明白刺比芦苇和沙拐枣更适应于过渡带旱化生境,梭梭的适应能力最差。总之,上述研究结果为认识荒漠绿洲过渡带优势植被退化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和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狼牙刺,又名白刺花、狼牙,豆科,落叶灌木,高1~2米,具锐刺,羽状复叶,花冠白色或兰白色,荚果。狼牙刺耐寒、耐旱,适应性强,一般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林下、林缘、山坡、沟谷。在山西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区的乡宁、  相似文献   

19.
阿拉善荒漠几种主要害虫对草地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善科  保平  杨惠民 《草业科学》2000,17(3):44-46,50
对阿拉善草地几种主要害虫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特点进行了研究。阿拉善草原大面积发生的害虫主要有白刺夜蛾、白刺粗角叶甲、巨膜长蝽、柽柳条叶甲和胡杨天幕毛虫,每年发生面积达400万hm^2,严重发生区,造成荒漠植被连片死亡。为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研究并提出了对害虫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阿拉善荒漠草原梭梭与白刺光合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比较阿拉善荒漠草原区2种优势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光合生理特征差异性,在2008年7月下旬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研究区内梭梭与白刺2种植物样株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和光响应曲线,并采用非直线双曲线模型对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8:00-18:00的测定范围内,梭梭和白刺的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型曲线,光合速率的日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1:00;梭梭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大于白刺;梭梭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均明显大于白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