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再生水灌溉下原污灌区土壤中主要盐分离子交换运移规律,采用有污水灌溉背景的两种质地土壤,根据再生水的基本性质及其盐分离子组分.配制4种浓度水平的入渗液,进行土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在低Na+配制液淋洗下的穿透曲线都出现下凹现象,但Na+在壤土中富集的表现并不显著,而在粉质砂壤土中部分Na+吸附累积时间较长;模拟再生水入渗溶液中不同组分的盐分离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污灌土壤中发生的离子化学反应的进行,导致各处理下Na+穿透时间发生显著差异;长期再生水灌溉会对HCO-3含虽较高且粉粒比重大的土壤的人渗等性能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盆栽灌水的方法,研究了养殖污水和清水混灌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发芽所需时间随养殖污水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灌溉适量(200 mL/kg)的养殖污水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发芽率,并增加小麦地上部的干物重。随着养殖污水灌溉量的增加,土壤中的盐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总体上均明显增加,并且主要积累到0~5 cm土层中;土壤中盐分、碱解氮和速效钾向下淋溶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控制灌水对华北高产区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期水分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灌溉处理下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收获后的土壤含水量和剖面硝态氮的累积分布。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量对小麦季0~200cm土层含水量产生明显影响,而玉米季和深层土壤含水量没有显著差异。相同的肥料施入水平下,不同灌溉量会造成土壤NO3--N的累积差异,硝态氮的累积量随着灌溉降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灌溉量的多少决定了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分布,高灌水量使得各土层硝态氮的含量均低于15mg/kg,且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中等程度灌溉水平下,260cm以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低的灌溉量使得土壤硝态氮大量累积在0~260cm土层。  相似文献   

4.
污水灌溉对大白菜金属元素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生活污水灌溉对大白菜体内金属元素和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污水灌溉在不同土壤上的产量效应有很大差异,小粉土上的产量效应明显高于青紫泥。因此,生活污水农用要因土而异。生活污水灌溉对大白菜金属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的影响,与清水灌溉相比差异甚微,短时间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用于农业灌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以皖北地区菜地土壤为供试土壤,以其相邻粮田为对照,研究了菜地土壤氮磷钾含量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种植蔬菜,菜地土壤氮磷钾养分发生了不同变化,与一般粮田相比,菜地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增加,菜地土壤0 ̄60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一般为相邻粮田土壤的3 ̄20倍;菜地土壤磷素积累特别明显,主要积累于0 ̄40cm土层中,菜地土壤全磷积累量为粮田的1 ̄5倍,有效磷积累量为粮田的7 ̄20倍;菜地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明显高于粮田土壤,为粮田土壤的0.6 ̄4倍左右。种植蔬菜时间越长,土壤养分积累量越高。  相似文献   

6.
生活污水灌溉对稻田土壤磷形态和吸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设置不同氮、磷浓度的生活污水进行水稻的盆栽实验,采用改进的Hedley法研究了生活污水灌溉后土壤磷形态和吸附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施用化肥,生活污水灌溉下养分分散进入稻田,而且氮、磷投入量偏低。这导致了种植水稻后土壤总磷(TP)略有下降,土壤有效磷有显著的降低。施化肥促进了土壤易利用态磷的增加,主要是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_3-Pi)的增加。水稻种植条件下生活污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土壤易利用态磷,增加了土壤中等活性磷,主要特征是土壤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_3-Po)减少,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增加。生活污水灌溉能增加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增强了土壤对磷的吸附和缓冲能力。生活污水中不同氮、磷浓度对土壤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磷污水灌溉显著增加了土壤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的含量,而高氮污水灌溉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土壤溶液磷的平衡浓度,从而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并影响土壤的磷形态。生活污水灌溉对土壤有机磷矿化过程影响显著,但其影响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再生水灌溉对棕壤水稻土土壤影响,本文选择辽宁省海城市西四镇后青台子村作为研究区域,研究再生水灌溉后土壤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变化,以及土壤肥力情况。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对于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土壤有机质影响并不显著。同一灌溉模式下,土壤样本中全氮、全磷和铵态氮含量略有增长,硝态氮略有减少。不同灌溉模式对土壤全氮、全磷和铵态氮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于硝态氮的影响较为明显。再生水灌溉能够提升土壤肥力。高水位灌溉下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本文结果能够为合理利用再生水资源,减轻国家农业用水压力,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污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小麦-夏保两熟种植条件下,以盆栽定位方法了城市污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灌溉增产效果明显,小麦污灌比对照增产6.99%-19.40%,夏谷污灌比对照增产3.85%-30.53%;污水灌溉能增加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的含量,增加阳离子代换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污水灌溉的迅速发展,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污水灌溉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污水灌溉对土壤及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灌水前相比,灌水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峰值都出现下移现象,灌水对土壤中的硝态氮有强烈的淋洗作用;地下水埋深相同时,高灌水量处理土壤增加的硝态氮含量比低灌水量处理的大;灌水量相同时,土壤硝态氮增加量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污灌条件下土壤碱度和石膏施用对土壤中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石膏可使碱性土壤淋出液的pH值降低至与非碱性土壤的相似,由此引起的土壤盐分增加现象在经过大约15个孔隙体积(PV)水量的淋洗后基本消失。污水中较多的Ca导致在污灌情况下为改良碱土而施用的石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土壤中Na离子的存在影响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利用。污灌条件下Mg、K和P在土壤中累积,灌溉污水中的53.1% ̄78.7%的Mg、33.4% ̄58.1%的K以及32.7% ̄95.5%的P被吸持在土壤中。Mg和P在碱性土壤中的累积程度明显地大于非碱性土壤,施用石膏明显地减小了K和P,但增大了Mg在碱性土壤中的累积程度。B在非碱性土壤中轻微淋溶而在碱性土壤(不论石膏施用与否)中累积。经过19 ̄23PV的污水淋洗后,碱性土壤中的B含量增大了14倍左右,而在施用石膏后其含量只增大了68.4%,石膏的施用显著地减小了碱性土壤中B的累积程度。B元素在碱性土壤中的累积是影响试验用污水长期灌溉应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肥对两种稻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及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土壤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MBN)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并对土壤质量演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旨在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MBN和酸解有机氮(AHON)及其组分的影响。【方法】以湖南省新化县和桃江县两个稻田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点的土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酸解-蒸馏法分别对土壤的MBN及AHON进行了测定。【结果】不施肥处理(对照)土壤的MBN含量分别为30 mg•kg-1(新化)和28 mg•kg-1(桃江)。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对土壤MBN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化肥配施有机肥则显著提高了土壤MBN的含量。AHON占土壤全氮的69%~89%,是土壤氮的主体。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AHON含量及其组分有显著的影响。对照处理的土壤AHON含量在新化和桃江两试验点分别为821.54和1 471.35 mg•kg-1。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AHON及其组分中的氨基酸氮(AAN)、氨基糖氮(ASN)和氨态氮(AN)的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使土壤酸解未知氮(HUN)的含量有所降低,而使非酸解性氮(NHN)的含量有所增加。土壤TN与MBN和AHON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土壤MBN与AHON和氨基态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土壤氮素含量的提高和演变与施肥措施密切相关,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氮及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增加了与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氨基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2.
苯磺隆、尿素、多效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不同处理土壤中苯磺隆、尿素、多效唑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苯磺隆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微生物数量反映了在不同多效唑浓度、氮素水平和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可作为评价苯磺隆除草剂残留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敏感指数。外源氮素(尿素)的添加,改善了土壤的生态环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也表明氮素能缓解农药残留物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峨眉山市和夹江县茶园土壤及茶叶Cu、Cr、Cd、Pb、As和Hg 6种重金属含量,并进行污染评价。[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Cu、Cr、Cd、Pb的含量以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As、Hg的含量,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为依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茶园土壤样品进行评价。[结果]Cu、Cr、Cd、Pb、As、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59、67.08、0.35、24.15、13.32、0.13 mg/kg,根据国家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Cd处于临界水平,而重金属Cu、Cr、Pb、As、Hg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属于安全级别。以GB 2762—2012、NY 659—2003、NY/T 288—2012为依据,5个采样点茶园茶叶原料样品中的Cu、Cr、Cd、Pb、As、Hg的含量均远低于国标或部颁的最高含量限值。[结论]峨眉山市和夹江县区域茶叶中重金属是安全的,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皂角苷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解吸过程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b、Cd、Zn复合污染土壤为供试样品,采用振荡法考察皂角苷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解吸效果、解吸过程以及解吸前后的形态变化,并采用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了解吸机制,结果表明:皂角苷质量分数为3%时,对Pb、Cd、Zn的解吸率分别为10.86%、41.25%和8.45%,再增加皂角苷浓度,其解吸效果无明显增加;Pb、Cd、Zn的解吸过程均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2个阶段,均为非均相扩散过程;经皂角苷解吸后,Pb的残渣态和碳酸盐结态含量分别下降42.31%和35.39%,水溶态及可交换态含量稍有增加,其他形态含量无明显变化;Cd的水溶态及可交换态、碳酸盐态、Fe-Mn氧化物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含量分别下降48.25%、58.70%、54.39%、32.16%和41.82%;Zn的碳酸盐态含量降低29.19%,水溶态及可交换态含量显著增加,其他形态无明显变化;皂角苷是通过羧基基团与重金属配位形成可溶络合物而达到解吸效果的,与Zn的络合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对渭北旱地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苹果树生长、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K)、单施生物炭(B)、单施有机肥(OF)和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B+OF)4个处理。通过3a野外果园定位施肥试验,分层采集0~100cm土层的土样,研究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施生物炭或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均可显著增加0~40cm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轻质有机碳(LF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在0~20cm表层土壤中,与CK相比,B、B+OF处理RO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35%和58%。B+OF、B及OF处理0~20cm土层中,土壤颗粒POC质量分数分别较CK增加0.44、0.24和0.138g·kg~(-1)。B+OF、B及OF处理耕层土壤TOC质量分数分别较CK提高60.1%、38%和6.5%。土壤pH由7.49(CK)增至7.89(B)和7.79(B+OF)。各处理的株高、茎粗和1a生枝条长度均显著高于CK,B+OF、B及OF处理的株高分别较CK提高26.4%、19.4%和15.7%,主干直径分别比CK增大49.5%、12.9%和5%。施肥处理均有利于苹果树成花,其中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处理的成花量最高。与CK相比,B+OF、OF和B处理的单株产量分别提高43.3%、33.6%和20.4%。生物炭和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有助于苹果植株生长及产量提高,其中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生物炭与有机肥混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黄绿木霉T1010对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土壤中施用黄绿木霉T1010,于樱桃番茄生长过程中定期取土样测定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黄绿木霉T1010能促进土壤中其它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在樱桃番茄盛果期,黄绿木霉T1010制剂处理组土壤细菌群落数量比初始值提高3.27倍,比常规肥料处理组提高76%;在盛果期,黄绿木霉T1010制剂处理组放线菌数量比常规肥料处理组提高1.32倍;黄绿木霉T1010制剂施人土壤后有些种类真菌数量有所下降;黄绿木霉T1010在土壤中生长,也促进了固氮菌的繁殖,与土壤处理前相比,在樱桃番茄苗期、盛花期、盛果期固氮菌数量分别提高0.91、4.19、6.98倍,盛果期比常规化肥处理组提高65%。应用黄绿木霉T1010制剂后,樱桃番茄花期、果期提前,果实整齐均匀,立枯病感病指数降低36.36%,侧根数比常规化肥处理组增加1.44倍,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通过改进耕作方式来提高土壤供钾能力的途径,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22年的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定位试验为对象,通过钾素容量和强度(Q/I)法研究了常规平作、冬水免耕、垄作免耕、厢作免耕、垄作翻耕5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全钾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供钾强度(AR0K)和供钾容量(-ΔK0)在原始土基础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土壤钾位缓冲容量(PBCK)和交换自由能(-ΔG)在原始土基础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在单作中,常规平作比冬水免耕有利于提高AR0K和-ΔK0,而常规平作的PBCK和-ΔG值均低于冬水免耕;在水旱轮作中,垄作免耕比厢作免耕和垄作翻耕有利于提高土壤AR0K和-ΔK0以及PBCK值,而垄作免耕的-ΔG值低于厢作免耕和垄作翻耕。与试验前相比,各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以及全钾均有所降低,水旱轮作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比单作处理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垄作免耕的全钾下降幅度最小,有利于维持土壤全钾水平。土壤供钾参数(AR0K、-ΔK0、PBCK、-ΔG)结合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以及全钾,可以很好的评价土壤供钾能力。在单作中,常规平作在提高土壤供钾能力方面优于冬水免耕;在水旱轮作中,垄作免耕在提高土壤供钾能力方面优于厢作免耕和垄作翻耕。  相似文献   

18.
不同改良剂对微咸水灌溉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盐碱土中分别施入不同配比的褐煤、沸石、牛粪、醋渣、石膏及木质素有机物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各改良剂降低了土壤的pH值,CO32-、HCO3-离子含量,以及K++Na+离子占阳离子的比例;同时土壤中SO42-、Ca2+、Mg2+含量增加,从而改善了土壤离子组成,增强了土壤的团聚性,改善土壤结构,利于盐分离子的淋洗,使土壤碱性和盐分降低。各处理中以施入35%木质素有机物+35%牛粪+30%石膏(T3)的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Three typical soil protozoa of Bodo edax, Colpoda cucullus and Amoeba proteus were inoculated into the soil amended with corn straw. The soils were then incubated at 25℃for 60 day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tozoa, particularly Bodo edax, significantly reduce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However, the decomposition of corn straw was accelerated by the protozoa. Colpoda cucullu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oil available P content, but Amoeba proteus decreased soil available P content. Colpoda cucullus and Bodo edax did not obviously influence NH+4-N and NO-3-N contents. In contrast, Amoeba proteu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th NH+4-N and NO-3-N contents.  相似文献   

20.
李娟  张扬  韩霁昌  李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037-2039,2060
[目的]为了研究在裸岩石砾地不同覆土厚度作物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和春玉米产量的变化。[方法]在2011~2012年陕西富平基地设置裸岩石砾地,通过30、40、50、60、80和100 cm 6种不同覆土厚度,分析各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化学性状、农艺性状和春玉米产量的差异。[结果]不同覆土厚度对土壤0~5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10~30 cm土层,C50处理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分别比C30、C40、C60、C80和C100处理高3.92%、12.51%、17.51%、3.39%和11.26%。在0~30 cm土层,C50处理土壤的平均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30、C40、C60、C80和C100处理高14.57%、9.57%、2.31%、4.14%和4.91%;在0~50 cm土层,C50处理土壤的平均速效钾含量最大,为112.51 g/kg,即C50处理较其他处理具有保肥作用。不同覆土厚度对春玉米株高、生物量影响显著。覆土厚度不同,直接影响春玉米干物质积累。C50处理春玉米从拔节期到灌浆期的平均株高最高,为150.03 cm;春玉米从拔节期到灌浆期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8.65、69.09、72.48、68.91、69.10和68.12 g。不同处理对春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C50处理平均籽粒产量最高,为6 832.89 kg/hm2;各处理春玉米的平均籽粒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50处理>C40处理>C60处理>C80处理>C30处理>C100处理。[结论]C50处理具有保肥作用且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