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日葵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测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多元分析法测定了向日葵与产量有关的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探讨了遗传距离对向日葵亲本选配和杂种优势预测的可能性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贵州地方向日葵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贵州地方向日葵的遗传多样性,对不同生态区域的65份向日葵种质资源的25个主要农艺性状如株高、叶形、叶色等进行遗传多态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7个主要农艺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6.71%,遗传多样性指数达0.73;数量性状方面子实长度、百粒重等8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0.11%,遗传多样性指数达1.96;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茎粗、株高和叶片数在8个测量性状中累计贡献率为80.58%;基于25个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发现,向日葵资源分为两个大类四个亚类,以上结果说明贵州地方向日葵具有十分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向日葵的主要性状都是数量性状,与生产目的性状有关的一些性状也大都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度量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已非经典的主效基因遗传规律所能解释,而有赖于数量遗传学方法。Nilsson-Ehle 1918年基于小麦粒色研究而首先提出的多基因假说,在迭经完善之后,成为数量遗传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二十年来,许多遗传学家研究了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力以及在一定选择压力下的遗传进  相似文献   

4.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猪的胴体性状在杂交时不表现杂种优势,呈现中间型遗传。我国许振英、陈润生等研究认为某些胴体性状具有高度杂种优势,呈现显性和超显性遗传。为了查明猪的外形、胴体及肉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方式的表现规律,我们用长白猪做父本,姜曲海猪、二花脸猪做母本的杂交进行了此项研究。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仅有十几年的历史。1934年苏联首次发现遗传雄性不育性,1958年美国 Stubbe 第一个报导了向日葵胞质雄性不育系。1964年法国克勒蒙菲朗城育种站的勒克莱尔克用 H.Petiolaris 与栽培种杂交得到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法国和罗马尼亚育种家利用核不育系与花青甙连锁遗传标志性状于1967年育成了杂种。之后,在1969年法国又育成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使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发展到实用阶段。杂种向日葵问世以来,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78年与1960年比,世界杂种向日葵种  相似文献   

6.
我国向日葵育种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我国向日葵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今后向日葵育种的研究重点和发展对策,期望推动我国向日葵育种和生产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7.
奶牛育种中的长寿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寿性状是奶牛育种中最重要的功能性状之一,除产量性状之外,长寿性状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由于遗传力低、数据分布特殊和性状表现晚等特点,长寿性状也是选育难度最大的性状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起,长寿性状就进入了各国奶牛育种家的视野,针对长寿性状的研究持续进行;上世纪90年代后,各奶业发达国家陆续将长寿性状纳入其奶牛综合选择指数。目前,我国奶牛综合选择指数(CPI)中尚不包含长寿性状,对长寿性状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通过整理分析奶牛长寿性状的有关研究,从性状定义、遗传评估方法、与其他性状的关系、遗传标记、性状选育策略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长寿性状的研究和选育情况。通过汇总有关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遗传相关的研究,阐述了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收集各国奶牛选育方案中的相关信息,重点介绍了各主要奶业发达国家对长寿性状的选育策略。此外,本文还通过收集在我国奶牛群体中针对长寿性状开展的研究,概述了奶牛长寿性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长寿性状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可使用不同的模型对其进行遗传评估,包括线性模型、阈模型、生存分析模型和随机回归模型等。长寿性状与产量、体型、繁殖、健康和管理类性状等存在低到中等的遗传相关,线性体型性状中,与泌乳系统有关的体型性状与长寿性状的遗传相关较高;繁殖和健康性状表现更好的奶牛,其长寿性状通常表现更好;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受牛群选育方向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群体中,长寿性状与同一性状的遗传相关不尽相同。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综合选择指数中均包含长寿性状,这些国家除了使用直接长寿进行选择之外,部分国家还同时采用间接选择的方法对长寿性状进行选育,常用于间接选择长寿性的其他性状主要包括泌乳系统、腰强度、尻角度、肢蹄和乳房炎抗性等。在不同群体中,均发现了大量与长寿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其中大多数标记都定位在已报道的与繁殖、疾病和体型等性状相关的遗传区域内。文章还提出了从数据收集、遗传参数估计、遗传标记挖掘、评估模型和选择策略探讨等方面针对我国奶牛群体进行长寿性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长寿性状是奶牛育种中最重要的功能性状之一,除产量性状之外,长寿性状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由于遗传力低、数据分布特殊和性状表现晚等特点,长寿性状也是选育难度最大的性状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起,长寿性状就进入了各国奶牛育种家的视野,针对长寿性状的研究持续进行;上世纪90年代后,各奶业发达国家陆续将长寿性状纳入其奶牛综合选择指数。目前,我国奶牛综合选择指数(CPI)中尚不包含长寿性状,对长寿性状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通过整理分析奶牛长寿性状的有关研究,从性状定义、遗传评估方法、与其他性状的关系、遗传标记、性状选育策略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长寿性状的研究和选育情况。通过汇总有关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遗传相关的研究,阐述了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收集各国奶牛选育方案中的相关信息,重点介绍了各主要奶业发达国家对长寿性状的选育策略。此外,本文还通过收集在我国奶牛群体中针对长寿性状开展的研究,概述了奶牛长寿性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长寿性状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可使用不同的模型对其进行遗传评估,包括线性模型、阈模型、生存分析模型和随机回归模型等。长寿性状与产量、体型、繁殖、健康和管理类性状等存在低到中等的遗传相关,线性体型性状中,与泌乳系统有关的体型性状与长寿性状的遗传相关较高;繁殖和健康性状表现更好的奶牛,其长寿性状通常表现更好;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受牛群选育方向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群体中,长寿性状与同一性状的遗传相关不尽相同。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综合选择指数中均包含长寿性状,这些国家除了使用直接长寿进行选择之外,部分国家还同时采用间接选择的方法对长寿性状进行选育,常用于间接选择长寿性的其他性状主要包括泌乳系统、腰强度、尻角度、肢蹄和乳房炎抗性等。在不同群体中,均发现了大量与长寿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其中大多数标记都定位在已报道的与繁殖、疾病和体型等性状相关的遗传区域内。文章还提出了从数据收集、遗传参数估计、遗传标记挖掘、评估模型和选择策略探讨等方面针对我国奶牛群体进行长寿性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向日葵亲本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同其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向日葵亲本不育系和恢复系75份材料及50份杂交组合材料,以多元统计方法对亲本进行遗传距离的估算和聚类分析,旨在研究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中亲本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与其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调查了株高、茎粗、花盘直径、叶片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籽仁率及生育期共9个性状。对得到的50个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的测定。研究表明,向日葵存在较高的杂种优势,但其与双亲的遗传距离的相关不显著。对9个性状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除在籽仁率上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余性状相关均不显著。类群内有些组合的杂种优势不低于甚至超过类间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类群间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也不都高于类内杂交组合。初步结论认为,遗传距离作为预测杂种优势的一个指标,其可靠性有待于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方式对食用向日葵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食用向日葵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会有不同的表现,现就食用向日葵在不同灌水期、不同密度的条件下,对籽粒长度、粒宽、株高、粒重、产量等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期对食用向日葵的株高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密度对食用向日葵的籽粒商品性状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碳离子注入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性状的影响,并选育优质突变品种,用离子注入机以6MeV的能量分别向向日葵种子中注入0(对照组)、1×1013、5×1013和9×1013碳离子。经田间栽培,数据采集分析,结果显示,注入5×1013碳离子的向日葵,其种子发芽早,发芽率高;营养生长期的株高、茎粗、叶数及最大叶面积等均高于其他组;产量也显著优于其他组。对各组向日葵幼苗叶片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显示4组不同处理的向日葵酶谱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碳离子注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向日葵的生化及遗传特征。综合各项结果显示,注入5×1013碳离子可诱导产生较多的优良生物学性状,对进一步选育向日葵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俄瓦维洛夫作物科学研究所是俄罗斯唯一的收集、研究、活体保存世界栽培作物和野生种的遗传资源的科学机关,是世界四大植物资源库之一。通过考察学习,我们与俄罗斯同行交流了感情,结识了朋友,了解到该国在亚麻、大麻、向日葵科研生产方面的基本概况、发展前景,借鉴俄罗斯有关经验,对我国亚麻、大麻、向日葵的科研与生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合理利用钾肥,进一步提高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研究了不同施钾用量对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潜力、经济效益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的施加不仅增加了单株籽实重和百粒重,也提高了向日葵的结实率,但对皮壳率没有大的影响,施用钾肥能有效提高向日葵油脂和蛋白质含量,并能够降低虫蚀率,对水分含量影响不明显.综合考虑钾肥对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及品质的影响效果,K2O用量在250~350kg·hm-2比较适宜,其中T7处理即K2O用量300kg·hm-2较对照增产50.68%,而且经济效益最高,同时农艺性状和品质也较好.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掌握江苏省地方食用向日葵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筛选食用向日葵优良种质资源,为江苏食用向日葵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江苏13份食用向日葵地方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份食用向日葵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9.66%~66.03%,其中单株实粒质量、结实率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百粒质量、株高、叶片数,变异系数在22.07%~28.91%之间;花盘直径、籽仁率、籽粒长和籽粒宽的变异系数较小,变异系数在9.66%~16.99%之间.分别采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隶属函数值,对食用向日葵综合农艺性状进行评价,2种方法对综合农艺性状的评价较为一致.根据相关分析法计算的综合隶属函数值,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13份食用向日葵种质资源分为4类,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表现最好的种质资源1份,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种质资源6份.  相似文献   

15.
施用氮、磷、钾肥对食用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食用向日葵品种(龙食葵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施用处理对食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食用向日葵高效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磷、钾肥能有效提高食用向日葵的株高、茎粗、叶片数、花盘直径等农艺性状。适当的氮、磷、钾肥能有效提高食用向日葵的百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向日葵子仁率则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当的氮、磷、钾肥能有效提高食用向日葵粗脂肪和粗蛋白等品质性状。施肥量为N 90kg·hm-2、P2O545kg·hm-2、K2O 100kg·hm-2时,向日葵籽实的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经济效益最高。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向日葵的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产量等也随之升高,但随着肥料的过度施用各性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合理施肥能够有效提高种植食用向日葵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食用型向日葵品质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型向日葵在整个向日葵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品质育种目标与油用型向日葵有所不同,在中国食用型向日葵有二种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动物饲料的蛋白质来源,主要是脱脂后的向日葵饼粕,二是人们日常的干果食品,这与向日葵瘦果的性状有直接关系。本文对世界范围内食用型向日葵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与品质相关的性状遗传规律给予介绍并对主要的育种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半分法给予较为详细的描述。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半分法可作为选育食用型向日葵的一种有效的育种和提纯复壮方法给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观赏向日葵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不同播季观赏向日葵的生长周期、生物学特性及其适应性等研究表明,观赏向日葵适应性表现良好,分枝多、抗逆性强.播季对花期、全生育期、株高和花盘径的影响较大.不同花色品系在不同播季下花期、株高、结实率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相近,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大豆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黑龙江省正是大豆的重要产值基地,想要培育高产量作物生长周期短的品种就必须对其性状和遗传基因做细致的研究。笔者在本篇文章中针对早熟品种的大豆性状和遗传改进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典型性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试验针对食用向日葵育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其主要性状进行典型性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食用向日葵产量性状与形态性状、生育期之间的相关主要是由产量性状中的单盘粒数、籽实产量和形态性状中的株高、叶片数及生育期的相关引起。以上结果可为食用向日葵杂交育种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物技术在作物品质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分子标记及其辅助选择育种、基因的遗传转化等角度综述了有关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以期为作物品质进一步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