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通过野外放水冲刷模拟试验,以神府煤田为例,对比分析煤田建设中扰动地面和原始地面的水沙动态过程,探讨煤田建设中人为扰动地面的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入渗率、径流含沙量、土壤剥蚀率均随放水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2)放水流量在5~25 L/min时,扰动地面的平均土壤入渗率(0.14~0.51 mm/min)、径流含沙量(62.16~118.66 g/L)和土壤剥蚀率(19.38~202.58 g/(m2.s))分别是原始地面(0.31~0.61 mm/min、1.61~12.05 g/L和0.24~21.75 g/(m2.s))的0.44~0.73倍、10~39倍和9~79倍;3)坡度在5°~18°时,扰动地面的平均径流含沙量(36.19~155.96 g/L)和土壤剥蚀率(0.79~2.70 g/(m2.s))分别是原始地面(3.27~9.62 g/L、0.05~0.19 g/(m2.s))的11~23倍和14~22倍;4)原始地面与扰动地面的土壤剥蚀率与放水流量和坡度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及水土流失测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矿区土质道路径流产沙及细沟形态发育特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坡度(3°、6°、9°、12°)和雨强(0.5、1.0、2.5、2.0、2.5、3.0 mm/min)2个处理,在野外建立不同坡度的道路小区,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处理道路径流产沙参数和细沟形态指标。结果表明:1)各坡度道路径流率为1.12~8.24 L/min,与雨强线性关系极显著,随坡度变化不显著;除0.5 mm/min雨强3°~9°坡及1.0 mm/min雨强3°坡道路径流流态为层流外,其余为紊流,雨强-坡度交互作用(I×S)对流态影响显著;阻力系数只与坡度相关。2)各坡度道路剥蚀率为0.92~324.46 g/(m2·s),与雨强、坡度和径流率呈极显著幂函数关系(R2=0.968,P0.01),道路土壤发生剥蚀的临界剪切力和临界径流功率分别为2.15 N/m2和0.41 W/(m2·s)。3)3°道路以片状侵蚀为主,6°~12°道路细沟发育,细沟宽深比、复杂度、割裂度和细沟密度分别为1.80~3.75、1.07~1.55、0.20%~10.33%和0.067~2.01 m/m2,细沟发育程度是雨强和坡度交互作用(I×S)的结果。4)6°~12°道路细沟侵蚀量占总侵蚀量比例为18.0%~57.16%,总侵蚀量与细沟宽深比、细沟复杂度、细沟割裂度和细沟密度均呈显著的函数关系(R2=0.35~0.96,P≤0.01),割裂度是影响土质道路总侵蚀量的最佳细沟形态因子。结果可为矿区土质道路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及生产安全提供参数支持。  相似文献   

3.
放水冲刷条件下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水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煤炭开采过程形成的工程堆积体可导致严重水土流失。该文以重庆市煤矿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该文采用土工试验方法和野外实地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特征及其临界水动力条件。结果表明:1)随着径流侵蚀冲刷过程进行,工程堆积体边坡的径流流速、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均呈现出程度不一波动现象,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187~0.526 m/s、24.336~126.542 Pa、2.763~46.861 N/(m·s),而阻力系数在2.236~19.337之间波动变化。2)除10 L/min放水条件,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率、产沙率随径流冲刷过程呈先增加、后稳定变化趋势;在不同放水条件(10~30 L/min)下,边坡产流率依次趋于0.5、3.0、3.8、6.3和9.0 L/min,而产沙率在0~27.51 kg/min之间变化,土壤剥蚀率在9.570~4616.064 g/(m2·min)。3)不同坡度工程堆积体边坡临界径流剪切力及径流功率存在较大差异,面蚀阶段临界径流剪切力和临界径流功率以30°堆积体最小,分别为23.95 Pa和1.76 N/(m·s);而细沟侵蚀阶段以25°堆积体临界径流剪切力最小,以40°堆积体临界径流功率最小;土壤侵蚀速率与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之间具有显著线性关系。4)在放水条件下(10~30 L/min),工程堆积体径流侵蚀临界坡度分别为34.8°、35°、33.7°、34°、35.2°。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量预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布置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微孔扩散器形状对曝气增氧性能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形状(直线型、C型、S型和圆盘型)的微孔曝气扩散器对增氧性能的影响,在3个水深和5个曝气流量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曝气增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水深和流量下,直线型的氧体积传质系数、充氧能力、动力效率和氧利用率均最大,例如在0.7 rn水深时4个技术指标的范围值分别为0.853~1.762 h-1、8.701~17.432 g/h、4.146~6.869 kg/(kW·h)、3.257%~4.912%;而S型是最低的,其范围值分别为0.798~1.504 h-1、6.850~12.627 g/h、2.630~4.444 kg/(kW·h)、3.823%~2.339%;其次是C型和圆盘型微孔曝气扩散器,其他水深试验条件下也得到了类似的规律.由此说明直线型的增氧效果最好.为了仅探究扩散器形状对增氧性能的影响,在试验水池表面铺设薄膜阻隔了空气-自由水表面氧传质后,4种扩散器的氧体积传质系数均下降,最大的下降率分别为12.29%、8.73%、12.26%和6.74%,空气-自由水表面氧传质对不同形状的扩散器的影响程度不同.但下降后的氧体积传质系数值最高的仍是直线型,其次是C型和圆盘型,S型仍然最低;直线型、C型、圆盘型、S型在0.7 m水深下分别为1.693、1.470、1.438和1.227 h-1,在其他工况下也得到了类似的规律.因此,增氧性能最好的是直线型微孔曝气扩散器.此研究结果可为微孔曝气技术的绿色环保应用以及实际工程中对微孔扩散器形状的选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含固率秸秆和牛粪混合物料发酵产甲烷工艺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该研究针对高含固率纤维质物料难以连续厌氧发酵、甲烷产率低的问题,利用所研制的一套能连续进出料、具有高有机负荷承载力的新型反应器,以玉米秸秆和牛粪为原料,通过调控搅拌强度和投料强度在反应器内建立了"分区发酵"体系,比较了3种高含固率(10%、15%和20%)物料在不同有机负荷下的甲烷容积产率,系统研究了物料含固率、搅拌强度和投料强度对"分区发酵"体系形成功能分区的高度、各功能区的pH值和甲烷容积产率的影响,旨在为纤维质物料产甲烷提供高效的发酵工艺和可靠的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含固率为10%和15%的反应器,甲烷容积产率随有机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平均甲烷体积分数稳定在52%左右,二者在有机负荷分别为13.44和20.17 kg/(m3·d)时,甲烷容积产率最高,分别为1.62和1.66 m3/(m3·d),在有机负荷分别为20.17和30.0 kg/(m3·d)时,甲烷产量明显下降;含固率为20%的反应器,甲烷容积产率随有机负荷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且较低(0.98 m3/(m3·d)),当有机负荷达到30.0 kg/(m3·d)时,发酵体系酸败,甲烷产量明显下降。双因素优化结果表明,当物料含固率为10%和15%、搅拌强度为6~12 h/d、投料强度为6.5~10 d时,发酵体系可形成高效的酸化区和产甲烷区,二者的高度之比为1.1~1.6:1,甲烷容积产率可达1.63~1.69 m3/(m3·d)。综上,该反应器可实现含固率为10%~20%的纤维质物料连续进出料,并在含固率为10%和15%时能高效、稳定地产甲烷,通过调控搅拌强度和进料强度能提高其甲烷容积产率。该发酵工艺有规模化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香樟优良无性系快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得油率1.4%以上,其樟油含醇量96%以上、芳樟醇含量93%以上、樟脑含量低于0.1%的三年生香樟,以当年生嫩枝为外植体进行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无菌活体获取率最高的是每年2、3月接种的,1月接种的次之;筛选出适宜香樟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为M S2[M S C a(NO3)2.4H2O 200 m g/L];继代芽培养理想的激素组合为6-BA 3.0~3.5 m g/L IAA 2.0 m g/L,继代周期25~30 d,芽增殖3.5倍,年繁殖数5.31×105;M S2 IBA 3.0 m g/L NAA 1.5 m g/L 氯化胆碱50~100 m g/L是不定根诱导的适宜培养基,生根率达86.7%;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最高的基质是塘泥,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7.
以家兔为试验动物,从精液解冻后的精子活率和复苏率2个指标,分别对3种稀释液(1:T ris0.25 m o l/L 蔗糖0.1 m o l/L 柠檬酸钠83 mm o l/L 卵黄10% 二甲基亚砜(DM SO)15%;2:配方1 葡萄糖0.47 mm o l/L;3:T ris 0.29 m o l/L 葡萄糖0.71 mm o l/L 柠檬酸钠67 mm o l/L 卵黄20% 甘油4%)、两种抗冻剂(甘油4%、DM SO 15%)、4°C下平衡时间(30、60、120、180 m in)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公兔采精用假阴道法,采精后立即检查精子活率,达0.60以上的供试验用。结果表明:(1)3种稀释液中,用稀释液2稀释的精液,精子解冻后活率和复苏率显著高于稀释液1和稀释液3(精子活率:0.153 vs 0.103、0.109;复苏率:0.205 vs 0.137、0.147,P<0.01),而稀释液1和稀释液3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在稀释液2中,分别用4%甘油和15%DM SO作防冻剂,两者的精子解冻后活率之间(0.193 vs 0.261,P<0.01),复苏率之间(0.250 vs 0.340,P<0.01)差异极显著;(3)在4°C下平衡30、60、120、180 m in,结果发现,在30~60 m in之间,解冻后精子活率之间(0.261 vs 0.249),复苏率之间(0.340 vs 0.325)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是随着平衡时间(120~180 m in)的增加,精子活率明显降低,精子几乎死亡。结论:采用稀释液2的配方,在4°C下平衡30~60 m in,可获得较好的兔精液冷冻保存效果。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柑桔林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峡库区2种不同建园方式的柑桔林,从建园开始连续9年定位观测柑桔林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梯田柑桔林径流系数在0.047~0.153之间,径流含沙量在425~2170g/m3之间,侵蚀模数在9.37~116.67g/m2之间。25°坡地柑桔林径流系数在0.079~0.378之间,径流含沙量在500~5 050 g/m3之间,侵蚀模数在48.29~1 962.04g/m2之间。在建园初期4年内,25°坡地柑桔林径流系数、径流含沙量和侵蚀模数急剧下降,径流系数由0.378下降到0.103,径流含沙量由5050 g/m3下降到350g/m3,侵蚀模数由1 962.04g/m2下降到131.42 g/m2。4年后,覆盖度的增加有效的抵消了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柑桔林覆盖度达到0.82,径流系数,径流含沙量和侵蚀模数分别为0.103~0.253,350~3404 g/m3、14.71~148.4g/m2,表现出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植被退化对湿地土壤碳矿化过程的影响,以甘南尕海4种不同植被退化梯度的湿地(未退化(U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及重度退化(HD))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和碱液吸收法研究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结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分析土壤半矿化分解时间(T1/2)、有机碳矿化潜势(C0)等参数对植被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退化梯度湿地SOC矿化速率在培养期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培养初期(0~4天)矿化速率快速下降,且数值较高,培养中后期缓慢下降(4~41天)并趋于平稳;各培养温度下,不同植被退化梯度湿地土壤在各土层有机碳矿化速率大小均为UD>LD>MD>HD。(2)在整个培养期间,各植被退化梯度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表层0-10 cm的矿化速率(1.14~16.23 mg/(g·d))均显著高于10-20 cm(1.05~2.85mg/(g·d))和20-40 cm土层(0.94~1.26 mg/(g·d))。(3)4种植被退化梯度湿地在不同温度下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值排序为5°C(34.54 mg/g)<15°C(46.67 mg/g)<25°C(58.28 mg/g)<35°C(86.46 mg/g)。(4)一级动力学方程的C0值随植被退化程度增加呈递减趋势,而C0/SOC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植被退化能显著降低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而气候变暖能够显著增加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玫瑰海棠的叶片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用0.1%HgC l2对叶片表面灭菌10 m in的死亡率和感染率较低,接种于3/4 M S 6-BA 2.5 m g/L NAA 1.0 m g/L 琼脂7.8 g/L 蔗糖25g/L的培养基上诱导出新生芽,在3/4 M S 6-BA 1.0 m g/L NAA 0.2 m g/L 琼脂7.8 g/L 蔗糖25 g/L的培养基上,增殖系数可达6~8;在1/2M S KT 2.0 m g/L NAA 0.3 m g/L 琼脂7.8 g/L 蔗糖25 g/L的培养基上培养25 d左右,可形成6~9条粗壮的根和2.0~3.0 cm高的完整植株,试管小苗带培养基移栽到泥炭 泥沙 锯屑(1∶1∶1)的基质上,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11.
襄阳护城河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聂国朝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60-62,112
研究了襄阳护城河水体中溶解氧的日变化特征,分析了襄阳护城河水体中影响溶解氧含量的因素。结果表明:襄阳护城河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日变化特征是溶解氧的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襄阳护城河水中消耗溶解氧的因素包括水生生物呼吸耗氧、有机物降解耗氧和底泥耗氧,其中底泥耗氧是水中溶解氧消耗的主要因素,占水体中溶解氧消耗的80%以上;护城河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因素包括空气表面复氧、水生植物和藻类的光合放氧,其中藻类光合放氧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表面复氧的10倍以上。试验结果对于水体中溶解氧的理论研究、水产养殖、水体的自净作用和护城河水的净化措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炭与生物质稳态阴燃的特性差异,对不同直径(2~8 mm)的炭棒与绝干、空干生物质棒竖直向下的阴燃进行了试验,并编写程序计算了棒状燃料阴燃过程的耗氧速率。结果表明:1)所制炭棒与生物质棒均能自行调节反应区形状以维持稳态阴燃。2)炭棒的阴燃传播速度约为生物质棒的4.2倍,最高温度比生物质棒高约50 ℃,反应区长度约为相应生物质棒的3.8倍,燃料消耗速率约为生物质棒的2.4倍。3)计算和试验烟气轮廓吻合较好,炭棒耗氧速率约为生物质棒的3.4倍。研究结果可为稳态阴燃机理的深入研究及应用中燃料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驾驶拖拉机作业时,驾驶员的作业强度与生理负荷随着拖拉机的转向机构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该研究基于拖拉机两种不同的转向机构,对被测试人员实际作业时的心率和氧气的消耗量等指标进行测试,获得了不同的转向机构下被测试人员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被测人员随着不同转向机构其作业的强度也发生了变化。试验结果为设计新型的拖拉机的各系统提供了驾驶人员自身的数据,同时为改进现有的拖拉机的各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驾驶拖拉机作业时,驾驶员的作业强度与生理负荷随着拖拉机的转向机构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该研究基于拖拉机两种不同的转向机构,对被测试人员实际作业时的心率和氧气的消耗量等指标进行测试,获得了不同的转向机构下被测试人员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被测人员随着不同转向机构其作业的强度也发生了变化.试验结果为设计新型的拖拉机的各系统提供了驾驶人员自身的数据,同时为改进现有的拖拉机的各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综合目前各种耗水量的概念或定义,从关中灌区水资源形成及转化的角度出发,并考虑到灌区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其他行业供水、用水、耗水及排水为一体的特点,界定了灌区耗水量的概念。通过对灌区用水对象和耗水机理的分析,建立了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与分析,表明农业用水耗水量是宝鸡峡灌区的耗水大户;灌区1991~2003年耗水量总体呈小幅度递减趋势波动,与农业用水耗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工副业、城市及农村生活用水耗水量呈线性递增的趋势,灌区农业用水耗水量的变化支配着总耗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谷物干燥加工中的能源消耗状况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能源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尽管目前消耗在农业生产上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很低,但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粮食干燥机械化的普及,农业生产对能源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该文对中国粮食干燥机械化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总结,对中国目前在粮食干燥中的能源消耗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完成的两组干燥实验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粮食干燥的单位能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建议应在粮食干燥中大量采用干燥新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使用再生能源,以有效提高我国粮食干燥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动力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1,他引:41  
通过玻璃水槽试验和径流冲刷试验 ,初步研究了陡坡坡面水流的流速分布和坡面薄层水流冲刷剥离土壤的过程。研究表明 :陡坡薄层水流流速在坡面上并非是呈直线分布 ,而是呈波浪式分布的 ;坡面水流的剥蚀率(Dr)与坡面径流通过坡面的能量损耗 (ΔE)的关系比其与坡面水流的平均切应力 (τ) 的关系密切 ,建立了黄土坡面土壤剥蚀率估算模型 ,利用这个关系可以直接得到土壤抗蚀性参数和细沟发生的临界能耗条件  相似文献   

18.
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作为新疆吐哈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受到干旱少雨、蒸散量大等特殊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在水肥管理上存在着灌溉定额过大和高耗低效等问题。采用滴灌水肥技术,通过对不同水肥条件下葡萄园土壤耗水量和产量的监测,分析水肥耦合效应对葡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耦合效应对葡萄的产量影响较大,在节水不超过56%、节肥25%左右时,滴灌葡萄适宜的灌溉定额在8 250 m~3 hm~(-2)~9 000 m~3 hm~(-2),施肥水平在300 kg hm~(-2)~450 kg hm~(-2),可以获得较高的葡萄产量。以二元二次多项式拟合葡萄产量(Y)与灌水量(W)、施氮量(F)的关系,得到数学模型:Y=-9 197+10.04W-7.713F-0.000 6W~2+0.010 4F~2+0.000 9WF,对数学模型求极值可得到最佳灌水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 736 m~3 hm~(-2)、390 kg hm~(-2),最高产量可达到34 393 kg hm~(-2)。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变工况运行的泵能耗指标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对变工况运行水泵的能耗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水泵性能曲线和流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在三维空间建立了水泵运行状态体系。通过功率对时间进行积分求得水泵在某时段的电能,通过二重积分计算水泵在该时段的提水量与扬程之积,进而提出了一种变工况条件下水泵能耗指标的计算模型,解决了现有水泵能耗指标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以某泵站水泵运行数据为实例,运用新的能耗指标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证明该计算方法能够对变工况下运行的水泵能耗进行合理的计算。  相似文献   

20.
张宇雷  倪琦  刘晃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1):145-150
针对常用溶氧装置增氧能力试验操作随意性和试验误差较大的缺点,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间歇非稳态法的试验方法。从所需设施、设备,试验过程和计算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使用该方法对DP18-Y型多腔喷淋式溶氧装置进行了验证试验:在气液比(G/L)1︰100和1.5︰100两种条件下,系统稳定运行约130和220 min,池内的平均溶解氧质量浓度达到17 mg/L(接近理论饱和溶解氧浓度),3个测量点示值误差在±0.78 mg/L范围内;在两种气液比条件下重复进行3次试验,增氧能力计算结果分别为(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