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荷防火林带效益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木荷为主)有较长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在肇庆市一些国营林场就开始种植木荷防火林带,到目前为止,这些地方的生物防火林带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木荷林带的效益评估未进行系统地总结研究,通过对木荷林带效益的监测研究表明.营造木荷防火林带具有较强的防火效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建立防火阻隔系统是杜绝和减少森林火灾的一项重要预防措施,包括设置防火线、生土带、防火沟、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开设林区道路等.营造木荷、苦槠等阔叶树生物防火林带不仅合理利用土地,而且变消费性的防火线为生产性的防火线.木荷适生于低山丘陵的肥沃酸性土壤,而苦槠适生范围较广,海拔1000米以下的深厚湿润中性、酸性土壤和干燥瘠薄地均能生长.皖南林区山体陡峭,防火林带多沿山脊线开设,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特别适宜营造苦槠生物防火林带.  相似文献   

3.
防火林带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防火林带研究现状中南林学院文定元世界各国早就知道某些常绿阔叶树能够阻止野火的蔓延,提出营造常绿阔叶林带来阻止野火的蔓延。日本在本世纪30年代的造林学中就有防火林带的营造。德国在40年代提出了营造绿色防火屏障。前苏联农业部森林经营及护田林营造总局,在1...  相似文献   

4.
木荷防火林带阻隔林火蔓延机理的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木荷防火林带阻隔林火蔓延机理的初探刘爱荣,吴德友,陈先刚(西南林学院)有关防火林带的研究较多.但以防火树种的筛选、防火林带的营造见多。而防火林带的阻火机理、则以理论的定性分析为多.尚缺定量的阐述.为使林带的建设从凭经验上升到科学的基础之上.得到更加有...  相似文献   

5.
扑救森林火灾付出的人力、物力代价很高,甚至因扑火而被烧死者屡见不鲜,因此,人们在实践中十分重视探讨防火的技术,如开设防火线(路)来阻隔山火的蔓延。由于防火线(路)要年年维修,费用大,效果也不理想。为了探索新的途径,由于阔叶树含水量大不易燃烧,在防火线(路)上营造阔叶树,形成防火林带,这是比较理想的一项有效防火措施。我县在五十年代就开始营造以抗火效果较好的木荷为主的防火林带。目前全县木荷防火林带长度已达205公里,这些“绿色长城”曾六次有效地阻止  相似文献   

6.
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防火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的治本措施。生物防火林带主要由阻火性能强的乔、灌木树种组成,它具有使用周期长、防火效能高、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林分抗灾能力及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等多种优点,因而受到普遍重视。东南亚、北欧、东欧及中欧各国很早便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80年代末,我国福建、广西、云南等省(区)营造的木荷、油茶、火力浦等防火林带已经表现出理想的防火效果。防火树种选择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基础工作,树种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防火林…  相似文献   

7.
从1988年开始进行防火林带试验、推广、调查后,将现有防火带根据木荷、红花油茶、柑桔三个不同树种划分或相应的防火林带类型,几年来,这三种防火林带类型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起了一定的隔离作用;通过实验,筛选出生长适应的防火树种有木荷、红花油茶、茶叶、花榈木、杜英等,其中木荷为最佳;设想防火林带结构以乔木(木荷)——小乔木(红花油茶)——灌木(茶叶)隔行混交为好,既能防火,又能增加效益。在试验调查基础上,提出了丽水地区到2000年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经济树种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黄岩地区乡土阔叶树种中选择东魁杨梅、油茶、木荷、女贞4个树种进行7a的经济树种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试点,结果表明,实施东魁杨梅、油茶、木荷、女贞树种混交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果明显,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木荷生物防火工程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振问 《林业科学》1997,33(4):338-348
进行了木荷防火林带的模拟火烧试验,并对木荷针叶树混交林燃烧性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木荷防火林带能够有效地阻隔地表火和树冠火蔓延;通过合理规划与布局,可从宏观上控制林火蔓延,防止大面积森林火灾发生;木荷在混交林中可成为间歇式的限制性林火蔓延带,降低林分燃烧性,形成微观密集型的防火网络体系,控制森林火灾发生。  相似文献   

10.
闽北防火林带中的木荷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荷是南方防火林带应用最广的优良树种,营造木荷生物防火林带是我省控制森林火灾、阻隔火源、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木荷的生长指标进行研究,探索木荷防火林带的生长规律,为木荷防火林带多目标经营及防火林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木荷防火林带在森林防火中应用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通过长期调查、监测木荷防火林带林分因子,分析防火林带经济效益和局限性,提出建设多功能防火林带的思路,为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木荷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荷是营造防火林带较为理想的树种 ,营造木荷防火林带是控制森林火灾有效措施之一 ;同时 ,对防火林带的类型和布局、规格等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木荷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 ,分析总结了营造木荷防火林带的效益 ,提出了推广营造木荷防火林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木荷防火林带造林技术及生长特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荷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理想树种,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控制森林火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木荷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和生长特性的调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和林分年龄对木荷生长产生显著影响;木荷适宜在闽西北生长,可用于营造防火与用材两用林。营造木荷防火林带可以取得多种效益,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物防火林带混交复层结构与配置及适地适树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选择木荷,红花油茶,杨桐等树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简单机械设计方法,分别进行了不同树种,不同配置,不同立地条件的混交和复层结构的新建型,改建型防火林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木荷+红花油茶;木荷+杨桐1:1比例梅花型混交复层结构林带,是较理想的生物防火林带的结构模式,具有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地区防火树种的选择研究(英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筛选中国西南地区的防火树种用于营造防火林带或混交林 ,可以有效地预防大面积森林火灾的发生 .通过实验 ,比较分析了西南山区 12个树种的树叶、树枝和树皮的燃烧性 ,结果表明∶(1)各树种均以叶的抗火性能最差 ,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的抗火性能强 ;(2 )热值、含水量、燃点和灰分含量是影响叶的抗火能力的主要指标 .木质素含量和苯 乙醇抽取物与总发热量有线性相关关系 ;(3)由多目标决策方法对 12种树的抗火性能综合排序 ,木荷、红椎、杨梅的抗火性强 ,刨花楠、水老排、火力楠、油茶和木莲的抗火性中等 ,稠木、观光木的抗火能力较弱 ,杉木、马尾松的抗火能力弱  相似文献   

16.
江苏北亚热带森林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8年开始,开展江苏北亚热带地区防火树种的选择,并在试点营建多种结构的防火林带。研究结果认为,防火性较好 的树种是杨梅、木荷、女贞等+油茶、为好。  相似文献   

17.
南方红豆杉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是集药用、观赏、绿化、特种优质用材为一体,经济价值极高的树种,用于防火林带营造的结果表明:营造南方红豆杉防火林带,是一种易推广、多功能、高效益的生物阻火工程,能把山边田边路边山火的发生降到较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昆明地区防火林带设计树种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防火林带树种选择的依据和方法,通过对昆明地区8个乡土树种的抗火性能比较实验,根据含水率、乙醚提取物、燃烧热值、凋落物动态分析、生物学特性等几个方面比较,提出进行防火林带设计时树种选择综合评判的标准。得出旱冬瓜、女贞、木荷、圣诞树抗火性能较强,旱冬瓜、圣诞树在昆明地区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木荷育苗及造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荷,是我国重要的防火树种之一.木荷具有不易燃烧和含水量高、油脂含量少、枝叶繁茂的特点,林带郁闭成林后,便会形成一道浓密的林墙,影响气流通过,当山林大火向林带冲击时,木荷林带便能削弱火势,并且阻止林火蔓延.祁门县西武林场科学营造木荷防火林带,对森林防火已起到很大作用.现就木荷育苗及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木荷生长与防火效益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PSS13和MATLAB7.0软件综合分析5个不同年龄段木荷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生长因子拟合木荷生长曲线,并综合分析木荷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生长因子,对木荷防火林带开始正常发挥防火作用的初始防火年龄进行确定,得到木荷产生良好作用的防火初始年龄为8年。通过对不同年龄木荷林分比较分析认为,年龄对木荷防火存在显著影响,生长良好的木荷林带有利于森林防火。此外,还提出了木荷防火成熟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