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初期,皖东丘陵地区存在太面积荒山荒地。六十年代初,从青岛引进黑松,经过短时期引种试验成功,遂大量引种发展黑松造林,沙河集林业总场1978年森林资源清查和1984年6月黑松低产业分调查,黑松幼林11.86万亩,第亩蓄积量只有1立方米,马尾松幼林9.33万亩,第亩蓄积量只有2.8立方米,黑松中龄林1.1万亩,第亩蓄积5.17立方米,  相似文献   

2.
沙岸黑松海防林防护成熟期及更新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山东省黑松海防林进行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应用典型调查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沙体岸黑松海防林的调查研究。采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对黑松海防林立地质量进行了数量化评价,划分出11种立地类型;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将研究区的黑松海防林划分为3种林分生长类型;其中生长类型Ⅰ的林分生长表现最好,生长类型Ⅱ的次之,生长类型Ⅲ的最差。在综合分析黑松海防林防护成熟和数量成熟的基础上,提出黑松海防林的防护成熟期;生长类型Ⅰ为33-57a,生长类型Ⅱ为14-32a,生长类型Ⅲ为13-28a;确定黑松海防林的更新期;生长类型I为33-57a,生长类型Ⅱ为23-32a,生长类型Ⅲ为21-28a;确定黑松海防林的合理更新年龄;生长类型Ⅱ为32a,生长类型Ⅲ为28a。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黑松景观造型的特点、造型准备工作、黑松造型设计、做弯、拉枝、枝片处理、打芽摘叶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使黑松经过4~6a快速成型,形成可供观赏的景观黑松大树,较快投入市场,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黑松具有较强的防尘、减噪与杀菌功能,适宜作公园、国道、街道、风景区、工矿企业美化绿化树种。黑松极易感染松针褐斑病,上世纪80年代末几乎被淘汰。目前林问该树种数量不多,且生长缓慢,大树尤其少。园林绿化移植黑松成活率较低,江西省玉山县景泰园林和玉山县林业局近年在黑松大苗移植方面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了马尾松、黑松、黄松的形态、解剖及叶绿素含量差异。发现黄松的针叶最长;针叶每厘米长鲜重及枝条顶芽色泽接近马尾松,针叶横断面长宽比接近黑松;针叶硬度介于两松之间。黄松针叶黄绿色,其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及B均明显低于马尾松或黑松。黄松针叶树脂道数超过马尾松或黑松,叶内2个维管束的排列方式,针叶树脂道中生性及气孔带数目均与黑松相似,针叶色泽与黑松×马尾松的人工杂种(日本的和华松)相似。由于上述特征,黄松为杂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欧洲黑松     
欧洲黑松(Pinus nigra),原产欧洲,是美国于1759年引进的栽培树种。奥地利和巴尔干半岛是美国引进其种源的主要渠道。除了个别植物园外,美国其它地方的欧洲黑松自然分布相对较少。目前为止,欧洲黑松是美国引进的主要观赏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沿海沙质岸黑松人工林生物量的估测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沿海沙质岸黑松人工林生物量调查材料,探讨黑松各器官的生物量与胸径、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回归方程来拟合黑松生物量估测数学模型。经实用性检验,以胸径、树高拟合的黑松生物量估测数学模型均有较高的精度,但以胸径和树高两个因子建立的各器官生物量模型较以胸径单个因子的估测结果更为理想,各地区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合理选择一元或二元估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针对汕头市濠江区松林中出现黑松枯死的现象进行调查取样,对样品进行线虫分离、培养、镜检、计测,同时对全省黑松分布区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濠江区黑松(Pinus thunbergii)发生了松材线虫病,省内其它地区的黑松尚未受该病侵染.这是松材线虫病首次侵染广东省黑松.  相似文献   

9.
引种日本黑松精英树半同胞家系遗传增益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黑松的改良在我国尚属初步。从日本山口县引进黑松精英树半同胞家系的种子,进行子代测定的结果表明:不同家系的生长差异显著,胸径的变异大于树高,家系内单株间变异约占全部变异的70%,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的80%以上,家系遗传力高于单株,从中选择优良家系可得到较高的遗传增。闪同时还对黑松的改良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欧洲黑松抗风力强,耐盐碱,能在各种土壤上生长,是良好的防护林树种。我国早年仅在熊岳和北京植物园零星栽植,生和良好。欧洲黑松引新疆,对丰富本地区生物资源,增加耐寒、抗旱树种种类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樟子松在干旱地区有生存的气象记录,而欧洲黑松、美国黄松等在原产地均没有干旱区的气象记录,继续观察和试验,可丰富和完善松属树种在干旱区生存的气象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