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二化螟在浙北地区茭白上1年发生3代,其中第3代为不完全世代。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羽化,蛾峰次数多,且成虫盛发期持续时间长达30d左右;而第1、2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蛾峰较整齐,盛发期约1 0 d左右;第3代在1 0月,以老熟幼虫在茭白的残株中越冬。第1代二化螟主要来源于茭白越冬残株,约占89.4%,第2代主要来源于水稻,第3代则因第2代的防治情况,在不同年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二化螟成虫都趋向于在茭白上产卵,茭白田的卵块密度也明显高于水稻田。二化螟主要在茭白的茎秆内化蛹,占60.15%~82.1%,不同年份与代次之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3a来,水稻旱育秧、抛栽等轻型栽培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为广大农户所认可。全县常年水稻面积3.0×104hm2左右,其中旱育秧占50%以上,抛秧也达20%。通过努力,我们总结出了在轻型栽培条件下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1发生规律发生期、发生量同常年,在同1a份轻型栽培条件下的旱秧田二化螟落卵量偏少,为害偏轻;抛栽稻田落卵量偏多,为害略偏重。常年二化螟在我地一年二代,近10a连续大发生。第1代成虫高峰于5月20日左右出现,第2代成虫于8月上旬出现高峰。第1代成虫主要集中在秧苗上产卵,可带卵或带低龄幼虫移栽到大田造成枯鞘、枯心。…  相似文献   

3.
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第三代螟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第三代水稻螟虫在中稻,单晚稻和连晚稻上发生特点和防治。结果表明,第三代螟虫的发生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和大螟数量较少,为害状主要是虫伤株和白穗,枯孕穗极少,中稻,单晚稻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高于连晚稻,且中稻田最早,连晚田最迟。卵孵高峰期基本上与各稻作的破口与齐穗期相吻合,在破口至齐穗期施用20%三唑磷EC和5%锐劲特SC,防效可达88.6%-100%。二化螟幼虫的残留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2009年,如东县将性诱剂应用于水稻二化螟预测预报上,具有及时、准确、省工等特点.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年二化螟成虫的消长情况;不同年份各代蛾峰明显;性诱剂诱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生期发生量的情况相一致.性诱剂诱测法弥补了普通的剥查预测法的不足,显著提高了水稻二化螟预测预报水平.性诱剂的应用为二化螟测报提供了新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5.
《湖南农业》2012,(6):16
一、水稻病虫 1.发生预测①“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偏重发生,早稻中等发生,中稻、晚稻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626万公顷次。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其中第一代轻发生,第二代、第五代中等发生,第三代、第四代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66万公顷次。②螟虫。二化螟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380万公顷次;大螟轻发生,在湘北地区危害呈上升态势,发生面积26万公顷次。  相似文献   

6.
随免耕栽培面积扩大和高秆大穗型品种推广,二化螟发生量急剧上升,其中二代二化螟造成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今年笔者观察了二代二化螟幼虫的转移习性,并测定虫伤株的产量损失,进行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水稻二化螟发生量的准确预报至关重要,沿用的越冬基数经验预测,因受气候、死亡率等因素影响,准确性难以保证,采用成虫诱集量历史资料比较法预测,时效性差,同时预报的准确性还受发生期的影响也不能保证。对历史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原理,运用数理统计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越冬代二化螟发生量回归预测式,取代了多年沿用的越冬基数法等经验预测,提高了测报的准确性、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滁县是江淮丘陵地区主要稻区之一。一般以中稻栽培面积最广,晚稻次之,早稻較少。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种,其中以三化螟危害最重,二化螟次之,大螟危害最輕。三化螟主要危害中、晚稻,在一般年份里,麦茬中稻白穗率和单季晚稻枯心率均为5—10%;而严重年份白穗率和枯心率可达20—60%,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及时掌握螟情,并及早防治三化螟,是水稻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螟虫的消长主要决定于气候、食料和天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1~2006年二化螟测报资料分析,单双混栽区二化螟种群演变规律为越冬代、三代蛾量大幅上升,而一、二代蛾量则大幅下降,即一、四代发生为害加重,二、三代发生为害趋轻,其种群结构消长呈谷形曲线,全年二化螟虫发生为害与二、三代螟虫种群发生量密切相关,明确越冬基数上升、越冬成活率提高、受虫比变化幅度大、生育期与发生期吻合度改变、高秆品种推广是形成单双混栽区水稻二化螟种群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态分布模型在灰飞虱发生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应用正态分布模型模拟了水稻秧田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的发生量,推算得到的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后的灰飞虱理论发生量与实际发生量吻合。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一年两地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下茬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水平下,水稻秸秆低留茬还田量不超过200 kg/666.7 m2,能提高水稻产量;水稻秸秆高留茬还田量以300~450 kg/666.7 m2为宜,超过450 kg/666.7 m2会影响下茬水稻苗期生长,容易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2.
野生稻对潜根线虫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水稻分蘖期和乳熟期,调查了9份野生稻及4份栽培稻对潜根线虫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根内线虫量栽培稻大于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大于其他类型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受多种潜根线虫侵染,药用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上仅发现水稻潜根线虫(Hirschnanniella oryzae),表明野生稻对潜根线虫种间存在选择抗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杂草稻在稻田呈蔓延趋势,稻田中杂草稻的大量存在对栽培稻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进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指导农民区分杂草稻与栽培稻并及时防治,文章对杂草稻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不完全叶长于松粳系列品种的栽培稻,与龙稻系列和东农系列的栽培稻无差异;有叶舌、叶耳及叶毛,与栽培稻无差异;杂草稻有芒,呈褐色、黄色、紫色,长26~79 mm,栽培稻无芒或芒很短;杂草稻的颖壳色有褐色、稻草色、黄带黑斑等多种颜色,栽培稻的颖壳呈黄色;千粒重较栽培稻轻  相似文献   

14.
米质指标在不同杂交水稻品种间的变异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20个杂交籼稻组合各米质指标的变异度和几个重要米质指标的相关分析,研究了一些重要米质指标间的关系,确定了影响杂交稻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指标。结果表明,各米质指标在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幅较小,比较容易达到优质标准;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的变幅较大,较难达到优质标准,尤其是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3个指标,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性指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改善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可提高加工品质整精米率,但蒸煮品质胶稠度却与加工品质整精米率显著负相关,在优质杂交品种的选育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稻草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娄底市娄星区水田稻草覆盖还田用量对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公顷稻草还田量在2250-9000kg(风干重)的范围内,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随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容重随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下降,水稻有效穗和稻谷产量随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还得出,每公顷施稻草6750-9000kg,基本上能满足水稻生产对钾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缺Zn水稻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明显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施Zn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的品质.水稻叶片RNase活性与稻株Zn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其变化早于缺Zn症状的出现及叶片含Zn量的明显变化,可用作水稻潜在性缺Zn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主要水稻品种的米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美国稻进行米质分析和粒型分类的基础上,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7个美国长粒型水稻品种进行品质评价,并对品质指标间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阐述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筛选出影响品质得分最大的空白因子和透明度因子,求出了米质总分与品质指标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9.
一季中晚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8年5~10月以黄华占为试材,在博罗县麻陂镇乾兴农场进行了一季中晚稻-再生稻的不同施氮水平(再生稻每667m2促芽肥设纯N 0、5、7、和9 kg)与留桩高度(离地面20、30、40 cm)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的再生稻促芽肥对头季稻(一季中晚稻)和再生稻的穗粒结构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留桩高度40 cm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原因是其较高节位(第3、4节)的穗数和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专用配方肥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采用区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技术,根据磷钾肥衡量监控技术原理,通过不同农户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大配方、小调整和农户习惯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4.67%和11.85%,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33.45%和42.62%.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可以使水稻达到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而小调整处理效果优于大配方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