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背景侧深施肥指将肥料施在水稻根系侧面3cm,距泥面5cm的区域,该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受限于田间操作的难度,一直没有被大面积的应用,随着侧深施肥插秧机的出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的作业,目前日本水稻生产已经大面积应用该项技术。二、试验目的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明确侧深施肥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节  相似文献   

2.
正一、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背景侧深施肥指将肥料施在水稻根系侧面3cm,距泥面5cm的区域,该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受限于田间操作的难度,一直没有被大面积的应用,随着侧深施肥插秧机的出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的作业,目前日本水稻生产已经大面积应用该项技术。二、试验目的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明确侧深施肥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节  相似文献   

3.
正中盐红四方侧深专用肥针对牡丹江管理局水稻习惯施肥特点,提供水稻专用缓释肥料的一个配方进行大比武试验。通过水稻侧深施处理,开展水稻侧深肥与当地常规施肥进行对比验证,进一步优化施肥技术,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采取大区对比法,设常规施肥和两个侧深施肥处理,不设重复,每个试验大区面积0.13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并配以水稻专用肥料,考核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重点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探索适合绥棱县的水稻田节肥增效技术,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能够持续、稳定、均匀的为水稻秧苗提供养分,是一项肥、苗一起落地的综合复式作业技术,通过水稻侧深施肥试验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正>为发展生态质量效益型农业,做好农业"三减"工作,齐齐哈尔市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示范,配以水稻专用肥料,采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参与农业生产,充分验证了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适用性,为进一步在齐齐哈尔市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1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概述与现状分析1.1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插秧机插秧的同时将基肥或基蘖肥或基蘖穗肥同步施在稻株根侧3cm、深度5cm处,肥料呈条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几种侧深专用肥在黑龙江省创业农场应用效果,以龙粳26为试验材料,研究几种侧深专用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侧深施肥处理产量比对照增加5.65%~14.73%,经济效益增加622.62~2913.04元/hm2。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龙粳31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肥料处理的前期植株长势、分蘖等生理指标和后期产量性状指标。结果表明:侧深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各种肥料侧重点不同,普通侧深专用肥致力于提高穗粒数,而云天化侧深专用肥则侧重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正肥料深施、沟施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经被广泛认可。然而由于水稻种植土壤长期浸没在水层下,深施、沟施技术一直不能很好地被利用。随着机械工艺的发展,侧深施肥仪器的产生,水稻种植中利用深施、沟施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但是侧深施肥在水稻上的应用较少,其效果也未在本地进行过验证。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探索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侧深施肥技术在未来应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类型肥料的侧深施肥技术对机插单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于2020—2021年采用田间大区试验,以浙优18为材料,设置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专用肥减氮10%撒施(T3)、专用肥减氮10%侧深施(T4)、专用肥减氮20%侧深施(T5)、缓释肥减氮10%撒施(T6)、缓释肥减氮10%侧深施(T7)、缓释肥减氮20%侧深施(T8)和缓释肥减氮10%一次性深施(T9)9个处理。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分别为10 965~12 166 kg·hm-2和11 073~12 546 kg·hm-2。与T2处理相比,T8和T9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8%~4.4%和3.5%~4.7%。缓释肥的增产稳产效果优于专用肥。缓释肥侧深施处理的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高于或接近T2处理,而专用肥侧深施处理的水稻氮素吸收量低于T2处理。可见,缓释肥减氮10%一次性深施既能降低投入成本,同时还能增产,是一项适宜于当地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特选用“绿舟牌”49%掺混缓释肥,开展了同等施氮量条件下不同肥料运筹的机插水稻侧深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每667 m2纯N施用量为18 kg的条件下,应用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施用“绿舟牌”49%掺混缓释肥,不同肥料运筹的水稻产量均较为理想,以在水稻秧苗机插时每667 m2侧深施缓释肥45.0 kg、在水稻秧苗机插后5~7 d每667 m2施尿素11.7 kg的水稻产量最高,每667 m2实际产量可达680.0 kg。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以及适合的侧深施肥量,本研究以水稻品种两优688为试验材料,以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和常规水稻机插秧人工施肥为2种施肥方式,其中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处理中设计3个施肥量(480、384和288 kg/hm2),分别测定水稻的生育进程、株高、穗长、茎蘖动态、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适当延缓了水稻植株的生育进程,增加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产量指标,产量增幅为18.60%;同步侧深施肥量为384 kg/hm2时的水稻产量最高,较施肥量480和288 kg/hm2处理分别增加11.50%和29.62%。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协调水稻生长、提高产量,为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及减肥增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肥料深施、沟施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经被广泛认可。然而由于水稻种植土壤长期浸没在水层下,深施、沟施技术一直不能很好地被利用。随着机械工艺的发展,侧深施肥仪器的产生,水稻种植中利用深施、沟施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但是侧深施肥在水稻上的应用较少,其效果也未在本地进行过验证。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探索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侧深施肥技术在未来应用的可行性。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侧身施肥可促使水稻早返青早分蘖,返青期较常规施肥提前1天;收获时侧身施肥的平均茎数较常规施肥多出0.7-2.1个茎数;侧深施肥的各处理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增产率为:2.55%-5.79%,三种侧身施肥专用肥中北大荒专用肥的使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展富岛水稻侧深专用肥与当地主推水稻侧深专用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进行对比试验,调查水稻每穴分蘖数、SPAD值、株高、根长度、茎第一节间长度、茎第二节间长度、肥料利用率、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等项目,为农场及种植户筛选肥料提供理论依据.富岛水稻侧深专用肥比当地主推水稻侧深专用肥增产24kg/hm2,净增效益129元/hm...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逐渐应用到水稻种植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文立足于此,以河南信阳地区为例,浅谈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的优点,并分析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要点。河南信阳地区位于淮河上游、河南省的最南部,其地理位置南高北低,日照充足,是水稻种植最理想的环境之一。水稻种植作为河南信阳的主要农作物,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7.
于2015~2016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侧深施肥技术措施对寒区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较,考察侧深施肥处理水稻生育期植株生长发育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相关指标,揭示了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栽培的影响,以期为肥料减施和水稻高产高效的应用技术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也叫侧深施肥、侧条施肥或机插深施肥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且应用比较成熟的深度施肥方法,该技术在日本已普遍应用,我国部分地区也在试用,黑龙江省作为水稻的主产区,水稻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在部分农场和地方县市得到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通过分析该技术在黑龙江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寒地水稻侧深施肥的技术应用效果的分析,阐述了水稻侧深施肥 施肥量、施肥方法以及侧深施肥稻作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进一步推广机插秧与施肥技术的有效融合,节约劳力,舒城县开展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简化、减量技术,通过比较实验,为我县推广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就是在水稻插秧的时候,把肥料施放在秧苗的一侧三厘米左右,深度为五厘米左右的的土壤里面。这是把农业肥料和农业技术相互结合的一种施肥模式。这个实验是为了通过测风施肥和普通的常规形式施肥进行对比。进一步去明确侧深施肥对于水稻肥料的利用效果,也为了能够让水稻种植节约成本寻求新的路径。本文就将从舒城县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简化减量施肥实验总结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