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验证碳素水溶肥料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2012年,一四九团在棉花上进行了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宽膜滴灌栽培模式下,以碳素水溶肥料作追肥,对棉花苗期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棉花产量,对棉花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二旦"多营养复合冲施滴灌肥是一种有机复合液体肥料,含有植物所需的N、P2O5、K2O及多种微量元素.2007年,新疆天业农业研究所在大田膜下滴灌引进"二旦"冲施滴灌肥加工番茄栽培中进行了滴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二旦"滴灌肥具有吸收快、肥料利用率高等特性,基本满足了作物在生长期间对养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番茄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是将滴灌施肥与作物高效栽培融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栽培新技术,借助滴灌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成的肥液与滴灌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与常规栽培方式相比节水1/3~1/2,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还能节省劳动力,提高工效。  相似文献   

4.
食葵是一八二团主导经济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均达0.13万hm2以上,成为广大职工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8年,一八二团各类作物运用加压滴灌技术面积达2 321.73 hm2,其中进行了食葵加压滴灌技术应用试验,配合大田高产栽培技术的运用,获得了节水、增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滴灌春小麦单产450kg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八师一四八团2008年种植滴灌小麦0.1万hm2,平均单产431kg/667m2,最高单产达604.5kg/667m2。单产水平较水浇地平均增产100kg/667m2以上,按目前小麦(3级)收购价2元/kg计算,可增加产值200元/667m2。扣除滴灌成本160元/667m2(地下部分和首部按10年折旧),加上节约机力、人力及肥料等费用50元/667m2,可增收90元/667m2。0.1万hm2滴灌小麦共增收135万元。  相似文献   

6.
兵团超高产棉田的基本特征和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初,农三师四十五团张斗兰依靠精细管理首先在0.87hm2棉田上创造了单产3090kg的超高产记录,但以后未有新的进展。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高密度高产栽培模式的推广和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兵团的棉花超高产记录才不断刷新。据统计,2003年全兵团超高产面积达到0.1  相似文献   

7.
南疆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设施滴灌技术种植冬小麦具有省地、省工、提高肥水利用率等优势,可使小麦单产提高25%以上,冬小麦种植效益明显增加。本文根据2013—2014年第三师五十一团青年连滴灌冬小麦高产示范田经验,总结了该团滴灌冬小麦单产550~600 kg/667 m2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南疆滴灌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棉花自动化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棉花成本加大;提高棉花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是增加团场职工收入。达到节水增产扩大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农八师一二一团在总结8年来棉花滴灌实践的基础上,配合以高密度植棉技术使单产水平逐年提高。2003年在7~8月份极度干旱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9.
以龙粳31号和空育131为材料,采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膜下滴灌旱种下肥水耦合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旱种下2种肥料处理对两品种的碾磨品质、粒型和米饭食味评分值影响不显著;膜下滴灌旱种下2种水分处理对两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值的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膜下滴灌旱种下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8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能够保持或提高空育131的整精米率;膜下滴灌旱种下的2种水分、肥料处理降低了空育131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了空育131的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空育131的米饭食味评分。与对照相比,膜下滴灌旱种下的2种水分、肥料处理降低了龙粳31号的整精米率和米饭食味评分;膜下滴灌旱种下以体积含水量降至饱和含水量的80%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同时分蘖肥与穗肥用量同对照相同的处理(S2F2)能够降低龙粳3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农五师九十团开始进行地下滴灌试验,至2008地下滴灌面积已达400hm^2,棉花平均单产448.6k-667m^2,最高单产519.9kg/667m^2。经过6年的地下滴灌棉花种植试验,在地下滴灌规划设计、灌溉技术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等方面均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通过对九十团棉花地下滴灌种植技术的应用与分析总结,提出了地下滴灌规划设计和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今后在不同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地下滴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浅埋式小麦滴灌技术是一项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较传统小麦种植具有省地、省劳力、节水节肥、增产、增效、缓解劳动强度等优势,可增加出苗率10%~15%,能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2012年,八十四团为进一步扩大滴灌小麦的种植面积,种植滴灌冬小麦2 000 hm2,通过浅埋式小麦滴灌技术的应用及精细管理,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北疆滴灌小麦平衡施用氮磷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滴灌冬小麦产量,降低氮磷肥料的浪费,采用两因素不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北疆中高产田氮磷对滴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施氮磷肥能够促进滴灌冬小麦增产,且二元二次拟合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冬小麦的最高产量区间为氮水平200~360kg/hm2,磷水平为0~100kg/hm2。因此,北疆中高产田滴灌冬小麦生产中应适量施用氮肥,控施磷肥,配施锌等微量元素肥料,以保证获得高产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克瑞森葡萄水肥藕合试验研究,构建数学模型,得出在滴灌条件下,滴灌量400 m3/667 m2为最佳滴灌量;施肥量为28 kg/667 m2肥料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赤峰地区滴灌玉米施肥技术体系,指导农业生产,按照“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法实施玉米随机区组肥料试验,研究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通过拟合玉米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函数方程,进行综合决策分析,得出在本试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滴灌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369.53kg/hm2、P20578.52kg/hm2、K2049.50kg/hm2,最高产量是11824.61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为N342.02kg/hm2、P2O575.13kg/hm2、K2O47.53kg/hm2,最佳产量是11787.99kg/hm2,最佳N、P2O5、K2O比例为1:0.22:0.14。通过试验得出的最佳施肥量即为适合赤峰地区滴灌玉米生态系统的推荐施肥量,也即是滴灌玉米优化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15.
农八师滴灌春小麦种植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滴灌的方式种植棉花等中耕作物,在生产上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在密植作物小麦方面怎样应用滴灌方式进行种植、能不能提高产量?由于滴灌成本投入大、在经济上合算不合算等?农场职工心存疑虑,为此,2008年在小麦田管阶段和麦收前后,我们对滴灌种植春小麦的一三三团、一四一团、一四四团、一四八团,一五○团等6个团场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棉花生育期使用高磷滴灌肥(肥帝溉)与配方滴灌肥2种肥料的吸收情况,本文通过叶面营养诊断测试试验分析,比较了两种滴灌肥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处理对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节本、增产、增效为目的,在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处理,研究其对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前期种肥的供给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非常重要,在种肥用量为尿素37.5kg/hm2、磷酸二胺75kg/hm2、硫酸钾45kg/hm2时,滴灌大豆效益最高;在此基础上,结荚期再滴施尿素63.75kg/hm2、磷酸二氢钾66.75kg/hm2,滴灌大豆产量提高,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8.
滴灌随水施肥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滴灌随水施肥技术是将肥料溶入灌溉水并随同滴灌、渗灌等水施入田间或作物根区。本文作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滴灌随水施肥的原理、优点及在新疆实施滴灌随水施肥的技术保障和肥料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农八师一四八团于2009年率先在国内大面积种植膜下滴灌大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量提高,节水效果明显。全团种植滴灌大豆0.14万hm2,平均单产280 kg/667 m2,国内专家现场验收14.9hm2,大豆连片平均单产364 kg/667 m2,其中有0.08  相似文献   

20.
2017年在第三师四十四团、四十五团开展有机水溶微肥随水滴施试验示范,通过调查统计不同生育期棉花的农艺性状、黄萎病发病率、病指及有机水溶微肥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测定收获期籽棉产量,研究发现,滴施有机水溶微肥对棉株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施肥处理棉花株高、始节高、始节位、果枝数、单株结铃较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四十四团、四十五团籽棉单产较对照增幅分别为3.6%、6.3%;同时研究显示,施用有机水溶肥对棉花黄萎病有一定防治效果,四十四团、四十五团示范地施肥处理对棉花黄萎病防病效果分别达39.20%、38.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