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庆市耕地与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是实现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此,以人地矛盾突出、城乡差距明显的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耕地和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从2000年开始有所增加,人均粮食与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同质性;从2000年开始,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粮食出现缺口,耕地压力比较明显,这说明重庆市有从粮食产销平衡区转向销入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耕地压力变化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了1990~2005年广东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耕地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研究表明:16年来广东省的耕地压力指数一直大于1,耕地一直处于紧张状态。1990~2000年耕地压力指数持续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较快;2001年耕地压力指数首次出现下降,主要由于这个时期省外粮食调入和粮食进口的增加,使得粮食自给率下降。同时,计算了2005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各个地市压力指数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根据陕西省1990—2010年的耕地统计资料,研究耕地利用现状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耕地资源与14个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年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都经历了"缓慢减少—急速减少—相对稳定并略有上升"的变化过程。陕西省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各地区耕地内部结构变化较大。农业...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近年来城镇化背景下贵州省的耕地压力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模型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贵州省2004~2013年的粮食生产变化、耕地压力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最近10年贵州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都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粮食生产与供给处于不安全状态,提高粮食生产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贵州省的耕地压力与粮食平衡系数二者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耕地压力的增大会以某种方式将其负的效应传导至粮食生产与供给平衡领域,从而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规范土地用途、加强耕地保护,探索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道路,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稳定粮食价格、提高种粮补贴标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等措施来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食生产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病毒为社会带来严峻考验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陕西省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探索分析其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对区域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与粮食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基于陕西省1995—2019年耕地数量和分布情况,对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与耕地压力指数P进行测算,对传统差异指数进行整合,建立总体分异测度指数GDI,引用重心移动模型和总体分异测度指数GDI描述区域内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耕地压力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995—2019年陕西省耕地面积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仍长期处在“警戒压力”水平;陕西省耕地压力重心在关中地区,先向北偏西移动,之后逐年向南推移;陕西省耕地压力空间分异情况2003年之前不明显,且状态相对平稳,2003年之后分化格局日趋明显;1995—2019年无霜期情况、降水情况、粮食单产量、化肥使用、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水平对陕西省耕地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时空分异与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枫  王娟 《农业机械学报》2022,53(1):192-197,214
京津冀地区耕地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性突出,厘清其耕地时空异质性对于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京津冀地区,采用耕地动态变化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1990—2020年间其耕地空间分布演化与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率先进入工业化城镇建设,天津市次之,河北省滞后,相对的耕地变化动态度高值也先后出现。耕地分布集聚特征显著,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核密度格局。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特征明显,面积净增长的主要有建设用地、林地及水域,面积净减少的主要有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地。耕地流失主要表现出环北京及环渤海为中心的聚集式特征,且东部流失的热度比西部高,南部比北部高。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而自然因素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地区耕地保护、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全面、客观地揭示吉林省近20年耕地生产力水平,对挖掘区域增产潜力,推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提取2000—2019年吉林省MODIS-EVI数据,结合变异系数和Sen-Mann Kendall趋势检验,构建耕地生产力时空分析方法,研究吉林省20年耕地生产力时空变化、稳定性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吉林省耕地生产力在20年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中西部耕地集中连片区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好于东部较为破碎耕地片区,西部耕地与东部耕地生产力差距逐渐缩小。吉林省东部山区的耕地生产力高于西部平原区,耕地生产力低值区位于城镇周边和西北部盐碱泡沼分布密集的低洼地带;高值区集中在河流附近耕地连片区域。不同地貌类型成因中,湖成地貌、风成地貌条件下耕地生产力低于流水地貌和火山熔岩地貌。耕地生产力稳定性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其中水田的生产力稳定性优于旱地和水浇地。利用时序遥感数据监测吉林省耕地生产力,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耕地系统安全评价是改善区域耕地系统安全状态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区,从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系统性保护的视角,构建耕地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量子遗传算法改进的投影寻踪模型,定量分析耕地系统安全的时空演变特征,识别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子系统投影值呈“交错递减”状态,耕地系统安全综合投影值波动式降低,由2009年的1.2521减少到2019年的1.2517;2019年,长株潭地区耕地系统安全表现为由中心城区向四周城郊区辐射式提升的空间分异特征;针对不同耕地系统安全等级区,因地制宜提出了调控措施,有利于提升区域耕地系统安全状态;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垦殖率、单位耕地面积地膜负荷和污水集中处理率是影响该地区耕地系统安全的关键因子,需积极从保护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利用管理水平方面维持和改善当地耕地系统安全状态。本研究可为长株潭地区耕地保护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准确把握区域耕地质量现状、空间分布以及未来变化,对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平衡与管理向数量-质量综合平衡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应用GIS空间分析与模拟技术,在对北京山区耕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的耕地质量变化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993-2004年北京山区以及各地貌类型区域耕地质量处于总体提高态势,耕地质量的提高主要是耕地布局优化的结果。2004-2015年,北京山区耕地总体质量将继续提高,但总体幅度有所减小;同时,不同区域耕地质量变化出现分异,山区和半山区耕地质量仍然不断  相似文献   

10.
华娟  涂建军  杨爱秋 《农机化研究》2013,35(6):25-28,32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我国1980-2008年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粮食空间分布的差异、特征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各省份变化幅度各异;人均粮食占有量的Moran'sⅠ指数平均值为0.31,表明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格局;Moran散点图反应出位于HH与LL象限的区域数量多于HL与LL象限数量,表明人均粮食占有量局部空间集聚效果显著;LISA集聚图显示,部分区域集聚特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王汇 《农业工程》2017,7(5):98-101
通过计算湖北省目前以及近年的耕地压力指数,结合各市、州的粮食自给率来说明湖北省的粮食安全状况,并且寻找出影响湖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主要因素,阐明湖北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对降低湖北省耕地压力指数、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等方面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从动态角度,将湖北省与耕地压力指数相关的面板数据做纵向动态分析,观察各项数据的发展趋势。并且选用灰色系统模型和各种回归模型对2020、2025年的湖北省耕地面积、人口等与耕地压力指数相关的要素进行预测,从而预测出湖北省未来的耕地压力指数,然后充分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对湖北省未来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假设未来不同的粮食需求情况下,预测湖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大小和粮食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2.
占补平衡项目对千阳县新增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渭北台塬区粮食产能的影响。本文以春玉米和冬小麦为量化标准,对典型的台塬区千阳县2016—2018年连续3年的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等别及粮食产能变化情况以及粮食产能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8年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平均等别范围在10~12等之间,项目的实施使新增耕地等别较千阳县耕地平均水平提高了1~3个等别,且水浇地面积占比与新增耕地等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粮食产能与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平均等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浇地以占总新增耕地80.29%的面积,创造了占比为86.44%的总粮食产能。粮食产能受耕地所处位置、自然条件、水利设施以及道路状况等影响较大,2016—2018年间,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条件较好,且水利设施及道路条件较为完善的草碧镇、张家塬镇及城关镇实现新增耕地和粮食产能分别占全县的90.16%和90.49%,而相对位置越偏远、地形条件较差的南寨镇、水沟镇及崔家头镇新增耕地数量仅占总规模的10.17%,粮食产能仅占总产能的9.50%。从2016—2018年3年内,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以24.89%的新增耕地占有量创造了30.82%的新增粮食产能,说明通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能显著提高耕地粮食产能。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渭北旱塬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粮食产能的影响,以冬小麦和春玉米为量化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典型的渭北旱塬区千阳县2017年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粮食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对项目实施前后新增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占补平衡项目实施使新增耕地等级提升了1—2个等级,且新增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占比越大,新增耕地等别越高,单位面积上水浇地较旱地的粮食产能提高率增加25%.随着项目实施年限增加,土壤理化性质不断得到改善,总孔隙度、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均显著变大(P<0.05),土壤结构破坏率显著减小(P<0.05),抗侵蚀能力显著提高(P<0.05).土壤有机质质量比显著提高(P<0.05),土壤养分状况不断改善.新增耕地的面积、等别、基础设施、单位面积投资、年限等因素均与粮食产能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各因素对新增耕地粮食产能影响程度,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表现为等别,面积,基础设施,年限,投资.  相似文献   

14.
将黑龙江省县(市)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单元,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为标准分为5类;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GDP和人均GDP为标准分为5类.对耕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认为二者呈低度正相关,表明耕地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开展县域生态风险评价可为县域生态风险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河北省唐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7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度、风险效应三个方面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唐县未利用地转型前后的生态风险及其时空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提供生态空...  相似文献   

16.
县域是耕地保护及预警最为合理的研究尺度,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预测耕地资源“量”与“质”的变化趋势是科学合理地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该文在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2个层次上,从耕地数量、稳定生产能力、易变养分的空间变化和综合4个方面构建了县域耕地保护预警体系,并对北京市顺义区进行了耕地保护预警研究。顺义区耕地保护单项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2008年顺义区耕地数量出现轻警,2009、2010年则为无警;耕地稳定生产能力在2007、2009年为中警,2008年为重警,2010年为轻警;而易变养分含量变化的警情则不尽相同。综合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年顺义区耕地保护出现重警,2008年和2009年为中警,2010年为轻警。研究结果从预警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出发,全面考虑了耕地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并使警情判定与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工作相衔接,是进行区域耕地保护预警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翁牛特旗景观格局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采用2008、2013、2018年相同月份的遥感影像,结合翁牛特旗地区土地利用数据,将景观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类,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选取6个景观类型水平指数和6个景观水平特征指数,分析不同粒度对景观格局各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景观水平格局指数中,斑块密度从0. 40个/hm~2下降到0. 32个/hm~2,香农多样性从1. 37增加到1. 45,香农均匀性从0. 76增加到0. 81,说明尚未形成优势景观,景观破碎度加剧;在景观类型水平上,随着粒度的变化斑块面积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其他景观类型均随粒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在2013年和2018年水域对斑块密度的粒度效应反映较为强烈,分别从0. 005个/hm~2增加到0. 046个/hm~2、从0. 010个/hm~2增加到0. 046个/hm~2;未利用地对有效网格面积的粒度效应反映较为强烈,从24 596 m~2增加到40 697 m~2;建设用地对聚集度、凝聚度的粒度反映较为强烈,分别从0. 9减少至0. 3、从94%减少至49%。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两维图论的县域尺度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后备资源需在区域不同的资源条件与利用方向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差异化保护与开发管理,以发挥资金投入的最佳效益,实现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综合考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条件、资源投入意愿和资源开发潜力,运用空间分析和两维图论算法进行县域尺度下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确定不同的调控方向。分区结果表明:两维图论聚类法较好实现了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之间的独立性及分区内部一致性;将黑龙江省分为潜力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管控和适度开发6个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类型区,针对不同利用类型实施差别化的保护与开发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