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正从去年开始,全国大中城市70岁左右年龄的人群纷纷聚会,许多年轻人都不解,这些人在干啥?告诉大家,这些人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批初、高中生,他们是年纪轻轻就离开各自的城市,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简称为"知青"。他们卷入了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浩大、涉及人数最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今天的聚会,是为了追忆和纪念他们上山下乡的50周年。我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年去了遥远的黑龙江。  相似文献   

2.
"胶林凝聚着知青的智慧力量,胶园铭刻着知青的光辉形象."这是2006年4月,来自天南海北的知青们回访海南农垦时,一位农垦老兵写下的诗句. 是的,他们把最绚丽的年华留在了海南,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动人的篇章.现在,他们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是海南,是农垦,提供给他们踏上这个舞台的阶梯,对他们而言,海南、农垦,是他们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是值得永远守候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卞标 《中国农垦》2014,(7):71-71
<正>1963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发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年深秋,首批无锡知识青年来到江苏农垦滨淮农场。当时我刚从专业学校毕业不久,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被场党委指派到基层当知青队长。首批无锡知识青年到来后,接着苏州、常州、江阴、徐州、连云港及扬州、阜宁县城镇知青陆续来场,可谓:苏锡常,徐连扬,南腔北调,样样都有。我的团队随之不断扩容,多达近200人,简直成了新兵连。  相似文献   

4.
知青与民工     
何盛龙 《百姓》2006,(2):42-44
知青与民工 遍撒种子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口号是"插队落户、扎根农村".因此,每一个公社都设有知青办公室,专管上山下乡;相应地,人民公社下的每一个生产队,都有接纳、安置知识青年的任务,有的生产队腾出公房设立知青点,多数生产队则是专门修建了供知青居住的"知青房",由集体统一置备了锅碗瓢盆木桶床铺等生活用具,锄头粪桶簸箕扁担等生产用具.  相似文献   

5.
正"知识青年"是一个具有明显时代印记的名词。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支边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千百万青春少年已变成两鬓斑白,然而,他们对当年那段艰苦坎坷的青春岁月仍记忆犹新;对那片广袤的土地怀有一份深深的感情。——题记  相似文献   

6.
<正>素有"北国碧玉"之称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是一个基础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一代代农垦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耕耘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我的爷爷是第一代农垦人,他用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向我诠释了什么叫农垦精神。当年,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爷爷只身一人从黑龙江来到了呼伦贝尔。创业不易。听爷爷说,当年他们面对着这里的荒原,同天斗、同地战、搭木屋、睡  相似文献   

7.
知青礼赞     
在江苏农垦大地上,曾经回荡着一个响亮的名字——知青。他们是一群热血青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满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革命豪情,离开繁华热闹的城市,离开养育自己的父母,离开书声琅琅的校园,义无反顾地奔赴滨江沿海——刚刚历经三年自然灾害、置身于文革浩劫之中,仍是荒草丛生、盐碱遍地、条  相似文献   

8.
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在这些知识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来到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场。虽然此后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他们的人生底色上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沧桑烙印。在这里,我们无意于复述知青们的生活经历,而将重点放在了知青岁月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上,因为,过去只是一段经历,我们要着眼的,是现在,是将来。  相似文献   

9.
农垦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保障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和安置复转军人等,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号令,以五十多万复转官兵为主体,还包括大量技术人员、知识青年、爱国华侨和驻地农民等,组成了农垦创业大军。他们白手起家,开荒种地,劈山植胶,屯垦戍边,经过七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国有农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几代农垦人在创垦兴垦的艰辛历程中,充分发扬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将农垦建设成为国家在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李烽 《中国农垦》2006,(9):58-59
陈进辉,广州市华强工业园董事长,1975年插队海南省乐中农场 有人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不幸的历史。而陈进辉却有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胶林凝聚着知青的智慧力量,胶园铭刻着知青的光辉形象。”这是2006年4月,来自天南海北的知青们回访海南农垦时,一位农垦老兵写下的诗句。 是的,他们把最绚丽的年华留在了海南,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动人的篇章。现在,他们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是海南,是农垦,提供给他们踏上这个舞台的阶梯,对他们而言,海南、农垦,是他们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是值得永远守候的精神家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刊中报     
《中国农垦》2012,(7):84-88
宁夏农垦晋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农业部通知,宁夏农垦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据了解,在此次批认定的101个名单中,宁夏农垦是唯一一个作为省级农垦整体被认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宁夏农垦坚持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农业,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围绕"粮畜果循环经济"产业主线,遵循循环经济和粮食安全理念,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建立"种苗—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13.
知青&民工     
何盛龙 《百姓》2006,(2):42-44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随着毛泽东同志一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数以百万计的城市知识青年(后来简称“知青”)奔赴农村,谱写了一个时代的慷慨悲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发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时间,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远离家人,奔赴祖国各地农村,用青春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30多年过去了,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再次发出号召,动员地方有志大中专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创业,一时间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怀着信念与理想,背上行李,来到兵团农场承包土地,开始了新时代“新知青”的梦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正>2000多年前,手持旌节的汉使张骞从祁连山下西行,为联合月氏、乌孙,往返于九死一生的未卜之旅。1000多年前,唐高僧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从长安出发,途经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西行,行程5万里,从印度取到真经。60多年前,一大批复转军人弹去战场的硝烟,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祁连山下安营扎寨、艰苦创业。2017年7月,《中国农垦》编辑部组织了"甘肃农垦行"活动。来自全国19个垦区的35名代表,从  相似文献   

16.
江西农垦创建于1957年。当时在省委"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下,全省五万多党政机关干部、转业军人、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分赴人烟稀少的荒山、丘陵和湖滩地区,开始了我省最大的农业垦殖运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垦经济。五十多  相似文献   

17.
我们家,三代与农垦结缘,并将不怕吃苦、不畏困难的农垦精神传递下去. 小时候,我不知道"农垦"是怎么回事,只知道父母是农垦职工,每天忙个不停.早起看不见他们的身影,晚上困了也等不到他们回来.记忆中总是姥姥陪在我身边,用一只残疾的手帮我梳小辫,揪起来的头发总有种说不出来的疼.大一点了才知道,当时父母是去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  相似文献   

18.
正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里,陈列着一本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兵团四师四十三团四营孙连华"。扉页下方,一个红色的方戳清楚地印着:"1949—1969,黑龙江省赴京国庆观礼代表团纪念"。孙连华,1948年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工人家庭。1968年9月高中毕业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来到今天的牡丹江管理局兴凯湖农场。孙连华的这个日记本,记的都是去首都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江西农垦事业是在中央和省委“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下,于1957年冬开创的,当时全省共有5万名各级干部以及大批转业军官、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分赴垦荒第一线。他们在人烟稀少的荒山、丘陵、湖滩地区安营扎寨,艰  相似文献   

20.
徐梅 《中国农垦》2006,(8):57-58
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在这些知识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来到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场。虽然此后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他们的人生底色上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沧桑烙印。 在这里,我们无意于复述知青们的生活经历,而将重点放在了知青岁月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上,因为,过去只是一段经历,我们要着眼的,是现在,是将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