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同豆禾混播模式的草地生产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5种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建植同行与异行豆禾混播草地,混播种类为2种豆禾牧草混播、5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为豆禾比6∶4、5∶5和4∶6。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产量、中性洗涤纤维产量、相对产量总和(RYT)及豆科牧草与禾草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分析了不同混播群落空间结构下各混播处理的生产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混2-1(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混2-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的1∶1行处理具有较高的牧草产量与粗蛋白、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产量,且均高于同行混播;同行混播牧草产量均低于异行混播。各混播处理RYT值均高于1,且混2-1、混2-2的1∶1行处理RYT值高于同行混播。2∶2行、3∶3行具有较高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同行混播具有较低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由此可见,从同行混播改为异行混播,可提高牧草产量、牧草品质和种间相容性,维持较高的群落稳定性,使豆禾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和白三叶Triflium re-pen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刈割4次牧草蛋白质的收获量与刈割5次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酸性洗涤纤维的收获量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以刈割4次的最高,为1 135.1 g/m2。当刈割次数适当时,牛鞭草粗蛋白的收获量随着施肥量和禾草混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2年各混播组合的群落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比较了21个豆禾混播组合的群落稳定性。从组分稳定性来看,含红豆草的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差;而不含红豆草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高;从功能稳定性来看,随着混播种类数量的增加,群落稳定性呈增加趋势,豆禾比4∶6的群落稳定性低于豆禾比5∶5和3∶7。从可入侵性来看,混播种类对其影响较小,豆禾比5∶5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包含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3个方面的群落稳定性以豆禾比为4∶6较低,而混播种类对群落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混播种类与比例仅能影响到群落稳定性的某一方面,还需探寻适宜的时空尺度与评价“标尺”下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4.
试验表明,刈割日期、刈割频率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的产草量和植物学成分影响显著。早刈低刈可降低混播草地内的杂草覆盖率,增加牧草产量,但对杂草敏感度因草地混播类型而异。在河西走廊东段的武威川区,红豆草+牛尾草和红豆草+无芒雀麦是理想的多年生混播草地。  相似文献   

5.
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混3-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混3-2(鸭茅、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混4-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4-2(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混5-1(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5-2(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和混6(6种豆禾牧草混播)与混播比例为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的混播草地连续2年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建立了包含牧草产量、牧草营养品质、种间相容性和群落稳定性在内的生产性能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混6组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且高于其他混播种类组合,而不同混播比例组合生产性能相差不大;根据各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可将21个混播组合分为3类,生态稳定型(混6)种间相容性、群落稳定性及产量均较高,适宜长期持续利用;产量型(混5-2、混4-2和混3-2)产量较高,牧草品质较差,特别是叶茎比较低,适宜放养耐粗饲牲畜;营养品质型(混5-1、混4-1和混3-1)产量较低,牧草营养品质较高,特别是具较高叶茎比,适宜放养对牧草品质要求较高牲畜。  相似文献   

6.
采用红豆草与鸭茅、红豆草与无芒雀麦2个豆科牧草混播组合,每个组合设比例为5∶5,4∶6和6∶4的3种处理,分别设置1∶1行,2∶2行和3∶3行的异行建植方式,在豆科牧草初花期与禾本科牧草抽穗期及再生草停止生长前,通过刈割测定草地群落各种群组分的产草量及牧草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采用间行混播的建植方式,对草地群落稳定性与主要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播牧草组合中,红豆草与鸭茅的混播组合在产量与品质上均高于红豆草与无芒雀麦;在1∶1行的建植上,其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优于其他建植方式;在混播比例上,红豆草与鸭茅组合,以4∶6的草群产量最高,平均可产干草1060.24g/m2;红豆草与无芒雀麦组合,以6∶4与5∶5比例的草群产量最高,平均干草产量达到1 026.72g/m2与913.24g/m2。在草地牧草营养品质上,红豆草与鸭茅在混播比例4∶6、建植方式2∶2行及混播比例6∶4、建植方式3∶3行的组合,牧草品质优于其他组合;而在红豆草与无芒雀麦组合中,表现出以混播比例6∶4建植方式3∶3行的营养价值为最高。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混播牧草相对生长效率和种间竞争动态的角度出发,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不同混播方式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相对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牧草相对产量及相对产量总和,以期明确无芒雀麦+红豆草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和混播优势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两种牧草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密度相对生长速率均表现出混播大于单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表现出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异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_g)和红豆草相对密度(RD_l)均高于同行混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下红豆草RD_l和相对产量(RY)均较高;同行混播和行距30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的相对产量总和(RYT)。无芒雀麦叶片的初始荧光效率(F_o)和最大荧光(F_m)均为异行混播高于单播,叶片PSⅡ潜在活性(F_v/F_o)则是单播高于同行混播;在不同混播方式下两种牧草叶片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_o/CS_o)值相差较小;行距30cm异行混播、行距45cm异行混播下两种牧草均具有较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因此,行距30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群体光合效率和豆科牧草种间竞争力,形成了组分结构稳定、生产性能较高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选择6种豆禾牧草和3个豆禾比进行5个N添加水平对混播牧草竞争力与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分析2009—2011年牧草产量、营养物质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密度、相对产量总和与牧草竞争率。结果表明:牧草、粗蛋白与粗脂肪产量在添加N后显著上升,生产性能提高。豆禾产量比、相对密度在添加N后变化不明显。添加N后,豆禾牧草的生态位更加分化,豆科牧草竞争力下降,而禾草竞争力上升。添加N有利于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提高,但不利于群落维持稳定的种间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混播方式对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型豆禾混播草地混播优势的影响,在新疆昭苏盆地采用同行混播、异行混播与不同豆禾比的播种方式建植混播草地,利用牧草产量、营养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分析混播方式对生产性能优势的影响,以不同混播方式下土壤养分变化与生产性能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探讨生产性能优势获得的途径。结果表明,1)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可获得混播优势,其中同行混播+豆禾比50∶50、异行混播+豆禾比50∶50和同行混播+豆禾比75∶25组合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优势明显,生产性能较高。2)混播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量养分影响较小,单播燕麦具有较高的土壤浅层速效磷含量,箭筈豌豆的生物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氮素养分的供应,而同行混播方式则有利于土壤碱解氮的积累。3)以混播群体结构作为控制因素时,牧草和粗蛋白产量依赖土壤氮素养分,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以混播比例作为控制因素时,高箭筈豌豆混播比例下(80%和100%),土壤氮素养分可负向影响牧草和粗蛋白产量、牧草产量优势,否则则为正向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负向影响牧草和粗蛋白产量、产量优势,正向影响种子产量优势,与混播比例无关联。因此,在冷凉牧区进行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建植时,采取同行混播+豆禾比75∶25的混播组合既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收获牧草产量和品质较优的草产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在内蒙古中部轻度盐碱地上建植豆禾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及各混播组合物种的竞争关系,以草原3号苜蓿分别与新麦草、缘毛雀麦和长穗偃麦草3种禾草以不同比例(1∶1,1∶2,1∶3)混播建植人工草地,研究不同刈割期、不同混播方式下的牧草产量、土地当量比(LER)、相对产量(RY)、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值(RYT)和种间竞争率(CR)等。结果表明,混播物种、混播比例和刈割时期对混播草地的产量和种间竞争关系有直接影响。在3个刈割时期,所有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均高于单播,且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相对产量、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总值除个别1∶3组合外也均大于1,根据物种竞争模型对混播组合中各物种竞争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除豆禾1∶3组合外,苜蓿与3种禾草均分布在双方受益区域,表明各草种混播组合基本呈共存状态。除苜蓿与缘毛雀麦1∶1组合外,苜蓿在其余各混播组合中种间竞争率均大于1,且在同一刈割期随禾草比例的升高而增大。从牧草产量和种间关系的稳定性综合考虑,在上述地区苜蓿与缘毛雀麦以1∶1或1∶3混播,苜蓿与新麦草、苜蓿与长穗偃麦草以1∶1或1∶2混播更有利于建立高产稳定的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11.
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5、4、3及豆禾比为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株高、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和(RYT)及竞争力(CR),比较其种间竞争的相对激烈程度及种间竞争关系动态,探讨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持续利用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禾草、红三叶株高均低于单播处理,混播红豆草、紫花苜蓿则高于单播,2009年5月16日~7月1日是株高增长的快速期;各混播处理下RD1RDg值在各测定时期均显著高于1(P<0.05),5月16日~6月1日期间RDlRDg值出现了峰值,豆禾比越高则RDl值越低、RDg值越高;各混播处理下RYT值仅在5月16日显著高于1(P<0.05),且出现了明显的夏季低谷期;5月1日~6月16日禾草CRi值逐渐下降,豆科牧草CRj值逐渐上升,之后禾草CRi值上升,豆科牧草CRj值下降,禾草竞争力大部分时期大于豆科牧草。说明不同混播种类和混播比例组合主要通过光资源竞争改变种间竞争关系,而温度对豆禾混播牧草种间竞争关系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斌  董秀  李满有  杨雨琦  兰剑 《草地学报》2021,29(4):828-834
为探究宁夏雨养区不同播量拉巴豆(Dolichos lablab)与青贮玉米(Zea mays)混播对草地生产性能和牧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同播量(0 kg·hm-2,22.5 kg·hm-2,45.0 kg·hm-2,67.5 kg·hm-2,90.0 kg·hm-2)的拉巴豆与青贮玉米混播,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各处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贮玉米单播的鲜、干草产量分别为82.09 t·hm-2和25.21 t·hm-2,显著高于青贮玉米与播量为45.0 kg·hm-2,90.0 kg·hm-2拉巴豆混播(P<0.05);不同播量拉巴豆与青贮玉米混播饲草的粗蛋白、粗灰分、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青贮玉米单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经灰色关联度分析,拉巴豆播种量为22.5 kg·hm-2与青贮玉米混播综合性状排名第一,优于其它混播处理和青贮玉米单播,可作为宁夏雨养区适宜播种量推广。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年降水量250mm荒漠草地牧草混播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各参试草种的生长发育、植株变化、草群覆盖度、杂草侵入、牧草产量与草群营养状况,提出适合该地区的最佳混播方案。  相似文献   

14.
对新疆年降水量250mm荒漠草地牧草混播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各参试草种的生长发育、植株变化、草群覆盖度、杂草侵入、牧草产量与草群营养状况,提出适合该地区的最佳混播方案。  相似文献   

15.
春小麦、紫花苜蓿混播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 +紫花苜蓿混播当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测定表明 :植物在生长季节 ,各类群的地上生物量有明显差异 ,地上生物量积累最多的是小麦 ,其次是杂草 ,混播当年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很小。小麦和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季节生长速率高峰期出现在 7月下旬 ,紫花苜蓿在 8月下旬。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豆禾混播牧草为原料,研究蔗糖、复合菌和蔗糖+复合菌3种添加剂对混贮饲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可明显降低混贮饲料的pH值,同时增加乳酸含量,降低氨态氮与总氮之间的比例,起到改善豆禾混贮饲料品质的作用。青贮发酵后,W12组合pH值为3.78,氨态氮与总氮的比为6.14%,乳酸含量高,达8.45%,发酵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根据立地条件和生物生态学特征,选用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和白三叶(Trifoliumrepens)在绵阳南郊机场专用道边坡绿化中按不同组合实施混播建坪。通过对密度、高度、盖度、生物量以及防护效果的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在当地立地条件下,最适合以狗牙根和百喜草为主混播建植公路边坡植被。  相似文献   

18.
贵南森多地区一年生禾豆饲草混播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贵南县森多乡将燕麦与箭豌豆进行混播,其鲜草产量比单播燕麦增产29.5%,比单播箭豌豆增加20.2%;而毛苕子与燕麦混播,比单播燕麦和毛苕子分别增产4.2%和16.1%。说明燕麦与箭豌豆混播更适于森多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在河南省黄河滩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连续4年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混播牧草的物侯特点、生物学指标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单播和混播牧草生物量的时空间动态进行定量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混播牧草的生长与生产特点,为滩区畜牧业生产服务。结果表明:混播牧草在河南适宜秋季播种,翌年3月中旬进入返青期,6月中旬种子成熟。混播牧草地上生物量动态呈现S型曲线变化,生物量增长最快在禾草的抽穗扬花期,生物量最大值在成熟期,其中蜡熟期是牧草利用最佳时期。牧草混播的生产水平高于各自单播的,但混播草地利用多年后,生产水平下降,需要通过土壤作业和加强管理来恢复其生产力。因此,在河南省黄河滩区,通过苜蓿与高羊茅混播建立人工草地是可行而有效的,只要加强后期管理,可以取得比单播更高更稳定的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20.
毛苕子和燕麦混播,可提高产草量和饲草品质,在不同混播比例筛选中,以毛苕子:燕麦种子用量为3:5的混播比例比其他混播比例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