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关于花生株型的遗传机制了解不深。本研究利用来源于花育28和P76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控制花生主茎高(MSH)、第一侧枝长(FBL)和分枝数(BN)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分析。该图谱包含2266个SNP和68个SSR,总遗传距离为2586.37cM。相邻标记间平均间距为2.25cM。研究发现MSH分别与BN(r=0.354)、FBL(r=0.854)高度相关。QTL分析检测到18个加性QTL位点(4个与MSH相关,5个与FBL相关,9个与BN相关),分布于10个染色体。大多数QTL位点只在一个环境下检测到,其中主茎高相关位点qMSHA01.1,第一侧枝长相关位点qFBLA01.2,分枝数相关位点qBNB07.1和qBNB07.2在两个环境下均能检测到。另外,针对MSH、FBL、BN,共有24对上位性QTL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均低于10%。以上结果将为花生株型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选择不同年代育成的11个骨干自交系为代表,对株型和产量组成2类共9个性状进行了遗传改良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耐肥、抗倒伏性的穗位/株高性状以及决定玉米耐密植性的叶向值等性状的改良效果最显著,改良趋势是明显。而穗部性状的改良趋势只有穗粗比较明显。本文还对2类性状不同改良效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大豆耐密性状及与产量间的相关性,以150份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高密度与常规密度下各耐密性状的比值研究大豆耐密性状与产量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株高、主茎节数、重心高度及倒伏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与重心高度及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倒伏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间接相关因子主要来源于重心高度及株高,有效分枝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间接相关因子主要来源于重心高度及倒伏率。因此,在高密度条件下与大豆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为倒伏率、重心高度及有效分枝数。该研究结果能够为耐密植大豆品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及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4.
大豆在鼓粒期最易发生倒伏,且对产量损失影响很大,倒伏已经成为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为探讨大豆的抗倒伏性与植株形态指标和茎秆力学特性的关系,选用了3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鼓粒期对大豆形态指标和茎秆基部挫折力等力学特性进行测定,研究了大豆株型差异和茎秆力学特性对大豆茎秆抗倒伏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鼓粒期,大豆品种的抗倒伏性与株高、鲜重和茎粗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而与茎粗/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茎粗/株高能更好的反映品种的抗倒伏性;随大豆株高的增加,大豆茎秆的挫折力、弯矩和重力矩均增加,并且重力矩对倒伏的影响更大,供试大豆品种中高秆品种的抗倒伏性比矮秆品种差;株高相近的大豆品种的抗倒伏性与茎秆挫折力关系较大,而株高相差较大的大豆品种的抗倒伏性与株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为更加准确地挖掘大豆株高性状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已有研究中与大豆株高性状相关的249个QTL位点,以大豆基因组物理图谱为背景进行整合,并通过Overview分析得到32个重演性较好的置信区间,分布在大豆D1b、N、C1、A1、C2、M、K、O、B1、F、J、D2、G和L连锁群上,其中D1b、A1、C2、M、F、L连锁群的重演性较好的置信区间较多。对候选区段进行基因注释,分析得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ID:Ko04075)可能为大豆株高调控的主要通路,该通路与植物细胞增大、分化、茎生长、休眠、果实成熟和抗逆性等植物生理过程紧密相关。通路中13个候选基因与大豆株高性状相关,9个基因被注释为编码生长素响应蛋白,3个基因被注释为编码脱落酸相关蛋白,1个基因为GH3生长素响应启动子。本研究为挖掘大豆株型性状候选基因、构建大豆理想株型和促进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大豆种质倒伏性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70个南方夏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大豆倒伏性的遗传规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倒伏级别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以显性效应为主,其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分别是14.3%和90.3%。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倒伏级别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产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和单株粒重极显著负相关。由于株高的遗传率较高,因此可以在早代对株高进行选择能间接改良大豆的倒伏性。利用与大豆倒伏性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抗倒伏性聚类分析,将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第4类材料倒伏程度轻且具有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大豆株型性状的相对遗传进度与配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株型5个品种双列杂交10组合F_1资料估算12种株型性状的平均优势率、遗传相关、通径系数、栩对遗传进度、一般与特殊配合力效应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决定大豆籽粒产量最重要的株型性状是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其余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株型性状主要是通过它们而起作用。讨论了大豆理想株型应该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问题。提出吉林地区大豆高产株型应是在缩短节长抗倒伏基础上增加主茎节数、适当有些分枝,冠层改良以提高有效叶面积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8.
大豆形态与产量相关性状是重要的育种目标,对于不同施氮条件有不同的生态类型。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大豆形态与产量相关性状的QTL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由大豆杂交组合东农L13×合农60的RIL群体(156个株系)为遗传材料,在3个不同地点采用正常施氮与不施氮处理,利用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两亲本在各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RIL群体符合正态分布,满足数量性状遗传特征,QTL分析共检测到71个调控相关性状的QTL,解释了3.88%~41.12%的表型变异。有6个QTL可在正常施氮肥和不施用氮肥条件下检测到,有29个QTL可在不施氮肥条件下检测到,42个QTL可在施氮肥条件下检测到。检测到调控相关性状的QTL中有45个是本研究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将为大豆氮肥适应生态类型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作物株型改良是提高收获指数和产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其复杂的遗传调控机制,以373份甘蓝型油菜组成的自然群体为基础,对4个株型相关性状(株高、第一分枝高度、有效分枝数和主花序长度)进行多环境下表型鉴定,组合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株型的遗传调控进行解析.研究表明,PCA可以合理地解释株...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自交系ZNC442和SCML0849为亲本构建的131份F2:3家系为材料,结合简化基因组测序(GBS)的基因型鉴定结果与该群体在多环境下的株型评价数据,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株高、穗位高、叶夹角、穗上叶片数、雄穗分枝数、雄穗主轴长等株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98个株型相关QTL,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结合已公开的QTL定位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5个控制株型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Zm00001eb037290、Zm00001eb033500、Zm00001eb033600、Zm00001eb033610与株高相关,其编码的PosF21转录因子、E3泛素蛋白连接酶ATL6、丝氨酸/精氨酸丰富剪接因子和MYB102转录因子,分别通过参与赤霉素的合成、调节C/N反应、调控细胞分裂素变化等过程调控节间生长发育与植株大小。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对大豆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99个与大豆QTL性状相关的SSR标记,对黄淮海和南方产区的105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9个位点共检测出1142个等位标记,每个位点变异范围为5~24个,平均每个位点11.54个等位变异.按品种育成时期将群体...  相似文献   

12.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早期世代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淑珍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0,19(4):320-325
以三个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对其自交及回交后代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的分析,为半矮秆大豆后代的选择和品种选育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中美半矮秆大豆品种间其性状特别是分枝性状的明显差异,加之地理远缘等原因,其F1代多数农艺性状具有明显的超亲优势,自交及回交后代分枝性状有着超常幅度的变异;除了与通常杂交组合中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等表现较大的遗传力相同外,此种组合后代的分枝性状也表现了较高的遗传力。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后代所有分枝性状变异广泛,相对预期遗传进度大,且与目标性状产量相关值较大,决定了在此组合早代选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净套作下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耐荫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研究其在单作和大豆玉米套作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套作增加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分枝减少,茎粗减小,产量降低,耐荫品种变幅均为最小,不耐荫品种变幅最大.套作大豆产量垂直方向分布向上移动,耐荫大豆以20~ 40 cm产量最高,20~ 60 cm产量所占比重大;不耐荫品种以40~60 cm产量最高,且40 cm以上产量所占比重大.与单作相比,套作下大豆产量分布向分枝集中,耐荫大豆分枝产量高于主茎;不耐荫大豆主茎产量高于分枝,且主茎产量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单作.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粳稻株高动态发育遗传基础,在南京和泗洪3个环境下种植粳稻品种秀水79和C堡及其杂交衍生的254个重组自交家系,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对3个环境下不同时期株高变异的各效应值进行估计,进而利用非条件和条件QTL定位的方法对控制株高性状的静态位点和动态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个环境中RIL群体各期株高均呈正态分布并出现双向超亲分离。株高受环境的影响随发育进程而不断减小。成熟期检测到5个QTL,其中qPH8.3仅在该时期检测到。采用非条件定位的方法共检测到15个非条件加性QTL。不同时期检测到的同一加性位点,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同一亲本,加性效应的大小随着发育进程而增大。条件定位的方法共检测到16个条件加性QTL和16个互作位点对,6个加性QTL在不同的两个时间段检测到,其余位点(位点对)均在单个时期检测到。从播种至移栽后42 d、移栽后56 d至70 d以及移栽后98 d至112 d这3个时间段,株高性状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移栽后42 d至56 d以及移栽后70 d至84 d这两个时间段受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共同控制;而移栽后84 d至98 d则以上位性遗传效应为主。G×E互作遗传效应在整个调查时期均很小。多环境条件下两种定位方法的结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株高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中胚轴能够为幼苗破土提供动力,培育长中胚轴水稻品种有助于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因此,研究水稻中胚轴伸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分析调控水稻中胚轴伸长的遗传基础,以Asominori和IR24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结合其连锁图谱,对2017年杭州收获种子的中胚轴长度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在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共检测到3个控制中胚轴伸长的QTL位点,分别位于第2、第3和第7条染色体上,LOD值在2.34~3.41之间,单个QTL对表型贡献率在7.25%~11.07%之间。同时用Asominori遗传背景的IR24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验证,qML2对应的代换家系CSSL12的中胚轴与Asominori相比显著伸长,qML7对应的代换家系CSSL37的中胚轴与Asominori相比显著缩短,从而验证了qML2和qML7位点的存在。与先前研究比较,qML3和qML7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同时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对2018年杭州大田环境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个QTL位点,均与中胚轴QTL位点不重合,说明控制中胚轴伸长与控制株高有着不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豆株高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株高是大豆产量的一个影响因子,该性状的基因定位对于大豆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以绥农14×绥农20的F2代154个单株为材料,对各单株及亲本的株高性状进行调杳和SSR分析.构建一张包含65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用QTL软件分析,在F2代共检测出2个与株高相关的QTL位点,命名为Plht-1和Plht-2位点,均分布在G连锁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东乡野生稻低氮耐性强,是水稻耐低氮育种的重要资源。鉴定东乡野生稻耐低氮基因对研究耐低氮遗传机制、培育耐低氮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利用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协BBC1F12回交重组自交系及其遗传图谱,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分析施氮肥和不施氮肥下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QTL。结果 共检测到57个控制株高和产量性状的QTL,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33个区域,单个QTL表型贡献率为3.17%~63.40%,其中32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东乡野生稻。19个QTL在施氮和未施氮条件下均检测到,38个QTL仅在单一环境下检测到显著效应,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性状的遗传机制不同。结论 43个QTL分别聚集于7条染色体上的14个QTL簇,表明不同性状涉及到共同遗传机制,并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进行耐低氮有利等位基因的聚合育种。  相似文献   

18.
以20个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考察主要性状,并分析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全株有效角果数、第一、二次有效分校数、株高、角果密度及全株有效角果数与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株型性状间,只株高与主花序长达显著正相关。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株高与主花序角果数和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因此,油菜高产育种应在增加全株有效角果数、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基础上,选择植株高、角果密度大、主花序长、分校部位低的株型。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野生型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高世代回交导入系,经过严格的百粒重筛选鉴定,得到43个百粒重性状明显小于轮回亲本的导入系个体。利用这套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和基因型分析,通过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分析,检测到分布于7个连锁群上的9个与大豆小粒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对小粒性状表现为正效应,为大豆小粒性状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有用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中国辽宁省与美国地理纬度相近、结荚习性相同的中国和美国大豆品种各4个,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株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大豆高产的株型特征.结果表明:美国大豆品种的节间较短、株高较矮,分枝数较多.美国大豆品种的叶片性状比较好,下部叶片为卵圆形,由下向上叶片逐节变长,中上部叶片较细小.美国大豆品种的荚数显著多于中国大豆品种,而百粒重却显著低于中国品种.在荚粒分布上,美国品种植株上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小,下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大,在同等种植条件下,美国大豆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中国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