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体外消化对油茶蒲活性成分的影响,本试验以油茶蒲为原料,分析消化前后油茶蒲提取物、水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子对接进一步探索油茶蒲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主要活性物质。结果表明,油茶蒲提取物、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0.27~1.17 μg·mL-1,经体外模拟消化后,IC50上升至0.34~2.36 μg·mL-1,其中乙酸乙酯相的活性最强。油茶蒲提取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体外消化能影响各相萃取物的总酚含量,其中乙酸乙酯相的总酚含量最高(44.49 μg·mL -1)且在体外消化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蒲提取物中有5个化合物与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呈显著相关,其中包括3-O-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MEAG)。AutoDock分子对接结果也表明,MEAG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最佳的结合能(-7.99 kcal·mol-1)和估计抑制常数(1.40 μmol·L -1), 其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与α-葡萄糖苷酶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及油茶蒲资源利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快速筛选枇杷叶(Eriobotrya japonica)提取物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本研究基于组效分析法探究有效组分与酶抑制活性间的关系,揭示其关键活性组分。通过测定不同产地的枇杷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分析活性,并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0种提取物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IC50值为1.31~2.65μg·mL-1,且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为81.98μg·mL-1),其中产自陕西省汉中市的野生枇杷叶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佳,IC50为1.31μg·mL-1,对α-葡萄糖苷酶呈竞争型抑制。10批样品的UPLC-MS特征指纹图谱中有16个共有峰,其中有6个共有峰的回归系数与抑制活性呈正相关,变量重要性较大,贡献度较高。通过与二级质谱、数据库及标准品比对,明确其中4个成分分别为科罗索酸、科罗索酸甲酯、奎宁酸和nerolido-3-...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黄蘑菇色素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了黄蘑菇色素提取工艺,研究了色素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蘑菇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去离子水作为提取剂,提取温度51℃,提取时间61 min,料液比1∶113 g·mL-1,提取率为90.93%。黄蘑菇色素粗提物对光比较敏感,避光条件下更稳定,耐高温和耐还原性较差,但其具有一定的耐酸碱性和耐氧化性;Zn2+的添加增大了黄蘑菇色素的吸光度,Al3+浓度超过0.25%时,色素吸光度下降;葡萄糖对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小;苯甲酸钠和蔗糖的浓度超过1%时,色素吸光度增加,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色素粗提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半抑制率含量(IC50)分别为2.30、0.01和1.00 mg·mL-1,对Fe3+有一定还原能力。DPPH IC50值和ABTS I...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不同品种和不同花期栀子花挥发性物质之间的差异,本试验以山栀子、水栀子、狭叶栀子和重瓣栀子4个栀子花品种的花蕾期Ⅰ、盛开期Ⅱ和衰败期Ⅲ 3个花期的栀子花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12个栀子花样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对栀子花的香型进行判定和分类。结果表明,栀子花含有52种挥发性物质,利用PCA法可将52种物质简化至7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0.453%,可以反映大部分香气信息;通过PCA和CA将12个栀子花样品划分为2个集群:花蕾期Ⅰ的山栀子、花蕾期Ⅰ的重瓣栀子以及3个花期的水栀子归于1个集群;盛开期Ⅱ和衰败期Ⅲ的山栀子、盛开期Ⅱ和衰败期Ⅲ的重瓣栀子以及3个花期的狭叶栀子归于1个集群,归于1个集群则代表其栀子花香型相似。本研究结果为栀子花混合采摘以及后期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对马面鱼皮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本试验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水解度(DH)为评价指标,探讨马面鱼皮胶原蛋白的最佳酶解工艺,并采用超滤和凝胶柱层析法分离制备抗氧化肽,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此外,还探讨了pH值、温度及体外模拟消化对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双酶分步酶解法可制备高活性抗氧化多肽,即在底物浓度3%,加酶量3 600 U·g-1以及温度50℃的条件下先用Proteasea A ‘Amano’2G酶解3 h,再用酸性蛋白酶酶解2 h,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13.03 mg·mL -1。经超滤及柱层析分离后,可得到抗氧化活性较高的A1组分,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 IC50值为1.80 mg·mL-1。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胶原蛋白抗氧化肽热稳定性好,在偏酸性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活性,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根据UPLC-MS分析推测A1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为Gly-Glu-Gly-Ala-Cys-Asn或Asn-Glu-Gly-Ala-Cys-Gly。本研究结果为马面鱼皮的高值化利用及高活性抗氧化肽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广东石豆兰的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成分,以鳞茎为材料,以甲醇、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为提取剂得到4种提取物,测定了4种提取物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石豆兰总酚含量高于总黄酮,乙醇为总酚和总黄酮2种物质的最佳提取溶剂;甲醇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清除力和对Fe2+的螯合力最强,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最差;丙酮提取物具有最强的总还原力和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而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最弱;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但总还原力、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Fe2+的螯合力最弱。此外,除了DPPH自由基外,其他4个抗氧化指标与总黄酮或总酚含量呈正相关(0.185<r<0.969),总还原力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广东石豆兰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谷春梅  候春宇  程安玮 《核农学报》2021,35(7):1574-1582
为提高红豆和绿豆中酚类化合物的得率及抗氧化能力,本试验采取蒸汽爆破加工对红豆和绿豆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爆破处理组红豆和绿豆中总酚、总黄酮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蒸汽爆破处理后的原料结构破裂严重,形成大量的碎片物质,促进原料中活性成分与溶剂的接触可及性。与对照组(CK)相比,经爆破处理后,红豆、绿豆中总酚、总黄酮含量明显上升,0.5 MPa、60 s爆破条件下绿豆中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4.57和3.00 mg·g-1;而红豆中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在0.75 MPa、60 s爆破条件下最高,分别为4.66和3.07 mg·g-1。红豆中的总酚、总黄酮的含量均高于绿豆(除0.5 MPa、60 s爆破处理组)。不同处理组中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及总黄酮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红豆中总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0.966),绿豆中总酚含量与FRAP还原能力的相关性最高(r=0.895)。本研究结果为蒸汽爆破适用于不同生物质及有效成分的提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进一步拓展了爆破技术在食品加工业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酸性乙醇溶液(乙酸+乙醇+水)提取莲衣粉(LSPW)多酚的最佳工艺,明确莲衣粉多酚提取物(PEL)作为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莲衣粉多酚的提取工艺,并对PEL进行体外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莲衣粉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1%、液料比59 mL·g-1、乙酸添加量1.56 mL·100mL-1、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莲衣粉多酚得率达9.65%。PEL的多酚含量达24.03%,且其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IC50=0.032 mg·mL-1)、还原Fe3+(eq=268.64 mg AAE·g-1)的能力,抑制脂质氧化能力分别相当于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37.12%、39.20%(硫氰酸铁法)与72.92%、67.60%(硫代巴比妥酸法)。本研究为莲衣粉多酚的开发利用及PEL作为潜在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开发和利用苦菜中的黄酮资源,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苦菜总黄酮,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苦菜总黄酮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最佳提取条件下苦菜总黄酮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苦菜总黄酮超声泼辅助提取最优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49%、浸提温度69℃、浸提时间162 min、料液比1∶62(m/v),此条件下苦菜黄酮得率为3.73%±0.03%。最优提取条件下,苦菜总黄酮提取液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005 9、0.153、0.024 8 mg·mL-1,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苦菜黄酮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板栗花资源的充分利用,本研究优化了板栗花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条件,并评价了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板栗花提取物对3种不同植物病原体的作用,包括小麦赤霉病菌(FG)、油菜菌核病菌(SS)和黄瓜枯萎病菌(FO),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曲线法优化板栗花抑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并通过萃取分相探究不同相的抑菌活性成分含量及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板栗花抑菌活性成分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FG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经过严格的试验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5.00%(V/V)、提取时间50.00 min、提取温度65.00℃、液料比15.00∶1 mL·g-1,该优化条件下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抑菌率达到了45.27%。乙酸乙酯相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其抑制中浓度值(EC50)为2.51 mg·mL-1。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抗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菘蓝生长与生理生化的化感效应,以模拟自然条件下雨雾淋溶方式,采用不同浓度的茶树凋落叶浸提液(CK:0 mg·mL-1、T1:6.25 mg·mL-1、T2:12.5 mg·mL-1、T3:25 mg·mL-1 和T4:50 mg·mL-1)处理菘蓝,测定其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细胞膜损伤率以及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渗透调节物质和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菘蓝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与CK相比,T1对菘蓝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浸提液浓度超过菘蓝的耐受阈值时,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脯氨酸含量则持续增加。与CK相比,T1的MDA含量、细胞膜损伤率和H2O含量差异不显著,而T3、T4则显著升高。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有不同的影响,T1的过氧化物酶(POD)与抗坏血酸氧化物酶(APX)活性最高,T2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而T3、T4的4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CK。T1的PodCatApx基因表达量最高,而T4则抑制了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此外,POD活性与其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与其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浓度的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于菘蓝次生代谢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低浓度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菘蓝生长、靛蓝和靛玉红含量积累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总黄酮含量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幼龄茶园中茶树-菘蓝复合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杰  杨希娟  党斌  张文刚  兰佳佳 《核农学报》2021,35(8):1848-1857
为了提高蚕豆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筛选天然多酚抑菌剂的功能原料,本试验以5种不同颜色蚕豆种皮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颜色蚕豆种皮中酚类物质的含量、组成及抑菌活性的差异,初步探讨蚕豆种皮中发挥抑菌活性的多酚物质种类。结果表明,5种不同颜色蚕豆种皮中总酚含量为165.94~8 487.62 mg·100g-1,总黄酮含量为11.26~209.01 mg·100g-1,花色苷含量为1.08~65.64 mg·100g-1。紫红蚕豆种皮总酚、花色苷含量最高,黑蚕豆总黄酮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和原儿茶酸为蚕豆种皮中的主要酚酸物质,儿茶素、杨梅素、根皮素及槲皮素为主要的黄酮类物质,矢车菊素、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飞燕草素和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为主要花色苷类物质,且深色蚕豆种皮具有较的高酚类物质含量。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深色蚕豆种皮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能力较强,且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沙门氏菌抑菌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花色苷含量与大肠杆菌抑菌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没食子酸及矢车菊素是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物质。综上,深色蚕豆种皮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且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本研究为蚕豆种皮综合加工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高效利用羊栖菜组分多糖(SFPSⅠ),以SFPSⅠ为原料,α-葡萄糖苷酶作为靶标,研究SFPSⅠ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其结构的影响,建立具有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Caco-2细胞模型,并对Caco-2细胞模型上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FPSⅠ对α-葡萄糖苷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得α-葡萄糖苷酶活力下降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即半抑制(IC50)为0.31 mg·mL-1。SFPSⅠ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是一个可逆过程,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SFPSⅠ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常数(K_i)为0.143μmol·L-1。荧光测定结果表明,SFPSⅠ结合会引起α-葡萄糖苷酶三级结构的明显变化。随着SFPSⅠ浓度的升高,其对Caco-2细胞模型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越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和设计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也为开发具有降血糖功能的功能性药品与保健品提供了新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筛选低温下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种资源,促进秸秆在低温条件的快速腐解。【方法】本研究利用低温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刚果红定性、内切β-葡聚糖酶活力定量等分析方法进行低温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筛选,依据菌株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菌种,探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产酶能力,并对粗酶提取物进行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结果】(1)筛选到一株低温下高效产纤维素酶的真菌ZY-50,鉴定为球芽异普可尼亚菌(Metapochoniabulbillosa),目前尚无该菌产纤维素酶的报道;(2)球芽异普可尼亚菌ZY-50可在低温条件下生长并具有较强产纤维素酶能力,其内切β-葡聚糖酶活力在28℃、16℃、10℃温度下分别为76.03 U mL-1、128.34 U mL-1和115.67 U mL-1,该菌在16℃下产外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较稳定,最高分别为2.31 U mL-1、2.43 U mL-1,16℃下滤纸酶活力最高为7.89 U mL-1;(3)...  相似文献   

15.
郝桂娟  张宾  章样扬  汤贺  邓晓影 《核农学报》2019,33(6):1156-1164
为探讨壳寡糖-锌配合物(COS-Zn2+)对氧化衰老模型小鼠的抗氧化作用,在体外条件下测定COS-Zn2+O2·-、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Fe3+的还原能力,并通过D-半乳糖注射法制备氧化衰老小鼠模型,进而评价COS、ZnSO4、COS+ZnSO4及COS-Zn2+配合物对模型小鼠血清及各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S-Zn2+O2·-清除作用显著优于COS、ZnSO4及二者混合物组(P<0.05);当COS-Zn2+浓度为10 mg·mL-1时,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优于其他试验组(P<0.05);COS-Zn2+分子中由于-NH2、-OH等活性基团结合了Zn2+,故表现出相对较弱的Fe3+还原能力。动物模型试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P<0.05),COS-Zn2+给药对小鼠体重增加和脏器指数恢复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有效降低了模型小鼠体内MDA含量,显著提高了其机体血清、肾脏和肝脏中的SOD、GSH-Px、CAT活性和T-AOC能力,尤其对血清中相关保护酶活性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COS、ZnSO4及COS+ZnSO4组(P<0.05)。COS-Zn2+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同时能显著增强小鼠对氧化损伤的拮抗能力。综上,COS-Zn2+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衰老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海洋壳寡糖及其金属修饰物的活性开发及功能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曹天光  张新旭  秦垒  王慧  耿金鹏 《核农学报》2023,(10):1912-1920
为探究氮离子注入对药用植物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金莲花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离子注入诱变技术把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注入金莲花种子,测定了金莲花的发芽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金莲花种子的发芽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呈现“升-降-升-降”的“马鞍型”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较低剂量氮离子注入时,金莲花MDA含量和H2O2含量低于较高剂量组。3.0×1015 ions·cm-2的氮离子注入可上调金莲花幼苗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综合多项指标认为,较低剂量氮离子注入可提高金莲花种子的活力,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增加幼苗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其诱变的优选剂量为3.0×1015 ions·c...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祁白术多酚(polyphenols from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grown in Qimen, AMP)的可利用性,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酶法提取工艺,并研究AMP的抗氧化、抑制黑色素合成活性。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30 g·mL-1、酶解时间20 min的条件下,当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35%、酶解温度为44℃、pH值为4.7、搅拌转速为670 r·min-1时,AMP提取量最高,为26.58±0.23 mg·g-1。统计学分析显示,所选响应面模型拟合较好,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条件合理可行。AMP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总还原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AMP浓度为0~0.02 mg·mL-1时,对B16细胞无毒性作用。与α-MSH模型组相比,AMP显著下调了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内黑色素的合成(P<0.05);当AMP浓度为0.02 mg·mL-1时,对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合成抑制率分别为30.11%、43.35%,阳性对照熊果苷(0.1 mg·mL-1)对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合成的抑制率分别为22.03%、39.77%,表明AMP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效果强于熊果苷。本研究结果为祁白术多酚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美国山核桃总多酚与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种质美国山核桃中总多酚与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对29个美国山核桃种质脱脂种仁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29个美国山核桃种质脱脂种仁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ZL86号种质总多酚含量最高,为47.96mg GAE·g~(-1),且抗氧化活性最强;ZL65号种质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4.01 mg RE·g~(-1);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均与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29个种质分为2类:Ⅰ类包含18个种质,其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较低;Ⅱ类包含11个种质,其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较高。本研究为美国山核桃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天然黑色素的产量,本研究通过探索碳氮源、转速、pH、温度等单因素对粗毛纤孔菌产黑色素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筛选产胞外黑色素的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甘露醇20 g·L-1、牛肉浸膏5 g·L-1、碳氮比4∶1、维生素B1 10 mg·L-1,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5℃、发酵初始pH值6、转速180 r·min-1、发酵时间10 d。在此培养条件下,粗毛纤孔菌胞外黑色素(IHEM)含量高达3.29 g·L-1,较优化前提高了17.32倍。IHEM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IHEM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佳,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019 mg·mL-1。本研究结果为深层发酵高产黑色素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欧李叶片类黄酮和9种类黄酮物质中单一物质含量较高的品种,并分析确定具有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本研究以38份欧李种质基生枝成熟期叶片为试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HPLC)测定儿茶素、表儿茶素、甘草素、芦丁、槲皮素、槲皮素-7-O-葡萄糖苷、杨梅素、光甘草定、根皮素活性物质含量,对其抗氧化及抑制酪氨酸酶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8份欧李种质叶片中,Y09-14品种类黄酮含量最高,为64.84 mg·g-1,且类黄酮及其9种组分的变异系数均超过20%,表明其遗传多样性丰富。根据叶片类黄酮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发现70%以上的种质为中类黄酮类型。通过对不同种质欧李叶片类黄酮及不同组分物质含量的测定发现,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7-O-葡萄糖苷在38份种质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儿茶素含量为6.271~935.295 mg·100 g-1,极显著高于另外8种物质。4种不同活性物质(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7-O-葡萄糖苷)与DPPH清除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这种活性物质的抗氧化能力较强;芦丁、槲皮素-7-O-葡萄糖苷、光甘草定与酪氨酸酶抑制率呈正相关。本研究为欧李后期相关物质的检测及提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