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洋葱油和大蒜提取物对灰霉菌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浓度为0.5 g?L-1的洋葱油和200 g?L-1的大蒜提取物即能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处理24 h后,洋葱油和大蒜提取物对灰霉菌菌丝生长有效抑制浓度分别为0.5和100 g?L-1,抑制率分别为89.3 %和85.9 %,48 h后有效抑制浓度分别为2.0和200 g?L-1,抑制率分别为90.5 %和85.6 %。然而在草莓灰霉病防治试验中,洋葱油和大蒜提取物都未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而化学杀菌剂Seibear能够抑制灰霉菌菌丝生长,并且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是对灰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如洋葱油和大蒜提取物。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M1’)对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作用,通过平板对峙、带药平板培养以及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烟管菌‘M1’及其发酵液对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生长的抑制作用,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对植株的促生作用。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菌株‘M1’可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丝的生长,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发现‘M1’菌丝可以穿插、缠绕灰葡萄孢菌丝,使灰葡萄孢菌丝出现膨大、扭曲、萎缩等现象,有明显的重寄生作用。拮抗试验表明,菌株‘M1’发酵液(Bj.adusta fermentation broth)对灰葡萄孢的抑制率为47.90%,与化学农药腐霉利(Procymidone)效果相当。盆栽试验表明,与只接种灰葡萄孢孢子悬浮液处理相比,施用‘M1’发酵液使番茄灰霉病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防治效果为55.2%;番茄叶片中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9.57%、136.15%和534.13%;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相对外渗率分别下降了19.98%和51.10%,减轻了病菌对植株的损害;番茄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也分别显著增加了63.92%、38.04%、87.08%和35.02%,‘M1’发酵液促生效果明显。上述结果表明,烟管菌‘M1’及其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其发酵液不仅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效,还对番茄植株具一定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菌的抑制活性及其定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通过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试验测定其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活性;进行离体试验和苗期试验测定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其在番茄果实和叶片的定殖能力;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L5-4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萌发抑制率为70.74%;在离体试验中,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2.36%和59.85%,在盆栽试验中,对番茄苗期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2.88%;HL5-4在番茄果实和叶片保持一定的定殖密度,处理7d时能保持10~4和10~3 cfu·g~(-1)以上;HL5-4菌株鉴定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oloeaphtis)。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死亡谷芽孢杆菌NBIF-001菌株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对峙结合显微观察确定其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并采用离体组织试验研究其对黄瓜叶部灰霉病及贮藏期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平板对峙条件下NBIF-001对灰葡萄孢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丝发生扭曲、肿胀和变形;离体试验结果表明NBIF-001对灰霉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对黄瓜叶片灰霉病和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效分别达到85.91%和72.52%。  相似文献   

5.
以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为指示菌,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TB-12菌株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番茄灰霉病拮抗菌Bacillus velezensis TB-12菌株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了TB-12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今后该菌剂生产工艺条件的进一步确定及其防治应用的开展奠定相应的基础。结果表明:TB-12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乳糖2%,酪蛋白胨4%,MgSO_4·7H_2O 0.1%,KCl 0.05%;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装瓶量50 mL,初始pH 8,发酵时间60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r·min~(-1)。与采用基础发酵培养基相比,优化后TB-12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效果增加了69.4%。盆栽试验表明,优化后TB-12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效果达到69.2%,治疗效果达到58.2%,分别提高了32.6%和19.5%。TB-12菌株对番茄灰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鸣韬  田雪亮 《北方园艺》2015,(10):116-118
以氟嘧菌酯和番茄灰霉病菌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番茄果实活体接种法,研究了25%氟嘧菌酯EC对番茄灰霉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嘧菌酯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值为0.4415μg/mL。氟嘧菌酯也具有一定的保护活性,抑制菌丝侵染番茄果实;25%氟嘧菌酯EC 1 200倍液,2次施药后30d和60d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91.03%和86.25%。综合来看,25%氟嘧菌酯EC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番茄灰霉菌的抑菌效果,选用3%氨基寡糖素水剂、0.5%几丁聚糖水剂和1%香菇多糖水剂3种常规植物免疫诱抗剂,分别配制高、中、低3个浓度,采用含药培养基的方法开展室内抑菌试验,明确3种植物免疫诱抗剂相应最佳抑菌浓度后,在番茄生育期开展田间诱导抗灰霉病试验。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均可抑制番茄灰霉菌的生长,其中,1%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香菇多糖水剂20倍液接菌1d后的抑菌率为36.1%,4d后抑菌率为67.43%;3%氨基寡糖素水剂抑菌效果次之,3%氨基寡糖素水剂100倍液接菌1d后抑菌率为22.1%;0.5%几丁聚糖水剂抑菌效果相对较低,抑菌率维持在0.0%~14.3%。田间诱导抗病试验结果表明:0.5%几丁聚糖水剂2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诱抗效果,连续施用4次后,番茄灰霉病防效达61.83%。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和盆栽抑菌试验,研究了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番茄常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对番茄常见的4种供试病原菌均有抑制生长的作用.但防治效果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其中对番茄叶霉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早疫病菌,而对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较低.  相似文献   

9.
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6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6种药剂的抗性背景,发现它们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水平的抗性。同时结合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具有低等抗性的2株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49%和53.04%,对3株高等抗性的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0.16%、51.67%和32.24%。说明灰葡萄孢的抗性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啶酰菌胺的杀菌活性。2013年和2014年的田间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施药量为375g·(667m2)-1时,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和90.39%。在施药量为300g·(667m2)-1时,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与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综上所述,现阶段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仍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4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心籽绞股蓝、海南五针松、水马桑3种植物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较好,在5mg/m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83.68%,76.21%,60.88%;并进一步测定心籽绞股蓝、海南五针松及水马桑对番茄灰霉病的毒力,其EC50分别为1.000mg/mL,3.275mg/mL及5.050mg/mL。心籽绞股蓝表现出对番茄灰霉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其抑菌活性成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胡永静  叶欣悦  须文 《蔬菜》2022,(11):44-49
摘要:为分析折耳根(蕺菜)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番茄活体接种法(以4叶1心 的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和培养基接种法(体外抑菌试验),分析比较折耳根提取液对灰霉病菌的抑菌 作用。番茄活体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折耳根提取液预处理的叶片发病程度比蒸馏水处理(对照)的轻, 在接种病害3 d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下调至81.5%和3.0左右,灰霉Actin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 照处理,叶片叶绿素a、b含量分别为4.96 (对照的1.25倍)、2.23 mg/L(对照的1.30倍),均显著高于对 照;折耳根提取液预处理和接种灰霉病菌均导致番茄叶片脂氧合酶(LOX)活性上升,接种灰霉菌后, 折耳根提取液处理的叶片LOX活性为13.52 OD/g(FW),显著高于蒸馏水处理(对照)的10.92 OD/g (FW),且两者均显著高于未接种灰霉病菌的预处理。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折耳根提取液处理后灰霉菌 的长势及扩散程度小于蒸馏水处理的对照,表明其对番茄体外培养的灰霉病菌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枯草芽孢杆菌NBF809防治番茄棒孢叶斑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板对峙结合显微观察确定枯草芽孢杆菌NBF809菌株对多主棒孢的抑菌活性,采用活体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番茄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平板对峙条件下NBF809菌株对多主棒孢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丝发生扭曲、肿胀和变形;盆栽试验结果表明NBF809菌株对番茄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3.26%。聚合酶链式反应用于检测NBF809菌株的抗菌素生物合成基因,扩增到bac D、itu C、itu D、mrs M和myc C 5个基因,涉及Bacilysin、Iturin、Mersacidin和Mycosubtilin 4种抗菌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以制川乌、钩吻、透骨草和远志4种中药为试材,采用乙醇超声提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的方法制得提取物,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各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以期为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均有抑制作用,并且抑制率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制川乌、钩吻、透骨草和远志提取物的EC50分别为2.703 8、3.273 7、8.482 9、12.406 0 mg·m L-1。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制川乌提取物的防治效果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0 mg·m L-1时保护防效达到了76.43%,治疗防效达到了66.67%,与药物啶酰菌胺的保护和治疗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14.
木霉菌胞外酶及对番茄灰霉病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木霉菌T21及其4种长势好抗逆性较强的REMI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能力,温室防效以及其发酵液中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结果表明:5株木霉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病菌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Ttrm68抑制效果最好,培养一定时间后,木霉可以把番茄灰霉病菌完全覆盖;温室防效也是Ttrm68的效果最好。胞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对番茄灰霉菌抑制效果好的木霉菌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高,而纤维素酶活性则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健康番茄植株根际土中分离筛选得到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均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WXCDD51,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菌丝生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无菌滤液可以显著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4.29%和94.06%;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和番茄叶霉病,防效分别为66.23%和69.45%;拮抗试验显示,该菌株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在53.04%~94.59%;促生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用浓度为10~6 cfu·mL~(-1)的菌液浸种处理,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度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80.0%和62.57%。用菌液(10~7 cfu·mL~(-1))灌根处理的番茄幼苗,其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用菌液(10~7 cfu·mL~(-1))浸泡番茄果实可防止腐烂且对果实营养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从西藏高原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TL1。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马氏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aysiensis),并具有固氮和溶磷作用。TL1在平板上能显著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菌率为74.32%,且该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呈现显著抑菌活性。进一步平板抑菌试验表明,TL1菌株对褐斑病菌等6种病原真菌均具有显著抑菌活性,其中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率最高(73.48%),对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抑制率最低(57.37%)。TL1菌株能够在番茄果实上定殖并抑制由灰霉病菌引起的腐烂,且可以显著提高番茄种子的萌发率以及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25%啶菌噁唑(菌思奇)乳油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我们开展了相关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啶菌噁唑750倍液和500倍液连续施药2次后,第2次药后7d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63.46%和66.01%,防治效果较好,且番茄未出现药害症状。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植物内源褪黑素与植物抗性的关系,以4叶1心的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正常番茄、鱼腥草提取液和灰霉菌侵染后的番茄茎叶中的褪黑素含量。结果表明:番茄叶片和茎的褪黑素含量分别为14.53、2.80 ng/g,二者之间差异极显著,叶片的褪黑素含量是茎的5.19倍;经鱼腥草提取液预处理和灰霉菌侵染后,番茄叶片的褪黑素含量显著增加,鱼腥草提取液预处理有助于减轻番茄叶片上的灰霉病发病症状,但并不依赖于叶片内源褪黑素含量的增加。可以检出的番茄茎叶中的褪黑素含量高于2.60 ng/g,就灵敏度而言,ELISA法完全可以用来检测番茄的组织器官的褪黑素含量。  相似文献   

19.
以6种生防农药和"威代尔"葡萄为试材,采用室内毒力测定、离体果粒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几种植物源和微生物源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这6种生防农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起到指导作用。结果表明:植物源药剂丁子香芹酚和微生物源药剂寡雄腐霉菌,均能有效的抑制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其EC50值分别为4.64μL·mL-1和1.21 mg·mL-1;丁子香芹酚(120μL·mL-1)和寡雄腐霉菌(1.8 mg·mL-1)对葡萄灰霉病都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其防治效果和化学农药嘧啶胺(0.2μL·mL-1)防效相当,同时对葡萄植株的生长和果实都没有影响。试验表明植物源药剂丁子香芹酚和微生物源药剂寡雄腐霉菌对葡萄灰霉病防治效果明显,值得在葡萄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高效防治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优良菌株及其防治机制,从番茄根分离获得内生菌SM2,经平板对峙法分析其对B. cinerea的抑菌特性,并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测序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盆栽法和田间试验测定SM2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并测定防病组、致病组和对照组番茄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等。结果表明,菌株SM2可引起B. cinerea菌丝发生畸变,抑菌率达66.67%,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SM2有效降低了番茄灰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盆栽、田间防效分别达到71.73%、65.22%。与对照组相比,防病组和致病组番茄叶片的SOD活性、APX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且防病组显著高于致病组。来自番茄的贝莱斯芽孢杆菌SM2是一株具有生防应用价值的菌株,通过显微拮抗作用和诱导番茄高表达保护酶活性与渗透调节物含量等途径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