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获得含量更高的大白桩菇多酚,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大白桩菇液体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在碳源、氮源、碳氮比、pH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大白桩菇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蛋白胨为液态发酵积累多酚的最佳碳源和氮源;最佳碳氮比为10∶1,最佳pH为5。经响应面试验优化后的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2.40 g·L-1、蛋白胨6.12 g·L-1、磷酸二氢钾0.5 g·L-1、硫酸镁0.25 g·L-1、维生素B110mg·L-1,pH 4.95。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液中的菌丝体总多酚质量浓度达59.98 mg·L-1,与预测值接近,且有利于菌丝多酚的积累,可为通过定向液态发酵的方式获得大白桩菇多酚物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GZCC0287菌株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响应面法,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CMC-Na对六妹羊肚菌丝生物量及菌丝球浓度的影响,以期为羊肚菌液体菌种生产、栽培种、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红糖、酵母粉、KH2PO4、MgCl2·6H2O为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红糖50.49g·L-1、酵母粉10g·L-1、KH2PO41g·L-1、MgCl2·6H2O 2.37g·L-1、CMC-Na 10.11g·L-1,菌丝生物量达到(5.21±0.45)g,菌丝球浓度达到(2567±127)个·mL-1,以1000个·mL-1浓度接种栽培种,发菌快,长势好,满袋时间10~15d。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合宕昌县黑木耳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采用单因素试验,设置6个不同配方,对比不同配方中菌丝萌发时间、菌球直径、菌球密度、菌球生物量,以及接种至菌棒后的菌丝生长速度、满棒时间、产量和转化率的差异。结果显示,P3培养基中液体菌种菌丝萌发期(1.33 d)最短,菌球直径(4.05 mm)、密度(25.67个/mL)、生物量(4.60 g·L-1)均最大;接种至菌棒后,菌丝生长速度快(0.4 cm·d-1)、满袋期短(40.67 d)、产量高(85.93 g/棒)、转化率高(12.28%),经方差分析得出,不同配方组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黑木耳主栽品种的最佳配方为马铃薯200 g·L-1、葡萄糖30 g·L-1、蛋白胨3g·L-1、麸皮30 g·L-1。  相似文献   

4.
以牛樟芝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案,研究不同碳源(乳糖、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氮源(黄豆粉、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麦芽浸膏)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通过观测其菌落大小、菌落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指数,筛选出最适宜牛樟芝菌丝体生长的培养条件。结果显示,在单因素试验中葡萄糖是牛樟芝菌种的最适碳源,酵母粉是最适氮源,该条件下其菌丝密度高,颜色呈橘红色,生长速度快。以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的正交试验中,当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煮汁) 200 g·L-1、葡萄糖20 g·L-1、酵母粉15 g·L-1、KH2PO4 1 g·L-1、MgSO4 0.5 g·L-1、维生素B1 0.1 g·L-1时,牛樟芝菌丝生长速度达2.47 mm·d-1,生长指数为12.35,明显优于其他试验组。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江西省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桑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形态学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分离的菌株为锦带花桑黄。利用单因素试验法对该菌株的培养特性进行研究,确定该菌株生长的最适pH为6.0,最适生长温度为27.5℃,最佳碳氮比为5∶1。经正交试验对固体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菌株最适培养基为红糖20 g·L-1、酵母浸膏2 g·L-1、KH2PO4 0.5 g·L-1、琼脂20 g·L-1,菌丝生长速度为5.38 mm·d-1。  相似文献   

6.
培养基优化提高灰树花菌丝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缩短灰树花菌种扩培的时间,缩短灰树花的培养周期,以马铃薯、葡萄糖、蛋白胨、KH2PO4、VB1为因素,设计L16(45)正交实验,对灰树花液体菌种的最优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液体菌种制作的培养基为(g/L):马铃薯200,葡萄糖24,蛋白胨2.5,KH2PO41,VB1 0.005;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灰树花菌丝干重由原始培养基的26 g/L提高到35.4 g/L。  相似文献   

7.
以1株鸡腿菇菌株Cc-900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对鸡腿菇菌株Cc-900的生长、富硒效果和菌丝合成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以期为富硒鸡腿菇的栽培和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鸡腿菇菌丝可耐受10 mg·kg-1硒浓度的固体培养基和最大硒浓度为3 mg·L-1的液体培养基,高浓度硒对菌丝活性损伤较大;当液体培养基中硒浓度为3 mg·L-1时,菌丝干质量可达1.97 g·L-1,菌丝干粉的硒含量为38.24 mg·kg-1,其硒富集系数可达12.75,菌丝中粗蛋白和多糖含量分别为2.58%和3 081.82μg·g-1,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为50.98μg·mL-1和266.38μg·mL-1。液体发酵培养中硒浓度在3 mg·L-1以下可促进鸡腿菇菌丝的生长和硒的富集,同时促进菌丝中蛋白质的合成和释放,但会抑制菌丝中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鸡(土从)菌丝生长缓慢,在培养过程中极易被污染,为了提高鸡地从菌丝生长速度,减少被污染的机率,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筛选鸡(土从)母种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蚁穴浸提物、抑菌剂等结果的基础上,选取马铃薯汁、麦芽糖、酵母膏、VB_9、脯氨酸、可溶性碳酸钙清液、磷酸二氢钾、硫酸镁、蚁穴浸液、链霉素等10个因子,每个因子设12个水平,采用U12(1210)均匀设计表设计试验方案,对鸡(土从)母种培养基进行优化。最优母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汁126.20 mL·L-1、麦芽糖11.63 g·L-1、酵母膏5.50 g·L-1、VB_9 47.90μg·L-1、脯氨酸23.37μg·L-1、可溶性碳酸钙清液0、磷酸二氢钾0.07 g·L-1、硫酸镁4.19 g·L-1、蚁穴浸提物61.82 mL·L-1、链霉素2.33 mg·L-1。利用该优化配方的培养基培养的鸡(土从)母种,其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强。  相似文献   

9.
蛹虫草是一种珍稀的药食两用真菌,为提高其菌丝体的液体发酵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蛹虫草液体发酵的最优碳源、氮源及适宜培养的pH、温度、装液量和转速6个因素。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葡萄糖、牛肉膏、温度是影响蛹虫草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的关键因素。利用响应面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试验,最终获得蛹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最佳配方及条件为:牛肉膏13.34g/L、葡萄糖20.00g/L、MgSO4 1.5 g/L、KH2PO4 1.5 g/L,pH 6.5,摇床转速150 r/min,温度27℃。验证试验表明,优化后条件培养的菌丝生物量可达1.489 g/105 mL,是优化前的2倍,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优化效果较好,可为蛹虫草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及后续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草菇工厂化液体菌种制作与出菇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草菇工厂化生产中液体菌种的制作和出菇进行研究。通过摇床发酵进行草菇液体菌种配方的选择以及菌丝发酵终点的确定实验,并探索不同播种方法及不同发酵天数对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葡萄糖20.2 g、蛋白胨2.0 g、酵母膏2.0 g、硫酸镁0.5 g、磷酸二氢钾1.0 g、磷酸氢二钾1.0 g,蒸馏水1 000 mL,pH8.3为液体培养基配方,发酵6 d后,直接将液体菌种洒在栽培料面并混匀的方法,出菇效果最佳。本研究首次系统探索草菇从母种到工厂化栽培出菇的最优配方、流程及方法,为草菇液体菌种的制作和工厂化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北美红杉1年生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基本培养基筛选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水平对比试验得到北美红杉组织培养的不定芽诱导、增殖、生根等生长阶段的优化配比培养基,以期建立北美红杉高效的快繁体系。结果表明:确定最佳消毒方法为75%乙醇消毒30 s,无菌水冲洗2次,再用0.1%氯化汞消毒处理10 min,无菌水冲洗4次;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0 mg·L-1+NAA 0.10 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不定芽诱导效果最好,诱导芽率高达2 153.3%,且芽生长健壮;最佳不定芽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0 mg·L-1+NAA 0.10 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增殖系数高达15.8;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KT 1.5 mg·L-1+IBA 1.0 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其生根率达90.0%,根多且粗长,植株高大健壮;最佳移栽基质为V炉渣∶V原土∶V腐殖土=1∶1∶1,植株成活率达91.7%。  相似文献   

12.
对蛹虫草二级菌种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体干重为重要指标,从温度、装液量、pH、培养基成分及用量比例方面对蛹虫草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筛选出其最适培养条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液体发酵培养基各组分最佳用量为:蔗糖30 g·L-1、蛋白胨2.5 g·L-1、K2HPO41 g·L-1、MgSO40.1 g·L-1.该结果为后续...  相似文献   

13.
陈聪  钟昕  周素梅 《食用菌》2010,32(5):32-35
为了提高固体发酵裂褶菌多糖的产量,研究对以小麦麸皮为基料的固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对多糖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的4因素:MgSO4、VB1、α-萘乙酸钠、CaO;然后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进行各因素的水平优化,由方差与响应面分析得出,在小麦麸皮基质中添加0.1%MgSO4、0.5%VB1、0.001%α-萘乙酸钠及0.5%CaO,裂褶菌多糖产率可达到9.78 g/100 g(以干基计),比未优化前的对照组提高49.31%。  相似文献   

14.
从西藏林芝市觉木沟采集到一株野生蘑菇,编号为HGHZ01。为明确该菌株的分类学地位及生物学特性,结合形态特征及ITS序列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了不同因素对该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灰白亚侧耳相符,与灰白亚侧耳ITS序列一致性达99%以上,并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确定该菌株为灰白亚侧耳(Hohenbuehelia grisea),是西藏新纪录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果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适pH为9,最适温度为25℃。正交试验表明,该菌株最佳生长条件组合为果糖20 g·L-1、酵母膏2 g·L-1、pH 9、温度25℃。  相似文献   

15.
以1株分离自泰山的野生菌株ts916为供试材料,依据形态学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从5种不同液体培养基中筛选出适宜菌丝生长的液体培养基。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适宜其生长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酵母膏3 g、玉米粉20 g、麸皮20 g、KH2PO43 g、MgSO41.5 g,加水至1 L,pH自然。菌丝生物量达到2.209g·100-1mL-1。试验结果为该菌株的进一步驯化选育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10株烟色离褶伞菌株为试材,按照拮抗、固体和液体菌落生长、农艺性状栽培试验的方法,进行不同烟色离褶伞菌株亲缘关系和菌株生长特性研究,以期为烟色离褶伞工厂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通过拮抗试验初步判定出A、B、E、F、I菌株是各自独立菌株,C、D、J、G、H菌株为同一菌株。F菌株综合性状最佳,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菌丝生长均匀,且生长速度最快,达到(4.45±0.01)mm·d-1;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菌球密度最大,为188个·mL-1。菌球直径最小,单个菌球直径为1.23 mm,生物量为253 mg·(10mL)-1。在出菇栽培试验中,F菌株的污染率最低,出菇整齐,生物学效率显著高于其它菌株,达到55%。  相似文献   

17.
优化蛹虫草固体发酵菌质工艺以缩短发酵周期,提高有效成分含量,有效节约成本。通过单因素筛选和响应面优化法对碳源、氮源、料液比、小麦装料量、接种量、培养时间和腺苷浓度等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蛹虫草固体发酵菌质最佳培养方案的小麦装料量为15 g,料液比为1.0∶1.3,接种量为2 mL,培养时间为17 d,营养液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黄豆粉,腺苷的质量浓度为76 g·L-1。此条件下虫草素含量为3.718mg·g-1,与初始配方相比,含量提高了4.47倍。工艺优化后的蛹虫草菌质固体发酵周期短,有效成分含量提高,研究结果为后期发酵菌质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地区甜瓜主栽品种花兰柿老化种子为材料,选用3种引发剂(5 g·L-1 CaCl2、2 g·L-1 MnSO4·H2O、1.25 g·L-1水溶性壳聚糖)对甜瓜种子进行单一及组合渗透引发处理,探讨不同种类引发剂对甜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最优的引发剂。标准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单一和组合引发剂处理均能显著促进老化甜瓜种子发芽,其中,组合引发剂5 g·L-1 CaCl2+2 g·L-1 MnSO4·H2O处理的甜瓜种子活力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穴盘育苗结果表明:组合引发剂可提高甜瓜幼苗质量,显著增加幼苗的茎粗、总鲜质量、总干质量和壮苗指数,组合引发剂5 g·L-1 CaCl2+2 g·L-1 MnSO4·H2O(T4)和5 g·...  相似文献   

19.
常景玲  李慧  潘静 《食用菌》2006,(Z1):78-80
通过单因子平行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裂褶菌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实验表明:发酵基质中影响裂褶菌多糖发酵的顺序为羧甲基纤维素>酵母膏>黄豆粉>葡萄糖>NH4NO3,其中基质中1.4%~1.6%的羧甲基纤维素对裂裙菌多糖发酵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菌发酵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合成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一步优化。鼠李糖乳杆菌发酵阶段探讨了液固比、装液量、发酵时间、接种量对γ-氨基丁酸产量的影响;酿酒酵母菌发酵阶段探讨了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对γ-氨基丁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鼠李糖乳杆菌阶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18 h、接种量2%(V∶V)、液固比100∶1(mL∶g)、装液量60%,在酿酒酵母菌阶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49 h、接种量1.5%(V∶V)、摇床转速160 r·min-1、发酵温度30℃;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黑木耳发酵液的γ-氨基丁酸产量为1.117 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