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黄腐酸、褪黑素、水杨酸三种浸种剂对硫酸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的调节效应,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黄腐酸(0.5、1.0和1.5 g·L-1)、褪黑素(0.01、0.05和0.10 mmol·L-1)、水杨酸(0.1、0.5和1.0 mmol·L-1)对小麦进行浸种处理,随后与未处理的小麦种子一并采用100 mmol·L-1 Na2SO4溶液培养,测定各处理下小麦种子萌发期的生长生理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其耐盐性。结果表明,0.5~1.5 g·L-1的黄腐酸、0.01~0.10 mmol·L-1褪黑素、0.1~0.5 mmol·L-1水杨酸浸种均提升了小麦根系活力、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小麦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缓解了盐分对小麦种子萌发的胁迫程度,增强了小麦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促进了小麦的萌发生长。其中,1.5 g·L-1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外源褪黑素对盐碱胁迫条件下小黑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能力的影响,以小黑麦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水培试验分析了盐碱胁迫(NaCl、NaHCO3摩尔比1∶1混合)条件下外源褪黑素(浓度200μmol·L-1)添加后,小黑麦种子萌发指标、生长指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相关酶活性和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可显著提高盐碱胁迫条件下小黑麦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增加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物量,提高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褪黑素可显著增强盐碱胁迫下小黑麦幼苗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提高AsA和GSH含量及AsA/DHA和GSH/GSSG比值。由此说明,外源褪黑素能促进盐碱胁迫下小黑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地缓解盐碱胁迫对小黑麦生长发育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野生大豆和不同栽培大豆品种在镉胁迫下种子萌发的差异,筛选优质的大豆耐镉资源,首先比较5种镉浓度(5,10,25,40 mg·L-1)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等参数,筛选出对镉敏感的性状及适中的镉浓度处理;然后以此为基础比较野生大豆1503、超高产大豆(沈农9号和辽豆14)及普通栽培大豆(辽豆16和沈农20)耐镉性差异。结果表明:野生豆1503和栽培豆辽豆16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在较高浓度(25或40 mg·L-1)处理时明显下降,其它浓度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或者高于对照,而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等指标在较低浓度(5或10 mg·L-1)处理时就表现明显的被抑制效应,尤其对根长抑制更明显。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对镉胁迫更为敏感,可以作为鉴定耐镉材料及监测镉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的重要指标。在5 mg·L-1镉处理下,1503的活力指数、根长、芽长与对照差异不显著,10 mg·L-1时显著下降,辽豆16在5 mg·L-1时3种参数显著低于对照,因此镉浓度5 mg·L-1的处理适中,可用来比较不同品种的耐镉性。在5 mg·L-1镉处理下,按照3个敏感性状的平均值,筛选出耐镉性较强野生豆1503,镉性较弱的栽培豆沈农20,可用于耐镉育种及耐镉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娜  谢强  陈井生  付健 《大豆科学》2023,(6):726-732
盐碱胁迫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以及氮素吸收等造成不利影响,进而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而外源施用木霉菌肥是缓解盐碱对大豆胁迫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为明确木霉菌对盐碱胁迫下大豆幼苗氮代谢影响机制,本研究选用耐盐碱品种合丰50(HF50),盐碱敏感品种垦丰16(KF16)为试材,采用苏打盐碱土进行盆栽培养,按照每升土1×109 孢子·L-1浇入200 mL哈茨木霉、棘孢木霉及木霉菌混合菌液,测定大豆幼苗叶绿体ATP合成及氮代谢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盐碱胁迫显著增加大豆幼苗体内NH+4含量,导致氨毒害,而施用不同木霉菌肥后显著降低了KF16和HF50大豆叶片NH4+含量,降幅分别为38.31%、41.56%、63.62%(KF16)和20.55%、25.58%、55.62%(HF50)。施用木霉菌剂后大豆叶片Ca2+-ATP和Mg2+-ATP酶活性较对照处理显著提高36.15%~65.22%(KF16)、28.51%~6...  相似文献   

5.
嗜线虫致病杆菌代谢物拮抗大豆疫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测定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发酵液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及萌发的影响,采用种子和土壤处理的方法研究了发酵液对幼苗发病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发酵液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0ml/L发酵液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6ml/L发酵液的抑制率仍达68.86%;发酵液能强烈抑制大豆疫霉的孢子囊形成,10ml/L-100ml/L的发酵液处理孢子囊8天后的抑制率分别达97.04%和99.19%,5ml/L发酵液仍达到82.74%的抑制率;发酵液对孢子囊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处理后48小时,6ml/L-100ml/L发酵液的抑制率达72.94%-88.56%;发酵液浸种结果表明,发酵液浓度为25ml/L-50ml/L对大豆种子萌发均没有显著影响。用浓度为50ml/L的发酵液处理种子,播种后9天,病株减退率可达79.8%,但12天调查,病株减退率仅达34.4%。发酵液处理带菌土壤能有效减轻大豆幼苗的发病率,50ml/L发酵液处理的病株减退率为76.3%,化学农药甲霜灵处理的病株减退率为84.0%。  相似文献   

6.
申璐  肖斌  周旋  赵九洲  金媛 《茶叶科学》2014,34(1):87-94
选取龙井43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施1.0 mmol·L-1的亚精胺(Spd)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胁迫下茶树株高、地径和叶片相关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透性以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铅胁迫能够促进茶树生长,而高浓度铅胁迫影响了茶树正常生长;喷施外源亚精胺有效缓解了随着胁迫Pb2+浓度升高对茶树造成的伤害,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叶片脯氨酸(Pro)含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C),从而促进茶树生长。表明外源亚精胺对铅胁迫下茶树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苯甲酸对萝卜种子萌发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萝卜品种枇杷缨全红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苯甲酸对萝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苯甲酸浓度为10-3mol/L时,萝卜种子萌发率、幼苗的根长和苗长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5.0%、39.5%和40.9%;苯甲酸浓度为10-7~10-5mol/L时,种子萌发率、幼苗根长和苗长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萝卜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SOD和POD)分别在苯甲酸浓度为10-5mol/L和10-4mol/L时受到显著抑制。[结论]苯甲酸对萝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高浓度时抑制,低浓度时抑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8.
以朱顶红(白肋×花孔雀)杂交F1代鳞茎为外植体,开展鳞茎消毒处理、诱导、增殖、生根等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以期筛选出最优组织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朱顶红(白肋×花孔雀)杂交F1代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NAA0.2 mg·L-1+6-BA1.5 mg·L-1+活性炭0.5 g·L-1+蔗糖30 g·L-1+卡拉胶6 g·L-1,诱导率为79.24%;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NAA1.0 mg·L-1+6-BA2.0 mg·L-1+蔗糖35 g·L-1+卡拉胶6 g·L-1,增殖系数为4.69;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1.2 mg·L-1,生根率94.05%。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降解菌(Enterobacter sp.)对大豆莠去津毒害作用的缓解能力,以辽豆15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种子萌发和幼苗盆栽试验方法,对大豆生长前期的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莠去津处理比较,降解菌能显著提高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和α-淀粉酶活性,减少电解质外渗和脯氨酸积累。同时,降解菌对大豆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豆经菌液处理后,其根系相关发育指标、胚芽和子叶重量均显著高于莠去津处理。可见,试验菌株能有效缓解生长前期莠去津对大豆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在10、50、100、200、500、1 000、2 000 μmol/L等7个浓度下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μmol/L的SNP可有效促进供试油菜种子的萌发,提高油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促进油菜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而高浓度的SNP对油菜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SNP对油菜幼苗根的生长亦有抑制作用。总体来看,在100 μmol/L处理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以野生大豆为材料,研究了外源硅(K2SiO3 )对NaCl胁迫下野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胚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mol·L-1 NaCl 胁迫浓度可以抑制野大豆种子的萌发,施加0.5和1.0 mmol·L-1 K2SiO3后,可以有效提高野大豆种子的萌发速度和萌发率,增加胚根和胚芽的长度.然而当K2SiO3浓度高于2.0 mmol·L-1时野大豆种子的萌发则受到抑制.外源施加适宜浓度的硅,可以增强野大豆种子在盐分胁迫下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向日葵幼苗的耐盐碱性,以向日葵品种SH361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盐碱胁迫下不同浓度(0.5、1.0、1.5 mmol·L-1)亚精胺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抑制了向日葵幼苗的生长,丙二醛比对照含量升高77.8%,相对电导率增加至对照的2.6倍,向日葵幼苗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适应盐碱胁迫环境;叶面喷施外源亚精胺,则显著提高向日葵幼苗对盐碱胁迫的抗性,其中亚精胺浓度为1.0 mmol·L-1时效果最明显,向日葵幼苗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增长显著,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提高以及对细胞脂膜损伤的降低,效果均达30%以上,SOD、POD和CAT活性也分别提升1.7倍、1.4倍和1.3倍。由此认为,适宜浓度的亚精胺可通过提高生理水平的抗逆性来提高向日葵幼苗的耐盐碱能力,从而有效缓解盐碱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土壤盐碱地面积不断扩大,盐碱胁迫成为影响花生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花生品种耐盐碱特性,筛选耐盐碱花生品种,以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盐害率为指标,益花1号、花育25号、花育39号、汾花1号、豫花37号为试验材料,分析NaCl、NaHCO3和NaCl+NaHCO3(1∶1)3种盐碱类型,4种胁迫浓度(0.3%、0.6%、0.9%、1.2%)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对比分析各指标间的差异,并进行耐盐碱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抑制种子萌发,随着盐碱溶液浓度增加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盐害率呈上升趋势,且NaCl+NaHCO3(1∶1)胁迫程度大于NaCl和NaHCO3,0.9%和1.2%浓度下种子不萌发。盐害等级划分结果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益花1号在3种盐碱胁迫下耐盐碱水平均较高,花育39号在各盐碱胁迫下耐盐碱性最差;益花1号为盐碱胁迫下的优势品种;新疆盐碱土壤类型主要为混合盐碱,综合各指标考虑,0.6%的胁迫浓度可作为评价各品种的耐盐碱性强弱的参考浓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碳离子束辐照对火龙果种子的损伤效应并且确定适宜的诱变辐照剂量,以红肉火龙果种子为试材,采用5个不同剂量(0、15、30、45、60 Gy)的碳离子束12C6+进行辐照处理,观察其对火龙果种子萌发、存活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C6+离子束在辐照剂量0~60 Gy内大多数种子均能正常萌发,对发芽率的影响不大,而对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幼苗苗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根长、子叶长和宽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碳离子束辐照对火龙果幼苗存活率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剂量效应,随剂量升高而极显著下降。火龙果种子碳离子束辐照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24 Gy,建议适宜辐照剂量范围为15~30 Gy。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微生物降解褐煤产生的黄腐酸(FA)对大豆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以期揭示FA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FA可以提高大豆萌发率,显著增加种子POD、CAT及SOD的活性.FA浓度为100 mg·kg-1时,CAT、SOD活性分别提高32.15%、24.5%;FA浓度为200 mg·kg-1时,大豆萌发率比对照提高34.6%,并且POD活性增加19.92%.而高浓度的黄腐酸对大豆萌发及抗氧化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FA表现出类似生长调节剂的性质,适宜浓度的黄腐酸能提高大豆种子的萌发率,显著提高其抗氧化酶的活性,对种子萌发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混合盐碱胁迫对芸芥生长发育和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不同生长期芸芥对混合盐碱胁迫的耐受性及相应的生理机制,采用不同浓度的混合盐碱溶液分别进行种子萌发期、苗期及成株期胁迫试验。结果表明:(1)在种子萌发期,低浓度(20和30mmol·L-1)混合盐碱胁迫仅延迟了芸芥种子的萌发时间,对种子活力的影响较小;40 mmol·L-1盐碱胁迫下,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值;≥50 mmol·L-1盐碱处理下,种子完全丧失活力。(2)苗期叶片相对含水量与盐碱浓度和胁迫时间均呈负相关,盐碱浓度≥40 mmol·L-1,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而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随盐碱浓度增加及胁迫时间延长,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却逐渐降低,说明芸芥幼苗对盐碱胁迫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有机物质的积累;(3)成株期低浓度胁迫对株高和开花期影响不显著,≥40 mmol·L-1盐碱胁迫时,株高降低,开花期延迟,单株角果数少,部分种子很瘪或只能看到败育残基。60 mmol·L-1胁迫下植株能存活,但不能开花结实,70 mmol·L-1胁迫则严重抑制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甚至死亡。混合盐碱胁迫对芸芥根长、鲜重、干重和含水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根重影响显著,低浓度胁迫促进根的伸长,盐碱浓度≥40 mmol·L-1时,根长逐渐变短,显著低于对照。总之,萌发期和成株期芸芥对NaCl +Na2SO4 + NaHCO3+Na2CO3混合盐碱胁迫的耐受性不同,苗期可溶性糖和脯氨酸作为主要的调节物质在芸芥适应较高浓度盐碱逆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浓度镉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不同水稻品种的镉胁迫抗性差异,采用52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系)种子,研究了0(蒸馏水,CK)、0.5、1.0、2.0 mmol/L等4种不同镉胁迫浓度对不同水稻品种(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胚根长、胚芽鲜重与干重等萌发期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镉胁迫对水稻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镉胁迫浓度的增高,其受到的抑制作用逐渐加强;(2)不同镉胁迫浓度对幼苗根生长的影响大于对幼苗芽生长的影响;(3)镉胁迫下,各水稻品种(系)种子各萌发性状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密切;(4)镉胁迫对水稻种子的活力指数、幼苗根长的抑制程度较大,而对发芽势、发芽率的抑制程度较小;(5)不同水稻品种(系)对不同镉胁迫浓度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镉胁迫各浓度处理条件下各供试水稻品种(系)在萌发期内的各项萌发性状指标与对照的相对值用聚类方法进行分析,可将52个参试水稻品种(系)分为镉胁迫敏感型、中间型和耐受型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以黄华占种子为材料,研究盐胁迫条件下,外源亚精胺(Spd)对水稻幼苗根系的生长、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ROS)代谢、丙二醛(MDA)以及Na+稳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水稻幼苗根系的ROS、·O2-、H2O2、Na+和MDA含量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在盐胁迫条件下,施用0.1 mmol/L Spd显著提高水稻幼苗根系的CAT和POD活性,显著降低ROS、·O2-、H2O2、Na+和MDA含量,从而减轻Na+毒害和过氧化造成的膜损伤,保护生物膜系统的稳定,维持细胞的稳态。  相似文献   

19.
盐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两个品种的大豆种子进行胁迫萌发试验,研究了盐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吸水速率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大豆对NaCl胁迫的反应不同,低浓度(50 mmol·L~(-1))的NaCl对早熟毛豆种子吸水和萌发均有促进作用,而对1号毛豆为抑制作用,当盐胁迫浓度达100 mmol·L~(-1)时,早熟毛豆和1号毛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均受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抑制。高浓度NaCl胁迫处理使大豆种子吸水受到显著抑制,进而引起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可能是高盐胁迫抑制大豆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盐胁迫下早熟毛豆较快的吸水速率和较高的水解酶活性可能是其发芽率高于1号毛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不同程度盐胁迫下大豆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评价指标,以62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萌发期进行75 mmol·L-1 NaCl中度盐胁迫(S)和150 mmol·L-1 NaCl重度盐胁迫(SS)处理,调查并分析胚根长、干鲜重、发芽率等16项指标,以确定大豆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筛选浓度,筛选耐盐性大豆品种。结果表明:萌发期各指标耐盐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长等13个指标与子叶干重、平均发芽时间和平均发芽速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16项指标的耐盐系数可简化得到4个主成分,在S与SS处理中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8.243%和80.366%。62份材料在两种程度的盐胁迫下均被分为5类,S条件下筛选出龙垦310、黑科68、龙垦330、龙垦306、龙垦333、黑科69和龙垦3002共7个耐盐品种,SS条件下筛选出1个耐盐品种为黑科57。通过建立大豆萌发期耐盐性评价的回归方程,确定了在S条件下的一级评价指标6项,二级评价指标3项;SS条件下的一级评价指标5项,二级评价指标1项。S处理能有效区分出不同大豆品种的耐盐性,也更为接近生产中可能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