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利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评价苎麻和苜蓿组合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为畜牧业生产中合理使用苎麻提供数据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苎麻和苜蓿按照不同干物质比例(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和90∶10)组成9种发酵底物,选取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湘东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模拟瘤胃发酵48 h。结果表明:每克底物的产气量和甲烷产量、降解每克底物的产气量和甲烷产量、产气速率、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和干物质降解率随苎麻比例的增加均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当苎麻比例≥30%时,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降低(P<0.05);当苎麻比例≥40%时,体外发酵产气量、产气速率和甲烷产量显著降低(P<0.05)。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丙酸和丁酸比例随苎麻比例的增加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而乙酸比例和乙丙比随苎麻比例的增加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苎麻比例≥50%时,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当苎麻比例≤20%时,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和底物降解影响较小,并且对甲烷生成具有抑制...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从瘤胃氢代谢生物化学过程的角度出发,研究硝酸钠和2-溴乙烷磺酸钠(BES)对瘤胃甲烷生成的抑制机制。选用2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湘东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设对照组、硝酸钠组(添加剂量分别为0.10、0.20和0.40 mg/m L)和BES组(添加剂量分别为0.63、1.26和2.52 mg/L),采用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设备,进行24 h体外瘤胃发酵试验,测定产气量、氢气和甲烷的产量和含量、挥发性脂肪酸产量及组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硝酸钠和BES后,甲烷产量显著降低(P0.05),并且随添加剂量增加,呈现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低剂量硝酸钠(≤0.20 mg/m L)对产气量、起始底物降解速率、乙酸、丙酸产量和乙丙比无显著影响(P0.05);高剂量硝酸钠(0.40 mg/m L)显著提高了氢气产量及含量,显著降低了产气量、甲烷产量及含量、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P0.05);添加BES对产气量、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增加了氢气产量及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乙丙比(P0.05),发酵类型向丙酸型转变。由此可见,硝酸钠减少甲烷生成依靠其氢池和瘤胃微生物毒性作用,而BES减少甲烷生成依靠抑制甲烷产生,对气体生成和饲料的降解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比例青贮玉米和甜高粱组合对体外瘤胃发酵甲烷、氢气和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影响,试验选用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湘东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用全自动体外模拟发酵系统进行48 h体外瘤胃发酵试验。青贮玉米和甜高粱的比例分别为1:9(QY组)、3:7(QS组)、5:5(QW组)、7:3(QQ组)和9:1(QJ组)。结果表明:(1)5组瘤胃48 h产气量差异极显著(P < 0.01),其中QJ组最高,分别比QQ、QW、QS、QY组高11.5%、19.8%、25.1%、45.5%|(2)QQ、QJ和QW组瘤胃起始底物降解速率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QS和QY组(P < 0.01)|(3)瘤胃甲烷产气量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 < 0.01),其中QJ组最高,分别比QQ、QW、QS和QY组高出7.3%、16.1%、21.2%和45.3%|(4)各组间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无显著差异(P > 0.05)。综上,青贮玉米和甜高粱组合的推荐比例为5:5,在此比例下,瘤胃起始底物降解速率较高,饲粮的吸收效果较好,甲烷产量较低,能量损失较少。 [关键词] 青贮玉米|甜高粱|体外瘤胃发酵|甲烷|挥发性脂肪酸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不同添加量的大黄和大黄素对体外瘤胃发酵甲烷、氢气和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影响。选用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浏阳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设对照组(A,没有任何处理)、大黄组(B1、B2、B3和B4组,添加量分别为0.5、1.0、2.0和2.5 mg/mL)和大黄素组(C1、C2和C3组,添加量分别为0.06、0.12和0.24 mg/mL),进行24 h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大黄组产气量、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大黄素组均呈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黄(≥1.0 mg/mL)和大黄素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黄(≥2.0 mg/mL)和大黄素(≥0.24 mg/mL)后,氢气含量(发酵瓶顶部空间)及产量显著增加(P0.05),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上升的变化趋势(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黄(≥1.0 mg/mL)和大黄素显著降低了乙丙比,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结果提示,适当添加大黄(≤1.0 mg/mL)没有改变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可能不会影响反刍家畜对饲料的降解、消化和利用;而大黄素会显著降低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影响反刍家畜对饲料饲草的降解、消化和利用。添加大黄(≥1.0 mg/mL)和大黄素,可以降低甲烷的生成,增加氢气产量,并且改变瘤胃的发酵模式,使其向丙酸发酵型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水稻秸秆对瘤胃发酵模式、甲烷产量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各处理分别以干秸秆(对照)、青贮秸秆、氨化秸秆和碱化秸秆为发酵底物,通过体外产气量法,测定培养72 h内的产气量、甲烷产量、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贮、氨化和碱化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秸秆体外培养72 h的产气量和24 h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碱化处理显著增加了72 h的甲烷产量(P0.05),青贮和氨化处理显著增加了24 h的丙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P0.05)。各处理中以碱化秸秆的产气量(220.3 m L)和甲烷产量(43.23 m L)最高。与未处理的干秸秆相比,氨化和碱化处理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24 h培养液中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相对数量(P0.05),氨化处理显著降低了甲烷菌的相对数量(P0.05),而各处理对培养液中的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真菌和原虫的相对数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对水稻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和碱化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体外瘤胃的发酵模式、甲烷生成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从甲烷减排角度考虑,可选择青贮和氨化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甲烷产量及瘤胃微生物发酵活力的影响,本研究共设计了3个试验来阐明该问题。试验1采用体外批次培养,研究了不同日粮条件下(高牧草日粮、中等水平牧草的日粮和低牧草日粮)添加延胡索酸二钠(0,4和7mmol/L)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对照相比,添加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了累积产气量、pH值和TVFA产量(P<0.05),降低了甲烷产量(P<0.05),其中高牧草日粮组下降幅度最大。试验2探讨了延胡索酸二钠对黄化瘤胃球菌发酵粗饲料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了黄化瘤胃球菌数量及其对黑麦草的降解率(P<0.05);试验3探讨了延胡索酸二钠对瘤胃真菌发酵粗饲料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延胡索酸二钠显著降低了厌氧真菌发酵的总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及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P<0.05)。结果说明,延胡索酸二钠在降低甲烷产量方面与发酵底物的天然特性有关,其中对高牧草日粮的作用效应最为显著;延胡索酸二钠可提高瘤胃混合微生物与瘤胃纤维降解菌发酵粗饲料的能力,但对瘤胃真菌的发酵活力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精料、青干草和单宁酸作为发酵底物,研究添加不同水平单宁酸对绵羊体外发酵参数和甲烷产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降解率的影响,以期为体内试验筛选适宜的单宁酸浓度,为富含单宁的粗饲料资源应用于反刍动物日粮配制及减少反刍动物养殖过程种甲烷排放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开展研究,发酵底物为精料、青干草和单宁酸,设置底物的精粗比为3∶7。根据单宁酸添加量分为6组,单宁酸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0%、3.0%,发酵时间设置为3、6、12和24 h,每个处理3个重复,测定各培养时间pH、氨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降解率。结果显示,培养至3 h时,1.0%和2.0%单宁酸添加组p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各组pH无显著差异(P>0.05);1.0%、2.0%和3.0%单宁酸添加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6和24 h时,各处理组NH3-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6 h时,2.0%单宁酸添加组乙酸、丙酸、丁酸和总VF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24 h时,1.0%、1.5%和3.0%单宁酸添加组的丙酸、丁酸和总VF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单宁酸添加组4个时间点丙酸、丁酸、总VFA浓度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12、24 h时,各处理组总产气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至12 h时,2.0%组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5%组和1.0%组(P<0.05);培养至24 h时,2.0%和3.0%组的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添加单宁酸会显著降低体外发酵的NH3-N浓度,抑制VFA的产量,添加1.5%、2.0%的单宁酸能够显著降低瘤胃发酵甲烷产量,添加单宁酸的处理组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稻草添补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的瘤胃体外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动态变化,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稻草与百脉根分别以100∶0、90∶10、80∶20、70∶30、60∶40、50∶50、40∶60、30∶70、20∶80、10∶90与0∶100的比例组合在3、6、12、24、36与48 h的瘤胃体外的发酵参数与甲烷产量。结果表明,3~48 h各组的pH值6.64~6.99,NH3 N质量浓度 2.98~28.74 mg·dL-1,甲烷产量0.038~1.313 mmol。24 h前甲烷产量随百脉根在混合发酵基质中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多数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4~48 h则随百脉根在混合发酵基质中比例的增加而减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山羊(Capra sp.)稻草基础日粮添补不同水平百脉根均可以降低瘤胃体外发酵的甲烷产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无患子皂甙(SAD)对瘤胃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通过体外培养法,以玉米粉、羊草粉(50∶50)为底物,设置对照组(无添加)、添加底物量1.5%的茶皂素组(TS,正对照)和SAD(与TS相同皂甙量),测定培养12、24 h后各组产气量和甲烷产量,以及24 h培养液的pH值、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氨态氮浓度和原虫数。结果表明:在12 h和24 h时,SAD组产气量均提高(P<0.01和P<0.05)。12 h时,SAD和TS组甲烷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24 h时达到极显著(P<0.01)。SAD和TS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提高(P<0.01和P<0.05),SAD组乙酸和丙酸浓度增加(P<0.05和P<0.01),TS组丙酸浓度提高(P<0.05)。SAD组氨态氮浓度及培养液中原虫数极显著降低(P<0.01),TS组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添加SAD可促进瘤胃发酵,抑制原虫生长,减少甲烷产生。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暖季补饲矿物质盐砖对放牧牦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接近的2.5岁雄性牦牛1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纯放牧,盐砖组则采用放牧+补饲矿物质盐砖的饲养方式。结果表明:盐砖组牦牛瘤胃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以及氨态氮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30天对照组和盐砖组的瘤胃液pH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60天、90天盐砖组的瘤胃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补饲矿物质盐砖能显著降低牦牛瘤胃甲烷杆菌、克里斯滕森菌科、克里斯滕森菌R-7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放线菌纲、红细菌科、纤维素单胞菌科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暖季补饲矿物质盐砖能改变牦牦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的活性,促进瘤胃发酵,提高牦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1.
甘草提取物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甘草提取物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卡拉库尔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通过体外产气法进行甘草提取物添加水平的筛选试验。以绵羊基础饲粮为底物,其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0%、3.0%、5.0%、7.0%的甘草提取物,分别培养6、9、12、15、18、21、24 h,研究其对瘤胃发酵参数(产气量、培养液pH、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氨态氮浓度及甲烷产量)的影响,并应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进行评定。结果表明:24 h发酵结束时,5.0%组、7.0%组的产气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甘草提取物对培养液pH和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组乙酸、丙酸浓度(除0.5%组21 h)均低于对照组;发酵24 h结束时,7.0%组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项指标综合指数1.0%组>0.5%组>7.0%组>3.0%组>5.0%组。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添加1.0%甘草提取物最有利于体外发酵。  相似文献   

12.
选取3种典型的植物油:菜籽油、豆油和亚麻油,利用体外培养系统进行体外发酵,研究植物油的类型和添加水平对瘤胃体外发酵和甲烷生成的影响。3种植物油分别添加底物干物质的3%、5%和7%,未添加植物油组为对照,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菜籽油对甲烷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豆油7%添加水平显著抑制了甲烷生成,而亚麻油所有添加水平均显著降低了甲烷生成量(P<0.05)。在豆油和亚麻油处理组中,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甲烷产量线性下降(P<0.01)。3种植物油均显著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随着植物油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乙酸和丁酸的摩尔比例显著降低,丙酸摩尔比例显著升高(P<0.05);植物油添加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乙酸和丁酸摩尔比例,显著升高了丙酸摩尔比例(P<0.05),乙酸丙酸比例显著降低。本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油降低甲烷的效果跟其来源和添加水平有关;随着植物油添加水平的提高和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甲烷生成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单宁酸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yringe体外培养体系研究了单宁酸(TA)对绵羊瘤胃发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TA添加量分别为4、6、8和10 mg,每个处理3个重复,同时设一个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体外培养24 h后,各处理组的体外产气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4%、5.0%、10.1%和13.2%;试验组的甲烷产量均比对照组有所降低,且氨氮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8.7%、19.6%、16.7%和25.1%,而微生物蛋白的产量却显著升高(P<0.05)。在以黑麦草为底物的Syringe系统中,TA的适宜添加量为6~10 mg,即0.2~0.4 mg/mL瘤胃液,说明TA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系统中瘤胃甲烷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底物条件下添加芦丁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乳酸代谢产物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及单因素试验设计,以精粗比为7∶3的0.7 g混合精料(玉米∶豆粕=4∶1)和0.3 g混合干草(苜蓿∶燕麦=1∶1)为发酵底物,按芦丁的添加水平[0(对照)、1.5%、3.0%和4.5%]分为4组,每组设3个平行;同时,选取4头体况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晨饲前采集瘤胃液,制备人工瘤胃培养液,于39℃下进行厌氧发酵,并分别于培养3、6、9、12、18和24 h时取样测定相应指标。结果表明:1)在高精料底物条件下,瘤胃发酵液pH<5.80的时间长达6 h,表明成功建立了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模型;且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和3.0%芦丁能显著提高18~24 h瘤胃发酵液pH(P<0.05),显著降低24 h丙酸、异丁酸、戊酸及乳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24 h甲烷产量(P<0.05)。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结果表明,芦丁添加水平为4.5%时,对瘤胃液体外发酵参数产生了正组合效应,具有较好的体外发酵效果。2)与对照组相比...  相似文献   

15.
大蒜油对体外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大蒜油和脱臭大蒜油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用压力读取式法(RPT系统)测定产气量,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pH、氨态氮浓度,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瘤胃微生物区系.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蒜油极显著降低甲烷产量(P<0.01),显著降低乙酸摩尔百分比和氨态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丙酸摩尔百分比(P<0.05),对产气量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也有显著地抑制作用(P<0.05),但抑制程度不如大蒜油对甲烷产量的抑制程度.添加脱臭大蒜油对甲烷产生也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显著(P>0.05).添加大蒜油和脱臭大蒜油后甲烷菌和原虫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且大蒜油的抑制作用强于脱臭大蒜油(P<0.01).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大蒜油可以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增加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抑制甲烷生成而不影响消化,这种改变与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此外,大蒜油的作用效果明显强于脱臭大蒜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包括两个体外瘤胃发酵试验,以研究延胡索酸、莫能菌素和亚麻油对体外甲烷产生量的交互影响。供体山羊和体外发酵均采用50%精料和50%苜蓿干草的日粮。试验1研究莫能菌素(0、120 mg/kg DM)和延胡索酸(0、6.9 mmol)的影响,共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结果表明:莫能菌素和延胡索酸均可显著降低甲烷产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1.1%和11.4%(P <0.05),且莫能菌素和延胡索酸对甲烷产量、发酵液pH和挥发性脂肪酸组成没有交互影响(P> 0.05),二者联合使用时降低甲烷幅度为21.9%。试验2研究莫能菌素(0、120 mg/kg DM)、延胡索酸(0、6.9 mmol)和亚麻油(0、3.1 mmol)的交互影响,共8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个重复。结果表明:莫能菌素、延胡索酸和亚麻油均可显著降低甲烷产量,分别降低15.9%、11.0%和8.1%(P <0.05),莫能菌素、延胡索酸和亚麻油对甲烷产量、发酵液pH和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均没有两向(P> 0.05)和三向(P> 0.05)的交互影响,三者联合使用时降低甲烷幅度最大,为34.3%。综...  相似文献   

17.
葡萄籽精油对体外瘤胃发酵和甲烷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发酵底物精粗比7∶3条件下,添加100,150和250μL/L葡萄籽精油对瘤胃发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pH、氨态氮浓度和原虫数。结果发现,添加葡萄籽精油100μL/L和150μL/L与对照组相比提高累计产气量、发酵液pH值(P<0.05)、乙酸摩尔比例,降低甲烷浓度(P<0.01)、丙酸、丁酸、戊酸和支链挥发性脂肪酸摩尔比例。葡萄籽精油添加量为150μL/L降低氨态氮浓度及瘤胃原虫数,添加100μL/L葡萄籽精油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试验表明,适宜添加量的葡萄籽精油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增加丙酸乙酸比例,抑制甲烷生成。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了白藜芦醇(RES)对两种类型底物瘤胃发酵的甲烷(CH4)排放、养分降解以及微生物区系影响,旨在探索RES调控瘤胃发酵、降低CH4排放的机理。本试验为双因素设计,选取3只健康、体重相近((50±2.3) kg)且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杜寒杂交肉羊做为瘤胃液供体。试验一,在精粗比为68:32(高精料,HC)和28:72(高粗料,HF)的两种底物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7.7%、14.3%和25.0%的RES进行产气试验,并选取对照组和14.3%组进行16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试验二,在上述两种底物中分别添加0%、14.3%的RES进行降解率试验。以上试验处理均设置5个重复。试验结果如下:1)两种底物产气量(GP)和CH4产量随RES水平的增加均线性降低(P<0.05);在相同RES处理下,相较HC,HF中GP和CH4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因素对两指标变化存在交互效应(P<0.05)。2)添加RES后两种底物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均显著降低(P<0.05);在相同RES处理下,相较HC,HF中各养分降解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因素对发酵24 h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存在交互作用(P<0.05)。3)从门水平来看,两种底物中添加RES均引起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显著升高(P<0.05);相较HC,HF的变形菌门丰度显著升高(P<0.05)。另外,在发酵第24小时,HF中添加RES添加导致互养菌门显著降低(P<0.05);发酵第12小时,同一RES处理水平下,相较HC,HF中放线菌门丰度显著降低。从属水平来看,添加RES和改变底物类型均导致Prevotella_1(普雷沃氏菌_1)丰度大幅下降,且在HC (发酵12 h)、HF (发酵24 h)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添加RES变形菌门的优势菌属RuminobacterSuccinivibrio均显著增加(P<0.05)。另外,发酵第12小时,在HF添加RE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和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丰度均显著上升(P<0.05);相较HC,HF中Prevotellaceae_UCG-001、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和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发酵第24小时,在HF中添加RES 导致Veillonellaceae_UCG-001和Lachnospiraceae_XPB1014_group丰度显著降低(P<0.05),Prevotellaceae_UCG-001、Phocaeicola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Succiniclasticum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和Ruminobacter丰度显著升高(P<0.05);且两因素对普雷沃氏菌_1、SucciniclasticumVeillonellaceae_UCG-001和Lachnospiraceae_XPB1014_group的丰度变化存在互作效应(P<0.05)。此结果说明,添加高水平的RES可以有效降低瘤胃环境CH4的排放量,但是抑制了各养分在瘤胃中的降解,这可能与瘤胃菌群中普雷沃氏菌_1的大幅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槲皮素对肉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分别在体外发酵底物中添加0、0.5%和1%的槲皮素,以不添加槲皮素为对照组,在39℃下进行瘤胃厌氧培养发酵,记录不同时间的产气量(GP),测定48 h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浓度(VFA)和甲烷产量,同时,利用体外两步法测定发酵48 h后的干物质降解率(DMD)。结果显示:1) 48 h后,1%槲皮素组产气量、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各组间pH无显著差异(P> 0.05);0.5%和1%槲皮素组NH3-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2)槲皮素对干物质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 0.05); 0.5%和1%槲皮素组的乙酸、丁酸和总VFA均无显著差异(P> 0.05),1%槲皮素组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因此,肉牛饲粮中添加槲皮素会降低肉牛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降低NH3-N的含量、提高丙酸的含量,降低甲烷的产生量,其中以添加1%的槲皮素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试验分为3个部分。一、选用32头体况、胎次、泌乳日龄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即地衣芽孢杆菌培养物组(菌号:1.813)、枯草芽孢杆菌培养物组(菌号:1.1086)和对照组,每组8头,用液-固两相方法进行菌体制备。每克培养物中含有1×109cfu菌体,每头牛每天饲喂50g,预饲期15d,试验期3d,记录全天产奶量。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组显著地提高了产奶量(p<0.05),枯草芽孢杆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地衣芽孢杆菌组显著提高了乳蛋白的浓度和产量(p<0.05)。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二、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体况良好、平均体重550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3头作为试验牛。分3期进行,每期20d,中间为间隔15d的过渡期,过渡期饲喂试验组饲粮,在3d试验期进行采样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组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的细菌总数(p<0.05)、显著降低了氨态氮的浓度(p<0.05)、提高了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p>0.05)及乙酸和丙酸的比例(p>0.05)。三、采用短期人工瘤胃发酵技术研究了三种培养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地衣芽胞杆菌培养物、枯草芽胞杆菌培养物和对照组三个处理。每个处理设10个重复,每个重复用一支人工瘤胃发酵用注射器。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培养物降低了甲烷的产量(p<0.05),降低了能量损失,并可降低由于反刍动物瘤胃发酵产生甲烷所引起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