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在鼓粒期最易发生倒伏,且对产量损失影响很大,倒伏已经成为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为探讨大豆的抗倒伏性与植株形态指标和茎秆力学特性的关系,选用了3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鼓粒期对大豆形态指标和茎秆基部挫折力等力学特性进行测定,研究了大豆株型差异和茎秆力学特性对大豆茎秆抗倒伏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鼓粒期,大豆品种的抗倒伏性与株高、鲜重和茎粗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而与茎粗/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茎粗/株高能更好的反映品种的抗倒伏性;随大豆株高的增加,大豆茎秆的挫折力、弯矩和重力矩均增加,并且重力矩对倒伏的影响更大,供试大豆品种中高秆品种的抗倒伏性比矮秆品种差;株高相近的大豆品种的抗倒伏性与茎秆挫折力关系较大,而株高相差较大的大豆品种的抗倒伏性与株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黄淮冬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相关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矮秆品种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简称"抗倒")能力,但当小麦株高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势必造成产量降低。为了明确除株高外影响小麦抗倒性的关键性状,采用一组抗倒性较好的品种(系)(石4185、轮选103、轮选163、轮选126、矮抗58、小偃101和周麦18)与另一组抗倒性较差的品种(系)(轮选49、轮选136、中麦875、轮选87和轮选199),对抗倒性相关的13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倒性较好的品种(系)一般表现为植株较矮,第1、第2节间较短且较粗,第2节间壁较厚,大、小维管束数目较多,薄壁组织和厚壁组织较厚,茎秆抗折断力较强,而且两组品种(系)间在株高、第2节间长度、小维管束数目、厚壁组织厚度和茎秆抗折断力5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抗倒性品种(系)在抗倒伏相关性状上表现不尽相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明确株高、第2节间长度和茎秆抗折断力是引起两组品种(系)抗倒性差异的关键性状,这3个性状可作为小麦抗倒伏育种的主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3.
倒伏是限制我国糖料蔗生产的核心问题之一.茎秆机械强度是决定蔗茎抗倒伏性能的重要性状,由于缺乏精准评价甘蔗机械强度的有效方法,甘蔗抗倒伏研究进展严重受阻.本研究针对甘蔗倒伏、折断的问题,分别建立一套基于穿刺力和折断力的蔗茎力学表型测定方法,对117份甘蔗品系蔗茎机械强度精准评价,并对茎秆抗倒伏差异品种('桂糖 42号'和...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辽宁省主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当前辽宁省主栽的两种不同结荚习性的4个大豆品种,对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两种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性状、群体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15号和铁丰29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2万-15万株/hm^2;亚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21号和铁丰31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8万株/hm^2左右。随种植密度增加,品种的株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呈现递增趋势,而有效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性状及籽粒脂肪含量呈现递减趋势;种植密度对不同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百粒重和群体产量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密植是提高大豆单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大豆耐密植性是大豆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大豆品种耐密植特性的生长性状主要是株型性状和抗倒伏性等,其中株型性状包括株高、分枝数、叶柄长度和叶片大小等。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遗传群体进行解析,获得了多个控制相关表型的QTL位点并提出相关的候选基因。迄今在soybase网站中汇集了238个控制株高性状的QTL和68个与株高相关的QTN,21个与分枝相关的QTL,106个与抗倒伏性或茎秆强度相关的QTL位点。本文综述了大豆耐密植性相关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以促进大豆耐密植遗传调控研究,为耐密植品种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九三农垦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大豆品种北豆53、黑河45和垦鉴豆27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北豆53和黑河45的株高降低;垦鉴豆27的主茎节数增多;北豆53和垦鉴豆27的产量下降;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垦鉴豆27表现最好,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为从遗传和种植密度两个角度探讨黄淮麦区南片骨干亲本周8425B及其后代的抗倒伏特性,以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共计69份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密度处理(225万和450万株·hm-2),连续2年分别种植在河南郑州和周口,分析了其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株高和穗下节长主要受品种控制,茎基部第二节间长主要受品种、品种与环境互作及品种、环境和密度三者互作的影响;茎基部第二节间粗和截面面积主要受环境、品种与环境互作及品种、环境和密度三者互作的影响,其次为品种及品种与密度互作的影响;茎基部第二节间强度和抗倒指数主要受密度及品种与环境互作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冠麦1号、理生828、04中36、郑农21、郑麦7698、周8425B和周麦18等品种的抗倒指数在两种密度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可用作抗倒伏亲本。两种密度条件下,茎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强度与抗倒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19和0.894,P值均小于0.001)。这说明,亲本选择对小麦抗倒伏育种非常重要,茎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强度依然是反映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和鉴定适宜云南省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44个大豆品种(系)的10个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7.3%~51.2%,说明各地大豆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倒伏性、株高、节间长度、每荚粒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44个大豆品种分为了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荚多、单株粒多、分枝多、百粒重适中的第一类是比较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系)。  相似文献   

9.
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选用辽宁省高油大豆品种辽豆14号和辽豆11号,探讨了不同株行距对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减少,单株有效荚重降低,百粒重下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品种、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行距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7个品种(系)大豆秸秆为研究对象,在弯曲试验和多重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秸秆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和刚度为评价指标,应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对大豆抗倒伏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秸秆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和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供试大豆品种抗倒伏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621、1357、625、726、Willims2、中品03-6025、1305.研究结果为大豆抗倒伏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产、抗胞囊线虫大豆新品种(系)筛选及其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及其他育种单位提供的1523份大豆种质资源及品种(系)进行了胞囊线虫2号生理小种抗性筛选工作,从中选出两个高技、丰产、农艺性状较好的大豆新品系齐黄25和齐茶豆一号。同时进行了这两个品系适宜种植密度试验,得出它们的最适密度分别为24.45万株/hm^2和23.9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大豆品种改良,本文对101份1982-2021年江苏省审定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抗性演变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审定品种株高、主茎节数均随年份呈下降趋势,单株荚数、百粒重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其中淮北品种株高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审定品种(其中淮北品种60个,淮南品种41个)产量随年份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产21.08 kg·hm-2,且R2大于0.600,上升线性关系较为明显。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淮北品种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产量与生育期、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合理缩短生育期、减少主茎节数、降低株高与结荚高度可促进产量提升,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可为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以不同抗倒伏性的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调节剂能降低植株高度、穗位下部节间长度、穗高系数,节间直径、茎粗系数、干重、干物质百分比、单位茎长干物重、粗纤维含量、气生根和总根数显著增加。茎秆抗倒伏性状与农艺性状密切相关,化控处理降低了空秆率和秃尖长,提高了行粒数和穗粒重,最终提高了产量。化控处理对非抗倒伏品种郑单958的产量增加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杨超  张民  赵团结  何小红  张国正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12,31(5):762-765,770
以菜用大豆苏鲜豆20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肥类型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类型、种植密度以及二者的互作均显著影响菜用大豆苏鲜豆20的产量,在N-P2O5-K2O施入量为55-70-50 kg·hm-2,且氮肥组成为50%普通尿素和50%树脂包膜尿素,种植密度30万株·hm-2的最佳施肥与密度组合下,鲜荚产量达到9 045.11 kg·hm-2,施肥类型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的株高和单株有效荚数有显著影响,而对分枝数、主茎节数和鲜百粒重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3个春大豆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春播和秋播试验。分别估算了春大豆品种×播季互作效应;春播与秋播条件下品种间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以及秋播农艺性状与春播单株生产力的相关等。结果表明: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品种间、播季间、品种×播季互作效应存在极显著差异。百粒重、株高等农艺性状秋播遗传力较高,秋播变异率较小,遗传进度大,秋播下性状与春播下单株产量相关密切,表明秋播条件下按百粒重和株高等对单株生产力进行间接选择,其效果高于对单株生产力的直接选择,认为春播秋播下两次选择,有助于加快春大豆育种进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汾豆98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以建立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其推广提供技术依据,本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种植密度(37.50,48.75,60.00,71.25和82.50万株·hm~(-2))和4个施肥水平(450,600,750,900 kg·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结荚高度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逐渐减少。株高、结荚高度、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基本呈现高施肥水平大于低施肥水平的现象;其它农艺性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其随施肥水平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现象。汾豆98品种最适宜的种植密度是71.25万株·hm~(-2),在此种植密度下的最佳施肥量为900 kg·hm~(-2),最高产量为3 287.3 kg·hm~(-2),适当减小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也可取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云南间作大豆耐荫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的耐荫特性,筛选出耐荫性鉴定指标,建立可用于耐荫性评价的数学模型。以44个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间作下创设的自然荫蔽条件开展耐荫性鉴定,净种大豆作为对照。在各参试材料植株成熟期调查10个主要形态性状和产量性状,以各指标的耐荫系数为基础,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大豆的耐荫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受荫蔽胁迫后,参试材料的各性状变化趋势及幅度不同,各指标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部分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全部数据79.77%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荫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系统聚类,将44个大豆品种(系)按照耐荫性强弱分为了强耐荫、中等耐荫和弱耐荫3大类。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大豆耐荫性评价数学模型,并筛选出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每荚粒数和倒伏8个性状可作为云南省间作大豆耐荫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8.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农艺性状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黄海  常莹  胡文河  吴春胜  谷岩 《玉米科学》2014,22(4):94-101
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基部向上各节长和节粗变化不规律。节干重、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均在密度7万株/hm2时最大,各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最大值出现时间因品种和节位而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倒伏率与第3、第4节所有指标均呈显著相关,与第5、第6节间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的相关性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19.
作物矮秆和抗倒伏之间虽然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但其正相关并不是普遍的规律性。例如,中国矮秆小麦类型中有的倾向倒伏,而欧州的高秆品种中有的抗倒伏(伊万诺夫1965)。对二十个小麦品种和品系的研究,使我们明确了株高与产量之间以及抗倒伏性和茎秆的许多几何参数与坚固性参数之间的正相关。这些几何参数是:茎秆高度(H),茎秆直径(D~ ),茎壁厚度(δ~ );坚固性参数是:茎秆材料的计算强度(R)和弹性模量(E)。抗倒伏性  相似文献   

20.
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豆株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基部茎粗及单株茎干重则相对减少.密度对大豆单株产量、荚数和粒数有显著的影响,与中密度相比,低密度分别增加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80.3%、55.4%和12.6%,而高密度则降低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57.4%、24.7%和53.6%.密度对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但品种间存在差异.3个品种大豆的节间荚数、粒数和粒重的空间分布由上至下呈"微弧型"分布,即中部多,上下部少;而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近似呈现"|"直线型分布,随着密度的下降,3个品种大豆主茎全部节位的荚数、粒数和粒重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这种增加在各品种间的上、中和下部节位上存在一些差异.垦农18大豆节间的每荚粒数和单粒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黑农35稳定性次之,而海339稳定性最弱.因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产量与因密度增加而个体受抑导致的减产的数学表达式为:Yn+1=Yn+YD-YG.此表达式存在平衡点,此平衡点可作为评价大豆高产群体适宜密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