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豆进口依赖性及其对大豆进口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判断大豆进口来源的可靠性,增强进口安全性,通过综合考察我国从某国进口大豆量占我国进口大豆总量的比重、某国对我国出口大豆金额占该国出口大豆总金额的比重、某出口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大豆产量的比重等指标,测算了我国大豆进口对主要来源国的依赖系数,并进一步评价了进口安全性。结果表明:我国大豆进口主要依赖美国和巴西,但对美国的依赖迅速减弱,系数从2000年的0.893 1降至2013年的0.180 8,而对巴西的依赖缓慢增强,系数从2000年的0.159 0上升至2013年的0.197 2。总的来看,大豆进口仍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我国三个大豆主要进口来源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运用GK模型,测定我国大豆进口的需求弹性,并分时期检验这三个国家对我国大豆进口的垄断程度。研究显示,美国始终对我国大豆进口存在显著的市场垄断力,巴西和阿根廷对我国大豆进口的市场垄断力在逐渐增强。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国内大豆供给市场进行整合,以降低国际市场的垄断力。  相似文献   

3.
从 1 995年我国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 ,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 ,在今年达到进口高峰。据海关统计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大豆进口量已达 1 1 1 7万t,价值2 2 5 4亿美元 ,创历史最高记录。我国每年大豆种植面积在 1 2亿亩以上 ,利用大豆及其它用途年需求高达 2 2 0 0万t左右 ,而国内大豆生产仅维持在 1 40 0万t左右 ,供求缺口较大。我国大豆进口市场高度集中 ,主要依赖于美国、阿根廷和巴西。今年 1~ 9月 ,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 45 8万t,约占进口总量的 41 % ,从阿根廷和巴西进口大豆分别占 3 6%和 2 3 %。此外 ,美国、巴西等国家的大豆…  相似文献   

4.
最近十年,俄罗斯的大豆需求不断扩张,其大豆生产和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西部地区(远东地区)发展得更快,远东地区的大豆生产扩张主要得益于对华大豆出口。运输成本问题导致俄罗斯东西部市场相对割裂,形成"东出西进"的大豆贸易格局。尽管近年来俄罗斯大豆对华大豆出口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国内的大豆需求,但由于进口数量相对较小,以及进口大豆用途的差异化,俄罗斯进口大豆尚无法对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大豆形成替代。俄罗斯大豆单产水平低是主要问题,瓶颈是资金与劳力不足和生产技术落后。远东地区有助于中国的大豆来源多元化战略,但短期内规模有限;长期看,黑龙江省对俄大豆投资开发将是推动俄罗斯大豆生产和对华出口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赵翼虎  常向阳 《大豆科学》2019,38(4):622-628
世界大豆价格的波动引起人们对大豆出口方和进口方的研究关注。目前世界大豆的进出口格局呈现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大豆进口量占世界大豆总进口量的60%以上,美国、巴西、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3个大豆产出国,这3个国家的大豆出口量占世界大豆总出口量的80%以上。同时中国大豆进口量的90%左右来自这3个国家,所以研究这3个国家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需求弹性,对中国和这3个大豆出口国家的贸易选择和政策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理论推导出大豆出口国的出口需求弹性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巴西、阿根廷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需求弹性最大的是1.26(取绝对值);从均值来看,最大的是1.02,其余都小于1,所以基本可以判断这3个国家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需求都是缺乏弹性的。横向比较来看,美国的大豆出口需求弹性最大,阿根廷次之,巴西的大豆出口需求弹性最小。  相似文献   

6.
用17种大豆品系特异性检测方法对我国进口自美国、巴西、加拿大和阿根廷四个国家的41批转基因大豆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41批进口大豆中仅17个品系中的7种批准大豆品系被检出,分别是MON89788、GTS40-3-2、MON87701、MON87708、A2704-12、A5547-127和FG72,检出率分别为90.24%、87.80%、43.90%、41.46%、36.59%、17.07%和2.44%;不同批次样品检出品系不同,其中6批样品检出1种品系,其余样品均能检出2~5种品系;各国大豆检出品系也不同,其中美国检出7种,而巴西、加拿大和阿根廷分别检出6、5和3种;尽管不同国家大豆检出品系和含量不同,但4大转基因大豆出口国均有GTS40-3-2和MON89788两种品系检出,且含量高。期待以上结果为我国进境转基因大豆检测提供参考,并作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监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下的中巴大豆贸易:现状、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是中国大豆进口的重要来源国,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巴西位于疫情"震中"地带,其国内形势日益严峻.本研究介绍了巴西大豆产业发展及出口现状并分析了疫情对巴西大豆生产及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巴大豆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表明:短期来看,疫情下巴西大豆生产暂未受到显著影响.巴西货币大幅贬值使其大豆国际价格下跌,市场竞争力提升,出口增加.疫情期间出台的多项农业支持政策进一步为中巴大豆贸易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巴西巨大的大豆生产出口潜力以及与中国良好的经贸关系也为中巴大豆贸易长期发展提供机遇.然而,中国对巴西大豆市场的高度依赖,以及疫情所暴露出的巴西大豆供应链的脆弱性问题,也为中巴大豆贸易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中国应密切关注并深入巴西大豆供应链各个环节,降低中巴大豆贸易风险,并进一步扩宽进口来源,保障国内大豆供给.本研究对于降低中国大豆进口风险,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豆制品加工的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大豆加工尤其是油脂产业对大豆进口的依存度较高。2012年进口大豆达到5838万吨,而国产大豆产量仅为1280万吨左右;中国进口大豆主要是用于油脂加工业,这是因为美国、巴西等国生产的大豆基本都是油料豆,其含油量平均约比国内大  相似文献   

9.
借鉴大豆主产国经验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大豆原产国,已有五千多年种植史.改革开放前,我国大豆产量和出口量雄居世界首位,但从1996年开始,我国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大豆净进口国,且进口量连年递增,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本文简述了我国大豆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其转变的原因,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护中华民族健康的战略高度思考,深入分析,指出了大豆严重依赖进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危害,并对大豆主产国在发展大豆产业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创新栽培和田间管理方法,调整大豆产业布局使大豆产供销精深加工集中区域化,扩大花生菜籽及其它油料作物种植替代进口大豆,加强国家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促进大豆产业快速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豆品种选育情况以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佳  王昭 《杂粮作物》2004,24(3):153-154
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二战后,世界对植物油及饲用蛋白的需要急剧增加,世界大豆生产获得飞跃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超过我国跃居第一.其后,巴西和阿根廷也相继超过我国.目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第四位.  相似文献   

11.
对黑龙江省大豆出口及生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大豆出口基地,大豆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将给黑龙江省的大豆出口和生产带来了转折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一、大豆进出口情况我国是世界上美国等四个大豆主产国之一,80年代末90年代初,黑龙江省年平均出口量为80~100万吨,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5%~95%;但从1995年开始,出口量逐年减少,失去了已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1996年我国开始大量进口大豆、豆油、豆粕,现已从大豆主要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二、大豆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大豆竞争力的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进 《杂粮作物》2003,23(3):150-151
中国是世界大豆的原产国和主产国之一,目前总产量排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的净出口国。但从1996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6~2001年,大豆进口量依次为111万t、279万t、320万t、432万t、1042万t和1325万t,同期我国大豆生产量为1350万t、1322万t、1473万t、1515万t、1425万t和1541万t,进口量分别相当于当年国内总产量的8.2%、21.1%、21.7%、28.5%、73.1%、85.9%。如果再把进口的豆油和豆粕也折算成大豆,2001年的进口量将超过1500万t,几乎相当于我国大豆的总产量。我国大豆生产贸易形势的…  相似文献   

13.
杨辉  林嘉柏  林佳 《大豆科学》2022,(3):352-357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频发,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大豆贸易不确定性加剧。一系列的外生冲击改变了国际贸易环境,也使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大豆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多重冲击给大豆国际贸易及我国大豆产业安全带来的重大影响。指出我国大豆进口来源高度集中,外生冲击引发的大豆市场动荡为我国大豆贸易的长期发展带来隐患,但也具备潜在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当利用好外生冲击发生的时机,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宽大豆进口来源,降低进口高度依赖的风险,保障我国大豆产业持续安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人类食用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大豆面积逐步减少,总产下降,国产大豆的自给能力已降至20%,进口大豆迅猛增加,我国已由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培育出能增加单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大豆新品种是必行之路。铁豆65号就是针对上述需求立项培育的,该品种已于2012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豆[2012]147号。  相似文献   

15.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从1997年全面开放大豆进口市场到2011年,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保障物资,可以说,没有发达的大豆产业,就没有现代化的畜牧业和食品工业,而发达的大豆产业更需要发达的现代化种子产业的支撑。近年来,国内大豆种子市场总额一直维持在10亿元左右。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国家对粮油安全越来越重视,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大豆种子市场总额将持续走高。  相似文献   

16.
依靠科技推动大豆生产上新台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科技推动大豆生产上新台阶何琏(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大豆起源于我国,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都曾经雄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美国、巴西等国的大豆生产发展得更加迅速,我国现已退居到第三、四位,在世界大豆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不是很大。而且,最近几...  相似文献   

17.
崔宁波  刘望 《大豆科学》2019,38(4):629-634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时隔17年再次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并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大豆是中国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中美贸易摩擦给国内外大豆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世界大豆贸易流向出现显著变化,对中国的大豆进口多元化布局、大豆生产布局和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带来较大冲击。因此,如何应对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变化对我国大豆产业所造成的风险尤为重要。首先,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其次,认清我国大豆产业链发展短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次,支持大豆主产区转型升级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最后,提高饲用豆粕有效利用率,大力增强饲料技术创新,通过进口杂粕、菜粕等代替豆粕,降低大豆进口依赖。  相似文献   

18.
兰静  王冰  李宛  倪蓓  武爽  孙向东  赵琳  张瑞英 《大豆科学》2022,41(1):107-113
为了解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的品质现状,探寻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的品质优势,扩大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用途,本研究将2020年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与进口大豆(来源于巴西、美国、阿根廷、乌拉圭和俄罗斯)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以高蛋白为主,55%以上品种粗蛋白质含量超过40%.与进口大豆比较,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9.
日本北海道大豆生产、利用和育种研究概况陈维元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日本每年大豆需要量约450~500万吨,国内生产量为21.7万吨,国产大豆自给率仅4%左右(1983年统计)。所以,日本大豆消费主要依靠从美国和中国进口。其进口价格远比国内自产价格低...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进口大豆主要消费国,近15年,累计进口大豆90 875万t.由于各国大豆品质不一,征税标准不同,国际大豆贸易中的掺假行为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完善大豆溯源技术,本研究对2005-2019年进口大豆中携带杂草籽的种类、截获频次、来源国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提取累计贡献率高的主成分,并分析各类杂草是否存在地域差异.结果显示:确定杂草种类981种,其中单一来源国杂草251种.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因子贡献率达95.41%,可反映进口大豆中携带杂草疫情的绝大多数信息.以上述2个因子为分类变量,对综合因子得分前100的杂草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进口大豆携带的部分杂草地域特征明显,杂草种类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按其来源特征可分为一般性杂草、南美区和北美区3类.如圆叶牵牛(Ipomoeapurpurea)等24种杂草在南美洲国家进口大豆中截获率更高,而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等14种杂草在北美洲国家进口大豆中则更加常见,可为进口大豆产地溯源提供辅助性指标,为商品归类属性鉴别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