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传统手机电池容量不够、充电宝易损坏、数据线漏电,种种问题屡见不鲜,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本文通过介绍手机的发展历程,剖析太阳能的发展与太阳能充电的应用,将太阳能充电与无线充电和普通充电进行比较,得出研发太阳能手机的必要性与时代的需求性。太阳能手机的研发既方便了用户,也为我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农村电工》2014,(9):50-50
<正>美国爱达荷州一对夫妇为解决气候危机,研发出可铺设在公路表面的太阳能板,不仅可供汽车安全行驶,还可为电动车自动充电,甚至可消除路面积雪。未来若全美公路铺上这种太阳能板,估计可制造美国全国所需的3倍电力,彻底取代石油及燃煤等能源。布鲁萧(Scott Brusaw)是一名电子工程师,他和妻子共同研发太阳能公路多年,目前已于公司旁的停车  相似文献   

3.
正沃尔沃汽车公司日前表示,汽车行业需要为充电汽车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充电系统。沃尔沃计划重整产品组合,打造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制造商领导品牌,并打算为每款新车型打造插电式混合动力款。为支持这项计划,沃尔沃将支持Charging Interface Initiative公司提出的联合充电系统(Com-bined Charging System)概念,即为充电电池汽车建立一套标准化充电系统。联合充电系统同时包含了标准充电和快速充电功能,交流电压下可支持最大功率为43 k W,直  相似文献   

4.
设计一种低功耗茶园环境监测节点,节点由微控制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电源与太阳能充电模块组成。通过测试、分析节点的功耗,选择太阳能电池板功率为0.9 W,锂电池容量为3 000 mA·h。对太阳能板充电以及节点数据采集周期选择进行测试,通过计算太阳能板的日充电容量和不同采集周期下的耗电量,结合实际测试,得到节点的数据采集周期需大于9.5 min。经室外试验表明,在采集周期为10 min、日均光照强度为10 289 lux时,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能使节点电池容量百分比基本维持在100%,可确保节点长期运行。  相似文献   

5.
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充电方式,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充电体验。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距离与充电效率,基于磁耦合感应式静态非接触充电技术,提出“双接收线圈”充电方案,阐述了磁耦合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系统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并对双接收线圈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接收线圈系统相比,能够更高效地将电能传输到新能源汽车,减少了能量损失,降低了充电时间和能源成本。研究结果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无线充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和便捷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瑞士ABB集团已开发了一种新的电动巴士技术,能在15 s内完成汽车充电。而其他公司的电池技术尚无法实现这一性能。ABB开发了名为"闪速充电(Flash Charging)"的技术,乘员135人的电动巴士能利用行驶路线上的充电点进行充电。充电点的充电功率达到400 k W,位于车辆上方。充电点与由激光控制的移动臂相连,能在15 s内为汽车电池充电。其最  相似文献   

7.
为了摆脱智能灌溉中电磁阀依赖的有线电源,研究设计了基于超微型水轮发电机供电的智能电磁阀系统,实现了无线"电源+网络"。采用超微型水轮发电机与太阳能发电板双供电系统为可充锂电池充电,并使用流体力学、电学等物理、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发电效率计算,选用额定容量为6 800 mA·h的可充锂电池为YCL11型双稳态脉冲型电磁阀和LTE-Luat通信控制模块供电。设计安装了一套测试装置,计算测试通信控制模块与电磁阀的耗电量以及发电机的充电效率。结果表明超微型水轮发电机每小时充电效率为1.23%~2.45%,即在40.8~81.6 h之间可充满一次额定容量为6 800 mA·h的锂电池,而太阳能充电板在正常工作情况下5.44 h左右便可充满电池,充电效率每小时18.38%。在没有超微型水轮发电机和太阳能充电板的情况下,一个充满电的额定容量为6 800 mA·h的锂电池可以在GPRS、WCDMA和LTE 3种标准下保证至少89、129和67 d的使用,双发电机充电效率达到每天1.12%(1/89)、0.77%(1/129)和1.49%(1/67)即可满足整个系统的用电需求。该系统不论是超微型水轮发电机还是太阳能充电板的充电效率都超过了所要求的充电效率,可完全保证系统持续运转,符合系统设计要求。该系统的研发成功将为智能灌溉节省大量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为中国偏远地区实现智能灌溉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一种太阳能充电装置的设计,该装置抛弃了传统的RFID射频卡,采用了更现代化的微信扫码付款充电方式。使用时,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充电桩上面的小程序二维码即可对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终端进行充电,解决了火车站以及一些旅游区的用户无法充电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将太阳能转化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电池已经在很多行业获得了应用。本文介绍了太阳能汽车的原理、结构、太阳能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情况以及太阳能电池目前不能广泛在汽车上应用的原因。通过对政策趋势、技术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分析,指出了太阳能电池今后将在汽车上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桃园应用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微灌控制系统,通过选取合适功率的太阳能充电板给传感器及路由节点中的锂电池充电,延长节点寿命,实现节点连续稳定工作、采集数据以及传递指令控制水泵和电磁阀的工作状态。节点在不充电情况下,以每天唤醒48次,每次工作20 s的节奏,可以连续工作约70 d,连接太阳能电池板后,可保证充电电量大于耗电电量,有效延长了节点寿命。桃园的园区应用测试表明,转发数据包最多的传感器及路由节点耗电量最大,不充电时单日电压降幅为0.35%,连接太阳能充电板后,电池电压在额定电压附近维持小幅波动。随机改变灌区内被测土壤的湿度,系统可以按照设定的土壤湿度上、下限,自主控制水泵和电磁阀的工作状态,实现按需灌溉。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和无线充电技术的结合设计。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效应,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中,由发射电路转为高频交流电,经电磁耦合由接收器接收,再通过降压稳压处理,进而实现手机充电。该充电器能够替代传统的手机充电器,简单便捷。  相似文献   

12.
一、充电电压的选择 通常采用的充电方法有两种,即定电流充电法和定电压充电法。在汽车上对蓄电池充电,是采用定电压充电。 定电压充电的特性和实践证明:充电电压过低,使蓄电池长期处在亏电状态,容易使极板上产生一层较粗大而又坚硬的硫酸铝晶体。这种晶体导电性能极差,会堵塞极板  相似文献   

13.
全球新能源汽车已进入高速发展窗口期。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扰依然是充电问题,充电基础设施和充电服务仍需进一步提升。作为电网企业,要支撑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既要做好充电桩接电服务,提高充电设施技术水平,更要充分提升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用户获得感。  相似文献   

14.
鉴于太阳能汽车能够缓解目前的石油危机和空气污染问题,因而各国都在争相发展太阳能汽车技术。但是由于目前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换效率太低,大大影响了太阳能汽车的续航距离。目前减少太阳能汽车所受的气动阻力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由于传统风洞试验方法价格昂贵,试验周期长,而且不能得到流畅详细的参数,所以本文以计算流体力学为基础,分析了太阳能汽车的气动性能更加科学的评价车身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很快。充电设备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一环,充电机作为充电设备的重要部分,当前存在充电效率不高、噪音大等问题,文章对充电模块的结构问题进行了专项设计,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太阳能充电电路.通过脉宽调制对手机电池充电进行智能控制,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及手机电池的使用效率,达到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子产品逐渐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让电子产品时刻保持电力充足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充电宝(移动电源)被引入人们的视线当中。但在野外的情况下,进行充电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攻克这个障碍,文章介绍了一种外观小巧新颖、基于单片机的太阳能的电子产品充电设备。  相似文献   

18.
宋振灿  邹继军 《湖南农机》2009,(4):32-33,48
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太阳能充电电路,通过脉宽调制对手机电池充电进行智能控制.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及手机电池的使用效率,达到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阐释了汽车用起动型蓄电池几种充电方式的理论基础,介绍了每一种充电方式的技术特点及注意事项,不同类型的蓄电池应根据其充电特性选用不同的充电方法,并严格控制充电时的电压和温度,防止蓄电池的过充和过热,以免影响蓄电池的电气性能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日本福泽拖拉机公司已研制出一种太阳能拖拉机。该机有三大优点:一是节省能源和人力;二是无污染;三是操作、使用、维修简便。太阳能拖拉机外形像加长的手扶拖拉机,又像大篷车,上面架着一面方向可以调整的太阳能发电蓄电板,蓄电板长3.6m,宽2.4m,太阳能照射充电6小时,可供拖拉机行驶9-10小时。拖拉机可坐5人;可用于田间管理,如农田除草、间苗以及收割等作业。太阳能拖拉机@钱录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