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开往大和镇 1956年6月,王震亲自带领8502师副师长黄振荣、8506师27团副团长王诚忠、8505师副团长郑玉坤还有绘图员陈淑珍、铁道兵报社记者陈忠远、警卫员刘明江,一行30多人到黑龙江省宝清县大和镇一带踏查,大家挤在一辆车上,离开密山,向宝清进发.  相似文献   

2.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二展厅里,展示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就是这张记录北大荒历史重大事件的《王震在密山火车站》。密山,祖国东北角的小县城。1958年春天,这个小县城可真正见了世面。这个北大荒东部的大门,每天要吞吐近万名转业官兵,管吃,管住,还要迅速将他们送到荒原的各新建点。这对于当时只有几千户人家、东西两条大街的古老小镇来说,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前,王震将军来到了北大荒,在密山火车站发出"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的号召.从此,北大荒热土沸腾了,第一个军垦农场在黑龙江牡丹江农垦分局成立了.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艰苦创业,北大荒人在向国家贡献粮食,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环境保护,让发展与保护同行.  相似文献   

4.
正"北大荒"商标的注册至今不过30年,可"北大荒"这个词的来历,却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北大荒"一词广为流传,是在1958年以后。当年话剧《北大荒人》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指示:"要拍成电影,一部电影全国都能看到!"1963年春节,影片《北大荒人》在京举行首映式,并陆续在全国公映。从此,黑土地上的人们有了一个风靡全国的称号——"北大荒人",这个称号延续至今。后来,毛泽东主席给响应中央号召参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中央警卫团文工队队员李艾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问候北大荒的同志  相似文献   

5.
<正>一种优秀的精神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种优秀的精神。黑龙江农垦自1947年开发建设以来,在北大荒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成就了黑龙江农垦事业,同时也锻造派生出了黑龙江农垦会计精神。一、黑龙江农垦会计精神的内涵黑龙江农垦会计精神是在特定的北大荒环境和北大荒农垦事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黑龙江农垦广大会计人员在垦区各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铁道兵农垦局所属农场分设在牡丹江、佳木斯东部的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四县。这个地区是“北大荒”的一部份,东和南部与苏联相接,北部也仅隔抚远一县相近苏联,全区共5万平方公里,有466,000人口。中间有完达山横贯东西,将四个县间隔南北各二,森林面积达11,500平方公里,密植针、阔叶树。由于界临鸡西和集贤双鸭山两矿区,故垦区内煤的开采也有前途。此外,东有乌苏里江,南有大、小兴凯湖,且有十数条大小河流,不仅有利于交通,且鱼产也丰富。由于该区毗邻苏联,日伪时代曾是日寇侵略苏联的前线和屯兵重地,故交通较方便,各县之间均有质量很好的主干  相似文献   

7.
王震同志逝世后,本刊特约采访了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原党委书记吴信达。他深情地讲述了王震同志对他也是对一代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关怀。“1956年春,我在国家农场管理局任技术员,”他回忆道,“一次,随农垦部长王震到东北考察待开发的三江平原。我们边踏看地形边谈论开垦规划,王老对我说,‘这里今天是荒原,明天就是粮仓。你是学农机的,年轻人,留在这里干吧!’不久,我就离开北京,来到了北大荒,一去三十年。”吴信达说起,当年在沼泽地开荒,陷车陷犁,进度上不去。那时他在开荒大队三中队蹲点,改装成功了开  相似文献   

8.
从1958年号称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以来,转业官兵以及其他移民们将荒蛮改造为文明,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煤炭基地,形成了新型农垦城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黑龙江军垦农场有着深远的环境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改变了北大荒的人居生存环境,开始了农垦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变了北大荒的文化教育环境,塑造了北大荒精神。从消极方面看,影响了北大荒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浪费。本文期冀从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历程中探求其环境影响并获取某种反思。  相似文献   

9.
赵国舂 《中国农垦》2012,(12):73-77
在北大荒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62年,一直关心《农垦报》的王震将军,在给《农垦报》驻场记者张惟的信中,鼓励他多给《农垦报》写稿,反映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生动的劳动业绩。  相似文献   

10.
195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任命王震为农垦部部长. 中央选定王震担任农垦部长,并不是偶然的.王震对于农垦事业情有独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垦事业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的.  相似文献   

11.
遥想当年,2548名转业官兵跋山涉水来到了祖国的东北角——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他们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黑土地。他们的人生,铭刻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艰辛,铭记着那段艰苦岁月里的美好时光。初识北大荒1956年6月,铁道兵第十师的大部分官兵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发北大荒,  相似文献   

12.
1954年5月,王震将军勘察了宝成铁路北段,又去武汉参观了修建中的长江铁路大桥回来,在北京召开了铁道兵部队庆功大会。有一天在中南海开会,朱老总出席并讲了话。大会之后,铁道兵抢建国防铁路的任务尚未确定之前,王震  相似文献   

13.
张传辉  韩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694-7696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特别是西北、东北和南疆的大开发,是以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为主体的。建国以来在荒原戈壁上发展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农垦事业奠基人——王震。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之后,让王震看到了快速恢复农业生产的迫切性,他心中装的是中国经济之本——农业。王震带领部队官兵屯垦戍边,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农业生产队伍,使我国农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为执行毛主席的垦荒计划,创建农垦事业,王震同志不仅有远大的战略目标和坚强的信念和毅力,而且在重要时刻,常常是不顾困难,身先士卒,深入基层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给农垦广大干部作出了榜样,有几件事使我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5.
困境中崛起──北大荒文学产生因源、特质探议孙时彬(一)“北大荒文学”是伴随着五十年代对荒原的全面开发,产生并成长在这片北国肥沃的黑土地上的。195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铁道兵农垦局在黑龙江省密山镇(今密山市)宣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对千古荒原进行大规...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兵     
正我叫李志鸿,1949年3月5日出生。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我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繁荣,参与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70年来,北大荒的山水养育了我,农垦的生活锻炼了我,使我从一名稚嫩的垦荒新兵,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农垦老兵,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七天七夜     
黄振荣,1915年6月出生于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长征、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多次立战功,1952年12月任志愿军铁道兵第三师代师长,曾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6年初率部来到北大荒开荒建场,兼任铁道兵八五〇农场副场长,率7000多铁道兵创建了铁道兵八五〇二部农场(后改为八五二农场)并任场长,扩建了八五三农场和五九七农场。1968年1月因脑溢血去世,终年53岁。本文讲述了黄振荣率部七天七夜露宿雪原垦荒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百姓》2003,(4)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决定大规模地开发北大荒。1958年3月,河北宣化炮兵学院的青年教师王世俭被下派到黑龙江密山农垦局五分场,先后在几个分队任“特别参谋长”。这两年半的亲身经历在他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开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荣膺"七个一"历史文化桂冠:北大荒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从这里吹响,垦区第一所大学(八一农大)在这里成立,垦区第一张报纸(《农垦报》)在这里印发,北大荒第一个农场(宁安农场)在这里诞生,北大荒第一个水稻大场(八五六农场)在这里打造,北大荒第一个文工团在这里成立,北大荒第一个旅游名镇(当壁镇)在这里崛起。我们  相似文献   

20.
伐木完达山     
我原是空三军司令部训练处的一名少尉参谋,1958年4月5日从大连转业来到黑龙江密山八五五农场,开发北大荒。入冬,农场需要大量木材,于是从各分场抽调人员组建伐木队,分头挺进完达山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