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工技术对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检索我国2005-2020年茶叶香气品质加工技术领域相关专利信息,分析这些专利的类型、申请年度、申请单位、技术生命周期和主要技术创新点等相关信息,探索近年来茶叶香气品质加工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提高茶叶香气品质的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冲泡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的化学品质是茶叶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冲泡而在茶叶的色、香、味上体现出来的,已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冲泡条件对茶叶化学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等的浸出效应,上述成分大多反映茶叶的滋味,而有关冲泡对茶叶香气的影响目前还很少见报道。本试验模拟日常饮茶方式,用气相色谱法着重探讨冲泡次数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由于受茶树品种、气候条件、加工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茶叶香型呈现丰富而多变的特点。本文主要就目前较佳的茶叶香气物质制备技术、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及特征、茶叶香型及关联成分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茶叶中的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主要是萜烯醇、芳香族醇、脂肪族醇类的β-D-吡喃葡萄糖苷、β-樱草糖苷,通过一定手段的释放,对改善茶叶及其加工制品的整体香气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研究现状,对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提取、鉴定,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与茶叶香气的关系,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水解酶及其性质进行了综述,并对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谈茶叶香气制备与保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历来在茶叶生产及科研工作中被人们所重视,但对香气大量而系统的研究工作 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微量分析技术日臻完善以及茶叶香气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得到发展以后才开始的,茶叶香气提取分离是茶叶香气分析检测的基础,对分析检测结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不稳定、易发挥、而且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所以不得不采用一些特殊的制备技术,李名君和王华夫曾分别对茶叶香气的几种制备方法(同时蒸馏萃取法、顶空分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论述,这些方法对促进我国茶叶香气的研究起了积极作用,笔者近年来对茶叶香气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就其中茶叶香气制备及保存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吕连梅  董尚胜 《茶叶》2002,28(4):181-184,190
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茶叶香气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从茶叶中分离出650多种香气物质,包括醇、醛、酮、酯、酸、氮、氧杂化合物等在内的十余个大类的化合物。并提出了香气生成的五大途径[1]。以下,本文将详述茶叶香气物质提取方法、组分鉴定、各类茶的特征香气物质及栽培加工过程中香气动态变化以及香气生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茶叶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大多是以香气前驱体的形式存在,而其中又以葡萄糖苷为主。这些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的香气物质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酶解释放出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各种香气物质以不同的浓度组合就构成了茶叶所特有的香气品质。本文着重阐述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8.
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气是名优绿茶的重要品质因子之一,良好的香气品质主要在茶叶加工中形成。本文分别叙述了茶叶摊放、杀青(青锅)、揉捻做形、干燥(辉锅)及干燥后增香对香气物质转化和茶叶香气品质的影响;并对茶叶香气形成机理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糖苷酶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茶叶香气水解酶研究动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许多香气组分在茶鲜叶中是与单糖或双糖结合的香气前驱体形式存在的[1,14],加工过程中,这些香气组分在内源糖苷酶的水解作用下释放出来[5,6]。本文就目前茶叶中发现的内源糖苷酶的研究动态作一概述。1茶叶中的糖苷酶TakeoT.(1980)首次将茶鲜叶匀浆物置40℃下培养30min后发现有大量的香气物质芳樟醇和香叶醇产生,当加入β-葡萄糖酶的抑制剂Hg2+及特异性抑制剂葡萄糖酸-1.4-内酯后,芳樟醇和香叶酸的生成受阻,因此推测茶叶中芳樟醇和香叶醇的形成与内源卜葡萄糖青酶有关['1。这是香气水解…  相似文献   

10.
茶叶香气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香气是形成茶叶风味特征、决定茶叶价值的重要指标,茶中香气物质含量极微,一般占茶叶干物量的0.01%~0.05%,选择好分析方法是茶叶香气分析结果准确的保证.本文综合目前茶叶香气分析方法的研究报道,为茶叶香气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构成茶叶品质的色泽、香气和滋味三个因子出发,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运用现代仪器及模式识别技术对茶叶品质进行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对茶叶品质更为客观准确的智能化评价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影响茶叶香气的几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众所周知,茶叶的香气对茶叶的品质影响极大。为了生产高品质的茶叶,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影响茶叶香气的各种因素。本文就此做以下论述。一、茶叶香气的物质基础根据现有的报道,现代检测方法已测定出的茶叶香气成份有650多种[1],其中在各种茶叶中起重要作用的香气成份大约有几十种。而在香气中起主导作用的仅十几种。TakeoT.等(1987)综述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香气成份的研究结果,指出绿茶的香气成份主要是顺-3-已烯醇及其酯类化合物、芳樟醇、橙花叔醇,以及吡咯和吡嗪类衍生物。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份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牧牛儿…  相似文献   

13.
茶树萜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萜烯类化合物与茶叶香气品质密切相关,茶叶中橙花醇、芳樟醇、橙花叔醇、α-法尼醇、α-紫罗兰酮、茶螺烯酮、石竹烯、古巴烯、柏木醇等萜烯类香气物质通过MVA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MEP途径(2-C-甲基-D-藓糖醇-4-磷酸途径)合成,调节机制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茶叶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茶叶萜烯类香气物质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研究进展,探讨该代谢途径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茶鲜叶在采摘后仍保持生命活性并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形成自我保护来减少或者抗衡胁迫的伤害,从而不仅影响了茶叶的外观品质还会诱导茶叶产生大量香气物质.萜类香气物质作为茶叶香气的前体物质,在乌龙茶香气中占比较大,能很大程度上左右茶叶的风味品质,因此,茶树萜类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各种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5.
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四大茶类的特征性香气物质 茶叶香气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茶类、不同产地的茶叶均具有各自独特的香气。如红茶的鲜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花香等。任何一种茶类所特有的香气是其所含芳香物质的综合表现,与茶类的特定品种、栽培技术、采摘质量、加工工艺及贮藏等因素密不可分。茶树品种对香气品质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决定香气物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栽培条件和管理措施是通过生态环境选择、肥料营养、遮阳避光等人为调控实现香气物质的有利积累,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09,(Z1)
香气是茉莉花茶品质的灵魂选用质地优良的茶叶,采用精湛的加工技术,窨入一定香花,才能生产出既有茶味又有花香的茉莉花茶。在茉莉花茶的品质中,香气是灵魂.衡量香气的好  相似文献   

17.
茶叶香气在蒸馏浓缩过程中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夫 《中国茶叶》1993,15(2):20-21
浓缩是食品加工常用的一种手段,近年来,随着对茶叶生产深加工、综合利用等研究的深入,浓缩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茶叶的内质主要体现在色、香、味,在浓缩过程中最易受影响的是香气。众所周知,茶叶香气是由数百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体  相似文献   

18.
茶叶香气的提取与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岚 《广东茶业》2016,(4):31-33
由于香气的独特性,香气的分析测定一直是茶叶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目前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集中于: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减压蒸馏萃取法(VDE)、顶空吸附法(HAS)、过柱吸附法(TLA)、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SFE)、固相微萃取(SPME)等。对于茶叶香气组分的分析常用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即饮茶在中国饮料行业中渗透率高,发展前景广阔。即饮茶饮料作为茶叶的衍生品,其风味呈现是决定消费者接受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对即饮茶特征风味呈现的机理探讨还相对较少,关于茶饮料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其制作工艺的改进层面。文章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对即饮茶香气品质形成进行综述,明晰即饮茶挥发性化合物特性、香气互作效应,概括总结芳香物质的提取分析方法,并对即饮茶香气调控的创新技术进行探究归纳,以期为即饮茶风味品质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即饮茶产品在市场上的消费流通。  相似文献   

20.
UHT灭菌对茶饮料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UHT前后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香气的组分变化不大,但香气的含量变化大。FI指数灭菌后显著减小,香气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