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哺乳类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原干细胞为体内天然干细胞,如能体外培养建系或建立其长期培养系统,将会极大地促进精原干细胞移植,转基因等技术的实际应用,也会给体外研究细胞的发育分化提供很好的材料,影响精原干细胞外存活,增殖的因素很多,该文主要综述了基本培养基的选择、血清和添加剂,激素和维生素的应用及SCF、LIF、bFGF等生长因子的作用等,以期促进精原干细胞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影响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饲养层细胞、细胞因子包括分化抑制因子(LIF)和生长因子(SCF和bFGF)等。本文拟对其研究进展和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所涉及到的精原干细胞的鉴定和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精原干细胞是体内唯一的能在细胞水平进行识别并增殖、分化及调控的成体干细胞,是位于精曲小管基膜上,既能自我更新,维持自身群体数量恒定,又能定向分化产生精母细胞的一类原始精原细胞,其前体是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 ial germ cells,PGCs)。近年来,随着精原干细胞鉴定,体外培养及冻存等技术的发展,精原干细胞的应用成为可能。文章对精原干细胞形态特征、分离纯化、体外培养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1精原干细胞的形态、特性及其增殖分化精原干细胞相对数量极少,仅占生殖细胞的0.02%~0.03%。睾丸中大部分的精原细胞并非干细胞,而是处于分化…  相似文献   

4.
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精原干细胞(SSCs)是指位于睾丸生精小管基膜上既能自我更新维持自身群体数量恒定,又能定向分化形成精母细胞,最终形成精子的一类原始干细胞。其体外培养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移植、基因转染的深入研究,为探讨精子的发生机制、重建不育个体的精子发生、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综述了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体外的纯化、鉴定,以及未来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旨在为精原干细胞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首先将水牛睾丸经二步酶消化法制成单细胞悬液,依次采用差速贴壁法和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纯化精原细胞。在制备好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采用含2.5%血清的培养液对精原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血清和成纤维细胞对精原细胞生长的影响,并在体外成功培养了2周通过提取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总FZNA,设计引物并对其进行基因鉴定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证实体外培养所得的细胞仍保持有精原干细胞的特性,并且该克隆是处在未分化状态的精原干细胞形成的。上述研究可为体外建立水牛精原干细胞长期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几种因素对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探讨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及干细胞因子(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对体外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在饲养层上,精原干细胞贴壁时间缩至8~12 h,饲养层具有促进其分裂增殖的作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SCF、LIF及bFGF,可延长精原干细胞在体外的存活时间,其中加入30μg/LSCF后,其体外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枸杞多糖对山羊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使用机械分离法、两步酶解法及差速贴壁获取纯度较高的山羊精原干细胞,使用碱性磷酸酶(AKP)染色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山羊SSCs进行鉴定;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LBP培养山羊精原干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数量,筛选最佳体外培养浓度;分别测试细胞丙二醛(MDA)、超氧化物...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6,(7):71-75
探讨一种新的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精原干细胞增殖与凋亡提供依据。采用组合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精原干细胞,并设计了支持细胞条件培养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处理培养基以及对照培养基3种培养体系,应用细胞活力分析仪检测精原干细胞数量以及活性,精原干细胞标记蛋白c-kit受体和磷酸酶染色技术进行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BCL-2家族蛋白Bax和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应用组合酶消化和差速贴d壁法得到了纯度70%以上的精原干细胞;在体外培养7 d以内,PCNA的表达条件培养基组明显好于GDNF处理组以及对照组,Bcl2的表达条件培养基组高于GDNF组和对照组,Bax的表达条件培养基组低于GDNF组和对照组。研究表明在7 d内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精原干细胞是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的起始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自大鼠精原干细胞异体移植获得成功以来,精原干细胞一直是干细胞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功能调控因子、体外培养和移植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特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应用光镜、电镜观察了 7~8 d 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应用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体外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的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性。结果显示,精原干细胞呈圆形,直径(9±1) μm ,核大,呈圆形或轻微卵圆形,胞质较少;核内常染色质占绝对优势,异染色质极少;胞质内核糖体、线粒体较丰富,其他细胞器不发达;精原干细胞 A K P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胞质内脂滴很少或没有;精原干细胞表达特异的 ckit 受体;体外培养的小鼠精原干细胞常呈不完全的胞质分裂,细胞间由细胞间桥相连而呈链状或团状的细胞群丛,细胞群常由偶数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胶质细胞原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体外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试验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小鼠精原干细胞(SSCs)和支持细胞(sertoli),以sertoli为饲养层接种精原干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精原干细胞进行鉴定,并将精原干细胞分为2组,试验组培养基中加入GDNF,对照组不加,测定精原干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检测精原干细胞生长周期。结果表明:共培养6,9,12,15天时,试验组精原干细胞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试验组精原干细胞S期染色质含量逐渐增多,然后又逐渐下降,开始另一个分裂周期;与试验组比较,对照组精原干细胞S期染色质含量增长缓慢(P<0.05)。说明GDNF能促进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精原干细胞的更新增殖。  相似文献   

12.
精原干细胞(SSCs)能够自我更新,产生大量分化的生殖细胞并在出生以后形成精子,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因为所有雌性生殖干细胞在出生前已停止增殖,所以SSCs是成年哺乳动物唯一的生殖干细胞。将有生育能力的雄性供体睾丸细胞移植到不育症雄性睾丸细胞中,不育症的雄性可以重新进行精子发生和恢复生育能力。这项移植技术已经用来研究SS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精原干细胞可以在小鼠的曲细精管进行复制,然后迁移,精原干细胞所需自我更新的生长因子保存在哺乳动物中。因此相信该培养技术很快会被应用于人类的精原干细胞中。本文讨论了现有的和潜在的运用移植技术和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的方法。由于辅助的生殖技术能使精子细胞进入卵母细胞使之受精,所以在体外培养分化精原干细胞使之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的技术,将会促使人的临床精原干细胞的应用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鼠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一般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分离纯化的7~8d小鼠精原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结果显示,精原干细胞24h后可完全贴壁,贴壁后呈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1±1)μm,以链、团状或散在方式贴附于混杂其中的睾丸体细胞层上;睾丸体细胞为多突起细胞,胞质形成2~4个突起;体外培养50~60h后,精原干细胞开始分裂。上述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培养基所提供的体外环境中,精原干细胞能够存活一定时间并发生贴壁、分裂增殖等行为。  相似文献   

14.
收集新生牛睾丸,进行组织学观察与组织的体外培养,在10%血清培养液中培养1周和2周后进行组织学观察与RT-PCR分析。结果表明:新生牛睾丸组织经体外培养1周时,管腔直径增大,精原干细胞数明显增多;体外培养2周时,管腔直径继续扩增,精原干细胞数量减少;在新鲜睾丸组织、培养1周和2周的睾丸组织中PGP 9.5持续表达。  相似文献   

15.
奶山羊睾丸组织冷冻保存及复苏后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关中奶山羊为材料,比较了2种玻璃化冷冻法和1种慢速冷冻法对睾丸组织保存的效率,复苏后发现3种冻存方法均有较高的成活率(超过50%),其中玻璃化Ⅱ组达65%以上,培养及检测后均有精原干细胞存活,在体外培养可以形成胚胎干细胞样克隆,其表达精原干细胞和多能性干细胞的相关特异性标记:碱性磷酸酶(AP)、CD49f、CD133、C-Myc、Oct4和Klf4阳性,证明睾丸组织冷冻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奶山羊精原干细胞的保存方法。试验中所使用的低温保存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表明这些方法可为癌症治疗等造成的无精症及少精症等不育症患者的医治以及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和优良畜禽的生殖细胞保存提供一种简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体外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分离纯化的小鼠精原干细胞分别置于37、34、30℃及50%CO2、饱和湿度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3种温度下的精原干细胞均可以存活并增殖,但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生长状态、增殖数量和存活时间有明显差异。34℃下细胞平均存活时间最长,增殖数量最多。统计分析显示,34℃与30、37℃下细胞平均存活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34℃是小鼠精原干细胞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鸡胚来源的不同细胞为饲养层培养精原干细胞,比较3种不同的饲养层对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结果显示:精原干细胞在鸡胚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和鸡睾丸支持细胞饲养层上存活时间较长、生长增殖状况良好。在鸡胚成纤维饲养层上传至四代,每代的AKP阳性克隆率分别为45%、40%、36%和21%。在以睾丸支持细胞为饲养层进行培养时传至三代,每代的AKP阳性克隆率分别是40%、32%、和22%。而以鸡肝细胞作为饲养层,精原干细胞未见有克隆形成,不能进行传代培养,表明鸡胚肝细胞饲养层不适合培养精原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移植等相关技术对于雄性动物不育、精子发生机理的研究及转基因新技术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小鼠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经研究得较为清晰,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体系,其受体制备和移植技术也较为成熟,但是,技术效率仍然很低.对小鼠精原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离培养及受体制备与移植方法的分析总结,将对于细胞制备最佳时机的确定、已有精原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和受体准备及移植方法的改进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今后大型动物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精原干细胞移植原理与其它细胞移植原理相似,主要利用显微注射法,将供体的精原千细胞移入受体睾丸内,使其能够继续进行生精过程。结合精原干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冷冻,该技术开创了基因工程和家畜生产的新途径。本文对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冷冻,以及同源移植和异源移植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鸡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索不同基础培养基对鸡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体外培养的影响,以期选出最佳的培养体系,并用其进行传代培养,以观察精原干细胞继代培养的特性。结果表明:在高糖DMEM培养体系和TCM199培养体系中,SSCs均能正常生长和增殖,在以DMEM和TC199为基础培养基的培养体系中,在SSCs的活率、克隆形成率上显著不差异,但SSCs在以DMEM为基础培养基的培养体系中生长情况较好,为最佳培养体系。在RPMI1640培养体系中,SSCs克隆形成率、活率较低,比前2种培养体系的效果差异显著。在添加细胞因子的培养基中精原干细胞在体外传至第3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