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金融危机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金融危机给农业发展带来挑战:农产品需求疲软,农产品价格下滑;农业保护主义抬头,农产品国际贸易受阻;企业开工不足,农村就业形势严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中国与东盟必须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才能有效抗击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业政策协调,加强农业贸易合作,加强农业技术合作,加强农业资源合作,加强农业信息合作。  相似文献   

2.
从忻州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网络化应用建设与提高其服务体系机能;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加强农业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推动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实现农业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工程技术的协同创新;构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重大技术体系,加强农业工程技术的集成创新;加强农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农业工程技术创新的力量三个方面探讨了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推动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实现农业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工程技术的协同创新;构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重大技术体系,加强农业工程技术的集成创新;加强农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农业工程技术创新的力量三个方面探讨了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优化生产方式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及举措。本文阐述了特色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重要意义,分析了福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优势及其布局现状与成效,提出了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及其提升策略,主要包括科学制定规划,强化优惠政策引导力;加大科技支撑,增强特色农业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加强种业发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加强闽台合作,接轨农业发展现代化;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以求为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在6个方面的进展,提出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构想,包括合作的基本思路、方向和领域,提出了推进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继续加大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经费投入;加强中亚农业科技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利用社会资本和金融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农业科技示范企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正>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农业与粮食部长会议9月19日在北京召开,与会的20个经济体的农业与粮食部长和有关国际组织约200名代表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粮食安全北京宣言》,强调要加强合作,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加强区域合作保障粮食安全"展开了发言交流,为加强本地区农业与粮食领域交流与合作献计献策,共同谋划本区域农业与粮食发展战略,勾画区域粮食安全蓝图,并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农业与粮食生产,加强产后管理、减损增效,加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建设农业生产标准与检测体系的必要性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提出的建立我省农业生产标准与检测体系的建议是 :尽快制定标准、建立检测机构 ;联系实际 ,高起点地建立我省农业标准体系 ;加强农业制标试验工作 ,提高农业标准质量 ;加大投资 ,高标准建设我省农业检测网络体系 ;加强标准化和检测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抓好示范区建设 ,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主要成效,分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平台条件水平;加强合作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等促进"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宁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64-19766,19824
分析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一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根源在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二是农业持续弱质和近年"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成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客观依据和历史使命;三是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自身改革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剖析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一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具备"第一推动力"的地位与优势;二是国家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持续增强农发行职能作用,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条件;三是农发行14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及其"十一五"远景规划的推出,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基于必要性与可行性,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发挥其支持新农村建设"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一是加强对流通领域粮、棉等主要农产品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二是加强对加工领域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三是加强对生产领域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业生态建设等的信贷支持;四是加强对农村特定群体和区域发展的信贷支持;五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应急体系与保险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六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中介建设的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需要得到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的支持。以山西省为例,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选取山西省1980—2009年农业经济和财政数据,从实证的角度量化分析了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包括增长效应和收入效应);并提出了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及农民收入增加的财政支农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完善这些地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基础上,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做出的科学决策。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审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叙述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与和谐社会建设不和谐,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应有的思想政治素养,从五个方面思考与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丁泽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75-15478
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和谐社会视域下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新型农民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市场型农民、文化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创业型农民。强调重视农村教育,为新型农民培育搭建培训平台,是农业院校图书馆拓展服务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该文阐述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不同点,论述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并从鼓励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华传统农业文化 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而农民增收又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妥善处理建设新农村和农民持续增收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探索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和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个方面。建设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发展乡村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加强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新平  孟梅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1002-1008
[目的]评价新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度,探讨农业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为制定和实施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与生态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系统评判指标体系.[结果]新疆生态环境状况波动下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先下降后上升.[结论]新疆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耦合关系减弱、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