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广西区内疑似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育种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集南宁市和贺州市疑似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叶(编号:WM0922)和病果(编号:XD0611)样品,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观察菌落形态和培养性状、测定其生理生化性状及比对分析16S rDNA序列,对供试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编号WM0922的病叶上分离得到5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有3株菌株(WM0922-2、WM0922-3和WM0922-4)具有致病性;从编号XD0611的病果上分离得到8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有4株菌株(XD0611-5、XD0611-6、XD0611-7和XD0611-8)具有致病性;择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菌株WM0922-3和XD0611-7进行后续试验,发现二者均可侵染葫芦子叶,革兰氏反应均为阴性,培养性状及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一致,对比分析16S rDNA基因序列,与Acidororaxcitrulli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结论】引起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avenae subsp.citrulli)。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果斑病严重影响甜瓜生产,为确定其病原菌种类,从海南省东方市种植基地采集大量疑似细菌性果斑病的甜瓜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按柯赫法则对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对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大田采集的所有甜瓜病果中均分离到培养性状一致的细菌,细菌分离率为100%;所有分离菌株均对甜瓜果实具有致病性,该病原菌革兰氏反应呈阴性,其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已报道的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一致;BLAST比对与A. citrulli菌株的同源性可达100%,系统发育分析也进一步证实该病菌为A. citrulli。研究结果确定了甜瓜果斑病的致病菌,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猕猴桃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115株芽孢杆菌中,经过皿内拮抗活性试验筛选到12株对猕猴 桃细菌性溃疡病有较好抑制效果菌株。进一步单胞分离纯化后,拮抗活性明显增强,尤以B17-4、B56-1 和B56-3效果显著。田间药效试验表明:B56-3菌株发酵滤液稀释500倍时,采用刮除病斑涂抹法防治 效果达到88%。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山东省临沭县、昌乐县、章丘县等地西瓜育苗基地的西瓜苗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果和病叶片上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选取8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8个菌株均能侵染西瓜,发病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从接种发病的病果上可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细菌。对该8个菌株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等项目进行观察测定,确认供试菌株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  相似文献   

5.
西瓜枯萎病土壤拮抗菌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对西瓜枯萎病具有稳定拮抗作用的细菌,以反施于土壤进行枯萎病生物防治。[方法]采用稀释分离平板法分离土样中的放线菌、荧光菌和芽孢杆菌,纯化菌落后用改良对峙培养法作抗性筛选,并对拮抗效果最佳的菌株进行鉴定归属。[结果]从39份土样中共筛选出29株对西瓜枯萎病具有稳定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荧光菌15株,芽孢菌5株,放线菌9株。从中选出拮抗作用最强的3个拮抗菌FM2F、M3F、M4进行初步鉴定。[结论]菌株的培养特征和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测试结果表明,FM2为枯草芽孢杆菌,FM3F、M4为微球菌属。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南极土壤中筛选防治玉米细菌性褐腐病的芽孢杆菌菌株,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从南极长城站地震台附近的企鹅聚居地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结合16S rDNA及gyr B基因序列对分离到的芽孢杆菌进行鉴定。借助平板抑菌试验筛选对玉米细菌性褐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芽孢杆菌。通过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具有较好生防效果的芽孢杆菌。利用MALDI-TOF-MS对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脂肽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通过16S rDNA及gyr B基因序列对分离自南极的23株芽孢杆菌进行鉴定,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9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14株。借助平板抑菌试验,筛选获得抑菌效果明显的2株B.amyloliquefaciens菌株EZ15-07、EZ15-09和2株B.licheniformis菌株EZ01-05、EZ15-08。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菌株EZ15-07和EZ01-05对玉米细菌性褐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9.3%和55.3%。对这2个菌株发酵液的MALDI-TOF-MS检测表明,菌株EZ15-07能产生Surfactin和Bacillomycin D 2种脂肽化合物,菌株EZ01-05能产生Bacillomycin D和Fengycin 2种脂肽化合物。[结论]由南极土壤分离获得的菌株EZ15-07和EZ01-05对玉米细菌性褐腐病防治效果显著,2个菌株均具有较好的田间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烟草黑胫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毕节8个县市种植烟草的田地采集土壤样品122份,共分离到细菌菌株630株,经平板对峙培养初筛到31株对烟草疫霉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再次筛选表明5株细菌菌株在室内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拮抗细菌1107为芽孢杆菌属短小芽孢杆菌,7403、1205、1601、5801为芽孢杆菌属.  相似文献   

8.
以白菜黑斑病致病菌芸薹链格孢为测试菌,采用改良的琼脂平板扩散的筛选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拮抗活性较高的产芽孢细菌。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种属,同时通过室内、田间防治实验测定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从土壤中分离到200株细菌,初筛获得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20株,经过复筛获得一株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产芽孢细菌DL-59。该菌株的抑菌圈直径达到23 mm。鉴定该菌株为Bacillus velezensis。田间防治实验DL-59菌剂的病指防效达到79.07%,对白菜黑斑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菌株为芽孢杆菌,芽孢对菌剂的仓储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FB)是严重危害葫芦科作物的细菌病害。2009—2010年,通过田间调查,发现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部分地区的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甜瓜(Cucumis melo)上出现疑似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害发生。通过菌株分离纯化、菌体形态和菌落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致病性测定、微生物鉴定系统测定、分子鉴定等方法进行诊断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yn2和yn3菌株与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的特征一致。确定了云南省已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分布,为云南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从西南林业大学大棚蓝莓种植基地内采集样本,并从采后腐烂果实中分离出8株真菌,成功鉴定出2株为青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和枝孢菌(Cladosporium tenuiussimum).从健康蓝莓果实、叶片和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17株细菌,根据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别归入9个细菌属.通过检测其对蓝莓果腐病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筛选出达到显著差异的拮抗细菌5株,其中3株为芽孢杆菌,2株为短芽孢杆菌;5株拮抗细菌对P.digitatum的抑菌率为67.6%~90.6%,其中3株拮抗细菌对C.tenuiussimum的抑菌率达90.7%~92.6%.菌株BS-3对P.digitatum和C.tenuiussimum的抑菌效果均在90%以上,有潜在生防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具有降解多菌灵功能的菌系和菌株,了解菌系构成和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确定实验室条件下菌系和菌株对土壤中多菌灵的降解效果。【方法】采用无机盐培养基富集、筛选降解多菌灵菌系及菌株,比色法测定菌系及菌株降解多菌灵能力,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合切胶回收测序分析菌系构成,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细菌常规鉴定方法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筛选到9个菌系,纯培养条件下10 d对初始浓度600 mg•L-1多菌灵降解率23.14%-70.64%;从5个降解菌系中筛选到5株降解菌,编号为111-3、161-4、165-2、166-2、167-4,纯培养条件下15 d对初始浓度600 mg•L-1多菌灵降解率33.90%-72.66%;菌株111-3、165-2、166-2、167-4初步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菌株161-4初步鉴定为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接种筛选到的9个菌系和5株降解菌处理污染土壤,72 h 对初始浓度5 mg•kg-1多菌灵的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每个降解菌系大约由6-10株优势细菌组成,筛选到的降解菌株占菌系构成约1/10,推测菌系中其它菌株可能与多菌灵降解中间产物的进一步分解有关。【结论】筛选到9个多菌灵降解菌系和5株降解菌,72 h对污染土壤中5 mg•kg-1多菌灵的降解率达到90%以上;红球菌属是目前已知的环境中降解多菌灵的优势种群;筛选到的降解菌只是菌系构成的小部分,菌系对于残留农药降解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2.
致病疫霉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及离体防病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对致病疫霉菌丝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菌株,并测试其在马铃薯离体组织上对晚疫病的预防效果,本试验利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从常见几种茄科植物组织内分离纯化内生细菌,以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法分别测试细菌活体、无菌体发酵液和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在马铃薯块茎切片和离体叶片上测试菌液对晚疫病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81株内生细菌中,活体菌株对致病疫霉有抑制作用的有63株,抑制率达到50%以上的31株菌,其中以分离自辣椒果实的LJ-6和马铃薯块茎的TD-12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分别为93.12%和92.24%;同时发现活体菌株抑制率达到50%以上的31株菌的发酵液原液均无明显抑制作用,但这些菌株菌液的抑制作用普遍优于活体菌株;TD-12菌株的菌液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对晚疫病具有显著的预防及诱导抗病效果,保护率均在91%以上;在马铃薯离体叶片上对晚疫病的防效为76.23%。这些结果表明TD-12菌株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处理法从海南省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中分离出164株芽胞杆菌,运用16S rDNA PCR-RFLP与序列分析技术对所得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16S rDNA PCR-RFLP酶切图谱的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性为100%的水平上,分离到的164株芽胞杆菌分属于23个酶切类型,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主要分布于Bacillus(52%)、Paenibacillus(36%)、Lysinibacillus(4%)、Brevibacillus(4%)和Psychrobacillus(4%)5个属,其中优势属为Bacillus;有6株芽胞杆菌的16S rDNA序列与数据库中相应模式菌株的最大相似性为98.3%~99.0%,可能为潜在的芽胞杆菌新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对黄瓜立枯病具有显著防效的优良菌株,以从果蔬体内、根际土壤等多生境中分离的100株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拌土法对100株供试菌株进行初筛和复筛。初筛得到8株能显著抑制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菌株(抑菌带直径D0.60cm);复筛进一步分析表明,其中3株菌能够显著促进黄瓜幼苗的生长和高效防治苗期立枯病害,与对照相比,黄瓜幼苗壮苗指数分别增加16.22%(60)、13.48%(K13)和43.04%(Z84),相对防效分别达67.53%(60)、59.42%(K13)和77.27%(Z84);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同源性序列对比分析,将60、K13和Z84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可为蔬菜苗期高效微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5.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研制有效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疫苗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北省某渔场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鲤鱼中分离出2株优势菌,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并研究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同源性为99%),发现2株分离菌均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是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离到的2株嗜水气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加替沙星等15种抗生素均敏感,对氨苄西林均耐药,对复方磺胺表现出了菌株差异。[结论]对嗜水气单胞菌敏感的15种抗生素可作为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分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34份患临床型乳腺炎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初步生化反应鉴定 ,检出肠科细菌 12株 ,检出率为 35 .3% ;球菌2 6株 ,检出率为 76 .5 % ;酵母菌 9株 ,检出率为 2 6 .5 % ;另有 7份乳样在分离培养过程中未见有细菌生长 ,占总检样的 2 0 .6 %。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细菌菌株对大豆根腐病菌及胞囊线虫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细菌是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成员,利用有益细菌菌株作为生防因子是解决土传微生物病害的重要途径。本试验对部分细菌菌株对大豆根腐病菌及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对大豆根腐病原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抑制效果明显,但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抑制效果不明显;获得了7株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具有抑制效果的菌株。在田间筛选过程中,从1069株细菌中筛选获得14株菌株,这些菌株包衣处理大豆种子表现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8.
对陕西、宁夏和内蒙的典型盐渍土样分离得到180株细菌,在NaCl浓度为15%,20%,25%,30%,32%五个梯度进行了菌株耐盐性的试验。用平板检测法对菌株的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4种水解酶产生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68.9%的菌株可在15%盐浓度的培养基中生长,随盐浓度增加,可生长的菌株数明显减少;在筛选出的耐盐菌中,来源于单一盐土中耐盐菌多于复合盐土,重盐土中筛出耐盐菌所占比例较大;供试菌株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高于产淀粉酶能力,其产脂肪酶的能力最弱。挑选出产纤维素酶和产蛋白酶效果较好的菌株各5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表明,大多数菌属于G ,杆状细菌,油脂状,不透明,并且表面光滑,耐15%盐浓度。  相似文献   

19.
龙家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04-11505
[目的]为获得高效降解乙酰甲胺磷的微生物菌株。[方法]从常年生产有机磷农药企业排污口附近土壤取样,采用逐渐加量的驯化方式,分离筛选出菌株L1、L2,将菌株接种在乙酰甲胺磷选择性培养基中,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和个体形态。[结果]菌株L1、L2可降解乙酰甲胺磷。菌株L1降解乙酰甲胺磷的降解率可达73%,菌株L2的降解率为61%。显微镜下观察菌株L1形成的幼龄菌落较大,菌体由分支的菌丝组成,菌丝的横隔膜上有小孔,具有足细胞存在;菌株L2形成的菌落很小,圆形,隆起状,黄色,被革兰氏染色成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呈微球状。[结论]菌株L1、L2可降解乙酰甲胺磷,降解率分别为73%、61%。经培养特征和生理特征鉴定,L1、L2分别属于曲霉属和微球菌属。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二分隔特殊平板研究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对枇杷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8株芽胞杆菌菌株中,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为FJA T-4748,抑菌率达90.06%;其次为FJAT-10011,抑菌率达54.99%。经16S rDNA序列鉴定结合菌落形态观察,确认这8株芽胞杆菌分别为解木糖赖氨酸芽胞杆菌 Lysinibacillus xylanilyticus、波茨坦短芽胞杆菌 Brevibacillus borstelensis、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土壤短芽胞杆菌 Brevibacillus agri、阿氏芽胞杆菌 Bacillus aryabhattai、美丽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formosus及简单芽胞杆菌Bacillus simplex。本研究筛选的产挥发性物质芽胞杆菌菌株可为枇杷采后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