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施氮量对秋播超甜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田间试验、常规考种分析6种不同施氮水平对秋播“华珍”超甜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为超甜玉米种植过程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结果表明:6组不同施氮量对超甜玉米叶面积、穗长、穗粗、穗行粒数、百粒鲜重和百粒干重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有效增加促进叶片面积,穗长、穗粗、穗行粒数以及鲜苞产量的最佳氮肥施用量在225kg/hm2~300kg/hm2之间。不同氮肥水平对百粒鲜重和百粒干重也有显著增产效果,最佳施氮量在300kg/hm2~375kg/hm2之间,因此通过调控氮肥的施用量来增加超甜玉米产量是可行的,其中约300kg/hm2的氮肥施用量既能有效提高超甜玉米主要产量性状,降低生产成本,也能避免氮肥施用过多对玉米植株生长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氮肥运筹对抛秧栽培晚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总施氮(纯氮)量为180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时期对秀水79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分蘖数随前期施氮比例的减小呈下降的趋势,氮肥后移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延长生育期。产量侧重后期施氮处理的产量较生育后期不施氮处理的产量明显提高,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之比为5:3:2施氮方式产量最高,比对照增稻谷3800.0kg/hm2,增产85.15%。氮素的生产力随着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在不同施氮比例下,对有效穗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而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大,因而适当氮肥后移在保证颖花数的前提下,延长剑叶生长时间,防止叶片早衰,可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3.
减氮配施控释尿素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究冬小麦科学施氮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推荐施肥全量施氮(196 kg N/hm2)和减氮20%(156.8 kg N/hm2)条件下,不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比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产17.11%~27.39%,推荐施肥较农户施肥增产2.14%~8.77%。减氮20%产量与全量氮无显著差异。等氮条件下,施用控释尿素的氮肥利用率均高于普通尿素,且减氮处理均高于全量氮处理。施氮156.8 kg/hm2 (75%控释尿素+25%普通尿素)产量较农户施肥增产6.60%,氮肥利用率较经验施肥和全量普通尿素提高13.64 和9.22 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增加2.29 和1.44 kg/kg。施氮156.8 kg/hm2(75%控释尿素+25%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对豫北地区冬小麦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氮肥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以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别设置3个密度水平(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和5个氮肥水平(0、75、150、225和300kg/hm 2),对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先随密度的增加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时,高粱的产量达到最高。在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高粱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异较大,千粒重变异较小。密度主要是通过单位面积穗数,氮肥主要是通过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构成。施氮量与高粱产量是非线性关系,氮肥在高密度条件下对产量的调控更加明显。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要高,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施氮量为150kg/hm 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控制氮肥用量是增加高粱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建议晋杂23号在汾阳种植时宜采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贵州地区糯高粱氮肥高效利用的施肥技术,以品种红缨子为研究对象,设置0(N0)、120(N120)、240(N240)、360(N360)、480(N480)、和600kg/hm2(N600)6个施氮水平,研究了糯高粱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糯高粱产量、干物质积累总量和氮素积累总量随氮素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增施氮素较不施氮素能够显著提高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积累总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其中以N240处理增幅最大,较N0处理分别增加28.87%、35.83%和49.6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糯高粱氮素表观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呈下降趋势。利用二次多项式和平方根模型分别拟合糯高粱产量和效益的施氮效应,当施氮量分别为294.5和252.6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量分别为168.2和132.7kg/hm2时效益最大。兼顾产量、效益及氮肥利用效率,120~240kg/hm2的氮肥施用量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超级双季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施氮量对超级双季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超级杂交早稻‘新丰优22’和‘金优458’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超级双季早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新丰优22’最高的N4比N0提高了120.86%,‘金优458’N4比N0提高了145.34%,在0~195 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施用量达到195 kg/hm2时产量最高,而后有所下降;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成熟期籽粒含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金优458’氮肥农学效率是N1>N2>N3>N4>N5,‘新丰优22’为N1>N4>N2>N3>N5。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氮肥用量对绿豆品种皖科绿3号产量的影响,设计4种氮肥水平(0、30、60、90kg/hm 2),对不同处理中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单株荚数、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含量,尤其在苗期和开花期可使绿豆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根瘤数量、鲜重和干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株高、分枝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水平对单株荚数、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效果相似,随着氮肥水平的升高,这3种性状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60kg/hm 2的氮肥处理达最大值。该结果同时也表明氮肥主要通过单株荚数影响绿豆产量。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氮肥可提高绿豆的增产潜力,皖科绿3号在安徽省地区种植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60kg/hm 2。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露地秋季大白菜产量和硝酸盐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平均增产5.5%,平均增收570.4元/hm2,施N量在150kg/hm2左右时大白菜经济效益较高;大白菜球叶总干物质积累与总氮素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在150和225 kg/hm2时,大白菜球叶总干物质积累与总氮素积累最多;在施N 225 kg/hm2以下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较高(分别为31.5%~43.1%和18.5~26.3 kg/kg),氮肥表观损失较低(31.5~168.4 kg/hm2),而高量施氮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降低,氮肥表观损失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氮素显著积累,土壤中氮素向深层淋洗的风险显著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露地秋季大白菜适宜氮素(N)用量为1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对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以及2020/2021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0、90、180、270、360 kg N hm–25个氮肥施用水平。在成熟期测定油菜籽产量、氮含量和油菜籽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及氮含量,与不施氮相比,氮肥施用后平均增产1548 kg hm–2,平均增产率达32.9%,在施氮量为0~270 kg N hm–2范围内,油菜籽产量随氮肥施用量显著增加,继续增施氮肥,油菜籽产量无明显变化或有下降趋势,施氮主要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来提高油菜籽粒产量。施氮显著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当施氮量达270 kg N hm–2时籽粒氮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施氮显著降低籽粒含油量,氮肥用量每增加100 kg N hm–2,籽粒含油量下降1.6个百分点。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籽粒硫甙、油酸、亚麻酸、芥酸以及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呈升高趋势,亚油酸呈降低趋势,油菜籽粒品质整体呈降低趋势。综上所述,以...  相似文献   

10.
为找出冬小麦品种保麦9号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在相同施氮量(250 kg/hm2)下分析了不同施氮处理间保麦9号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氮肥基追配施(基施纯氮60%,剩余40%纯氮用于追施)能够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其中基施纯氮150 kg/hm2,并配合拔节期追施纯氮62.5 kg/hm2和孕穗期追施纯氮37.5 kg/hm2(基追比为6∶2.5∶1.5)对提高保麦9号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综合效果最好,其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比氮肥全部基施处理分别提高13.1%和0.7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合适的氮素施用量,研究氮素营养和甜菜蔗糖代谢的关系。以尿素为氮源,采用HI003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甜菜叶片和块根可溶性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初期,叶片和块根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提高降低,后期糖分积累期,施氮量(40~160kg/hm2)可以提高块根的可溶性糖含量,超过160kg/hm2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叶片中,整个生育期施氮肥处理增加了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蔗糖合成酶在生育期前期随着施氮量增加活性降低;甜菜块根中,氮素处理在生育期初期,降低了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适宜的施氮量(120~160kg/hm2)可以提高甜菜生育期后期块根中的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试验发现较高的施氮量不利于糖的积累,适合的施氮量为120~160kg/hm2。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限水灌溉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华北地区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也是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农业用水用肥过量正威胁着这个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此,笔者于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研究了不同氮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实验在春浇一水和春浇二水两种水分限制条件下,分别设7个氮肥处理,即在4个等级氮肥用量(分别为0、157.5kg/hm2、226.5kg/hm2、295.5kg/hm2,不包括有机肥中所含氮量)下,分设两种施肥方式(全部基施和基施+追施)。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施氮方式相同时春浇二水冬小麦的产量高于春浇一水,二水穗粒数较一水高,千粒重则低于一水,一水耗水量较少,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二水;同一水分下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同一施肥方式下在157.5-295.5kg/hm2范围内,施肥量越大,氮素生理效率和氮肥生产力越低,施氮157.5kg/hm2时,氮收获指数均处在最高或较高水平;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一水条件下土壤中硝态氮主要集中在上层(0~80cm),二水条件下则主要分布在中下层。综合研究表明,在春浇一水条件下,施氮水平在157.5kg/hm2,且全部基施,能够获得与多量施肥相当的产量,且可提高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减少硝态氮的淋洗和残留,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干旱缺水地区是比较合理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3.
5种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研究不同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技术,筛选有效防治甘蔗螟虫的理想杀虫剂,采用5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分析各种农药对甘蔗螟害株和螟害节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甘蔗糖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新植蔗还是宿根蔗,与空白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对甘蔗螟虫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甘蔗糖分和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75 kg/hm2对螟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螟害株防治效果和螟害节防治效果分别为76.59%和87.83%,处理后甘蔗糖分和实测产量也均为最高,分别达15.72%和101382.15 kg/hm2,较对照增加0.64%和7832.40 kg/hm2;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次之,螟害株防治效果、螟害节防治效果、甘蔗糖分和产量分别为72.34%、84.26%、15.66%和100234.35 kg/hm2,甘蔗糖分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0.58%和6684.60 kg/hm2。因此,在甘蔗大培土期,使用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75 kg/hm2或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可有效防治甘蔗螟虫,增产增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氮肥增效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氮肥增效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以为在沿江江南地区推广此类产品提供科学依据。在磷、钾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增效剂不同施用方法对小麦产量和生长性状、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施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处理较不施氮对照增产3075~4410kg/hm2,增产幅度最低也可达88.9%;配施增效剂处理较相应氮肥处理有效穗平均增加100.1万/hm2,增幅15.61%;产量平均提高528.25kg/hm2,增幅达7.74%;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升3kg/kg,增幅为16.75%。氮肥减量25%配施伴能处理每公斤氮肥小麦生产效率最高,为25.36kg/kg;氮肥基追各半,基肥配施增效剂处理产量和净增收入均最高,分别达7869kg/hm2和8524.50元/hm2。在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仍是小麦生长最关键的营养因子,氮肥增效剂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有效穗增加,提高成穗率;氮肥增效剂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小麦生产效率,节约肥料用量及成本,促进小麦增产增收。综合考虑,氮肥基追各半,基肥配施增效剂可作为推荐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15.
免揭地膜不同氮用量对烤烟光合及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决烤烟生产因降雨而造成的肥料流失问题及如何提高烤烟氮肥利用率的问题,在高降雨量年型(2010年5-9月降雨量超850 mm以上),对湘西北新晃烟区大田烤烟采用全生育期免揭膜方式,固定氮磷钾配比(1∶1∶3),研究不同施氮量(105 kg/hm2,120 kg/hm2和135 kg/hm2)对烤烟光合生理及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株生长发育更好,烟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随之增大;从叶绿素荧光参数可反映出,免揭膜方式对烤烟生长造成了胁迫,施氮量越高,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Fv/Fo值越大,叶片吸收光能的光化学猝灭参数qP下降,可变荧光的非光化学猝灭参数qNP上升,同时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值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烟叶成熟度、油分和色度提高,但叶片组织结构僵硬、身份偏厚,各处理上部烟糖含量相对较低,而总碱含量大于3%,对品质均较为不利,总体上各处理间品质差异不显著;干烟产量及均价均为氮用量135 kg/hm2最高,氮用量105 kg/hm2最低。建议今后生产上在免揭膜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氮用量,通过增施有机肥或绿肥并结合综合农艺措施来改善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花生产质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品种花生产质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高产优质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合理的施氮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花生品种荚果产量均呈增加趋势,施氮量为180 kg/hm2时,豫花23、远杂9102和远杂6的花生产量均最高,分别比不施氮的增产30.45%、25.96%和21.46%;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豫花23花生仁中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而远杂6和远杂9102花生仁中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粗脂肪含量呈降低趋势;除了施氮降低远杂6和远杂9102花生仁中蛋氨酸含量外,施氮均能增加其他花生蛋白质组分的含量;远杂9102的氮利用率最高,为36.7%;豫花23的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大,分别为6.9 kg/kg和36.9 kg/kg。本试验条件下,豫花23、远杂6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N/hm2,花生产量分别为5330.36 kg/hm2、5002.98 kg/hm2,远杂9102适宜的施氮量为135 kgN/hm2,花生产量为5199.40 kg/hm2。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从特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出发,以贵紫4号优质小麦为材料,在全生育期N、P、K比例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肥料用量处理,比较分析肥料运筹对紫色小麦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 kg/hm~2施肥范围内,肥料能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和籽粒产量;在相同的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施肥量从225 kg/hm~2增加至270 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本实验条件下,施肥量为225 kg/hm~2且于拔节期和穗期深施追肥是协调贵紫4号小麦植株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调控小麦产量与肥料供应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糖料蔗等价配方施肥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状况,筛选适合广西来宾市蔗区的施肥配方。以糖料蔗绿色高产高糖为目标,将前期试验筛选的5个施肥配方和常规施肥配方(CK)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新台糖22号,采取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表证试验)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各施肥配方处理糖料蔗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广西来宾地区具有推广价值的糖料蔗施肥配方为F2和F5施肥配方,理论产蔗量分别比CK增产5.97和1.80t/hm 2,分别比CK提高6.74%和2.03%;甘蔗蔗糖分分别比CK增加0.18和0.06个百分点;理论产糖量分别比CK增加1.00和0.31t/hm 2,分别比CK提高8.16%和2.53%。总体来看,F2施肥配方优于CK且差异显著,F2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较为均匀,CK施肥配方存在重施氮肥、轻施磷钾肥,结合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蔗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氮磷钾施用量和比例合理并注重加施微量元素对提高糖料蔗生产效益有促进作用;F5施肥配方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但F5施肥配方重施生物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可逐步改良和培肥土壤,符合绿色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大田示范(表证试验)结果与小区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施肥量和穴内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熟超高产粳稻品种龙稻5号、晚熟超高产粳稻品种松粳9号和优质晚熟品种五优稻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肥量和穴内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的增加可以提高高产品种的产量,但导致了优质品种贪青晚熟,降低了优质品种的产量;施氮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糙米率和精米率,但也显著降低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和味度值。穴内插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表现程度不一。施肥量和穴内插秧密度的互作对超高产粳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有影响,对优质品种的蛋白质有影响。从高产和优质的协调考虑,龙稻5号以施纯氮194.90kg/hm2、2棵/穴为宜,松粳9号以施纯氮194.90kg/hm2、4棵/穴为宜,五优稻1号以施纯氮119.94kg/hm2、4棵/穴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