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殖密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置了5个养殖密度,分别为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尾/缸,经过70 d的养殖和观察,发现养殖密度对哲罗鱼稚鱼的存活率、肥满度、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密度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7.7%、94.25%、92.95%、91.45%和91.12%,肥满度为0.728~0.793,特定生长率平均值为3.11%,体质量变异系数为0.49%~18.73%.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稚鱼完全可以在较高的养殖密度下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出适宜于杂交中籼稻的配套机插育秧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在硬盘方式育秧的情况下,以水稻品种‘徽两优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烯效唑和落谷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落谷密度对秧苗素质、栽插质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烯效唑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化控处理情况下,随着落谷密度的增加,秧苗素质逐渐恶化,表现为单株根系数量、百株干质量、茎基宽、根系活力迅速下降,叶片丙二醛含量急剧上升;各处理千粒质量、结实率无显著差异;在8 000~18000 grains·m-2密度范围内有效穗呈增加趋势,18 000~30 000 grains·m-2密度范围内呈减少的趋势,最终使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以18 000 grains·m-2产量最高。烯效唑对不同落谷密度的秧苗素质及产量存在显著的调控效果。用100 mg·L-1烯效唑浸种的同时于2叶1心时喷施150 mg·L-1烯效唑的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以及只用100 mg·L-1烯效唑浸种相比,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缩短大田缓苗期,显著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结实率,最终使产量显著提高。因此,针对江淮杂交中籼稻特点,采用100 mg·L-1烯效唑浸种的同时于2叶1心时喷施150 mg·L-1烯效唑并配合18 000 grains·m-2的落谷密度为较好的育秧方式,能保证较高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稳定千粒质量,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结实率,增加库容量及库容充实度,最终使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出适宜于杂交中籼稻的配套机插育秧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在硬盘方式育秧的情况下,以水稻品种‘徽两优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烯效唑和落谷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落谷密度对秧苗素质、栽插质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烯效唑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化控处理情况下,随着落谷密度的增加,秧苗素质逐渐恶化,表现为单株根系数量、百株干质量、茎基宽、根系活力迅速下降,叶片丙二醛含量急剧上升;各处理千粒质量、结实率无显著差异;在8 000~18000 grains·m-2密度范围内有效穗呈增加趋势,18 000~30 000 grains·m-2密度范围内呈减少的趋势,最终使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以18 000 grains·m-2产量最高。烯效唑对不同落谷密度的秧苗素质及产量存在显著的调控效果。用100 mg·L-1烯效唑浸种的同时于2叶1心时喷施150 mg·L-1烯效唑的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以及只用100 mg·L-1烯效唑浸种相比,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缩短大田缓苗期,显著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结实率,最终使产量显著提高。因此,针对江淮杂交中籼稻特点,采用100 mg·L-1烯效唑浸种的同时于2叶1心时喷施150 mg·L-1烯效唑并配合18 000 grains·m-2的落谷密度为较好的育秧方式,能保证较高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稳定千粒质量,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结实率,增加库容量及库容充实度,最终使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一种海水生态混养模式,以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黑鲷(Sparus macrophsl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养殖对象,通过设置碱蓬-菲律宾蛤仔、碱蓬-黑鲷、碱蓬-黑鲷-菲律宾蛤仔、黑鲷-菲律宾蛤仔4种混养模式(黑鲷鱼苗养殖密度为155尾/m3、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度为75 ind./m2),在养殖过程中监测各体系水质指标以及养殖对象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碱蓬-黑鲷体系、碱蓬-菲律宾蛤仔养殖体系具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水体氨氮、总磷、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养殖后期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种体系呈现较好的稳定性,而菲律宾蛤仔与黑鲷混养的两种体系水质指标较差,养殖对象死亡率高,系统缺乏稳定性。在黑鲷鱼苗155尾/m3、菲律宾蛤仔75 ind./m2密度条件下适宜建立碱蓬-黑鲷或碱蓬-菲律宾蛤仔混养模式,体系中碱蓬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而且可以增加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稳定养殖水体pH。  相似文献   

5.
养殖密度对饵料驯化期细鳞鱼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养殖密度对饵料驯化期细鳞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了4个养殖密度(1 000、5 000、10 000、15 000 尾/m2),试验期间依次投喂水蚯蚓→水蚯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的驯养方法,逐步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经过40 d的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对细鳞鱼稚鱼的存活率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养殖密度对肥满度(CF)、特定生长率(SGR)和变异系数(CV)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密度组的死亡率分别为32.8%,28.7%,16.0%和19.3%,肥满度为0.85~0.97,SGR平均值为4.40%,体重变异系数为11.59%~16.89%,体长的变异系数为37.05%~48.48%.研究结果表明饵料转化期的细鳞鱼稚鱼(2.80±0.01 cm)完全可以在较高的养殖密度下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养殖密度对饵料驯化期细鳞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了4个养殖密度(1 000、5 000、10 000、15 000 尾/m2),试验期间依次投喂水蚯蚓→水蚯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的驯养方法,逐步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经过40 d的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对细鳞鱼稚鱼的存活率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养殖密度对肥满度(CF)、特定生长率(SGR)和变异系数(CV)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密度组的死亡率分别为32.8%,28.7%,16.0%和19.3%,肥满度为0.85~0.97,SGR平均值为4.40%,体重变异系数为11.59%~16.89%,体长的变异系数为37.05%~48.48%.研究结果表明饵料转化期的细鳞鱼稚鱼(2.80±0.01 cm)完全可以在较高的养殖密度下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7.
以郑单958、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五个密度水平下对不同光强的光合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300~1900μmol·m-2·s-1光强范围内,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升高逐渐增加,各密度处理在1700μmol·m-2·s-1和1900μmol·m-2·s-1光强下,净光合速率达到最高。相同光照强度下,30 000株·hm-2密度的净光合速率最大,90 000株·hm-2密度的净光合速率最小。适宜密植,虽然降低了单株的光合能力,但群体光能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8口23.2 m2的池中,于水温12.5~17.7℃、盐度30的传统养殖模式下,研究饲料中定量添加Tαl螺旋藻喂养鲍苗的培育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投放壳长(3.68±0.04)mm和(3.66±0.07)mm,密度(5 755±429)粒·m-2和(5 733±169)粒·m-2的鲍苗,经过133 d的养殖,鲍壳长...  相似文献   

9.
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G1、G2、G3、G4试验组,养殖密度分别为0.50、1.01、1.51、2.02kg·m~(-3)(即20、40、60、80尾·m~(-3)),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随养殖密度增大而下降,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幼鱼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存活率显著高于G3组和G4组(P0.05),但G1、G2组鱼体肥满度、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上升,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血液白蛋白、溶菌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下降趋势(P0.05),G1组显著高于G3、G4组(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升高趋势(P0.05),G1、G2组显著低于G3、G4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养殖密度对鱼体抗氧化能力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体质量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适宜放养密度约为1.01kg·m~(-3),该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外源刀豆凝集素对菲律宾蛤仔免疫因子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浓度刀豆凝集素对菲律宾蛤仔血细胞吞噬活性、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喂刀豆凝集素后第1、3、4、6、7天,菲律宾蛤仔吞噬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投喂5μg/L刀豆凝集素后第4、6、7天,菲律宾蛤仔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投喂刀豆凝集素后第1~7天,菲律宾蛤仔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投喂5μg/L刀豆凝集素后第3、7天,菲律宾蛤仔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刀豆凝集素在第2~5天对菲律宾蛤仔免疫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μg/L刀豆凝集素效果最佳,第7天后投喂5μg/L刀豆凝集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