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军 《中国种业》2021,(6):96-98
丰乐365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F111与京772-2组配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耐密的特点,适宜在黄淮地区作夏玉米种植。本文对丰乐365的亲本特征特性及在黄淮地区高产制种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郑秋道  王蕊  夏瑛光 《种子科技》2011,29(12):36-37
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特别适应麦秋两季种植,是黄淮地区夏播的主要粮食种植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在育种、栽培管理、病虫防治、化控与农民种植技术等多方面的不断进步,玉米单产和总产都得到了较大辐度提高。根据目前夏玉米生长发育阶段本区的  相似文献   

3.
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季风性气候,适宜麦秋两季种植,玉米是黄淮地区夏播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根据目前夏玉米生长发育阶段本区的光热资源、推广种植品种的增产潜力、土壤肥力基础、病虫害及化控技术等综合因素分析,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在最高单产已达1000kg/667m^2以上时,大田生产应该达到750kg/667m^2左右,才能使各种资源得到较为充分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黄淮区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特别适应麦秋两季种植,是黄淮地区夏播的主要粮食种植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在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化控与农民种植技术等多方面的不断进步,玉米单产和总产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根据目前夏玉米生长发育阶段本区的光热资源、推广种植品种的增产潜力、土壤肥力基础、病虫害及化控技术等综合因素分析,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在667m2最高产量已达1000kg以上时,  相似文献   

5.
玉米新品种郑单95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凤兰 《作物杂志》2001,17(4):40-40
郑单958是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黄粒玉米新品种,于2000年分别通过河南、河北、山东审定,并通过国家审定。产量表现 1997年和1998年在河南省夏玉米区试中平均单产8370.0kg/hm2 和7692.0kg/hm2,比对照豫玉12增产15.1%和22.4%,两年均居首位。1998年和1999年在国家黄淮海共7省市夏玉米区试中,平均单产8659.5kg/hm2 和8758.5kg/hm2,比对照掖单19增产28.0%和15.5%,1999年河南省夏玉米生产试验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磷素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当前中国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和影响因素,促进磷肥资源高效利用和降低损失和污染,本研究通过收集198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夏玉米田间试验的文献,对华北地区夏玉米磷肥试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了夏玉米的籽粒与秸秆产量及其比例,以及施磷量与籽粒和秸秆磷含量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夏玉米作物系统的磷素表观盈亏量呈线性增加,在施磷达到75 kg/hm 2时,磷素表观盈亏量为0。华北地区的夏玉米磷肥平均利用效率约为15%;增加氮肥施用量以及与磷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整体上,夏玉米对磷酸二铵的利用效率高于过磷酸钙;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可以有效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夏玉米‘天泰60’品种的磷肥利用效率最高。在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选用磷酸二铵以及适合的氮肥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降低磷肥损失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姜涛 《种子科技》2011,29(9):38-39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夏玉米最大集中产区,位于北方春玉米区以南,淮河、秦岭以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是,依照传统的栽培方式,该地区夏玉米平均单产较低,高产玉米的增产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在黄淮海地区推行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良种的高产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京郊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进行小麦、玉米两茬间氮、磷、钾肥合理施用的研究.三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全年氮素投入0.036~0.048kg/m~2,以小麦、玉米各半或玉米居多为宜.冬小麦施氮在下茬玉米上无明显后效.冬小麦适宜施氮量为0.024kg/m~2,夏玉米适宜施氮量0.030kg/m~2,冬小麦和夏玉米施磷肥不仅对当季有增产作用,而且对下茬作物也有明显的后效.冬小麦施P_2O_5 0.015kg/m~2、夏玉米0.007kg/m~2为宜.夏玉米比冬小麦对钾肥高度敏感,土壤速效钾含量在90×10~6以下,冬小麦施钾有一定增产效果,而夏玉米施钾肥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广夏玉米矮化密植栽培,即栽培密度由常规的4000株/亩左右增加到6000—6500株/亩,同时于植株抽雄前5—7天喷施玉米健壮素,使叶形直立、短而宽、叶片增厚、叶色加深、株形矮健节间短、根系发达气生根多、抗倒伏,充分发挥了大群体优势,增产效果明显。但大、小斑病发生规律也发生了变化,故研究夏玉米矮化密植栽培条件下的大、小斑病发生情况及流行规律,对夏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有很重要的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夏玉米大、小斑病发生情况调查于发病盛期(8月中旬)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5点取样,每块田不少于200株,分别  相似文献   

10.
黄淮地区夏玉米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黄淮地区夏播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约1000万hm2,玉米倒伏一直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可导致玉米减产15%以上,严重地块能达50%,甚至绝收,研究玉米倒伏的原因,采取合理的管理和补救措施,才能确保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黄淮地区夏播玉米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地区主要是夏播玉米产区,玉米苗期易遭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灌浆后期易受降雨量偏大、低温寡照影响发生倒伏现象。在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中,通过对夏播玉米进行品种选择、增施钙、硫矿质元素等措施,有效预防了倒伏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五改夏玉米种植方式促增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年来,由于夏玉米种植方式存在一些误区,造成玉米产量一直徘徊不前.近几年,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了改变夏玉米种植方式是促进夏玉米增产增收的关键.其增产措施主要有以下五改.  相似文献   

13.
积极探索夏玉米生产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有助于提升夏玉米种植水平。基于此,论述了夏玉米生产特点,分析了种子处理、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希望为夏玉米栽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夏玉米高产再高产的技术途径,1986~1989年我们采用肥效函数法对不同肥力夏玉米田的高产经济施肥技术指标和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建立了高、中,低夏玉米田的施肥模式,明确了本区夏玉米的需肥与供肥特点、氮磷化肥的合理施用指标及施肥参数等,为夏玉米配方施肥,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是油菜第一大省,川东南浅丘区是四川油菜主产区,接茬油菜的夏玉米生产对于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川东南浅丘区夏玉米生产现状,对该地区今后油菜—玉米轮作模式进行夏玉米生产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县于1988年大面积推广夏玉米大豆同穴混作,面积达6万余亩,是当年夏玉米播种面积的15%,为单作夏大罢播种面积的一半,是夏玉米大豆二、四行间作面积的8.5倍.同1987年相比夏玉米大豆同穴混作面积增长了5.5万亩.全县已有80%的夏玉米种植村,  相似文献   

17.
陈刚  黄收兵  王璞 《作物杂志》2012,28(3):36-38
以受高温胁迫程度不同的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码相机获取玉米吐丝-授粉期冠层的数字图像,同时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探测植株受胁迫的程度,研究利用数码相机的可见光光谱进行夏玉米受逆境胁迫程度诊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红光标准化值与叶片叶绿素荧光值(Fv/Fm)成负相关关系(r=-0.35),而绿光标准化值、蓝光标准化值均与Fv/Fm成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0.70。由此可以得出,绿光标准化值、蓝光标准化值能反映夏玉米受胁迫程度,其中蓝光标准化值是能够较好地反映夏玉米受高温胁迫程度的光谱参数。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夏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品种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技术。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小麦茬直播,主要品种优势明显。今后,夏玉米品种的发展趋势是耐密度、高产、机械化。新品种育种技术应以地方优势品种的质量为核心进行改进和创新,加强抗逆性育种研究,不断培育能够支持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夏玉米的渍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是淮北地区夏玉米主产县之一,渍害是影响这一地区夏玉米产量的主要灾害。夏玉米因受到涝渍危害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直至失收。特别是1991年多雨年份,夏玉米的渍害尤其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40万亩夏玉米受涝渍危害面积达15.35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9.3%,受渍减产30%以上的面积达8.72万亩,其中绝收面积占0.69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作物持续高产下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采用1978年以来土壤有效磷变化的大数据分析、不同时段磷肥定位试验、大面积磷肥产量效应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有效磷变化、土壤和肥料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22.43 mg/kg,表现为太行山山麓平原﹥冲积平原。1996—1999年,太行山山麓平原、冲积平原区供试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5.09,11.90 mg/kg,冬小麦P2O5用量180 kg/hm2时土壤供磷能力:冬小麦分别为83.9%,75.8%,夏玉米分别为83.3%,89.7%。冬小麦秸秆还田下,土壤磷收支表观平衡分别为盈余52.8%,55.4%。2010—2012年,太行山山麓平原土壤有效磷27.22 mg/kg,冬小麦、夏玉米P2O5用量分别为108,60 kg/hm2时土壤供磷能力:冬小麦为84.6%,夏玉米为90.1%。小麦秸秆不还田下,土壤磷收支表观平衡:冬小麦盈余6.7%,夏玉米亏缺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