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以甜研304为试验材料,以土壤调查为依据,研究了在氮、磷、钾肥施量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的微肥配比施用对包头糖厂原料区甜菜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头糖厂原料区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素情况,特别是部分微量元素。(2)明确了硼、锌是影响原料区甜菜块根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增施微肥使甜菜块根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提出了不同地区硼、锰、锌的施用量及其比例。上述结果为改善原料区甜菜施肥,提高其产量质量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对我县娃娃菜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及肥料效应。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肥能够产生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空白区产量缺氮区产量缺钾区产量缺磷区产量;氮的增产效应钾的增产效应;单位养分增产量,全肥区缺钾区缺磷区;氮、磷、钾互作效应最高,其次为氮、钾和氮、磷,磷、钾互作效应较差。通过模型分析得氮(N)、磷(P2O5)、钾(K2O)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95、109.5和153kg/hm2,可获得理论产量为41080.5kg/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不同矿质元素在甜菜产量形成和糖分累积中的作用,对直播甜菜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块根与叶丛氮、磷、钾、钠、锰、锌、铁7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合其产量、质量形成的主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直播甜菜叶丛生长发育的矿质营养主因子为磷、钠、锰、氮;影响直播甜菜块根生长发育的主因子为磷、钾;磷素因子既是叶的第一主因子,又是根的第一主因子,说明磷素是关系甜菜产量和含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甜菜的区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分别在新疆和甘肃的4个甜菜产区设置氮、磷、钾、硼、锌缺素试验,研究施肥对甜菜产量、含糖率、产糖量以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甜菜试验点地力产量介于58.95%~89.51%,全肥处理提高了甜菜的产量及产糖量,甜菜含糖率与产量呈负相关,施肥对产量的影响要大于产糖量;制约甜菜产量的养分限制因子随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昌吉和奇台的甜菜产量养分限制因子主要为磷、钾,其次是氮,伊犁试验养分限制因子顺序为氮钾锌磷硼,张掖试验养分限制因素依次为硼氮磷钾锌;4个试验氮、磷、钾肥利用率平均为38.3%、15.38%和34.13%,试验结果可为当地的平衡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对沿江地区早稻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及肥料效应。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肥能够产生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空白区产量缺氮区产量缺钾区产量缺磷区产量;氮的增产效应磷的增产效应钾的增产效应;N、P互作效应最高,其次是N、P、K,而NK、NP互作效应较差;通过模型比较分析,氮(N)、磷(P2O5)、钾(K2O)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1.7kg/667m2、2.8kg/667m2和1.5kg/667m2,可获得理论产量为540kg/667m2。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氮、磷、钾不同配方喷肥对北京地区杂交榛Corylus heterophylla×C. avellana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优选氮、磷、钾组合配比, 为杂交榛人工栽培叶面追肥提供技术依据。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 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方喷肥对杂交榛产量、单果质量、仁质量、出仁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梢生长期喷施氮肥能够显著(P < 0.05)地增加杂交榛的产量, 喷施磷肥和钾肥对杂交榛的产量影响不大; 叶面喷施氮肥、磷肥和钾肥对杂交榛外在品质的影响均不显著, 喷施磷肥可以提高果实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 降低粗脂肪质量分数; 喷施钾肥可以提高果实中的粗脂肪质量分数, 降低粗蛋白质量分数; 喷施氮肥对杂交榛果实的内在品质影响不显著。在16个处理中, 处理14[氮(3.5 g·kg-1), 磷(1.8 g·kg-1), 钾(5.2 g·kg-1)], 处理15[氮(3.5 g·kg-1), 磷(2.6 g·kg-1), 钾(2.6 g·kg-1)]和处理16[氮(3.5 g·kg-1), 磷(3.7 g·kg-1), 钾(0)]对杂交榛的增产效果都很好, 分别比对照增产278.1%, 159.49%和373.7%, 其最优组合是氮(3.5 g·kg-1), 磷(3.7 g·kg-1), 钾(0)。综合分析显示:不同叶面喷肥处理对杂交榛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效果以处理14[氮(3.5 g·kg-1), 磷(1.8 g·kg-1), 钾(5.2 g·kg-1)]和处理16[氮(3.5 g·kg-1), 磷(3.7 g·kg-1), 钾(0)]最佳。  相似文献   

7.
2011年以鄂马铃薯7号为供试品种,开展了氮、磷、钾肥肥料效应试验,探索马铃薯平衡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氮(N)不同施用量对鄂马铃薯7号产量影响显著,钾(K2O)、磷(P2O5)不同施用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鄂马铃薯7号氮、磷、钾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72.5、67.5、90.0 kg/hm2,此时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8.
轮作对黑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耕地地力的影响,依靠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在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设置的定位监测点,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p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大豆、玉米长期连作产量下降,轮作可以提高大豆、玉米单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同,大豆连作,土壤全氮含量大幅下降,有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玉米连作,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全氮含量小幅下降。因此轮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连作造成作物减产,玉米长期连作不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大豆连作下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水稻氮、磷、钾“3414”肥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采用"3414"试验完全实施方案,研究水稻在肥料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参数。结果表明:氮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为增加有效穗;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实粒数和千粒重;氮、磷、钾合理配施对增加水稻产量有显著作用。不同试验点间氮肥的增产率、产出率和产投比的标准差较小,而磷、钾肥各指标的标准差较大,特别是磷肥较大。植株及稻谷中氮、磷、钾含量均以施肥区比不施区高,地上部分氮、磷、钾三元素的总吸收量均以最佳施肥区最高,缺磷、缺钾区次之,缺氮区较小,无肥区最小。平均肥料利用率氮肥为32.37%,磷肥4.21%,钾肥31.35%。  相似文献   

10.
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对甜菜氮、磷、钾肥施用效应及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是影响甜菜产量的重要因素,氮、磷、钾各养分施用的最高增产率分别为56.0%、13.51%和10.64%;从养分效率看,中氮、中磷和中钾水平利用效果最好;氮、磷、钾肥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效和促进甜菜生长,中量水平的养分用量有利于各养分效果发挥  相似文献   

11.
对浙江省2006—2008年油菜“3414”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菜预设最佳施肥处理(N2P2K2)产量从1 665 kg/hm2至3 200 kg/hm2间变异,较低产量水平试验土壤pH偏酸、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浙江省油菜施肥平均增产率氮(117.5%)>磷(45.1%)>钾(7.3%),单位N,P2O5,K2O平均增产油菜籽以P2O5(7.0 kg) >N(4.7 kg)>K2O(1.7 kg),不同土壤类型氮、磷、钾肥的效应有较大差异。油菜缺素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测试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缺氮区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测试值可作为氮肥推荐施肥的指标,而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与缺磷区相对产量、缺钾区相对产量相关性较差,只有50%试验点土壤有效磷与缺磷区相对产量有相关关系,70%的试验点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缺钾区相对产量呈显著相关性,表明现有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钾测试方法对指导施肥有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的研究需对不同土壤类型制订相应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磷肥施用量对不同肥力土壤大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头薹兼用型大蒜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土壤肥力(高、中、低)大蒜田、不同磷肥用量处理,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研究了磷肥对不同肥力土壤大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磷肥可显著提高大蒜产量。高产田施肥量为氮(N)375.0 kg/hm2、磷(P2O5)180.0kg/hm2、钾(K2O)300.0 kg/hm2,大蒜最佳经济产量为23 173.3 kg/hm2;中产田施肥量为氮(N)315.0 kg/hm2、磷(P2O5)138.0 kg/hm2、钾(K2O)240.0 kg/hm2,大蒜最佳经济产量为18 323.1 kg/hm2;低产田施肥量为氮(N)255.0 kg/hm2、磷(P2O5)111.0 kg/hm2、钾(K2O)180.0kg/hm2,大蒜最佳经济产量为13 060.7 kg/hm2。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不同土类优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强了优质小麦的抗逆性。黄褐土和砂姜黑土区优质小麦氮肥适宜量为每公顷施纯氮270公斤,最佳配方为N_(270)P_(90)K_(90)。土类和土壤质地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水肥耦合效应对沙葱产量的影响,以引种的甘肃民勤沙葱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建立了沙葱产量与水、氮、磷、钾用量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各单因素效应及水肥耦合效应。结果表明:1)处理7(相对含水量50.14%、施氮量0.049 g/kg、施磷量0.08 g/kg、施钾量0.1 g/kg)产量最小,最小值为0.527 g/株,处理17(相对含水量65%、施氮量0.12 g/kg、施磷量0.08 g/kg、施钾量0.1 g/kg)产量最高,最高值为1.851 g/株;2)水、氮、磷、钾对沙葱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水(X1)>氮(X2)>磷(X3)>钾(X4);3)水、氮、磷、钾对沙葱边际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水(X1)>磷(X3)>氮(X2)>钾(X4)。4)水氮、水磷、水钾对沙葱产量的耦合效应均为正耦合效应。水肥用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沙葱产量的提高,水...  相似文献   

15.
豫西褐土区甘薯氮磷钾配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豫西褐土区旱地甘薯氮、磷、钾养分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配比组合产量差异较大,其中,以N∶P∶K为1∶0.4∶3.2为最优配比,与生产上常用的不同氮、磷、钾配比肥料相比,重施钾肥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求适合伊犁地区甜菜适宜的肥料用量及比例。[方法]从伊犁地区甜菜肥料高效利用角度出发,设置了氮、磷、钾3因素4水平试验,根据获得的产量对氮、磷、钾肥料效应进行模拟,研究适宜的肥料用量及比例。[结果]甜菜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的三元二次效应方程为y=3 319.323 7+297.974 9N-8.429 7P-8.860 2K-6.940 5N_2-2.628 9P2-1.159 8K2-3.060 1NP-2.987 5NK+10.100 5PK。肥料实际用量为N 250.23 kg/hm~2,P_2O_5138.15 kg/hm2、K_2O 165.73 kg/hm2,3要素比例为1∶0.55∶0.66时,获得最佳产量87.38 t/hm2;氮肥肥料贡献率为35.65%,磷肥肥料贡献率为12.04%,钾肥肥料贡献率为10.50%,限制甜菜产量提高的养分限制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氮、磷、钾。[结论]伊犁地区甜菜生产中氮、磷、钾适宜的施用比例为1∶0.55∶0.66。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功能性复合肥对盐碱地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将腐植酸钾、氰氨化钙及锌与氮、磷、钾原料一同制备的功能性复合肥施用于小麦,统计冬小麦产量并计算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功能性复合肥能够增加盐碱地小麦产量,提高其籽粒氮、磷、钾的养分累积量。通过计算籽粒养分利用率(籽粒氮、磷、钾养分累积量/施入氮、磷、钾量),腐植酸钾、氰氨化钙及锌三种物质能够促进氮、磷、钾从肥料向籽粒中转移。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大龙生态肥股份有限公司(原黑龙江省大龙专用化肥厂)生产的甜菜专用肥,含有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特效杀虫剂,可提高甜菜保苗率,促进甜菜生长发育,提高甜菜块根产量,增加块根含糖率.2000年进行了多点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9.
弱筋小麦施肥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江苏省海安县弱筋小麦无肥基础地力产量平均为4 566 kg/hm2,土壤贡献率为63.2%,其中,氮素58.7%,磷素92.8%,钾素95.9%.100 kg籽粒氮、磷、钾吸收量,施肥区为2.49、0.53、2.25 kg,不施肥区为2.1、0.5、2.03 kg. 氮(尿素)、磷(过磷酸钙)、钾(氯化钾)肥料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6.6%、9.9%、18.2%,其中:土壤当季贡献率和氮、磷肥料利用率以水稻土高于潮土;而100 kg籽粒氮、磷、钾吸收量以潮土高于水稻土.  相似文献   

20.
南方秋玉米氮磷钾肥效试验及配方施肥技术参数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周晓舟  梁萍  唐创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29-7530
为了提出南方赤红壤秋植玉米在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施肥量建议,在采用"3414"部分实施方案的氮磷钾肥效试验中设无肥区、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和全肥区5个处理。全肥区产量(6 653.10 kg/hm2)与无磷区产量(6 042.00 kg/hm2)差异不显著;两者与无钾区产量(5 472.60 kg/hm2)差异显著;无肥区产量(2 034.75 kg/hm2)与无氮区(1 458.45 kg/hm2)的差异也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氮、磷、钾的相对产量分别为21.92%9、0.81%和82.28%。试验土壤的氮、磷、钾供应量分别为37.50、51.90和117.15 kg/hm2。秋玉米对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的利用率分别为38.70%、4.87%和9.36%。施肥应以土壤肥力状况为基础,以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需肥特性为中心,通过土壤测试、配方设计和肥料合理施用,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