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自然脱水的方法,研究香圆种子失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在失水过程中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香圆种子初始含水量为44.8%,对脱水敏感,具有轻度顽拗性;随着含水量的降低,种子发芽率逐渐下降,半致死含水量约为18.4%;当含水量低于10%时,种子发芽率接近0;脱水前期,随香圆种子含水率的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浓度、POD、SOD活性相应升高;脱水后期,POD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而SOD活性在含水量降至20%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时间梯度脱水条件下的草珊瑚种子进行萌发试验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用硅胶脱水(快速脱水)和30℃恒温培养箱脱水(慢速脱水)2种方法获取不同含水量的草珊瑚种子。对不同含水量种子进行萌发测试,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种子中各项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综合判断种子的脱水耐性及其生理基础。[结果]随着脱水时间的延长,草珊瑚种子含水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慢速脱水24 h条件下,草珊瑚种子平均含水量为5.28%,导致种子丧失萌发能力。而快速脱水8 h的草珊瑚种子含水量已低于10%,其萌发率仅为16.67%,亦较大程度地丧失萌发能力,因此慢速脱水24 h和快速脱水8 h可作为草珊瑚种子脱水的最终梯度。快速脱水的草珊瑚种子比慢速脱水具有更高的萌发率。当种子含水量接近且低于10%时,快速脱水种子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比慢速脱水高,而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比慢速脱水低。脯氨酸含量在慢速脱水条件下并未发现增加趋势,但快速脱水后期(24 h)显著增加。慢速脱水后期(4~24 h)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快速脱水期间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保持...  相似文献   

3.
测定白玉兰种子在自然脱水过程中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白玉兰种子含水量的不断降低,生活力不断下降,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不断升高,种子内SOD活性不断下降,而POD活性先上升后急剧下降,MDA含量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提示白玉兰种子不耐脱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油脂类和淀粉类种子耐脱水性以及种子各组成部分含水量与整体含水量的关系,为油松和板栗种质资源长期贮藏提供依据。【方法】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种子为试材,采用硅胶干燥法获得不同含水量梯度的种子,并将其分离为种皮、种胚和胚乳(子叶),通过回归分析获得种子整体含水量与不同部位间含水量的关系。同时,测定脱水过程中种子生活力以及种胚、胚乳(子叶)内SOD活性和内含物的变化。【结果】油松和板栗种子的种胚、胚乳(子叶)与整粒种子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油松和板栗种子脱水的致死含水量分别为2.42%和18.93%,对应的种胚含水量分别为2.39%和46.43%;脱水的适宜含水量分别为3.34%和34.12%,对应的种胚含水量分别为2.79%和53.36%;随着油松和板栗种子含水量的下降,其种胚、胚乳(子叶)内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淀粉的含量则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种子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与2种种子耐脱水性密切相关,且可溶性糖含量是导致油松和板栗种子耐脱水性差异的重要因素,可尝试使用蔗糖浸种的方法来提高板栗种子的耐脱水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枳种子萌发期耐低温的生理机制,为枳壳的抗冻育苗提供科学依据,以枳种子为材料,研究了萌芽期不同温度处理对枳种子萌发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枳种子对低温胁迫敏感,其发芽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电解质渗漏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则随温度降低而上升。枳种子萌芽期不能承受-5℃低温处理,在此温度下种子播种40d未萌发,电解质渗漏率明显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达到最大,MDA大量积累,发生不可逆冻害。  相似文献   

6.
居萍  孙燕  张军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73-175
通过对七叶树种子进行脱水性研究,测定种子自然成熟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以及营养物质的转化,并对自然脱水过程中的种子酶保护系统的酶活性、过氧化产物含量变化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七叶树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干重、鲜重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种子内淀粉含量在成熟期维持较高水平;轻度脱水有利于种子生活力的保持,持续脱水的种子SOD活性降低,MDA和POD含量快速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7.
为枳的栽培、保护和繁殖提供科学依据,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柑橘产业的发展,测定了枳种子萌发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整体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再降低,α-淀粉酶活性呈总体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板栗种子进行自然脱水,研究了板栗种子脱水敏感性的动态变化。在自然脱水过程中,花后80d板栗种子在脱水第9天时,胚轴和子叶中的含水量分别下降至26.9%、25.5%,却仍然保持着最高的生活力,表明此时其脱水敏感性最低;花后90d板栗种子中淀粉大量降解,可溶性糖迅速增加,胚轴中可溶性蛋白也大量降解,推断其已转入萌发状态,故脱水敏感性略上升。由此得出,顽拗性板栗种子的最佳采收期应是生理成熟脱落前。同时也发现,脱水敏感性与细胞膜的透性并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收获期的晋杂30号高粱杂交种、恢复系种子为材料,采用4.0 kV/cm、60 min的高压静电场在种子高温(45℃)快速脱水干燥(24 h)前进行预处理,研究高压静电场预处理对种子萌发、早期幼苗生长以及种胚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预处理下,高粱杂交种和恢复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比其高温快速脱水处理高55.11%、37.91%、93.52%、175.00%和69.78%、43.15%、78.06%、101.00%;电场预处理使杂交种和恢复系种胚膜透性分别比高温快速脱水处理降低了16.36%和18.37%;电场预处理可诱导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过程中种胚和幼苗SOD、POD、CAT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升高,降低种胚和幼苗MDA和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电场预处理可有效缓解高温快速脱水对种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以大叶茶品种“勐海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var. assamicacv. Menghai Dayecha)种子为材料,研究了脱水速率对种子的脱水敏感性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快速脱水采用活化硅胶进行脱水处理,慢速脱水采用饱和氯化钠溶液进行脱水。结果表明:“勐海大叶茶”种子对脱水敏感,种子含水量高于44%时,慢速脱水条件下,种子的脱水耐性高于快速脱水;种子含水量低于38%时,快速脱水条件下,种子脱水耐性高于慢速脱水。脱水过程中种子细胞膜系统受到了伤害,相对电导率和TBARs含量均呈上升趋势,SOD的活性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CAT呈下降的趋势;慢速脱水过程中,GR和DHAR活性被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脱水伤害  相似文献   

11.
以2个在山东广泛种植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银杏种子发芽特性及其与含水量、贮藏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新鲜龙眼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分别为81.7%、85.1%,新鲜梅核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均为90.5%;但随着种子干燥脱水,种仁硬化,种子发芽力和活力迅速降低,种子含水量降低到30%以下,发芽力基本丧失。与新收获的种子相比,沙藏半年后种子的发芽力、活力略有提高,种子含水量也有所提高;而在冰箱塑料袋中贮藏半年后,虽种子含水量降低不明显,但发芽力、活力均显著降低。2种贮藏方式都未降低种子无胚率。  相似文献   

12.
贮藏时间与环境因子对福建青冈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福建青冈种子不易贮藏而导致育苗困难的现实,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福建青冈种子萌发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研究温度、土壤湿度和发芽基质对福建青冈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青冈种子萌发率、含水率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4℃条件下贮藏3个月后福建青冈种子丧失萌发力;温度、土壤湿度是影响福建青冈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25%和土壤含水量24.24%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美女樱种子进行超干处理之后研究其生活力及生理生化特征,从而为探寻美女樱种子适宜的贮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硅胶干燥法将美女樱种子含水量由6.7%分别降至4.6%、3.5%、3.0%、2.6%和2.3%5个梯度,用铝箔袋密封后在室温下保存1年,随后测定不同含水量超干种子经复水处理后的生活力及生理指标,包括发芽率、发芽势、电导率、TTC还原力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经过超干处理的美女樱种子在室温条件下贮藏1年后,发芽率、发芽势、电导率、TTC还原力以及POD活性均有所下降。含水量为4.6%和3.5%的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TTC还原力以及POD活性与对照(含水量为6.7%,0℃贮藏)相比,差异较小。含水量为3.0%、2.6%和2.3%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TTC还原力以及POD活性降幅较大,电导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将美女樱种子经室温适度超干后在室温下贮藏可以取得与未超干种子在0℃条件下贮藏相似的效果,为探讨美女樱种子的适宜贮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酸角种子超干保存最适含水量的选择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凯  李昆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3):186-190
将酸角种子脱水干燥至1.04%~7.21%7个含水量梯度,在常温下保存1 a,结合不同的回湿处理测定其发芽率、脯氨酸(Pro)含量、相对电导率、总糖含量和脂肪酸组分5项指标。结果表明,酸角种子较为适宜的脱水范围为4.18%~7.21%,在此范围内经过回湿处理其发芽率都高于60%,保存效果优于常温保存下的未经脱水的种子;其中5.05%为最佳含水量,其发芽率高达88%。对4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显示:适宜的脱水和回湿处理使种子的脯氨酸含量、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增加,总糖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降低,从而使种子保持较高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活力及生理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在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的生活力及生理变化规律,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的耐贮性做出客观评价,为玉米种子耐贮性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目前主栽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农大108、先玉335、正大619、京科968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供试材料的初始含水量、活力水平及相关生理指标。将供试材料的种子含水量回湿至14%,在种子含水量14%和贮藏温度35℃(14% & 35℃)的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贮藏一年时间,每月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电导率、MDA浓度、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脱氢酶活性。采用砂培法进行发芽试验,用DDS-ⅡA型电导率仪测定种子电导率,利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利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利用蒽酮比色法,脱氢酶活性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TTC)染色法。比较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在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的活力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在同一贮藏条件下,基因型是影响种子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决定性因素。参试玉米种子的初始含水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为7.39%-8.71%。在初始状态下,各基因型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强的萌发能力。贮藏一年后,京科968发芽率、发芽势为50%-60%,发芽指数为25%,种子活力指数为0.3;农大108、先玉335、正大619发芽率、发芽势为15%-25%,发芽指数8%-25%,活力指数0-0.08;郑单958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在贮藏1年后均下降为0。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脱氢酶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变化关系密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基本一致,但变幅差异较大,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因发芽速率不同发芽指数差异较大,而种子活力指数的降低总是先于种子发芽率的下降,可以真实体现种子的老化及劣变程度。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膜透性变差,种子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变化趋势及种子生活力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2=0.752),各基因型间细胞膜系统功能存在差异。在本试验中,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活力与丙二醛含量无显著相关性(R2=-0.171--0.094),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脱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2=0.284-0.517),但各基因型间玉米种子生理变化机制复杂,差距较大。【结论】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对临界胁迫贮藏条件表现均较敏感,但基因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郑单958的活力下降最快,京科968活力及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相对稳定,表现出较强的耐贮性。  相似文献   

16.
小桐子种子萌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小桐子的种植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成熟小桐子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储存时间(0、30、60、90 d)、发芽温度(10、20、27、35℃)、沙子含水量(2%、4%、8%)、播种深度(0、0.5、1 cm)、去皮处理(2端去皮、单端去皮、不去皮)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结果]种子储存时间对小桐子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影响;10℃条件下小桐子种子不能萌发,在20-35℃范围内,种子发芽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7℃时发芽率最高;沙子含水量为2%、4%、8%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7%、96%和48%;播种深度为0、0.5 cm时发芽率较高;单端去皮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较高。[结论]小桐子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最适沙子含水量为4%。  相似文献   

17.
以金钱松种子为材料,采用超干燥和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处理种子,定期测定其发芽率、活力指数、电导率及其他指标,研究种子劣变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采用室温硅胶干燥法将金钱松种子含水量降至4.2%不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但降至3.3%时,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明显下降,种子发生损伤;人工老化过程中,含水量4.2%~6.4%的种子电导率增加幅度最小,O2.-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含水量的种子,与其他含水量种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含水量4.2%~7.5%的种子MDA含量明显低于未经过超干处理的种子,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吸胀萌发前,含水量较高的种子抗氧化酶活性较高,且在人工老化过程中的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商洛连翘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以便控制其质量,规范种子供需市场,采用连翘种子检验方法,测定不同来源连翘种子的发芽率、千粒重、净度、含水量和生活力等指标,结果表明:商洛地区连翘种子的净重为50%~58%,平均值为48.35%;千粒重为2.7244~2.8312 g,平均值为2.7687 g;含水量为5.69%~6.37%,平均值为6.12%;发芽率为26.69%~50.00%,平均值为42.0%;5 d内的发芽势为0~20%,平均值为8%。种子的颜色为褐色和黑色2种,其中以褐色种子为佳。根据K类中心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了以发芽率和千粒重2项指标为主要标指,以净度和含水量为参考指标的4项指标3个等级的连翘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分为1、2、3三个等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疆制种基地早熟玉米杂交种种子收获期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高活力种子的最佳收获期,为制种企业生产高质量种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新疆早熟玉米品种新玉29号、新玉35号和新玉54号3个杂交种制种生产,授粉后每隔3 d收获果穗1次,并测定籽粒水分,种子晾干后,通过标准发芽、冷试验、田间出苗鉴定和种子相对电导率测定,评价玉米种子活力。【结果】 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籽粒含水量、标准发芽率、冷发芽、田间出苗率和相对电导率存在差异,3个玉米杂交种籽粒生理脱水速率表现为新玉35号>新玉29号>新玉54号,籽粒灌浆速率表现为新玉29号>新玉54号>新玉35号,早熟玉米新玉29号在授粉后48~63 d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都在93.3%以上,冷发芽率在92.0%以上,田间实际出苗率在89.0%以上。新玉35号在授粉后48~63 d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都在93.3%以上,冷发芽率在90.0%以上,田间实际出苗率在89.0%以上。新玉54号在授粉后48~63 d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都在94.7%以上,冷发芽率在90.0%以上,田间实际出苗率在89.3%以上。【结论】 在新疆早熟制种区可以用授粉后天数作为参考指标,指导杂交种子生产田收获,获得高活力的杂交种子,比常规收获时间提前7~12 d,有效避免早霜对玉米种子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采自云南双柏县的膏桐种子为试材,测定种子千粒质量、出仁率、种仁千粒质量、种仁含油率、种子含水量、自然虫蛀率、不同处理和不同贮藏温度下发芽率和发芽势等指标。结果显示,双柏县膏桐种子千粒质量为556.25 g,出仁率为75.09%,种仁千粒质量为382.53 g,种仁含油率为55.90%,种子含水量为5.98%,自然虫蛀率为24.91%,不同处理和贮藏温度对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