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 农机化大有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长期以来,农业产业过于追求产出高增长,农业资源的利用接近到极致。粮食生产虽然实现了"十一连增",但许多地方也付出了相当大的生态和环境代价。资料显示:中国的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6%,化肥用量占世界的31%,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农药利用率不到35%;塑料薄膜回收率不到60%。特别是我国设施农业面积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农业大国,利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是治国之本,而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机化程度的提升,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两个紧箍咒"的制约。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1.36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230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48%,对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只有55%。化肥利用率33%。农药年利用率35%。农膜覆盖面积超过3亿亩,回收率不足40%。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达到3亿亩,1.8亿亩受到严  相似文献   

4.
正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最宝贵的农业生产资料。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新开垦耕地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只有不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耕地质量的提升、增强产出能力来缓解耕地数量不足的矛盾,从而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富民强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政策·数字     
<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2014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要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  相似文献   

6.
<正>1农业规模经营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针对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农业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这一口号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新的认识阶段和思想高度。但是我们还必须要认识到,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着如下问题。1.1受制于农业资源的限制,经营规模较小农业人口众多但是地少,受制于农业资源的限制,农户经营规模较小。调查显示,我国幅员辽阔,但是耕地资源优先,人均占有量就更少了,仅有926.67m2,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户均耕地不到0.5hm2。尤其是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用土地被占用的现象将更为突出,农业农业用地的减少必要带来农产品的锐减。在农产品需求不断扩大的当下,人增地减、农业资源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7.
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个方面论述了西南中高原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粮食生产现状和生产潜力,并提出了提升该区域粮食生产潜力的途径:积极发展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度,提高复种指数;注重粮食作物种群内在生产力的提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控制坡耕地农田径流的非目标性输出;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对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对机械装备的需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刘松林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减少的矛盾不可逆转。当的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首先是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为圈,...  相似文献   

9.
我市地处江苏中部,江淮之间,属稻麦轮作区。全市农业人口763.84万,耕地841.35万亩,人均仅1.1亩,年产粮约100亿斤,土地后备资源缺乏。近几年来,耕地平均每年减少约2.5万亩,而人口却增加近3万人,使耕地负载愈加沉重。据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我市’85年以来,土壤有机质下降3.4%,速效磷下降11.9%,速效钾下降18.2%,基础地力产量每亩下降53公斤。农民种田“化肥飘飘、氮水浇浇”,有机肥用量下降,某些地方甚至无人问津的做法,已造成土壤肥力衰退、土地质量下降的严重后果,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以有限的耕地资源,为达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棉油产量的目标,提高土地质量和保护耕地数量,已成为我市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1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良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0.0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将会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1.
国以民为先,民以食为天。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建筑用地的规模扩大,可使用耕地面积减少,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话题,每年的10月16日被认定为"世界粮食日"。如何有效利用耕地,提高产量,必须从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入手。文章从农业创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主席Hermann Garbers教授在前不久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CIGR)第18届世界大会上,对当前的农业机械发展方向和农机市场的发展走势发表了自己看法。Hermann Garbers认为,对于耕作农业机械的发展来说,农业生产因地制宜越来越重要,农业机械是解决资源匮乏、保证耕地产量和耕地作业有效性的重要物质装备。如何实现投入少、产  相似文献   

13.
1从本土实际出发纵观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过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从本国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农业生产规模、经济实力、农艺制度、农业资源等现状,发展适合本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技术装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平均耕地较多(美国人均61hm2、加拿大97hm2、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基础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用占世界近9%的耕地、6.5%的水资源,稳定解决了占世界22%的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人均农产品生产量和消费量达到世界中等以上水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至1500亿~3000亿kg这4个台阶用  相似文献   

15.
河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在农业区优化格局、农业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上遇到各种问题。空间规划中要明确农业生产承载规模,以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保护为前提,以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护生态平衡为中心,详细分析农业化产业结构与空间资源环境适宜性的矛盾问题,因地制宜推动持续化发展农业生产。以“双评价”指南为技术参考,进行了农业生产承载规模及适宜性分析,提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粮食基本保证了12亿人口的生活需要。农业的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环保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力明显提升.在农业生产方面,每年耕地中除产出大量粮食外,还同时产出可观的秸秆资源,秸秆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新增任务.玉米秸秆资源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产量最高的秸秆资源,近年来各个地区都显著加强了针对玉米秸秆的回收再利用工作,也使玉米...  相似文献   

18.
《农机科技推广》2016,(8):21-22
正生态恶化,粗放型灌溉模式必须要改"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用占世界9%的耕地去供养占世界20%的人口,我们不得不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甚至在生态脆弱地区垦荒种地,这对水资源需求量很大。"日前,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在第三届中国农机手大赛"节水灌溉讲堂"上讲到。我国每年用水5800亿方,其中农业用水3600亿方,占62%。但我国水资源仅占世界的6%,年缺口300亿方,每年受灾面积高达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取决于资源禀赋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基础建设是人为因素的重要方面,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解决了21%人口的吃饭问题,其基本经验,一是改革基本制度,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三是提高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今后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尤其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通过政府支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专业合作、土地流转等方式、途径,不断创新统分结合、大市场与小生产结合的实现形式,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使效率和公平更好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目前世界耕地的42.9%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在世界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度发达的旱作农业技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作了巨大努力,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