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湛江蔗区甘蔗植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湛江蔗区甘蔗栽培制度的演变和现状。甘蔗植期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春、秋、冬、夏植蔗各具特点,建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冬植蔗。  相似文献   

2.
冬植甘蔗是指立冬至立春这段时间下种的甘蔗。在云南省蔗区一般比春植蔗增产20%,糖分提高0.2%(绝对值)。栽培冬植甘蔗成败的关键是能否抓好下种后的萌芽出土成苗。冬植从下种至萌发成苗的这段时间里,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冬植甘蔗萌发成苗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栽培上要采取相应的保湿增温措施。1、适时下种冬植甘蔗的植期依据下种顺序的先后分为早冬植、中冬植和晚冬植。早冬植一般在11月上旬~12月上旬下种,这时的气温较高,在  相似文献   

3.
云南干热河谷区农业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元谋县水田、旱坡地的多种种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水田、旱坡地以粮-经模式作为主要种植模式,大春保粮食生产,充分利用冬春季节优势和市场区域优势,发展冬春蔬菜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限制寒冷蔗区春植甘蔗高产的诸多因子中 ,因缺苗断垄造成甘蔗基本苗不足是甘蔗减产的主要因素。蔗区的耕作习惯、施肥水平、品种结构、栽培模式等都通过影响甘蔗的产量构成 (有效茎数和单茎重 )而影响甘蔗高产。本文就多年来的甘蔗栽培过程中 ,对制约我区甘蔗高产的瓶颈因子及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镇康县蔗区旱地宿根蔗面积增加、减产突出,然而旱坡地、宿根蔗的耕作条件较差,甘蔗的单产和糖分较低,种植的经济效益较差,严重影响了甘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良种良法,大面积提高甘蔗单产和糖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蔗糖业的竞争力,确保旱坡地甘蔗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是当前当地政府和企业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找出宿根蔗减产因素,探讨其增产途径,使宿根蔗进一步增产、增糖、增效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贵州旱坡地蔗区甘蔗新品种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F134为对照,对综合性状较好的10个甘蔗新品种(系)于2004~2005年在质地较差、降雨量少、干旱严重的旱坡地进行适应性比较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蔗茎产量2年(新植和宿根)平均达4.07~5.24 t/667m2,比对照增产15.95%~44.44%,蔗糖分含量达14.55%~16.44%,糖分增加0.03~1.92个百分点。综合性状表现好的品种有ROC22、RB72-454、闽糖86-2121、桂糖16、桂糖24,可在贵州旱坡地蔗区大面积推广;表现较好的品种有甜城14、ROC26、云蔗89-07、云蔗89-157,可在旱坡地蔗区根据品种搭配需要选择推广;表现较差的是桂糖17,只能在水肥条件较好的蔗区推广。  相似文献   

7.
黔糖4号旱坡地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旱坡地甘蔗栽培水土流失和增产问题,于2007—2009年进行了黔糖4号坡地种植土壤免耕和常规开垦栽培(CK)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旱坡地土壤免耕栽培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和明显的增产效果。新宿平均产量129.21t/hm2,比CK增产12.95%,示范10hm2加权平均产量102.75t/hm2,辐射带动推广2 000hm2加权平均产量85.04t/hm2,示范推广2 010hm2加权平均产量93.90t/hm2,分别比CK增产13.0%、14.1%和13.5%;甘蔗种植+加工纯收入36 336元/hm2,产投比为1.79,分别比CK增加41.2%和0.23。种植业中土壤免耕栽培比CK减少投入土地开垦费1 800元/hm2,甘蔗纯收入增加10 579元/hm2,合计增收12 397元/hm2,效益明显。该结果对旱坡地甘蔗栽培控制水土流失、增收节支、提高种植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甘蔗主产区,为把糖业生产培育成支柱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本州已相继建成(日榨500 t,750 t,1 000 t) 3个中型糖厂,为保证糖厂对原料的需要,必须抓好甘蔗原料生产.鉴于黔西南州适宜种蔗区域旱坡地多,平坝地少,甘蔗主要是旱坡地种植,再加上气候冬春干旱的特点,与省内外其他蔗区相比,限制甘蔗稳产高产的不利因素较多.为此,在总结甘蔗生产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旱坡地甘蔗丰产栽培技术",以指导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西甘蔗主产区甘蔗线虫的种类、分布及虫口密度等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桂南沿海、桂南、桂西南、桂中、桂西11个主要蔗区甘蔗线虫土样,采用贝尔曼浅盘漏斗分离法对线虫进行分离,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种类及数量.[结果]共收集到甘蔗寄生线虫16属,占线虫总数的70.3%,腐生线虫占29.7%;在寄生线虫中,以螺旋线虫和矮化线虫为主,分别占54.0%和26.9%,其次是短体线虫,占12.1%.水田蔗地线虫数量比旱坡地多,宿根蔗地比新植蔗地多;水田及宿根蔗地矮化线虫和短体线虫比旱坡地及新植蔗地多,但水田及宿根蔗地螺旋线虫比旱坡地及新植蔗地少.[结论]共鉴定出16个属的寄生线虫,优势寄生线虫为螺旋线虫、矮化线虫和短体线虫.研究结果为广西甘蔗主产区开展线虫普查及线虫病害防治和检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冬植甘蔗是指立冬至立春这段时间下种的甘蔗。在云南省蔗区一般比春植蔗增产20%,糖分提高0.2%(绝对值)。栽培冬植甘蔗成败的关键是能否抓好下种后的萌芽出土成苗。冬植从下种至萌发成苗的这段时间里,温度和水分同时是影响冬植甘  相似文献   

11.
<正>甘蔗是龙陵县的主要税源之一,也是蔗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2009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8 666.7hm2,产量50万t,实现农业产值1亿元,计划新植1 540 hm2,其中冬植蔗533.1 hm2,较2008年408.9hm2增30.5%,占全县计划新植面积的34.61%。  相似文献   

12.
甘蔗栽培因下种时期不同,可分为春植、冬植、秋植和宿根栽培制度。其中春植蔗是我省甘蔗栽培的基本制度,也较适应我地冬、春气温偏低的特点,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而稳定。春植蔗是指雨水至春分放种,霜前或次年"雨水"节前后砍收的植蔗制度。一般以新植1年,宿根1~2年为宜。  相似文献   

13.
无灌溉条件的旱坡地 ,夺取高产的首要问题是抗旱出苗。推广秋植蔗 ,一是解决春季干旱出苗难的问题 ,二是保证齐苗壮苗 ,为旱地甘蔗高产创造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春植甘蔗下种期要求在春分前后.这段时间直接影响甘蔗种苗萌发的主导因素是低温阴雨或低温干旱、霜冻.因此,在栽培上要掌握冷尾暖头下种,春旱地区要抗旱抢种,并注意做好选种、施肥、整地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1冬植蔗的优势1.1产量比春植蔗高冬植蔗比春植蔗提早下种期,因而延长了生育期;同时,冬植蔗下种时,土壤中积蓄的秋季雨水尚未大量蒸发,强墒下种,有利于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坡地甘蔗萌芽;冬季的地温高于气温,冬植蔗根系发育良好,为地上部分的生长打下良好基础。1.2成熟早,糖分高冬植蔗植期提前,各个生育阶段均相应提前,10月以后由营养生产转入积累糖分阶段,所以早期含糖分和蔗汁纯度较春植蔗高。1.3种苗质量高,出糖率高  相似文献   

16.
《农家科技》2011,(11):8
<正>冬植甘蔗是指立冬至立春这段时间下种的甘蔗,据试验,冬植蔗一般比春植蔗增产20%,糖分提高0.2%。栽培冬植蔗成败的关键是能否抓好下种后的萌芽出土成苗。冬植从下种至萌发成苗的这段时间里,温度和水分同时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等高固氮植物篱间作甘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南县应用等高固氮植物篱间作甘蔗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 ,金沙江干热河谷坡耕地上沿等高线每隔 6 m培植固氮植物篱 2年后 ,在植物篱之间的作物种植带上种植地膜甘蔗 ,种植期浇灌 l次 ,单位面积产量 12 8t/hm2 ,产值 2 5 6 0 0元 /hm2 ,比传统旱坡地甘蔗分别高 70 .6 7%、 74 .86 % ,甘蔗种植期用水量比传统旱坡地甘蔗下降 2 1.31% ,节约用水 2 14 5 m3 /hm2 。  相似文献   

18.
根据雒容农场发展冬植蔗的成功实践 ,阐述冬植蔗栽培成功的关键——确保全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勐海县甘蔗低产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期干旱少雨,大伸长期雨日过多,光照不足,长期连作,投入不足,耕作粗放,品种老化及倒伏是勐海县甘蔗低产的主要原因。要提高甘蔗产量,必须改善蔗区的生产条件,做到涝能排、旱能灌,水旱轮作,选用良种,推广冬植地膜覆盖,加强田间管理,改宿根蔗迟管为早管,及时防治病、虫、草、鼠害,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完善蔗糖生产的奖惩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气候条件为依据,将甘蔗种植区分为三种类型。在阐述第三类蔗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甘蔗生长发育及糖分积累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五条栽培管理措施:一是选择速生、早中熟、高糖、稳产良种种植;二是推广以秋、冬植为主的种植制度;三是综合利用多功能的地膜覆盖;四是增加用肥量,科学施肥;五是对三类蔗区进行科学规划,剔除高海拔、遮荫地、低产量、低糖分蔗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