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文明背景下,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振兴除了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外还要注重乡村建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有必要对"乡村美"的内涵和目标指向进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明确当前乡村振兴落实过程中在乡村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文明的具体需求,加大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加速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科学规划生态建设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其中做出巨大贡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的前提、实现美丽乡村的要求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而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帮助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为农村生态文明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出发,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最后回归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条现代化与环境的友好、协调、和谐之路。文章在分析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并从透明、沟通协商、多元性及产业融合角度对农村参与式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设计,提出了构建思路,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补偿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进而推动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为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此,课题组在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义,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聚焦乡村民生需求、提升乡村配套设施、丰富乡村建设内涵、实现乡村村民增收等方面迈出美丽中国建设重大步伐,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关键作用,是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美丽中国”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及相关文件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论述中高频率出现,给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乡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指引下逐渐实现美丽与富强。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也应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崔林 《农业工程》2017,7(6):175-177
健康有序发展的乡村旅游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已有20余年,但目前其已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制约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探讨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开展“生态家园”创建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十堰市农机局结合“五型农机”创建,制定出了相应措施,全面落实文件精神,落实生态立市战略、推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也是改善生态宜居环境的主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是具有制度性、长远规划性的工程,是要经受历史检验的长期不断建设的工程,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民心工程。因此,规划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凤冈县田坝社区为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生态美学相关概念辨析,深入分析了田坝社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美学实践路径,总结出其重生态、重规划、重文化、重人才的经验做法;认为生态美学本身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哲学原则,其“尊重、顺应、保护”的原则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变为共生,“共生”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生态美学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新战 《农业工程》2019,9(11):141-144
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民的生态文明理念、知识和法规教育。通过SWOT分析,提出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领导;通过农村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加强生态文明的规章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贯穿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曦  田海燕 《农业工程》2017,7(5):90-92
近年来,中国正在从经济、社会、生态及人与自然和谐等多角度出发在流域沿岸乡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这不仅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了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对流域治理起到了一定的间接推动作用。以福建省桃溪流域永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调研美丽乡村实施前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居民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变化,并结合水环境监测的手段,对比美丽乡村实施前后桃溪流域污染源强及水质环境的变化,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流域治理方面的贡献,为美丽乡村建设在推动流域治理方面的作用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引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高曦  薛雄志 《农业工程》2017,7(2):96-101
流域综合治理是当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流域面源污染问题。探索中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新模式,找到解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新路径迫在眉睫。国家在2012年底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给乡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乡村自然环境的改善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过芸溪流域为研究案例,基于该流域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该流域“美丽乡村”建设对水质改善,尤其是改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整合的关系,探讨其结合的可行性与保障措施。研究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百姓富,生态美”为总体原则,变流域周边的生态环境资源为发展之本,在保护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村民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自1952年成立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于时代背景和发展需要,该专业积极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优化提升,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和国际化等方面,全面进行优化,旨在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化视野,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体现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准;要促进乡风文明;要提高民主素质;要保持农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农业机械是现代工业的文明成果,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工具,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物质技术支撑。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受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种养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蚯蚓养殖处理玉米秸秆和养殖场粪便的技术模式。技术的应用为种养废弃物提供了一条资源化利用之路,可以减少秸秆焚烧现象,提高空气质量,解决养殖粪便污染,实现资源化利用,促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条致富新途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对促进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试验结果,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创新点,以及对社会及环境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