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明确常用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安全性,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近期在室内评估了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等3种药剂对其成蜂的急性毒力以及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对赤眼蜂各发育阶段的间接影响,并模拟自然情况,测定了不同残留期的3种药剂对赤眼蜂存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作物害虫,是以虫治虫的重要内容。赤眼蜂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由于蛹和成虫的眼睛是红色的,故名赤眼蜂。成蜂交尾后雌蜂就在田间作物上爬行或飞翔,寻找寄主卵,当找到卵后先用触角敲打卵粒,然后将尾部针状产卵管插入寄主卵内,把自己的卵产在其中。赤眼蜂的卵很快孵化成  相似文献   

3.
多种赤眼蜂的发生规律早已明确,但应用在田间防治棉铃虫的方法还不够具体。1973—1975年我们作了一些棉田放蜂有关技术的试验,希望找出一整套田间放蜂防治棉铃虫的操作规程。所用蜂种为松毛虫赤眼蜂,分布在陕西省眉县、岐江、扶风、周至和咸阳等县(市)。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是一种专寄生和破坏害虫卵的小蜂子。当前,由于化学农药存在“抗性”、“残毒”和杀死田间益虫等问题,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已被广大贫下中农所重视,各地都在应用和推广。实践证明,应用赤眼蜂治虫有许多优点:第一,寄主范围广泛,能寄生300多种昆虫,其中大多数是属于鳞翅目的农业害虫。第二,具有强大的繁殖力,一年能繁殖50代。第三,人工繁殖简易,不需要什么复杂设备,一个公社或大队都可以自力更生地搞起来。目前,赤眼蜂已广泛用于防治甘蔗螟、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等害虫,近年又用来防治稻苞虫、棉铃虫、豆荚螟、豆天蛾等,防治范围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对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评价释放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效果,为推广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提供参考。分别在南宁市马山县古统村和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金光乳业公司设置1个放蜂区,每个放蜂区安排放蜂试验3次,每次每公顷使用150张蜂卡,每张蜂卡含1000头螟黄赤眼蜂。在放蜂前及每次放蜂后调查草地贪夜蛾为害株率、百株虫量和卵寄生率。3次放蜂后,古统村放蜂区平均为害株率由36.33%降至7.60%,平均百株虫量由11.27头降至3.33头,卵寄生率由20.08%提升至100%,为害情况得到控制,卵寄生率大幅上升;金光乳业公司放蜂区平均为害株率由68.40%升至88.37%,平均百株虫量由43.56头降至43.23头,卵寄生率由0升至3.96%,为害情况未得到改善,卵寄生率有所上升。试验中还发现螟黄赤眼蜂与夜蛾黑卵蜂有协同寄生的情况,古统村放蜂区3次放蜂8天后2蜂共寄卵粒56粒,寄生率为100%。可见玉米田中的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偏好共同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块。综上所述,在田间草地贪夜蛾为害较轻时释放螟黄赤眼蜂,可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田间虫口密度,降低为害率,提高卵寄生率,是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田间...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旨在对暗黑赤眼蜂低温贮存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规模化繁殖的暗黑赤眼蜂低温贮存提供依据。利用清水、0.5%盐水、1.0%盐水、1.5%盐水和直接冷藏等方式处理被暗黑赤眼蜂寄生的麦蛾卵,研究其低温贮藏技术。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0.5%、1.0%和1.5%盐水处理后能够显著提高暗黑赤眼蜂的羽化率、降低其羽化畸形率;45 天以内,各浓度盐水处理的暗黑赤眼蜂单雌产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在此时间内利用盐水处理可显著保持暗黑赤眼蜂的单雌产卵量;冷藏90 天后,暗黑赤眼蜂雌雄比例开始增大,75 天后,暗黑赤眼蜂的雌雄比例失调较为严重。研究表明:冷藏时间的增加不利于暗黑赤眼蜂各项指标的发育,但0.5%、1.0%和1.5%盐水处理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面影响,是羽化率、羽化畸形率、雌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和雌雄比例等指标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作为生物防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已被人们所认识.应用柞蚕卵赤眼蜂和人工卵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在相同的防治指标、环境条件下,投放相同的蜂量 ,所取得的防治效果是不同的,表现为柞蚕卵赤眼蜂防治效果优于人工卵赤眼蜂.  相似文献   

9.
过去在我省棉田采集的棉铃虫卵,曾发现有赤眼蜂的寄生。为了探索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可能性,我们学习了外地的经验,从一九七三年开始进行赤眼蜂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棉铃虫试验。一、赤眼蜂生物学特性观察(一)赤眼蜂在寄生卵内发商历期与温、湿度的关系为了做到有计划繁蜂和适时放蜂,我们以螟黄赤跟蜂作繁殖世代的观察,以掌握其发育历期与温、湿度的关系。从四月至十一月的八个月中,利用灯蛾、红薯天蛾、地老虎、双线天蛾、豆天蛾、蓖麻蛾等六种寄生卵,在室内自然条件下连续繁殖十九代。结果看出,赤眼蜂在寄生卵粒内发育历期的长短和温度的变化成负相关(r=—0.9344),温度越高,历期越短,温度越低,历期越长。与湿度变化无明显关系。(表一)  相似文献   

10.
摘 要:为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甘肃河西地区3种玉米害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协调甘肃河西地区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在室内采用饲喂法和药膜法分别对棉铃虫、亚洲玉米螟、粘虫和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浓度增加,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呈递增趋势,当药剂浓度达0.500 mg/L时,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5%以上。致死中浓度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毒力最高,致死中浓度LC50为0.078 mg/L,其次依次为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粘虫,致死中浓度LC50依次为0.109、0.120、0.127 m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是其他3种鳞翅目昆虫的1.40~1.63倍。因此,综合防治中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害虫时,应避开赤眼蜂的出蜂时期,以降低化学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与评估测定结果表明,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的校正寄生率达到71.69%,平均防治效果为65.83%,挽回产量损失率为6.47%,投入产出比达1∶20.5。此项技术是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融为一体的生物防控措施,充分体现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对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保证玉米生产安全,提升玉米品质,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具有重要作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防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的生物防治手段,因其操作简便、绿色环保、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在减轻大豆食心虫危害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功效以及明确影响赤眼蜂寄生效果的重要因素,综述了国内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上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和进展。赤眼蜂因其卵寄生性的特性将食心虫消灭在卵初期,具有绿色高效的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对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较为深入,多注重对赤眼蜂防治效果的影响因子的探究。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未来提高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赤眼蜂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我国研究和应用赤眼蜂的历史、现状进行了论述,展望了发展前景。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完善赤眼蜂工厂化生产的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宣传推广赤眼蜂释放技术和成果,促进农业发展,不断开拓生物防治科技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甘肃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首次在张掖市甘州区园艺场和省农科院张掖试验场、黄羊河集团、兰州市榆中县石头沟村三地释放天敌昆虫——赤眼蜂。在释放现场,该所所长张新瑞研究员讲解了释放赤眼蜂防控玉米田棉铃虫、玉米螟的绿色防控技术,介绍了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目的意义。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研究员对释放赤眼蜂防控玉米田棉铃虫、玉米螟的绿色防控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宣布开始释放赤眼蜂。张掖市农牧局副局长张建文、张掖市农科院院长刘建勋、河西学院陈广泉副教授、张掖市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县玉米螟发生严重,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为探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2011年我们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为全县玉米田大面积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赤眼蜂蜂卡(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植保室提供)。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新疆农科院安宁渠综合试验场的天敌繁育中心、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赤眼蜂繁育工作站等6个点,每年繁育的600亿头赤眼蜂可满足100万亩棉花与玉米田的放蜂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三年,我们在学习外地育蜂治虫经验的基础上,繁殖利用赤眼蜂在全县九个区共十三个单位作了防治棉铃虫的试验示范。实践证明,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一、试验经过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于八月二日至九月三日在三代和四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先后在县农科所、县良种繁育场及姜灶、兴仁、幸福、余西、向东、五总公社等十三个单位进行。三代放蜂五十八亩,四代放蜂六十三亩八分。放蜂时间及次数:县农科所及姜灶公社两处自八月二日开始,每五天放蜂一次,至九月三日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县玉米螟发生严重,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为探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201 1年我们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为全县玉米田大面积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赤眼蜂蜂卡(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植保室提供).1.2玉米品种绥玉7、吉单519、绿单1号.  相似文献   

19.
加快玉米螟赤眼蜂群体的改良、生产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赤眼蜂大规模应用于玉米螟防治在河南省尚属空白的现状,分析了河南省玉米螟发生的严重性,并提出加快赤眼蜂群体改良、生产和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螟黄赤眼蜂对向日葵螟的防治效果,在有效控制向日葵螟为害的同时,保护有益天敌生物及生态环境,满足向日葵螟绿色防控的需求,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开展了螟黄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卵粒寄生率达到82.1%,卵拉校正寄生率达到80.4%,平均防效为72.13%,向日葵平均增产率26.42%,在黑龙江省应用螟黄赤眼蜂能有效控制向日葵螟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