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播和施肥对藏北高寒退化草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学红  杨富裕  孙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55-18156
[目的]探讨补播及施肥对高寒退化草地的改良效果,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方法]采用细茎冰草、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和冷地早熟禾4种牧草进行补播,并采用牛羊粪施肥对草地进行改良试验,测定其牧草高度、盖度和鲜草产量的变化。[结果]在补播区,2003年牧草长势良好,改良效果十分明显,其中平均高度、盖度和鲜草产量增幅较大的是垂穗披碱草区和无芒雀麦区,经过1个冬天的生长,2004年牧草的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明显降低;在施肥区,2003年植被盖度比对照区提高26%,2004年植被盖度较2003年又提高14%,并且鲜草产量上升较快,增幅达到20 g/m2。[结论]采用围栏、补播、施肥、灌溉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改良天然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2.
在同德地区高寒旱作条件下对5种高禾草生产性能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贫花鹅观草、同德短芒披碱草、同德老芒麦、扁穗冰草、无芒雀麦产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贫花鹅观草、同德老芒麦、无芒雀麦、同德短芒披碱草、扁穗冰草。无芒雀麦的稳产性较差,同德贫花鹅观草、同德短芒披碱草、同德老芒麦、扁穗冰草的稳产性好。除无芒雀麦外,贫花鹅观草、同德老芒麦、同德短芒披碱草、扁穗冰草对青海省高寒草地建设和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有推广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天祝县金强河地区进行了无芒雀麦 (Bromusinermis) 5 0 % +垂穗披碱草 (Clinelymusnutans) 5 0 %、无芒雀麦 5 0 % +多叶老芒麦 (Elymusnutans) 2 5 % +扁穗冰草 (Agropyroncristatum) 2 5 %、无芒雀麦 2 5 % +多叶老芒麦 2 5 % +垂穗披碱草 2 5 % +扁穗冰草 2 5 % ,3类禾草混播草地的放牧试验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混播禾草草地牧草叶片特征和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重牧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锌肥在高寒草地对垂穗披碱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试剂为ZnSO_4·7H_2O,Zn含量21%,试验牧草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喷施浓度分别为500、600、700、800、900、1000和0 mg/kg(CK) 7个梯度锌溶液,通过对比物候期、生长速度、饲草产量、营养成分、种子产量和越冬率来筛选出适宜喷施锌溶液浓度。结果表明,在喷施800 mg/kg锌溶液浓度时,能较好的促进高寒地区垂穗披碱草的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群落组分配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黄河源区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以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不同混播处理(A-垂穗披碱草;B-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C-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D-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E-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F-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短芒老芒麦)进行了连续3 a的群落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混播群落的牧草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建植的当年,混播群落牧草产量、草层高度和群落盖度等指标主要受垂穗披碱草和短芒老芒麦等高禾草控制;垂穗披碱草单播群落牧草产量显著高于混播群落(P〈0.01),第2年各群落生长趋势与建植当年基本一致,但混播群落的生长优势已开始显现。第3年,6种牧草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显著高于单播群落(P〈0.01)。不同高、矮禾草的合理配置可有效地优化人工植被的群落结构,遏制单一种建植的快速退化现象,几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混播配置可能是“黑土型”退化草地进行人工建植恢复的关键技术,是一项快速稳定恢复“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青海省河南县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草地牧草营养价值与载畜量,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牦牛作为供试动物,采用概略养分分析法和体外产气法,评定了河南县启龙牧场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草地牧草营养价值。结果显示:矮生嵩草草地型的鲜草产量为217.90 g/m2,显著低于垂穗披碱草草地型的鲜草产量(317.71 g/m2)(P0.05),矮生嵩草草地型和垂穗披碱草草地型牧草的可食草产量分别占干草产量的92%和94%。垂穗披碱草草地型牧草干物质(DM)(94.67%)、粗脂肪(EE)(3.02%)、磷(P)(0.16%)含量显著高于矮生嵩草草地型(P0.05)。但是钙(Ca)(0.70%)和酸性洗涤纤维(ADF)(32.78%)含量矮生嵩草草地型显著高于垂穗披碱草草地型。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草地型牧草体外发酵产气量分别为65.45、71.78 m L,NH3-N含量分别为0.988、0.656 mg/L,p H值分别为5.92、5.93,有机物质消化率(DOM)分别为71.10%、77.16%,消化能(DE)分别为11.93、12.82 MJ/kg,代谢能(ME)分别为10.73、11.66 MJ/kg。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草地型牧草的可消化蛋白载畜量分别为4.51、5.41 SU/hm~2,代谢能载畜量分别为3.83、4.68 SU/hm~2,数量载畜量分别为2.25、2.53 SU/hm~2。综上,暖季估计载畜量应首先考虑可食牧草产量,即数量载畜量较为合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放牧加补饲的方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施肥期对4种禾本科牧草生长特性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施肥期4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生长特性和种子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期4种牧草生育期变化不大;羊草和扁穗冰草在抽穗期施肥株高最高,无芒雀麦拔节期施肥株高最高,比对照高14.9 cm,施肥处理降低垂穗鹅观草的生长速度;返青期施肥羊草、垂穗鹅观草和扁穗冰草的产量最高,无芒雀麦在抽穗期施肥后牧草产量和质量最高,茎叶比为0.62;羊草在拔节期施肥种子产量、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垂穗鹅观草和扁穗冰草在返青期施肥种子产量、质量均高于对照和其它施肥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1992—1995年十一种优良牧草在河南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这些牧草均能很好地适应河南的气候及土壤条件,生产性能及生物学价值优良,其中苇状羊茅的产量最高,三年生者为45000kgDM/hm~2,多年生黑麦草种子产量最高,达1050kg/hm~2,而无芒雀麦叶量丰富,有较高的饲料草利用率,其它牧草也各有其不同优良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取西藏2个海拔采集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甘肃天祝收集的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 Nevski)和栽培品种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 (Keng) Keng f. cv. Tongde]为材料,通过分析4种披碱草属牧草的产量和品质性状,为筛选优质披碱草属育种材料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那曲市种植披碱草属牧草第2年麦宾草的产量最高,为129. 2 kg/667m2;不同生育期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介于8. 6%~14. 8%、46. 3%~62. 2%、27. 2%~59. 6%和1. 78%~2. 59%;通过灰色关联理论对乳熟期4种材料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优劣顺序为麦宾草工布江达垂穗披碱草=同德短芒披碱草安多垂穗披碱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土荆芥入侵可能对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量土荆芥残渣(1.25、2.50、5.00、10.00 g/kg)对在退化高寒草甸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常用的3种培育禾本科牧草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早熟禾(Poa annua)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土荆芥残渣含量增加,老芒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高土荆芥比例处理显著抑制了老芒麦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随着土荆芥残渣含量增加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而真菌数量则呈现"减少-增加"的趋势。早熟禾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显著变化;土荆芥残渣对早熟禾根际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变化显著,而老芒麦受影响的酶只有脲酶和纤维素酶,垂穗披碱草的则是蔗糖酶和硝酸还原酶;土荆芥残渣也影响了牧草根际土壤的养分状况,对老芒麦和早熟禾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而对垂穗披碱草的影响则是较高比例的土荆芥残渣提高其速效养分的含量,而较低比例的土荆芥残渣则降低全效养分的含量。3种牧草根际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土荆芥的入侵将会通过影响牧草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进而改变牧草根际土壤的养分状况。土荆芥入侵可能会通过改变土壤微生态系统而改变植物之间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肥对江夏扁穗雀麦(Bromus cartharticus Vahl.)鲜草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影响作用大于磷肥,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鲜草产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但在不同的施量水平下增加幅度略有不同;对于粗蛋白质含量而言,施氮量在108.7~434.8 kg/hm~2之间表现为增加,之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磷肥对江夏扁穗雀麦鲜草产量有增加作用,但影响差异不显著。磷氮肥对江夏扁穗雀麦粗蛋白质含量存在互作,当处于低氮水平时,增施磷肥可促进其蛋白质含量增加,但在中、高氮水平下则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江夏扁穗雀麦施氮量以中等水平为宜(217.4~434.8 kg/hm~2),而施少量磷肥(250.0 kg/hm~2)可与氮素共同改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选取采自西藏的3份野生垂穗披碱草属(Elymus spp.)牧草和栽培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 cv. Qingmu No.1)、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Keng)Keng f. cv. Tongde)种质为材料,分析比较其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应当地的优良乡土牧草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采自海拔4 354 m的当雄老芒麦植株高度(95.48 cm)较高,种子产量(20.94 g/m2)最高,可作为产籽型牧草选育材料;采自海拔4 360 m的当雄垂穗披碱草干草产量(20.94 g/m2)显著高于(p<0.05)其他材料,含有较高的CP和较低的ADF,可作为饲草型牧草选育材料;采自海拔4 267 m的垂穗披碱草鲜干比较低(3.92),兼具较好的营养品质,有利于刈割后调制干草。  相似文献   

13.
对青海湖北岸3种不同类型退耕还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草地质量指数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地种草2a后播入种(青牧一号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在群落中均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群落植物地上生物量明显提高,优良牧草产量显著增加(P0.05);各退耕还草地与对照(CK)样地比群落相似性低,草地质量指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利用甘南州合作、玛曲农气观测站的牧草观测资料及同期特种牧草返青的气象日期资料,对比分析了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垂穗披碱草返青期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合作垂穗披碱草返青期出现了明显提前的趋势,提前趋势为每10年15.5天,但玛曲返青期的年际变化不大.垂穗披碱草返青期与地理位置的不同有所不同,位于高原边坡地带的合作返青期...  相似文献   

15.
垂穗披碱草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变化及适宜收获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安海  韩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847-11850
[目的]研究垂穗披碱草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的变化,确定垂穗披碱草种子适宜的收获期。[方法]以垂穗披碱草成熟种子为材料,测定其标准发芽率、加速老化后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种苗芽长、电导率、脱氢酶活性以及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结合种子含水量和产量变化,确定垂穗披碱草种子适宜收获期。[结果]垂穗披碱草种子活力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提高,在盛花期后16d,活力水平已达较高水平。盛花期后第25~31天(8月20~26日),种子含水量下降到42.00%~36.59%,此时活力处于很高水平,种子产量接近最高值,达到1746.3kg/hm2,此时为适宜的种子收获期。[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牧草种子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干旱和低温是制约北方干旱区栽培草地发展的限制因子。文章对北方干旱区常见的紫花苜蓿、羊草、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和冰草6种牧草的抗寒性、抗旱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从外部形态、生产力、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就不同牧草品种对低温和干旱的适应性以及反馈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牧草抗性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肃南县大河乡海拔3 100~3 700m的草场引种垂穗披碱草、老芒麦、早熟禾、岷山红三叶、斜茎黄芪试验,结果表明,岷山红三叶不适宜在该地区种植,垂穗披碱草、老芒麦、斜茎黄芪试验生长高和产草量均高于当地扁穗冰草,早熟禾与当地扁穗冰草相当。4种牧草品质均优于当地牧草质量,特别是斜茎黄芪的试种成功,填补了高寒地区豆科牧草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土壤酶活性对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生物产量的影响。[方法]在西藏拉萨河谷塔杰试验点,通过连续3年对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不同时期的土壤酶活性水平、生物产量进行取样观测,研究土壤中酶活性对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施肥处理T1、T2、T3、T4、T5均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土壤纤维素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与牧草生物产量在不同生长期差异显著,在开花期之前各施肥处理土壤纤维素酶、脲酶、蛋白酶的活性与牧草生物产量呈正相关,之后略有下降呈负相关,但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在抽穗期之前与牧草生物产量呈正相关,之后略有下降呈负相关; T3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且牧草产量达到最高,远高于其他5个处理;各施肥处理效应表现为T3T2 T5T4T1CK。[结论]在建植人工草地时,通过施肥增加土壤酶活性,是提高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生长性能和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区扁穗雀麦繁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野生种牧草扁穗雀麦的繁殖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效果都很好,种子产量可以达到270.00 g/m2,且种子发芽率在无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也能达到80%以上,总繁殖效力平均为34.24%。扁穗雀麦有性繁殖苗期生长缓慢,生长速率为0.361 cm/d,但分蘖以后生长速率加大,抽穗开花期达最大;扁穗雀麦营养繁殖成活率较高,为89.7%,生长速度比有性繁殖快,并且随植株长大,生长速率呈下降趋势;种子产量随地上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2年生混播牧草进行刈割处理,通过对两种牧草产量及翌年头茬牧草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首次刈割时间推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下降,产量降低.年刈割频率降低无芒雀麦竞争力增大,而抑制苜蓿的竞争力;刈后翌年头茬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上一年刈割频率升高逐渐下降,而无芒雀麦随刈割频率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低频刈割翌年苜蓿地上部分具有竞争优势,而高频刈割增强了无芒雀麦的种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