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些年来,晚稻稻瘟病危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且有越来越重的趋势。特别是今年晚稻生长前中期的阴雨日数明显增多,叶瘟的发生相当普遍,为后期穗颈瘟的发生提供和积累了大量有效菌源,晚稻生产已面临穗颈瘟大发生的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对晚稻穗颈瘟的防治生产上普遍在着以下几个误区:1.迷信抗瘟品种。从当前情况看  相似文献   

2.
优质杂交稻恢复系稻瘟病抗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上杭茶地稻瘟病自然鉴定点对162份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田间苗瘟、叶瘟和穗颈瘟发病率调查,茶地抗性鉴定综合表现为中抗以上的62份恢复系材料进行室内不同菌株的苗期鉴定,得到27份高抗至中抗稻瘟病水稻恢复系高代材料。调查结果表明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率分别为3.01%、12.42%和26.21%,苗瘟与叶瘟、苗瘟与穗颈瘟、叶瘟与穗颈瘟的发病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67和0.78,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穗颈瘟的发病率明显大于苗瘟和叶瘟且穗颈瘟在不同时期的发病较高。苗瘟4-5级,后期穗瘟鉴定很可能达到感病或高感;在本研究中穗颈瘟鉴定达到感病或高感,苗瘟或叶瘟鉴定一般为感病或高感。  相似文献   

3.
正晚稻生长后期,由于受到某些病虫危害,往往出现白穗现象,而水稻上的白穗是比较复杂和容易混淆的病虫危害症状之一。正确区分因不同原因造成的白穗,是指导病虫防治和测报的重要环节。现将几种晚稻白穗识别方法介绍如下:稻瘟病危害造成的白穗。在稻瘟病特别是穗颈瘟发生严重的年份,由于穗颈瘟和枝梗稻瘟病菌的侵入,极易造成  相似文献   

4.
<正>有读者来电话问:防治水稻穗颈瘟,能否在破口前5~7天和破口期分别施用三环唑和苯甲·嘧菌酯?穗颈瘟是发生在穗颈处(穗轴与稻穗连接部位)的稻瘟病。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黑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穗轴和枝梗也可发病,症状与穗颈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发病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水稻穗颈在始穗期最易感病,这是因为水稻始穗后叶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品种是南粳9108,前期田间有少量植株发生叶瘟,在水稻破口5%~8%时每亩用云丰组合2套防治穗颈瘟,每套药含60%嘧菌酯5克和70%戊唑醇4克,施药24小时后下了一点小雨。这样用药没能控制住病情,现在地里稻瘟病病穗率达20%,该怎么防控?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答:防治穗颈瘟应在破口始穗期用药,如果抽穗期阴雨天多或品种易感病,宜间隔5~7天再用药一次。前期田间叶  相似文献   

6.
穗颈瘟是湖南晚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氮肥用量与抛秧密度互作,研究其对晚稻穗颈瘟发生的影响,以期从栽培角度为晚稻穗颈瘟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撑。试验设置4个氮肥用量(N0、N1、N2、N3)与3个抛秧密度(D1、D2、D3)。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条件下,各发病参数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凹”形趋势,而在同一密度条件下,各发病参数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N3D1)穗颈瘟发生最严重,其病穗率、病蔸率、病情指数分别为10.76%、69.56%、12.65%。SPAD值与病穗率、病蔸率、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294、0.8325、0.746,达显著水平。单穴叶面积与病穗率、病蔸率、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259、0.8481、0.8407,均达极显著水平。施用氮肥为180 kg/hm2、栽植密度为26.25万兜/hm2时,既有利于促进晚稻生长,还可减少穗颈瘟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穗颈瘟主要危害水稻的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在穗颈、穗轴上产生褐色腐烂斑,可造成空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因此,生产应注意加强防治。下面介绍这一病害的主要症状、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供参考。主要症状:穗颈瘟主要发生在水稻穗颈和枝梗基部,产生褐色小斑点,病斑经过扩展蔓延后环绕穗颈和枝  相似文献   

8.
<正>问:水稻刚开始破口,现在在下小雨,能否等几天雨停了再用三环唑防治穗颈瘟?答:江苏省水稻主栽品种总体对穗颈瘟的抗性不佳,一旦气候条件适宜,尤其是破口扬花期遇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有大流行的潜在威胁。气温20~30℃,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稻株表面长时间有水膜,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瘟病往往大发生。穗颈瘟重在破口期用药防治,发病后再用药效果很差。水稻破口期遇持续阴雨天气,应抓住雨停间隙施药防治穗颈  相似文献   

9.
<正>问:有不少农户来电话反映今年水稻普遍有白穗灾害,该找谁处理?是种子原因还是农药问题?答:目前有的稻田的确是有不少白穗,但不是普遍都是,这不是螟虫为害造成的白穗,而是由稻瘟病造成的水稻穗颈瘟。由于今年水稻前期叶瘟发生较重,植保部门及早预计了水稻穗颈瘟将暴发流行大发生,为此江苏省、市、区政府都印发了要求主动出击突击防治水稻穗颈瘟等穗期重大病虫紧急通  相似文献   

10.
<正>1.主要病害1.1.水稻稻瘟病1.1.1发病原因长期灌深水和稻田过分干旱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等都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1.1.2发病特点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稻瘟病的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1.
广泛收集鉴定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73份,于2020年将分3个播期的诱发感病品种间隔移栽到鉴定品种之间,水稻破口初期定时保湿,中后期采取增施氮肥和灌深水等农艺措施人工诱发稻瘟病发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分别调查记载叶瘟和穗颈瘟发病情况,计算其穗损失率和综合抗性指数。鉴定结果表明,粳稻品种间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差异也较大,早熟晚粳穗颈瘟抗性最好,抗病品种占该类型品种的89.3%,迟熟中粳次之,中熟中粳抗性较差,最终筛选出59份中抗以上水平的品种;通过两个调查时期严重度、综合指数、穗损失率相关分析表明,叶瘟和穗颈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58。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温室人工接菌法探讨水稻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程度因水稻品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对水稻品种温室苗瘟抗性率与田间叶瘟抗性率、穗颈瘟抗性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表现正相关关系(r=0.5435),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穗颈瘟抗性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83**,p<0.01),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与穗颈瘟抗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22*,p<0.05)。因此,认为利用可控温室代替田间进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是可行的,而且根据苗瘟、叶瘟的抗性鉴定结果推测穗颈瘟的抗性基本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今年全省水稻种植情况、前期病虫基数、结合病虫发生规律和气象因子综合分析,福建省植保站预计2015年双季晚稻主要病虫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为800万亩次。其中,两迁害虫将偏重发生;二化螟中等发生、穗颈瘟在部分山区半山区的感病品种有流行的风险;纹枯病在双季晚稻区局部偏重发生。1.稻飞虱: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25万亩次。2.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发生,福州以南沿海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发布病虫情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警惕穗颈瘟暴发流行。6月6日和8日,4号台风"艾云尼"在广东两次登陆,带来持续降雨,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23~29℃,田间湿度大,饱和湿度持续时间长,十分利于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早稻稻叶瘟在全省多地的感病品种上有不同程度发生,田间菌源较充足;当前全省早稻陆续进入破口抽穗期,处于穗颈瘟易发病敏感时期。综合分析当前气候、菌源和水稻生育期,早稻穗颈瘟存在较高的暴发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0月14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发布了《晚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指出华南、江南、长江中游双季晚稻当前正处于灌浆至乳熟期,田间病虫发生总体平稳,稻飞虱局部漏防田块虫量较高,存在"冒穿"风险;稻纵卷叶螟发生基本定局;穗颈瘟和稻曲病陆续显症,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部分感病品种局部发生较重;受台风影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华南沿海局部重发。其具体发生动态及未来趋势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寒地早粳品种稻瘟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审定和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水稻品种316个为材料,对稻瘟病抗性与水稻生育特性、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人工接种还是在自然感病条件下,寒地早粳品种的叶瘟、穗颈瘟与生育日数、活动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2647、-0.1796和-0.2090、-0.1743;叶瘟、穗颈瘟与穗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3027和-0.2765,而与平方米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达到0.1953和0.1481,穗颈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92。表明在寒地稻作区生育日数越长、活动积温越高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越轻,平方米穗数越多稻瘟病越重,品种抗病性越强产量越高。因此,通过对品种生育性状的适当选择,在寒地稻作区完全可以选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131个品种,对稻瘟病抗性与品质诸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地早粳水稻品种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1967,达到显著负相关;叶瘟、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垩白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026和0.1995;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276和0.2240;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度除人工鉴定穗颈瘟外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789,穗颈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630。叶瘟抗性与水稻品种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2159,达到显著负相关;稻瘟病抗性与水稻品种蒸煮品质、食味品质相关性因试验方法而不同,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在人工鉴定条件下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性。因此,在寒地稻区选育优质、高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正>截至8月10日,黑龙江省水稻叶瘟病发生面积679万亩,穗颈瘟处于显症期,目前发生面积18.9万亩。面对今年稻瘟病发生的严峻形势,黑龙江省及时开展叶瘟和穗颈瘟预防工作。截至8月10日,全省稻瘟病防治面积6168万亩次,稻瘟病已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在防控稻瘟病过程中,黑龙江重点采取了四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问:水稻破口初期每亩用25%嘧菌酯40克防治水稻穗颈瘟、稻曲病、纹枯病,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答:水稻破口初期是用药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可以用药兼治稻曲病和纹枯病。水稻破口初期每亩用25%嘧菌酯40克,通常难以取得理想的穗颈瘟防治效果,适量加用三环唑、稻瘟酰胺等药防效更稳定,对稻曲病和纹枯病有一定的兼治效果;纹枯病发生重的田块应加用噻呋酰胺或己唑醇等唑类药防治,同时注意用足水量喷雾。问:每亩用30%三环·氟环唑(含三环唑22.5%、氟环唑7.5%)80克,在水稻穗期第二次防治"三病",用药量够吗?  相似文献   

20.
Pi-ta、Pi-b基因在江苏粳稻穗颈瘟抗性育种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b的功能标记对2009,2010年江苏省粳稻中间试验的部分粳稻品系进行基因型检测,结合穗颈瘟抗性结果,通过关联分析Pi-ta、Pi-b在江苏省粳稻穗颈瘟抗性中的价值。结果表明:Pi-ta、Pi-b基因与江苏省粳稻穗颈瘟的抗性呈正相关,Pi-ta基因2009,2010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37;Pi-b基因2009,2010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51;Pi-ta、Pi-b基因的联合效应与穗颈瘟抗性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62。因此,同时携带这2个抗病基因可以大大提高江苏省粳稻穗颈瘟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