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 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 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的播种方式下,浅耕处理小麦出苗率高于免耕处理,但出苗均匀性差于后者;相同的耕作方式下,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机械匀播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出苗均匀性最好;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同一耕作方式下机械匀播小麦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余2种播种方式,免耕和浅耕下机械匀播小麦产量分别达6484.35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稻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建议采用免耕机械匀播方式,能有效改善小麦田间出苗情况,进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播种深度对高粱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高粱的适宜播种深度,观察不同高粱品种对不同播种深度的耐深播差异,研究了8 种播种深度对3 个高粱品种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出苗时记载不同播种深度下高粱的出苗速度和出苗率,出苗结束后,调查其地上部分幼苗生长量、胚轴长度和种子根长度。结果表明: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幼苗出苗速度明显减慢。在播深3 cm、5 cm和7 cm处理下,各品种从播种至出苗需要5 天,在播深8 cm、10 cm、12 cm 和13 cm 处理下,需要5~7 天,在播深17 cm 处理下为7~11 天。在播深12 cm、13 cm 和17 cm处理下‘晋中0822’较其他2 个品种从播种至出苗所需时间早2~4 天。不同播深处理下高粱完成出苗所需要时间也不尽相同。在播深3 cm、5 cm和7 cm处理下,各品种完成出苗所需时间为9 天,在播深8 cm、10 cm、12 cm和13 cm处理下,需要9~13 天,在播深17 cm处理下需13 天。品种‘晋中0822’在播深8 cm、10 cm、12 cm和13 cm处理下9 天完成出苗,较其他2 个品种早。播种深度对3 个高粱品种的出苗率亦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3 个高粱品种的平均出苗率不断降低。3 cm和5 cm为高粱最适播种深度。在播深3 cm、5 cm、7 cm、8c m、10cm和12 cm处理下品种‘晋中0822’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此外,播种深度对幼苗的生长发育也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深度增加,3 个高粱品种的地上部分幼苗生长量和种根长显著降低,而胚轴长度显著增加。在3cm和5 cm播深处理下幼苗生长量、种根长和胚轴长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显著。在播深7 cm、8 cm、10 cm、12 cm、13 cm和17 cm处理下‘晋中0822’品种各指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籽粒大小与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西南丘陵地区夏玉米机播的适宜籽粒大小与播种深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正红505为试验材料,3个籽粒大小为主处理,3个播种深度(2,6,10 cm)为副处理,在大田干旱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的出苗率、幼苗素质、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大粒种比小粒种出苗率高,出苗后长势旺,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幼苗健壮,抗旱性增强,最终产量更高;浅播(2 cm)利于出苗,刚出苗时以6 cm播深的幼苗长势最好,之后10 cm播深的幼苗生长逐渐旺盛,至五叶期(大、中粒种)-七叶期(小粒种)时超过浅播处理,最终也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因此,在旱地、旱季玉米生产中,选较大粒播种,适当深播,可以有效地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旱性,达到保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播种深度对不同来源羊草种子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桂霞  韩建国  赵霞 《种子》2006,25(9):20-23
研究了野外条件下4种不同播种深度对2种种子来源(野生和栽培)的羊草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深度和种子来源都显著影响羊草出苗率.羊草出苗率与播种深度成反比,覆土1 cm的种苗出苗率最高,覆土6 cm的最低,两者相差4~5倍.栽培羊草在播深1~2 cm时,出苗率显著高于野生羊草;而当播深增加到4 cm后,则呈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赛乌素嘎查,采用随机区组法进行了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草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连续2年对出苗时间、出苗率、越冬率、株高、物候期、草产量、鲜干比、茎叶比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春播与秋播区间内,出苗时间与播种日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育时期随播期的提前而相应提前;秋播越早,根颈越粗,入土越深,当年越冬性越强,翌年草产量也越高;不同播期对鲜干比、茎叶比影响甚微。综合评价认为,该地种植紫花苜蓿,宜选择秋季播种,阈值为9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赵萍  赵功强  马莉 《中国种业》2009,(11):47-49
在半干旱区的固原头营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苜蓿出苗的主要因子进行研究,应用直观分析法对不同组合条件下苜蓿出苗率和产草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量是影响苜蓿出苗率和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播深、播种方式、行距。最优组合为行距25cm、播深2cm、播量19.5kg/hm^2、播种方式为条播覆土,该组合条件下基本苗数135万/hm^2,干草产量16.88t/hm^2,适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岩  张文明  吴承来  张春庆 《种子》2016,(9):128-130
精准播种对于提高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单产和生长的整齐度具有重要意义.利用7个玉米自交系在山东、新疆、甘肃等地区,针对不同播深对单产和单产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分析了播深对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5 cm是理想播深,对于失墒快的地块,7 cm有利于单产形成;播深影响单产的主要因素是出苗率和幼苗质量.田间试验结果与播深对幼苗的形态建成有关,5~7cm有利于壮苗的形成,播种过深或过浅都将影响种子贮藏物质的转化和分配,不利出苗和壮苗的形成.在我国玉米制种主产区,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7 cm.  相似文献   

9.
1.抢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厚2~3厘米、耕地土壤在播前遇雨时,为了避免失墒后难以下种,可将播期提早10~15天趁墒播种,但要注意随播随拍实地表,防止跑墒影响出苗。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品种甘农116、甘农118、富农821、富农340为试验材料,在田间条件下设置5、10cm和15cm的3个播种深度,研究播种深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出苗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4个玉米品种的出苗率、幼苗长度、中胚轴长度、胚芽鞘长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播深下各玉米品种的出苗率及干物质积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的玉米品种耐深播能力不同,富农821的耐深播能力最强,富农340在5cm和10cm播深时各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1.
本月花事     
1 湖南林夕问:国庆节用草花哪些7月播种? 上旬播种万寿菊、4红黄菊、厚皮菜、小丽花、翠菊等。中旬播种凤仙花、矮凤仙、水飞蓟等。下旬播种矮翠菊。此类播种无论催芽与否均需湿播,湿播具有表土通透性好、种子易翻身、出苗整齐等优点。补充浇水时应采用浸水法,以免浇水将种子冲向一侧,出苗不均。 2 河北晓山问:怎样控制大波斯菊、硫华菊、紫菀高度,以便盆栽观赏?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种子大小和播深对出苗和幼苗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波波河省小农户主要以玉米为主粮来生产,播种时常因翻耕翻埋种子而造成植株个体生长差。本研究目的就是要确定种子大小和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处理包括两种不同大小的种子(大粒种子和小粒种子)和4个播种深度(5cm、10cm、15cm、20cm)。种子大小对出苗率无显著影响,但不同播深对出苗率有显著影响。种子大小和播种深度均对幼苗高度有显著影响。种子大小对幼苗干重和叶片数没有影响。随播种深度增加,幼苗干重减少。结果显示,播深在5cm和10cm时,种子大小对出苗和幼苗活力没有影响,但播种深度在15cm和20cm时,对出苗和种子活力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草本花卉播种繁殖传统上多采用盆播或地播,但是这些方法用种量大、土壤温度不易控制、出苗不齐,而且易遭地下虫害危害,成苗率低。近年来,草花新品种层出不穷,种子价格也日趋昂贵,因此传统的播种方法正逐渐被一种新型方法——穴盘播种育苗所代替。穴盘育苗具有节约种子、便于管理、幼苗生长健壮、移植无缓苗期、成苗率高等优点,而且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在半干旱区的固原头营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苜蓿出苗的主要因子进行研究,应用直观分析法对不同组合条件下苜蓿出苗率和产草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量(C)是影响苜蓿出苗率和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播深(B)、播种方式(D)和行距(A)。最优组合为:行距25cm、播深2cm、播量19.5kg/hm2、播种方式为条播覆土,该组合条件下基本苗数135万株/hm2,干草产量16.88t/hm2,适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一、草害防治1.播前土壤处理。在地膜西瓜播种前,每亩可选用50%萘氧丙草胺(大惠利)可湿性粉剂200~300克、48%双丁乐灵(地乐胺)乳油150~200毫升、72%异丙甲草胺(都尔)乳油100~175毫升,对水30升,均匀喷于土表,覆盖地膜后再播种。2.苗前土壤处理。在西瓜播种后出苗前,可选用50%杀草丹(草达灭)乳油135~165毫升、60%丁草胺(去草胺)乳油80~115毫升、20%豆科威(草灭平)水剂500毫升、72%都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玉米种子大小和播种深度的萌芽出苗与苗期生理效应,为全苗、齐苗和壮苗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种子大小(大、中、小粒)与播种深度(2,6,10 cm)对玉米萌芽出苗、苗期光合特性与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中粒种较小粒种出苗率高而整齐;播种深度增加,种子破土、出苗时间延迟,出苗率降低,尤其是小粒种,且播种深度对田间出苗率影响更为显著。大、中粒种与小粒种相比,苗期的叶绿素(叶绿素a、b)含量较高,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更大,SOD、POD和CAT活性更高,MDA含量更低,光合能力和抗旱性更强。播种深度增加,三叶期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但五、七叶期后的叶绿素含量则增加,说明出苗初期浅播处理生长较好,叶绿素含量较高,之后深播处理则表现出一定优势,至七叶期时叶绿素含量均较大幅度超过浅播处理,且相应的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大,SOD、POD和CAT活性和MDA含量降低,光合能力和抗旱性增强。因此,川中丘区玉米生产上应选用大中粒种适当深播,促全苗、齐苗和壮苗,增强其苗后期的抗逆性和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前,黄淮海地区麦茬大豆播种方式费时费工,投入较高,效益较差。简化栽培程序,实现大豆生产的轻简便捷和节本增效是今后大豆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常规机械条播为对照,研究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方式对麦茬大豆播种质量、出苗和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机械条播方式相比,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方式下,田间表层土壤平均温度降低了6.5%,平均湿度提高了12.7%。同时,通过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播种大豆可使大豆播种均匀度和出苗率分别提高64.8%和32.2%。此外,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简化了大豆生产环节、减少了农耗,使生产投入显著降低了41.0%,大豆生产效益显著提高28.2%。本研究表明,通过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可解决麦茬大豆播种难、出苗质量差和用工投入多等问题,降低了大豆生产成本,提高了大豆种植效益,本技术可作为一项重要的简化栽培措施在黄淮海麦茬大豆生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赵辉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3):166-171
通过在育苗盘上进行种子出苗试验,研究了不同草种(披碱草、草木樨和紫花苜蓿)、不同土壤(pH 10.03、9.36、8.68、8.12,电导率(EC)为2.02、1.237、0.962、0.454 mS/cm)、不同播深(1、3 cm)和不同种子播种前处理(晒种浸泡处理和未处理)对出苗时间和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披碱草耐盐碱性最好,草木樨最差;超过一定限度(pH>8.68,EC>0.962 mS/cm),pH或电导率增加,均会造成出苗时间增长,出苗率下降;播深1 cm比3 cm出苗时间显著缩短,出苗率显著提高;种子晒种浸泡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对种子出苗有一定帮助。试验同时表明,在盐碱土上缩短出苗时间,对提高出苗率有利。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及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后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条件下,采用播量、播深和镇压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品种济麦22的出苗、越冬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播量因素显著影响出苗率、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和穗粒数,对以上指标的作用力均在30%以上;镇压极显著影响越冬率,作用力占14.02%;播深对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播量225万/hm2基本苗,播深4-5cm,播后镇压处理的播种方式,可保证小麦高质量出苗及安全越冬,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李月明  王成 《种子》2019,(2):30-36
以20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在播深5、10cm和15cm条件下,进行干物质积累量、形态指标和根冠比等指标的相关分析及播种前的活力指标的分析,在播深为15cm条件下,进行玉米杂交种各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种子活力指标在90%以上的为耐深播品种,在85%以上的为中等耐深播品种;可见室内活力指标可作为耐深播玉米杂交种的参考依据。中胚轴长和中胚轴干重与田间出苗率相关系数最大,说明中胚轴长和中胚轴干重对玉米杂交种出苗起主要促进作用。在播深15cm条件下,筛选出辽单527等5个耐深播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