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韩萍 《农技服务》2010,27(1):63-64
质量控制是土壤测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样品测试是由样品采样过程、测试过程和数据整理过程构成的有机整体,由于土壤具有流动性差,不均匀程度大的特点,因此为保证所采样品的代表性和分析测试过程的可靠性,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程序质量控制方法。其覆盖了样品的采集、分析方法、仪器设备、人员素质、设施环境等全部质量控制要求,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新野县按照《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和《河南省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了2018年度的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监测结果,化肥投入量接近合理水平,常规施肥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26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目的】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对东北黑土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明确中国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实践中土壤养分状况和肥力水平,为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利用时间趋势分析法探讨17个国家级黑土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26年来土壤养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别总结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在监测初期(1988-1997年)、监测中期(1998-2003年)和监测后期(2004-2013年)的变化规律及其总体变化趋势;在分析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以及碳氮比(C/N)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碳和氮之间的养分平衡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监测时期上述5大肥力指标对黑土区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得出该区综合肥力主要贡献因子,并分别计算3个不同监测时期黑土区土壤综合肥力属性得分。【结果】黑土区农田土壤经过10-26年的演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与监测初期相比,监测后期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33.9%、43.9%、27.6%、90.3%和11.8%,有效磷提升效果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土壤有效磷含量发现,监测后期71.4%的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含量维持在15.0-50.0 mg·kg-1,既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不至于引发地下水环境污染,而28.6%的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含量已超过50.0 mg·kg-1的环境阈值,应及时控制磷素的输入。分析主要肥力因素有机碳和全氮之间的关系表明,黑土区土壤C/N略有下降趋势,从1988年的10.3降至2013年的9.6,下降了6.8%。黑土区5个肥力指标得分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OM>TN>AN>AP>AK,说明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土壤综合肥力的关键因素;监测初期和监测中期土壤综合肥力属性得分平均值分别为-1.099和-0.541,而监测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属性的得分增加到了0.5888,监测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得到显著提升。【结论】在农民常规施肥条件下,经过10-26年的长期耕作,黑土区土壤肥力在监测后期得到显著改善,但28.6%的监测点应注意控制磷肥用量,以免引起水体污染;而监测区黑土C/N呈逐年下降趋势,应该加大有机物料的投入,以维持土壤碳氮的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4.
上海松江农田土壤20年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鹏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38-6440
采用2004年上海市松江区耕地质量监测中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及20年来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研究区土壤已经属于偏酸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所下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影响了该土壤有机质含量;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张雁  代先锋 《河南农业》2020,(12):53-55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介绍渑池县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基础上,通过监测点实地定点取土化验、数据分析及农业生产测产调查,阐述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由此得出了渑池县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结果,并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逐渐开始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从土壤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角度出发,对土壤样品的布点、采样、样品加工、前处理、上机测试、结果分析、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流程的质量监控,并剖析了监测过程的质控难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期的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土壤样品的采集对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结果的准确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壤样品采集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科学、准确地获取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土壤样品的保障。该文从采样前的准备、样品采集以及样品保存与运输等方面论述了陕西省土壤例行监测样品采集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里,我们经常利用凯氏法进行土壤全氮的测定。在检测过程中,称量及蒸馏滴定过程对于操作人员来讲是极为重要的两个步骤,也是极易产生人为误差及系统误差的两个环节。尤其是在进行大批量土壤全氮测定时,由于上述环节所产生的错误更具隐蔽性,误差不易被检测人员所发现。利用质量控制图法可以使检测人员减少或避免因实验技能及条件等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利用预先绘制好的称量及蒸馏滴定控制图对称量、蒸馏滴定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尽早发现异常情况,以便迅速查明原因、解决问题,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还可以利用质量控制图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2018年度新野县耕地质量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野县开展了2018年耕地质量监测,对3个监测点耕地的化肥和有机肥施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2011—2018年耕层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化肥投入量接近合理水平,常规施肥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呈上升趋势,以期为保护耕地质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收集土壤养分数据,获取施肥参数 已完成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县(区、市)要进一步系统汇总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等土壤理化性状数据,确定土壤供肥能力基础参数。未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县(区、市)要对已有的土壤养分调查、肥力监测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数据不全的,要进行土壤采样和养分测试.补充相关数据。同时,收集整理不同作物、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肥料田间试验资料,组织有关专家对施肥参数进行审核和修正。  相似文献   

11.
<正>耕地质量监测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点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消长规律,判断施肥是否合量,为科学施肥、保护耕地质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周口市的地力监测工作,按照《全国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和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及《河南省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周口市四大类土壤(潮土、褐土、黄褐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始于1984年,通过农业生产服务、监测体系完善、监测环节质量控制等手段,摸清了我省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发现了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增加经费投入、稳定监测队伍、深入挖掘信息等,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成果服务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碳氮特征,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群落土壤0~10、10~20和2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颗粒组成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中沙粒、极细沙和黏粉粒质量分数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固沙植被的建植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而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差异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0~10 cm),深层差异不显著。而同一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异。其中樟子松样地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含量影响最大,具有明显表聚性,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含量下降最为显著,而沙柳+油蒿+杨柴样地和沙地柏+油蒿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无显著变化。固沙植被的建植显著提高土壤黏粉粒(0.05 mm)和极细沙(0.05~0.10 mm)质量分数,而显著降低了沙粒质量分数(0.1~1.0 mm),不同植被类型样地各层土壤极细沙和黏粉粒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样地、沙地柏油蒿样地、沙柳油蒿杨柴样地,而沙粒质量分数与之相反。同一植被类型样地,随土层加深沙粒平均质量分数均呈增加趋势,极细沙和黏粉粒质量分数则呈降低趋势。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间相关性表明,土壤中黏粉粒和极细沙粒质量分数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而沙粒质量分数却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4—2015年镇江各辖市(区)占补平衡项目补充耕地地块土壤养分及补充耕地地力等级来看,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较为缺乏,速效磷、钾含量中等,缓效钾含量丰富;新增耕地较难实现质量平衡,建议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科学用地,加强地力跟踪监测和管理,以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生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对大兴安岭低质林进行带状和块状改造,分析不同方式改造后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的变化。结果表明:改造样地的土壤密度低于对照样地,而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样地,土壤孔隙度也有所提高,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各改造样地土壤pH值升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在带宽较宽及面积较大的改造样地中更高;带状改造样地和中等采伐面积样地(225~400 m2)土壤全N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改造样地的土壤全P、全K以及水解N质量分数并没有得到改善;带状改造样地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升高,块状改造样地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下降;改造样地土壤速效K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样地S1、G4、G5土壤Cd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且与对照样地差异显著(P<0.05);各样地土壤Cu质量分数与对照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各带状改造样地之间土壤Pb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样地S3土壤Pb质量分数最高。土壤Cd与Pb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3种重金属质量分数与土壤总孔隙度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及水解N质量分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斌 《现代农业》2011,(12):112-112
农药残留分析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是农产品监测工作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监数据的准确性。根据控制工作的程序要求出发,对人员、试剂、设备、样品制备、标准溶液配制、加标回收率及数据分析等方面做出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为农业园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采用土壤取样检测方法对毕节市13个省级重点农业园区土壤的pH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耕地质量指标及地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毕节市13个省级重点农业园区耕地质量以3~5等级地力为主,土地平均耕层厚度为24.02cm,土壤pH为6.27,园区建成后的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49.35g/kg、2.31g/kg、36.59mg/kg和189.88mg/kg,比园区建设前分别增加32.6%、22.2%、65.9%和26.9%。针对园区建设存在的土地保护重视力度不够、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酸化较严重和用养地失衡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园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与耕地质量保护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大兴安岭低质林进行带状和块状改造,分析不同方式改造后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的变化.结果表明:改造样地的土壤密度低于对照样地,而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样地,土壤孔隙度也有所提高,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各改造样地土壤pH值升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在带宽较宽及面积较大的改造样地中更高;带状改造样地和中等采伐面积样地( 225~400 m2)土壤全N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改造样地的土壤全P、全K以及水解N质量分数并没有得到改善;带状改造样地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升高,块状改造样地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下降;改造样地土壤速效K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样地S1、G4、G5土壤Cd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且与对照样地差异显著(P<0.05);各样地土壤Cu质量分数与对照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各带状改造样地之间土壤Pb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样地S3土壤Pb质量分数最高.土壤Cd与Pb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3种重金属质量分数与土壤总孔隙度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及水解N质量分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媛媛  杨忠芳  余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17-22622,22657
阐述了土地质量及土壤质量评价的内涵,综述了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以反映土壤质量评价的发展过程。系统总结了土壤质量评价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土壤生物学指标的研究是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除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外,将土壤质量与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能更有效地预警和监测土壤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陕西省宝鸡市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氮分布特征,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以保护区内壤土类型(槲栎Quercus aliena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和砂质土类型(锐齿栎Q.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林、栓皮栎Q. variabilis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不同土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比较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和土壤碳氮储量及碳氮比的差异,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结果  ①壤土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及土壤碳氮储量显著高于砂质土区(P<0.05),其中壤土区各土层从大到小表现为槲栎林、华山松林,砂质土区各土层从大到小表现为白桦林、锐齿栎林、栓皮栎林。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及土壤碳氮储量在0~30 cm土层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③各植被类型不同土层的土壤碳氮比分布无明显规律且差异不显著,碳氮比为9.94~16.23,有机质的矿化能力较强。④土壤含水量、容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的主要因子,土壤含水量、pH是影响碳氮比的主要因子。  结论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及土壤碳氮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的关键因子。图4表5参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