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鸭共生鸭肉毒梭菌中毒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鸭共生模式中,鸭子作为稻鸭共生技术的活动主体,其疫病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生产过程的实践与示范试验,对稻鸭共生技术中鸭子在田间共生期间肉毒梭菌中毒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可在以后该项技术应用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望江县合成圩稻鸭共生技术试验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生技术是一项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围绕大面积推广,从稻鸭品种的选择、田间工程建设、共生鸭田间管理、稻鸭共生技术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生技术具有显著的除虫、除草、施肥等效果,而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生技术引进吸收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稻鸭共生技术在安徽实施进展情况,介绍了稻鸭共生技术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和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稻鸭共生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和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即日本的“合鸭农法”,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对我国发展环保型农业、生产健康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00年我国从日本引进“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后,许多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云南等省已经开始规范地实施该技术,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据介绍,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7~10天后,将当地中小型脱温雏鸭(7~10天)全天24小时都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后收回鸭子,稻鸭共生时间约70天左右。在…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稻鸭共生技术操作规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技术具有明显的除草、除虫、防病、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水稻植株生长、节省农药和养鸭饲料、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尤其具有突出的生态环保效益,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根据在安徽省推广稻鸭共生技术的生产实践,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从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水稻育秧、鸭苗育雏、田间设施、管理措施、后期育肥、运输等方面全面探讨和阐述了稻鸭共生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育种养是一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稻田无公害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笔者介绍了稻鸭共育种养的技术特征,以及水稻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鸭群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育种养实用技术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稻鸭共育种养是一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稻田无公害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笔者介绍了稻鸭共育种养的技术特征,以及水稻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鸭群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生技术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研究调查了大面积实施稻鸭共生技术地区的稻田表面水和周围流域河水以及水生生物相.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田表面水的EC、COD、T-N等值与传统栽培田水质相比普遍增高,稻鸭共生期间稻田排水易导致水质污染,为了防止周边水质的污染,需要彻底做好水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兴礼 《中国家禽》2003,25(12):17-18
稻田鱼鸭生态种养是在协调好稻、鱼、鸭三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稻鱼鸭生产。由于不使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生产出的稻谷、鲜鱼、活鸭和鸭蛋皆为绿色无公害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价格也高出许多。2002年,郯城、罗庄和河东三县区推广“稻田鱼鸭生态养殖生产绿色食品技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鸭,是利用稻鸭共生的原理,利用鸭是水禽,水陆两栖、食性广、觅食能力强的特性,为水稻除草、灭虫、活化土壤以及利用鸭粪肥田,促进丰产。同时鸭在近乎自然的环境中觅食、生长,比圈养鸭节约一半精料,而生产的鸭产品品质鲜美、风味尤佳。稻田养鸭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勿需增加劳力,适合千家万户生产的养鸭新途径,又为无公害鸭产品和优质稻米的生产创出了一条新路。以下将有关稻田养鸭的技术措施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大面积稻鸭共生地区养鸭所带来的恶臭和水系污染问题,并探讨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对周围环境和水稻生长等的影响,试验设四个处理组,分别为:稻鸭共生组(T1)、稻鸭共生+紫云英轮作组(T2)、稻田种紫云英不养鸭组(T3)、稻田不养鸭不种紫云英的传统种稻对照组(CK).结果表明: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能使水稻生长更良好,得到更高的水稻产量;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对稻鸭农业的农业用水水质污染改善有效果;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相比对照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0.54 g/kg,并能提高土壤中速效养份的含量;稻鸭共生和紫云英轮作,能较好地起到杂草和虫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的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模式。稻鸭共育应遵循其生态特点,发挥其生态优势,协调其生态要素,抓好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选择548羽18d的健康无病、体重相近(728.20±21.27g)吉安红毛鸭二元杂鸭,根据饲养方式和补饲量不同随机分为舍饲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研究其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结果表明,稻鸭共生模式下,补饲量为舍饲自由采食量的47.79%~61.44%时,对鸭的料肉比无明显影响,稻鸭共生可以极显著降低鸭的料肉比,以全期日均补饲量为99.77g时为佳;稻鸭共生可以改善鸭的肉用性能,提高腿肌率,降低胸肌率,补饲量越高,鸭的生长性能越高而屠宰性能相对越差,生产中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补饲量.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即日本的“合鸭农法”,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该技术于1991年在日本开始流行,到目前为止,仅用了10年的时间,“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从其发源地日本九州地区开始逐渐扩大,随后启蒙及全国各地,并于1999年秋天,被日本农林水产省确定为全日本12项受国家资助的环保型持续型农业技术之一。目前全日本采用该项技术的农户已超过一万户,并成立了日本全国合鸭水稻协会,现有会员1000多人。同时,亚洲的韩国、越南、缅甸等国也开始应用和推广这项技术,迄今已召开了10次日本全国合鸭研讨会,3次亚洲合…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作是利用鸭子具有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及鸭粪肥田的作用,以水稻田的基础,采取家鸭野养为特点的生态化生产形式,它不仅能较大程度地减少稻、鸭的种养成本,而且更具有无害化生产的效果,确保了稻、鸭产品的质量和风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以水田为基础,种植优质稻和放养家鸭,应用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模式,生产无公害稻鸭产品。该技术符合当前发展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的生产要求,在我国广大的水稻种植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研究相关实验内容,对中国"稻鸭共育"生态养殖模式进行了阐述与总结。主要简述了中国近10年稻鸭共育模式的养殖方式与方法,归纳了各地区较为通用的养殖流程,重点为不使用农药、仅依靠鸭子采食方式除虫除草,每公顷饲养200~250羽当地适用品种的雏鸭,稻秧存活后下田,共生70~80d。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育这一模式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尚存不完善之处。稻鸭共育可以保护土地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同时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优质水稻与健康成鸭,节省了农药肥料以及鸭饲料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每公顷可增加两千元以上的收入。各地区稻种与鸭种的选择和培育尚待进一步研究,稻鸭共育模式的配套生产管理技术较为模糊,还存在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生中鸭的放养密度及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稻田中,放养鸭子的密度为10,20和30只/667m2.根据试验田的面积,将110只巢湖麻鸭随机分为4组,经58 d的稻鸭共生试验表明,稻鸭共生技术具有良好的稻田除虫、除草和防水稻病害效果.在稻田中放养鸭子20 只/667 m2时,具有良好的鸭只生长情况和最高的水稻产量,为最佳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19.
浅谈稻鸭共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育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项稻田生态种养结合新模式。是以水稻田为基础、种好优质稻米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无公害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该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野养,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生模式对绍兴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稻鸭共生模式与地面常规平养模式及稻鸭共生模式下不同饲养水平对绍兴鸭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鸭组鸭与对照组鸭相比,在体重、日增重、饲料转化比等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