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在叶片上初生水渍状褐色斑点,扩大后为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部分灰白色,边缘紫褐色、红色或紫色,直径0.5~0.6毫米。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斑面  相似文献   

2.
叶斑病又称蛇眼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使用药剂:发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700倍液喷施,10天后再喷一遍,或用  相似文献   

3.
正文心兰常见病害有炭疽病、灰霉病、疫病、白绢病、根腐病、圆斑病、黑斑病、叶斑病、软腐病、褐斑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螨类、斜纹夜蛾、介壳虫、蜗牛和蛞蝓等。病害炭疽病危害初期叶片产生褐色凹陷小点,后期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浅褐色,边缘黑褐色或深褐色,上密布黑色小点,散生或轮状排列。该病多由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引起,应及时剪除病叶,并配合喷药。可用80%炭疽福美  相似文献   

4.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果实。叶片受害初期出现褐色略下陷的小点,不久扩展呈圆形、椭圆形或数厘米长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呈灰褐色至灰白色,偶有褐色轮纹,边缘黑褐色。后期病斑上着生许多小黑点,有时呈轮状排列。若从叶尖发病向下蔓延则叶尖成段枯死,若为害叶基部,病叶迅速枯死,严重时可导致全株枯死。病斑易碎裂。受害果实上产生不规则长条形的黑褐色病斑。此病由真菌所致。病菌在病残体上存活,借风雨或浇水传播蔓延。因此,在多雨、湿度高、闷热的天气,或从植株上方浇水、通风不良、盆上粘重和盆上积水,发病均严重。一般老叶自4月初开始发病,霉雨季发病严重,以后逐渐停止,8月新叶又开始发病。种植兰花的品种不同,病  相似文献   

5.
<正>1.菜用大豆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豆荚及籽粒。幼苗受害,子叶上出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适温多雨时,病害扩展迅速,造成病苗枯死。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央灰色至灰褐色、四周红褐色的蛙眼斑,直径为2~5毫米;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时,病斑布满整张叶片,致使病叶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小黑点。豆荚染病,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籽粒染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病斑  相似文献   

6.
北方养兰的植科与浇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疽病为害兰叶,受侵染部位初出现细小的褐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中心淡黄褐色或灰白色,边缘显深色,稍有凹陷的斑痕。约1个月左右病斑干枯散放孢子,扩大侵染。严重时叶片枯黄。该病多在霉雨季节或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新芽梢最易染病,严重时整株枯死。预防及防治措施1、设置挡雨设施,避雨莳养,保证通风透光,搭棚遮荫,可减少发病率。控制水湿,尽量避免叶面喷水。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兰花抗病性。  相似文献   

7.
1症状表现芹菜早疫病又称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感病叶片初呈黄绿色、水渍状病斑,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4~10mm,病斑为灰褐色,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成斑块,终致叶片枯死。茎或叶柄上病斑为椭圆形,直径3~7mm,灰褐色,稍凹陷。发病严重时全株倒伏。高湿时,病部长出灰白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8.
正主要症状:早疫病又称轮纹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和果实。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逐渐扩大到4~6毫米,一般在病斑边缘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有同心轮纹。茎秆在发病时,一般在分叉处产生褐色或深褐色的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状物。果实在发病时,病斑多在花萼附  相似文献   

9.
<正>向日葵褐斑病,又名斑枯病,在我国发生范围很广,前期可以造成幼苗死亡,后期常造成叶片过早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幼苗发病初期在子叶或幼叶上形成近圆形病斑,直径2~6毫米。病斑正面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背面灰白色。成株期发病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或多角形的褐色斑,周围有时有黄色晕环,病斑中央呈灰色,散生黑色的小  相似文献   

10.
正南瓜疫病(Pumpkin Phytophthora rot)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果实(图1)。发病症状幼苗发病:多始于嫩尖,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情发展较快,萎蔫枯死,但不倒伏。叶片发病:叶片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圆形病斑(图2),软腐,边缘不明显。也有从叶缘开始发病,向内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的大病斑,呈黄褐色湿腐状,空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下垂,病部可见白霉。干  相似文献   

11.
正(接上期)七、芒果疮痂病1.发生特点主要为害幼嫩的枝梢、叶片、花、果实。受害嫩叶多从下表皮开始出现近圆形的暗褐色至黑色病斑,嫩叶病部木栓化粗糙略隆起疮痂斑,常向一侧变形扭曲,较老叶片受害,背面出现许多黑色小突起,中间呈灰白色开裂,严重的亦扭曲畸形,易脱落,湿度大时病斑上着生细小黑点和灰色霉层(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盘)。受害新梢皮层粗糙、开裂或枯死。茎部受害产生  相似文献   

12.
炭疽病是重要的蔬菜病害之一,在多种蔬菜上都有发生,分布范围广,为害重,特别是黄瓜炭疽病、辣椒炭疽病、菜豆炭疽病等,成为当前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本文介绍辣椒炭疽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1.症状识别该病主要为害辣椒果实和叶片,也侵染茎部。一般多在老叶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其上轮生小黑点,病叶易脱落。生长后期主要为害果实,果实成熟时受害最  相似文献   

13.
<正>山药又名淮山、山薯、薯蓣、白苕等,可作粮、菜、药用,其营养价值极高,含有10多种营养成份,干制入药滋补强化剂,是我国有名的特产。但是山药的病虫害发生非常严重,从而影响山药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在重茬的情况下,会遭受炭疽病、黑斑病的严重危害,甚至造成毁灭性灾害。现将其发生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炭疽病。山药炭疽病主要危害山药的叶片和茎秆,叶片受害,发病初期产生褐色下陷的不规则小斑,之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边缘清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形成直径约0.5毫米左右的病斑。后期病斑中部灰白色,上有不规则的中心轮纹,  相似文献   

14.
<正>花生炭疽病在我国南、北方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但一般危害不大。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也可危害叶柄、茎秆。花生染病后,造成叶片干枯,影响植株结荚,降低荚果产量。发病症状叶片发病,病斑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多在叶缘或叶尖产生大病斑。叶缘病斑呈半圆形或长半圆形,直径12.5厘米;叶尖病斑多沿主  相似文献   

15.
<正>夏雨之后,靶斑病的病菌发生极为迅速,为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农户一定要把病症区分开,才能有效防治。一、区别1.黄瓜靶斑病:黄瓜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在黄瓜坐果期和盛果期均可发病;发病初期,中下部叶片先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后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大,由下向上发展,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外围黄褐色,中部淡黄色,病斑与健壮面分界明显。发病中期病斑极易穿孔,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或凸起,病斑整体变为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且病斑中央有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  相似文献   

16.
<正>1.病害症状(1)草莓炭疽病:主要危害匍匐茎,从草莓茎基部发出的幼嫩匍匐茎近地表处,初现水渍状或红色近圆形小斑点,而后发展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红褐至黑褐色病斑,病斑中间凹陷,其上产生土黄色粘稠物,后期产生黑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锈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病害严重时,叶片上因布满锈色病斑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代谢,导致减产10%30%。发病症状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叶片上散生黄色小斑点,病斑逐渐隆起,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植株生长后期,在病斑上逐渐形成黑色突起,破裂后散出黑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孢子。  相似文献   

18.
<正>河北省张承坝上地区夏季较为冷凉,为错季架豆角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此期也适宜炭疽病的发生、流行,种植户应注意识别和防治。一、架豆角炭疽病病症架豆角炭疽病侵染初期,植株中上部个别叶片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中心凹陷呈黄褐色,有晕圈。侵染中期,病叶叶面呈浅黄色,叶背产生黑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展,植株茎部出现零星病斑。侵染后期,叶、茎、荚均遭受侵染,豆荚的病斑中心呈黑褐色,边缘呈浅褐色或粉红色,病斑凹陷,豆荚失去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9.
1南瓜疫病的症状 南瓜疫病在整个生育时期都可以发生,危害叶、茎及果实.幼苗期发病,茎基部出现水浸状软腐,多呈暗绿色圆形斑,近地面处缢缩或枯死,常造成幼苗倒伏.成株期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叶片腐烂象开水烫过一样,并在病部可看到白霉.茎部各部位可发生褐色软腐状不规则斑,蔓延迅速,湿度大时,病部也产生白色霉层.果实被害,其初呈暗绿色水浸状凹陷斑点.迅速扩散全果,致使果实腐烂,果实上常密生灰白色的霉状物即菌丝.  相似文献   

20.
唐山地区温室栽培蝴蝶兰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炭疽病、软腐病、灰霉病、褐斑病、红蜘蛛、蛞蝓等,其中炭疽病、灰霉病病原体为真菌,软腐病、褐斑病病原体为细菌。主要病害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叶上生浅黄绿色圆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灰褐色病斑,相邻病斑融合形成不规则大斑,最后多在干枯的病斑上产生隆起的黑色小粒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