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综述了花粉形态在芍药属牡丹组植物的分类与种间鉴定、组间亲缘关系、起源与演化及遗传性状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牡丹组花粉形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牡丹矮化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 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4个牡丹野生种和26个矮化及高大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 共获得1 133条可统计的条带, 其中 948 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4%, 揭示了牡丹组植物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聚类结果表明: 在受试的4个牡丹野生种中,与栽培牡丹亲缘关系从近到远依次为: 杨山牡丹、矮牡丹、紫斑牡丹和卵叶牡丹; 矮牡丹和卵叶牡丹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牡丹品种间的聚类结果表明, 部分矮化品种、高大品种分别相聚,而一些矮化与高大品种也相聚.不同相似系数的遗传聚类划分与株高间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关系, 但在其他性状相差不大时, 株高相近的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相似文献   

3.
基因工程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包括RAPD、AFLP、SRAP在牡丹品种间亲缘关系、牡丹花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该方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包括RAPD、AFLP、SRAP在牡丹品种间亲缘关系、牡丹花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该方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牡丹种及品种亲缘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对牡丹种间、种及品种间、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在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及基因序列测定等分子手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在肉质花盘亚组的2个种没有参加栽培牡丹的形成,革质花盘亚组中除四川牡丹以外的种都参入了栽培牡丹形成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牡丹种间、四川牡丹与同一亚组其他种间、四川牡丹与栽培品种间关系方面的研究结论还存在分歧,品种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建议针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子研究手段并试用新的分子标记或基因测序方法,加强种内不同居群间关系的研究、种与品种、品种与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与核心种质构建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十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种和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遗传多样性研究、指纹图谱构建、品种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张倩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42-43,47
综述了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在牡丹繁育、品种间亲缘关系、花期控制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生物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不同花色牡丹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PCR分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用RAPD PCR技术对 7个花色 35个牡丹品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34个随机引物扩增出 4 18个DNA片段 ,其中 337条谱带表现多态性 ,多态性检测率为 80 .6 % ,表明受试牡丹栽培品种之间富含遗传多态性 ,其中18个受试牡丹品种产生特异性遗传标记 ,这些特异标记对各个牡丹品种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将扩增图谱利用UP GMA方法构建遗传聚类树状图 ,分析品种间遗传关系。相似系数 1.5将 35个牡丹品种划分为 2个遗传聚类组 ,相似系数 1.0将其划分为 4个遗传聚类组 ,不同相似系数的遗传聚类划分与花色之间并非完全未有相关性。来源相同花色一致的牡丹品种之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但产地来源对牡丹品种的亲缘关系的影响比花色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基于分子标记的牡丹(Paeonia Sect.Moutan)、芍药(Paeonia Sect.Paeonia)种质亲缘关系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以便为阐明牡丹、芍药种质的分类、起源及进化,牡丹、芍药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油用牡丹研究利用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用牡丹是指结籽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籽加工食用油的牡丹类型,或指牡丹组植物中产籽出油率≥22%品种(或品系)的统称。本文从药用、油用及综合利用角度简要分析了油用牡丹的利用现状,从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与繁殖、高产栽培与生理生态等角度评述了我国油用牡丹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油用牡丹研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油用牡丹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部分牡丹花粉粒超微结构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电镜扫描观测了2个西藏野生牡丹种及10个中原栽培牡丹种花粉粒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14个供试材料中,大部分材料的花粉粒为长球形,其中滇牡丹的花粉粒为近圆形、大花黄牡丹花粉粒为超长球形。不同居群的滇牡丹、大花黄牡丹超微结构有一定差异。各材料在花粉壁表面纹饰上差异明显。通过研究牡丹花粉的超显微结构,可为牡丹园艺品种的起源、演化以及种类间亲缘关系等提供孢粉学证据,为西藏牡丹的新品种选育奠定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赤峰地区紫斑牡丹的引种与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甘肃兰州引入赤峰地区紫斑牡丹11个品种的2年生嫁接苗和5年生实生苗,进行了3年驯化栽培与适应性观察,并与中原牡丹‘洛阳红'对比,开展了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1)紫斑牡丹能够适应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经适当防寒后能够止常露地越冬生长,其生长量从引种后第2年迅速增加,第3年除个别品种外均能正常开花,与原产地相比,萌动期(3...  相似文献   

13.
紫斑牡丹关联分析群体的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紫斑牡丹主栽区甘肃筛选出一个由150株实生单株组成的关联分析群体,在对共计32个性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表型进行了变异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22个数量性状变异极显著(P0.01),性状变异系数为10%~30%;10个分类性状变异类型丰富,表型变异在紫斑牡丹中具有代表性;主成分分析表明枝芽性状和叶片长度是主要的性状变异,表型变异在群体内分布均匀、无明显层次结构,但性状间存在不同层次的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该群体是进行紫斑牡丹关联分析研究的理想群体。   相似文献   

14.
北京景山栽培牡丹的矿质营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北京景山公园牡丹的土壤条件和叶片矿质养分进行了研究.由九个牡丹品种的叶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混合芽或叶片中的养分在年周期内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通过各品种营养强度的比较,确定了养分水平较低(高)和对养分低(高)耗的品种.牡丹各品种间的营养质量比较稳定.在牡丹生长的年周期中,混合芽中某些营养元素的浓度较高,其含量的丰缺,决定于休眠期前养分的贮存.盛花期的叶片养分达到高浓度,盛花末期后的两个月是确保翌年盛花的关键营养期.根据牡丹养分水平的年变化规律,与传统的牡丹施肥制度相比较,提出在夏季应增加钾肥的供给.景山栽培牡丹具有温带石灰性土壤上植被的营养特征.景山土壤有效养分丰富,其牡丹叶分析值近似于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15.
牡丹绿化油用品种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述及绿化油用的牡丹品种及其生物学特性、繁育技术和立地造林措施。‘凤丹’和紫斑牡丹抗逆性强,具有抗旱关键基因DREB2A、WRKY和XET,而‘凤丹’适应性更广。牡丹籽油在5个种和芍药2个居群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以上,其中‘凤丹’、紫斑牡丹、牡丹、四川牡丹的α-亚麻酸和大花黄牡丹的油酸含量超过40%,食品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凤丹’种籽发育根据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差异划分为3个时期,即有丝分裂期、细胞扩展与物质积累期和成熟期,α-亚麻酸合成关键基因为SAD、FAD2/FAD6和FAD3;其繁殖栽培与管理技术对绿化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以400个中原牡丹品种的形态学和农艺学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了其核心种质构建的取样策略,包括分组、总体取样比例的确定及取样策略的选择,以获得最佳的核心种质。结果表明:构建中原牡丹品种核心种质的适宜总体取样比例为15%,分组宜按花型分组为好,组内按平方根比例策略确定取样量,采用类平均法聚类抽样优于其他聚类法和随机法。对按最佳方案获得的核心种质进行代表性检测,检测结果能很好地代表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氨基氧乙酸对切花牡丹花瓣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浓度(0、0.25、0.50、0.75 mmol/L)的氨基氧乙酸(AOA)对待放牡丹野赵粉冶进行处理,测定了花瓣的 生理代谢变化。结果表明院在切花牡丹的整个花期中,经AOA 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其花瓣中花青素、可溶性蛋白和 还原糖含量以及干鲜比均升高,花瓣呼吸速率有所下降,同时花期延长2 d,最大花径明显增加其中0.25 mmol/L AOA 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杂交授粉的方法对日本牡丹“芳纪”的杂交亲和性进行探索,“芳纪”同时作为父母本分别与中原牡丹、西北牡丹、芍药进行杂交,共配置了24个组合,以单花结种量作为亲和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以“芳纪”作为母本时,组合间结种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芳纪×黑花魁”、“芳纪×墨楼双辉”、“芳纪×夜光杯”组合杂交不亲和,以“芳纪×紫楼镶金”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高.以“芳纪”作为父本时,除与芍药的杂交不亲和外,其余均表现为亲和,而这正是牡丹组和芍药组之间远缘杂交结实率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芍药与牡丹远缘杂交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探明牡丹与芍药远缘杂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为目标,以芍药‘朱砂判’为母本,以牡丹‘凤丹白’、‘岛大臣’、‘正午’、‘姚黄’为父本,并以芍药品种‘Kansas’为对照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采用培养液培养法测定父本花粉萌发率,用苯胺蓝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父本花粉在母本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过程。结果显示:‘朱砂判’在开花第4天为最佳授粉期;离体状态下花粉萌发率由高到低为‘Kansas’、‘岛大臣’、‘凤丹白’、‘姚黄’、‘正午’;‘岛大臣’及‘Kansas’作父本的组合花粉管能够到达子房,其他组合花粉管都未到达子房,并观察到一些异常的花粉管形态,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胼胝质反应。表明受精前障碍是影响牡丹与芍药组间远缘杂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