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水稻育秧移栽可追溯到1900年以前,其中育秧既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回顾了水稻育秧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水稻各种育秧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大锷 《作物研究》2013,(5):515-518
介绍了桃源县双季稻软盘集中育秧的规模与效果。软盘育秧抛栽的优点:省工、省力,有利于缓和季节矛盾;节省秧田;有利于早生快发,增加分蘖成穗,促进大穗形成,从而达到水稻的稳产、高产。总结了桃源县双季稻软盘集中育秧抛栽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水稻防虫网育秧和机械插秧技术在水稻生产上应用前景广阔,总结了水稻防虫网育秧的优点,并简要介绍了防虫网育秧和机插秧技术的操作方法,提出了相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生产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四化”水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B8型水稻高产机生产的‘四化’水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对产量的影响效果,我们进行了用‘四化’水育秧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育秧期用‘四化’水浇苗可有效地提高秧苗素质,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有效分蘖多,可提高水稻产量10.4%。  相似文献   

5.
如何育秧是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水稻育秧播种密度大、秧龄弹性小、标准化要求高。生产中常用的机插秧育秧方式有双膜育秧、软盘育秧和工厂化育秧。而双膜旱育秧因投资成本低、操作简便,是目前生产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机插秧育秧方式。其基  相似文献   

6.
水稻两段育苗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两段育苗试验研究表明,提前育秧争取有效积温,延长苗期生长期,可实现水稻高产。该项技术可以减少支出80~100元/hm^2,增产40%左右,是一项有效的节支增收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稻温室育秧可规避育秧期间雨水对秧板质量的影响,可按时保质提供秧苗,保证机插顺利进行。通过基质育秧,能减少或避免营养土育秧对耕地的破坏,同时减轻秧板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更易于发挥机插水稻的高产潜力。本文介绍了太湖地区机插水稻温室基质育秧的生产技术规程,包括温室标准、基质指标、操作流程和育秧管理等。  相似文献   

8.
针对秦巴山区的立体农业特点,在我区分区域采用了水稻3项高产栽培技术。一是在推广杂交水稻的同时,全面采用旱育秧或两段育秧的培育壮秧技术,打下水稻高产基础;二是在川坝浅丘(海拔为秦岭700m以下、巴山800m以下)稻区,本田采用两大一线浅栽(壮秧)技术;...  相似文献   

9.
韶关市自1977年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以来,良种良法一起抓,十多年来,全市水稻生产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广东省的低产区跨入高产区行列。1988、1989两年推广百万亩杂交水稻栽培配套技术,增产增收,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主要措施是:合理布局优良杂交组合;大力推广薄膜育秧和两段育秧;实行低群体高产栽培;因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要点;围绕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对水稻机械插秧及其田间管理各环节技术要求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粳稻的比较优势看豫南“籼改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粳稻的品种特性和豫南稻麦耕作制度,在豫南种植粳稻相对于种植籼稻有产量高、品质优、茬口好三大优势。粳稻品种产量水平比籼稻高70 kg/667 m2左右,麦茬粳稻比麦茬籼稻高100 kg/667 m2以上;粳米适口性好,价格比籼米高30%~50%。种植粳稻技术上要求推迟播种,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麦茬稻秧龄过长导致的减产,适应机械插秧、抛秧和小麦套种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水稻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推动豫南稻麦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本文对豫南地区"籼改粳"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江淮流域"籼改粳"的核心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粳稻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稻谷总产量始终居于首位。其中粳稻是世界最大生产国,粳稻大米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最大,具有最强的竞争优势。据笔者最近调查:我国2008年粳稻面积已将近809万hm2,超过全国水稻总面积的1/4。从产量水平上看,粳稻一季产量水平高于籼稻单季产量。粳稻生产的地缘优势和具有的高产性、高品质、高经济效益等优势也是籼稻所不及的。但水资源严重不足,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了粳稻的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加强粳稻科研组织协作和粳稻科研系统立项研究、促进粳稻科技学术交流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我国大米处于适度进口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大米安全的若干风险,即国内大米消费人口有增无减,国内大米生产增长空间不大,水资源、土壤环境等影响水稻生产的问题仍然严重,"镉大米"成为大米质量安全的痛点,粮源、贸易与禁运风险存在过或可能再度发生,大米进口毕竟有了量的突破,大米进口集中在个别国家可能导致真需粮时无粮,低价大米长期流入国内不利于保护稻农利益,大米实际进口量大于统计进口量可能误导决策。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我国稻谷供给总体增加,粳稻供给略有减少;稻米消费基本稳定,粳米消费增长较快;稻谷整体上供大于需,但粳稻供给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稻米价格全面上升,粳稻米价格涨幅较大;国家调控措施出台较多,政策对稻米市场走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展望2011年稻米市场,稻谷整体上仍然产大于消,由于粳稻增产较多,粳稻米供给紧张的矛盾将有所缓和,但"稻强米弱"和"粳紧籼多"的矛盾仍会存在;影响稻米市场价格上升和下跌的因素都有,形势较往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使全年价格整体呈小幅上升走势,国家政策调控仍将成为影响全年稻米市场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水稻生产与稻作生态系统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61—2001年,全球水稻总产、面积和单产分别增长171.3%,30.9%和107.0%。在总产增长中,收获面积增加贡献27.8%,单产提高贡献72.2%,水稻总产增长主要由单产的提高所致。亚洲是主要的产稻区,其水稻总产和收获面积分别占全球的90%和91%。全球各产稻国水稻平均单产差异很大,水稻增产关键在于提高中低产国家和地区的水稻单产水平。全球稻田中,灌溉稻田、雨灌稻田、早稻田和深水稻田分别占54%,3l%,11%和4%。不同水稻生态系统的地区分布中,灌溉稻和雨灌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分别占93.0%和95.5%,深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分别占67.3%和25.0%,早稻主要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分别占57.1%,20.0%和19.1%。  相似文献   

16.
张淑红  姜涛 《北方水稻》2007,(3):19-22,51
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得出了影响辽宁省水稻品质的主要因子有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率,进而提出了提高辽宁省水稻品质的几点建议为:加强特优、特种稻米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稻米品质,全面满足生产需要;生产管理中在注重产量的同时也要兼顾品质的提高;进行统一的品种区划、种植管理,可以保证稻米品质的一致性,从而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对稻米贮藏加工的机械设施投资改造,以最大限度保持稻米中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水稻生产发展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稻米生产流通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数据,分析了60年来日本水稻生产方式、劳动时间、消费流通渠道的变化,并结合目前我国稻米产业所处现状,探讨日本稻米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60年来,随着GDP的增长,日本水稻种植面积和水稻总产不断下降,得益于稻作技术的发展,水稻生产劳动时间显著缩短,且单产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消费量不断下降,而民众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提高,日本优异的水稻品种资源奠定了其优良品质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减少稻米统购统销数量,逐渐形成了以农协为主、直销为辅的稻米流通方式,极大提高了流通效率,新兴销售方式-电商等的出现又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种稻效益。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稻米市场进一步开放,稻米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少数已经达到比较好的水平,但大多数跟日本20世纪70-90年代时的稻米产业状况较相似。借鉴日本的稻米生产及流通方式的变化,我国应积极调整水稻生产方式,扩大水稻生产个体规模,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增加水稻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引导优质稻发展,加强稻米品牌建设,实现产销对接。  相似文献   

18.
Recently, a dual or multiple origin of domesticated rice has been the prevailing opinion among rice scientists because rice is clearly differentiated into two major varietal groups, indica and japonica, and several minor groups. Molecular clock studies that suggested that divergence in the A-genome wild rice genepool occurred prior to domestication gave further weight to the opinion that rice had a dual origin. However, recent analysis of the major gene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shattering between rice and wild rice has revealed that it is the same mutation in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which is not compatible with a dual origin of domesticated rice. Here, we discuss the geographic and genetic reasons why a single origin for domesticated rice is compatible with current data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rice. The apparently conflicting data regarding the origin of rice can be resolved by the role hybridisation–introgression has played during rice evolution since domestication.  相似文献   

19.
对加快推进江苏省水稻机插秧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杰等 《中国稻米》2014,(1):32-35
水稻是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水稻机插秧,彻底改变传统稻作生产曲背弯腰的痛苦劳作方式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现阶段提高江苏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水稻种植的主导性技术。本文概述了江苏省水稻机插秧的发展情况,总结分析了现阶段水稻机插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江苏省水稻机插秧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作为重要的基因资源,具有诸多的优良性状,如野生稻对病虫害的抗性、对各种逆境的耐受性以及胞质雄性不育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栽培稻的育种改良,成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源和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野生稻优良基因的发掘和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总结了野生稻保护和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