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研究辽宁省近60年玉米生长季热量变化及空间分布,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及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空间混合差值法,计算辽宁省近60年玉米各发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及空间分辨率为100 m的精细化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春玉米全生育期内逐年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20℃/10年.播种到3叶期、7叶—拔节期、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收获期内的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3、0.18、0.19、0.22℃/10年.平均气温在玉米生长前期上升趋势显著,有利于玉米苗期抵御低温冷害风险.空间分布上,气温的高值区位于辽宁中部和环渤海一带,低值区位于朝阳建平北部和辽宁东部山区.玉米各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总体呈西部高于东部、沿海高于内陆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漳州市10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4年较为完整的气温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漳州市各县(市、区)1961-2014年的年、季、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漳州各地的年平均气温介于20.8~21.6℃,四季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各不相同,春季是内陆高于沿海,夏季是中东部高南北地区低,秋冬季的分布较为相近,均是南部高北部低。近54年漳州市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增温倾向率为0.16℃/10a,四季中秋冬季增温最明显,夏季增温趋势最弱。除了夏季的增温突变发生在21世纪初,其它季节和年的平均气温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发生了增温性突变。由此可见,漳州市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秋、冬季的增温所引起。秋、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有利于冬种作物的生长,尤其有利于热带、亚热带果树安全越冬,同时也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易造成春季病、虫害的流行,应加强冬季的清园工作。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的代表站点1981~2012年冬季(12月、1月、2月)逐日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数据,提取海南岛冬季日平均气温<15℃天数、日最低气温<10℃天数、寒害有效积寒3个因子,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征海南岛天然橡胶寒害气温综合指标D,并以此为基础对海南天然橡胶树寒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为:以中部山区为界,南轻北重,北部以琼中、白沙、儋州、临高、澄迈为中心最易遭受寒害,其余则以中心向四周逐级递减;南部地区寒害较轻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对长汀县1956-2016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1年来,长汀县的年平均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41℃/10a,1998年以来增温明显,且秋季变暖趋势最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择河北省86个县(市、区)1971年~2018年6~9月份气象数据,对生育期平均气温与32℃~40℃高温日数变化特征、花期(8月5~25日)≥32℃和≥34℃累计度日(EDD)及高温发生天数(EHD)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明确河北省夏玉米季气温变化和花期高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8年夏玉米季,阶段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倾向率0.29℃/10年;全区≥32℃、≥34℃、≥37℃和≥40℃共4个高温累计日数开始呈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4.04 d/10年、2.36 d/10年、0.6 d/10年和0.08 d/10年。夏玉米花期高温有加剧趋势,2011~2018年情况最为明显,花期≥32℃、≥34℃年均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从70年代至今有增多趋势,东部低平原区出现高温概率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6.
基于DEM的海南岛平均气温空间插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海南岛18个气象站点1979~2008年30 a的逐月气温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数据(DEM),采用回归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回归克里格插值法、回归样条插值法和回归趋势面插值法等多种混合插值方法对研究区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插值研究,通过5个检验站点的插值误差来分析4种不同混合插值方法,并对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栅格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回归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误差最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以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6—2019年的日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海南岛18个市(县)芒果单产的气象产量与其各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做相关分析,选取花期平均气温、果实发育期平均气温、年≥10 ℃积温作为区划指标,同时考虑坡度因素的影响,采用集优法基于GIS开展了海南岛芒果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种植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三亚、陵水、万宁、琼海等西部南部和东部市(县)的沿海乡(镇),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大部、白沙南部、昌江南部、乐东东北部、三亚北部、陵水北部等市(县)地形陡峭的山地,其余为次适宜区。区划结果可为海南岛芒果种植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疆北疆主要植棉区10个气象站1961—2017年棉花生育期月平均气温、≥10 ℃积温、≥15 ℃积温、≥20 ℃积温、无霜期气象资料和棉花产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北疆主要植棉区的热量资源及产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呈现自东向西升高趋势,相差较小;≥10 ℃、≥15 ℃、≥20 ℃积温和无霜期也呈现自东向西增多趋势,其中无霜期相差19.4 d。(2)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0 ℃·(10 a)-1;≥10 ℃、≥15 ℃和≥20 ℃积温均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累积距平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94年、1995年和2004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94.1 ℃·(10 a)-1、66.7 ℃·(10 a)-1和99.3 ℃·(10 a)-1;≥10 ℃、≥15 ℃、≥20 ℃积温的持续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初霜期延后,终霜期提前。(3)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了突变;无霜期在1992年前后发生了突变,突变后延长了11.1 d;≥10 ℃积温在1995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增加了319.2 ℃;≥15 ℃积温突变不明显;≥20 ℃积温在2004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增加了418.7 ℃。(4)棉花单产与趋势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气象产量波动性较大,单产与热量资源的相关性较高;热量资源的增加对棉花产量的增加具有正效应。(5)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提升起重要作用:丰收年景普遍表现为积温较常年多,光热条件好;歉收年景表现为热量减少,无霜期缩短,光热条件差,降水量略偏少;平常年景表现为降水量接近常年,日照时间略多于常年,整体光热条件一般。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旱季气候变化对冬季瓜菜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瓜菜为海南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务好冬季瓜菜生产,利用海南省近10年气象数据,进行旱季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等与冬季瓜菜相关气候特征时行分析,并探讨气候变化对冬季瓜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季低温季节(12月-翌年2月)南部气温明显高于中北部地区,15℃以下天气数以西部地区最高,10年间旱季气温相对平稳,仅在2008年初出现了明显低温灾害天气,但近几年南部低温天气有呈小幅上升的趋势;(2)旱季降雨量10年间以东北部地区降雨量最多;南部最少,变化幅度最大,无雨天数最长,2007到2008年出现了严重干旱现象;且降雨量有时空上分布极度不均衡;(3)日照时数以南部地区最高,北部及东北部地区较低,10年间旱季除南部地区日照时数外,其它均在40%以下,2008年以后南部地区在20%以下日照时数的天气数呈逐步上升趋势.因此从近10年的气候变化看,全岛南部冬季瓜菜生产种植适宜度有所降低,西北及东北部地区冬季瓜菜种植适宜度有所提高,全岛冬季瓜菜生产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及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利用河南省17个国家气象站点和16个长期物候观察点数据以及18个地级市历史产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插值法分析了河南省近20年来冬小麦生育进程、生长季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各地级市冬小麦产量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夜间升温明显,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增加趋势为0.067℃·a-1.空间上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上升最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升温幅度最高分别达到0.09和0.13℃·a-1;最高气温上升最明显的为西部地区,升温幅度为0.1℃·a-1.生育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南部地区减少最明显,其次是中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减少幅度为2.5~3.5 mm·a-1.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2000年后比20世纪90年代缩短4d,主要表现为营养生长期缩短.空间上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缩短的天数和生殖生长期延长的天数从北向南递增.产量与气候因子非线性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负相关,温度升高1℃,减产可达8.0%以上.最低温度升高导致大部分地区冬小麦减产.降水对各地区历年产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