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甘薯‘桂粉3号’开展“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甘薯农艺性状以及鲜薯产量的影响,探索出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甘薯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和单株大中薯鲜重影响较大,对分枝数、干物率和淀粉率影响较小。在各施肥处理中,处理6的产量最高,增产率达52.44%,处理8的产投比最高,为127.48。在试验地力条件下,推荐的最佳施肥量:为N 101.21 kg/hm2、P(P2O5) 67.22 kg/hm2、K(K2O) 213.09 kg/hm2,可获35 104 kg/hm2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稻草覆盖量和栽培方式对广西冬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和2010~2011冬季生长季节,布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稻草覆盖和栽培方式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在2009~2010年度,试验设置不同肥料用量,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稻草覆盖量3个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D2)时,无论是商品薯还是非商品薯的产量均较高;而在施肥量较高的处理中(F2,1.2 t/hm2复合肥),商品薯的产量增加,非商品薯产量显著下降。在稻草覆盖处理M0.5(0.5 kg/m)2和M1(1.0 kg/m)2中,马铃薯的产量和产量构成没有显著差别。D2F2M0.5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5.0 t/hm2,其中商品薯的产量为13.0 t/hm2。在2010~2011年度,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耕作方法(箱式耕作和垄式耕作)及不同稻草覆盖量(5个水平)对马铃薯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与垄式耕作方式相比,箱式耕作节约了一半的工作强度,但产量并没有下降。结果显示,当覆盖量为0.25 kg/m2时,获得的产量最高,为25.3 t/hm2。但是,非商品薯的产量和绿薯率均随着稻草覆盖量的减少而增加。在中国,每公顷的稻草产量约为5 000 kg。因此,考虑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在广西冬作区,选用箱式耕作的同时覆盖0.5 kg/m2的稻草是最为经济和高效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2015,(5):278-282
为了确定陇中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氯化钾的合理用量,于2010年在甘肃兰州和定西两地进行了不同氯化钾施用量试验,测定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烂薯率和薯块产量,分析了不同用量下马铃薯品质。结果表明,在施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的基础上,K2O用量在0~84 kg/hm2的范围内,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增加,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不断提高,而烂薯率明显减小,维生素C含量不断下降;且在钾肥施入量为84 kg/hm2时,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含量最高,而烂薯率最低。因此,甘肃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在施纯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条件下,氯化钾适宜用量为K2O 36~84 kg/hm2。  相似文献   

4.
豫薯868是中国农科院与河南省农科院繁育的甘薯新品种,1999年引进桃江县栽培,表现产量高、品质好、耐贮藏、抗性强、加工性状好等特点,深受广大薯农及食品生产厂家的喜爱。1 产量表现与特征特性1999年在桃花江镇花园洞村、浮邱山乡近仑村、枳木山村等20个村引种示范豫薯868,面积66.7hm2,鲜薯平均产量41.4t/hm2,比南京118增产10.5t/hm2,比南薯88增产5.7t/hm2。浮邱山乡近仑村种植19.8hm2,鲜薯平均产量45.3t/hm2,其中单薯最重5.5kg,单蔸最重7.5kg。2001年豫薯868的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2267hm2。豫薯868蔓长中等,蔓粗,蔓尖紫红色;叶片心脏…  相似文献   

5.
以2个木薯品种'SC205' 和'SC124' 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钾(K0,K2O 0 kg/hm2)、低钾(K50,K2O 50 kg/hm2)、中钾(K100,K2O 100kg/hm2)和高钾(K200,K2O 200kg/hm2)4个施钾量处理,测定收获期木薯的农艺性状、鲜薯产量及其构成指标、可溶性糖组分含量...  相似文献   

6.
选育出适合广东省薯区推广种植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并于2008年鉴定筛选出11个具有某种优良特性的品种组成集团杂交群体进行有性杂交,从‘普薯04-26’的杂交后代选出单株08-64-271,后定名为‘湛薯271’。2012~2013年参加广东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鲜薯平均产量31 020 kg/hm2,增产达极显著,干薯平均产量8 997 kg/hm2,增产达极显著。2016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鉴定编号为粤审薯2016001。该品种属高产、优质品种,具有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广东省各非薯瘟病秋冬薯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磷肥不合理施用导致马铃薯磷肥利用率偏低,不能持续高产的现象较普遍。因此,研究马铃薯群体的磷素吸收规律,可为马铃薯持续高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本地主栽品种‘尤金’,以“水肥一体化”管理为核心技术,设置5个磷肥梯度,分别为P1(0 kg/hm2)、P2(90 kg/hm2)、P3(120 kg/hm2)、P4(150 kg/hm2)、P5(180 kg/hm2),研究磷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他指标的影响。随着磷肥施入量的不断增加,色素含量、商品薯率、单株结薯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磷肥施用量在150 kg/hm2时,折合产量(39 330 kg/hm2)达到最高值,较P1增产43.03%,马铃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情况、块茎增重速度各项指标均高于P1,磷肥肥料利用率为36.44%,磷农学效率为78.88 kg/kg,马铃薯相应的经济收益及增加收益情况均以P4最高,最适合“水肥一体化”管理条件下马铃薯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及配比对‘定薯1号’品种产量、出苗率、单株薯重、商品薯率等的效应,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及计算机模拟寻优的方法,寻找‘定薯1号’适合种植在旱作农业生态区域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结果表明:产量高于13 957 kg/hm2的高产农艺组合方案有61套,各因子的取值范围分别为:密度39 235.98~66 272.22株/hm2,施N 96.41~236.22 kg/hm2,P2O5 38.60~94.46 kg/hm2,K2O 173.60~411.63 kg/hm2,N:P2O5:K2O约为2.4:1:4.9。  相似文献   

9.
2014年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马铃薯》2016,(1):6-9
对从云南省和甘肃省引进的5个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云薯506’和‘陇薯7号’产量为61 495和60 240 kg/hm2,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与对照‘粤引85-38’(产量44 857 kg/hm2)相比,增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S06-1169’产量为51 828 kg/hm2,与对照‘粤引85-38’相比,增产达到显著水平;‘云薯505’产量与对照‘粤引85-38’相当;‘陇薯10号’较对照‘粤引85-38’减产,但差异不显著。通过其他生物学性状的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云薯505’、‘云薯506’和‘陇薯7号’3个优良品种,并建议推荐参加2015年广东省马铃薯区域试验,为筛选适宜广东省冬种的马铃薯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鄂薯7号两年省区试12点次综合鲜薯平均产量44 064.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23.95%,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薯干产量11 640.0 kg/hm2,比对照南薯88增产11.8%,居参试品种第二位.研究表明,鄂薯7号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干物质转化快、净同化率高.  相似文献   

11.
2002-2003年研究了夏秋干旱季节红壤丘岗区红薯节水高产高效技术措施。试验表明:夏薯土施保水剂增产幅度随保水剂用量增加而增加;抗旱剂增产效果低于保水剂,但增投产值率较高。秋薯采用保水剂溶液沾茎,成苗率、产量、增投产值率均有提高;抗旱剂增产不如保水剂,但效益高于保水剂。保水剂与抗旱剂合用对夏、秋薯的产量影响与高浓度保水剂基本相当。但效益低于抗旱剂。  相似文献   

12.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种植马铃薯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降雨量400 mm左右的原州区开城镇寇庄村,对晋薯7号进行了不同覆膜方式的研究,测定了0~20 cm土层地温和0~100 cm土壤含水量,以探索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总体表现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期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秋季半膜栽培>顶凌半膜栽培>播期半膜栽培;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是秋季覆膜栽培>顶凌覆膜栽培>播期覆膜栽培,全膜覆盖栽培>半膜覆盖栽培。播期半膜栽培马铃薯667 m2产量为1 436.9 kg,而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667 m2产量达到1 762.7 kg,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3.
索引     
综述菜用型甘薯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育种研究进展和栽培研究现状,指出菜用甘薯作为蔬菜用与其他蔬菜相比,具有可种植区域广、可种植时间长、效益高、市场潜力大等优势。针对我国目前菜用甘薯产业化、商品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不同茬口对小麦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不同茬口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测定玉米、大豆、花生、甘薯4种不同作物收获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对不同茬口下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茬相比,大豆茬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花生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提高,甘薯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下降;大豆、花生和甘薯茬有利于小麦植株养分的积累,并能显著提高千粒重,但甘薯茬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玉米茬。因此,大豆和花生可作为冬小麦种植区两熟复种模式的适宜前茬作物。  相似文献   

15.
设施菜地夏季休闲期甜玉米经济产量及环境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市门头沟、房山、大兴和通州等4个区选择15个典型设施菜地,设置田间观察对比试验,研究在北方设施菜地夏季甜玉米作为填闲作物的实际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甜玉米有较好经济效益,经济产量达15 168.0~20 332.8kg/hm2。在环境效益方面,种植甜玉米后可有效减少浅层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降低淋溶风险。与常规休闲(休闲期不种植作物)相比,种植甜玉米可使设施菜地0~100cm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290.4kg/hm2。在夏季休闲期种植甜玉米是北方设施菜地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种植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栽培密度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处理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广薯87和福薯8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水平对2个甘薯品种的蔓长、蔓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有重要影响,2个品种表现不一;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福薯8号产量水平部分间达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4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时,其产量最高达45 562.50 kg/hm~2,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广薯87无显著性差异。2个甘薯品种需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进行种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正常留种和夏播留种的对比试验,可以获得正常留种和夏播留种的差异性,为当地马铃薯生产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夏播留种生长时间短,它的各项生长指标弱于春播留种是很正常的。但从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来看,夏播留种试验是成功的。按当年商品薯地头收购价格计算,夏播留种每667 m2收入为727.5元,比当地农民平均每667 m2毛收入700元多27.5元,说明夏播留种在当地实施是可行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热区鲜食玉米的种植研究中,针对不同复种季节筛选适应性品种的研究还较少,为满足鲜食玉米多样化的生产需求,在云南热区德宏州芒市进行甜玉米夏秋两熟复种试验,选用当地主栽甜玉米品种‘库普拉’(T1)、‘金中玉’(T2)、‘高原王子’(T3)、‘瑞佳甜1号’(T4),分析比较各品种两季种植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季各品种农艺性状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T2、T4株高、茎粗均高于T1、T3,秋播平均茎粗、叶面积指数较夏播分别增长8.78%、16.67%,夏播T2叶面积指数较T1增长94.73%,秋播T4较T1株高增长71.76%;两季各品种饲用品质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T2、T4的综合饲用品质较好,T2夏播粗蛋白(CP)、粗脂肪(EE)含量分别增长5.52%、8.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有效降低5.21%,秋播T4较T1粗灰分含量降低40.83%;两季各品种产量产值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T1、T3产量产值两季均低于T2、T4,秋播平均产量较夏播增长24.68%,平均总收益增加57.83%(约3.32万元/hm2),其中T2夏播T4秋播可实现全年果穗总产47.2 t/hm2,茎叶总产42.4 t/hm2,总产值11.35万元。综合季节性及品种表现的差异性,T2更适合夏播,T1、T3、T4更适合秋播,其中秋播的3个品种综合表现好,依次为T4>T3>T1,T2夏播、T4秋播搭配种植可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yielding capacity of European potato varieties was tested in the spring and the autumn.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spring crop (February–June) are increasing day length and temperature from planting to harvest, with the opposite for the autumn crops (August–December). In the spring crop, using imported seed tubers of about 5–6 months' chronological age, the stem density of different varieties varied between 120 000 and 240 000 per ha, and the weekly yield rates (total yield/growth period) were 2.6 and 4.7 t/ha. In the autumn crop, when local seed tubers of 3 months' chronological age were planted, the stem density was 2–3 times lower and the weekly yield rates were between 1.6 and 3.9 t/ha. Two groups of potato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ir yield performance as being suitable: a) for the spring crop cvs. Up-to-Date, Désirée and ZPC 71E207; and b) suitable for the autumn crop cvs. Désirée, Draga, Gulliver, Spunta, Ropta A3802, ZPC 71E277, and Cardinal. The variability in yield response of theS. tuberosum varieties to the high temperatures and short photoperiods of the semi-arid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Contribution from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The Volcani Center, Bet Dagan, Israel. No. 280-E, 1980 s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