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平菇采用五种不同的出菇方式进行试验,调查出菇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脱袋双排墙式抹泥效果最佳,比两端解口墙式出菇产量比增117.7%。说明全脱袋双墙式泥墙出菇方式可作为平菇理想的栽培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白灵菇不同出菇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灵菇6种不同出菇方式(脱袋两段立式覆土出菇、脱袋立式覆土出菇、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双向卧式出菇、单向卧式出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方式较好。其出菇、采收时间最短,子实体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品质也较好,是白灵菇生产上适宜推广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3.
常规栽培的平菇等食用菌,经过较长时间的出菇,菌袋大多失水严重,难以继续出菇。采用营养调配,菌丝后熟技术栽培的,生物学效率已在100%~150%,可不必继续进行出菇管理,应清理菌袋,打碎晒干,留作鸡腿菇、双孢菇、草菇栽培原料。采取常规技术生产的,要达到继续出菇的目的,必须给菌袋补水,可采取下述办法进行。  相似文献   

4.
阐述利用玉米芯袋栽培秀珍菇的技术要点,包括栽培季节、原料配方、菌袋制作、出菇管理等内容,对秀珍菇的无公害栽培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我国首次对半地下菇棚堆袋栽培滑菇的研究进行了报导。通过试验研究,探索出在半地下菇棚用堆袋栽培滑菇的技术。结果表明:该法栽培滑菇不仅不须建菇房,投资少,而且比菇房用瓶栽和箱栽等占地面积小,管理方便,菇质好,产量高,生物效率为75-119.9%。具有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菇场管理,摸索出一套快速催蕾方法。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白灵菇培养料在不同出菇时间的失重和含水量变化,及其不同补水量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菇20d时,菌袋失重最大;随着出菇时间的增加,培养料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出菇过程中不断补水有利于子实体生长,补水量每袋40 g时,总产量提高31.7%。  相似文献   

8.
袋栽香菇的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 我们经过多年的菇场示范模式管理,摸索出一套快速催蕾方法。现将其中易于推广的典型技术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出过第一潮菇的平菇栽培袋以正常堆垛式第二潮出菇为对照,采取8种不同的出菇方式进行增产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的出菇方式对平菇后期的增产作用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出菇方式1(脱袋后出菇端朝外单墙抹泥)、出菇方式4(脱袋出菇端朝外,双墙抹泥)和出菇方式7(脱袋后整袋卧式畦床覆土出菇)这三种出菇方式增产幅度较大。出菇方式1和出菇方式4比较适合在生产上采用。而其他出菇方式由于增产幅度不明显、减产或劳动强度过大等原因不适合在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10.
春来 《农村新技术》2003,(10):13-13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菇场管理,摸索出一套快速催蕾方法.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香菇快速催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来 《今日农村》2004,(12):29-29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菇场管理,摸索出了快速催蕾的方法。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秀珍菇质地脆嫩,清甜爽口,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青睐。揭阳地区可在9月接种菌袋,11月开袋出菇。根据秀珍菇的生物学特性,培养基碳氮比掌握在20~30:1、含水量在60%~65%、pH在6~6.5之间。培养基应装袋灭菌,待袋内料温降至28℃时,将培养袋移入接种室(箱)内,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一般接种后约35天左右菌丝长满袋。菇房应选择在通风良好且环境清洁的地方,出菇时控制好温湿度,当菌盖长至2.5cm左右,盖边缘内卷,孢子尚未弹射前采收。  相似文献   

13.
一、出菇期的管理将菌丝发满的料袋移入棚内,在相对湿度80%~90%下出菇。出菇期是子实体形成和菇体成长阶段,这时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温、湿度与发菌期间有明显差异。1.菌袋入棚码垛播种后发菌20~30天,菌丝即可发满菌袋,入棚码垛,一般垛高8~11层。  相似文献   

14.
耿玉娴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195-196
本溪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于2011年进行了“炮弹菌种”在香菇生产中的应用试验研究,目的是试验总结出在香菇生产中的最佳接种模式、培养基、出菇袋规格,更好地指导菇衣生产。通过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炮弹菌种与菌袋菌种相比,最明显的差别是降低了菌袋污染率,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出菇整齐度,缩短了食用菌香菇菌袋发菌和转色时间。由此可知,炮弹菌种可以在全市各类食用菌品种袋栽技术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勇等人对白灵菇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总结出高产、高效益的成套栽培技术.成袋率达95%以上,出菇率达10殇,90%以上菌袋可出二茬菇,实现了1吨投料产1吨鲜菇的新纪录.该项技术在太原等地大量推广后,成效显著,可在有栽培条件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利用棉籽壳发酵后熟化技术,通过单袋横放覆土、横切1/2菌袋直立覆土、双排横放顶端覆土及单排墙式(对照)等出菇方式栽培平菇,研究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出菇方式影响平菇子实体外形,单袋横放覆土和横切1/2菌袋直立覆土,子实体喇叭状,双排横放顶端覆土和单排墙式,子实体覆瓦状;试验组平菇产量均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17.
秦双和  杨树山 《吉林农业》2010,(12):172-172
金针菇墙式立体栽培有两种形式,单行单墙式。菌袋单行纵向堆放,在袋口形成出菇墙面,采用此法时,应使两个墙面相对应,中隔人行道,形成一个小区;单行双墙式。菌袋单行纵向堆放,两端出菇,形成两个出菇墙面。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香菇生产是在香菇菌袋转色之后上室外菇棚或在畦内覆土栽培出菇,笔者将香菇菌袋放在室内进行出菇管理,省时省钱省力,简单易行,获得高产,介绍如下:1拌料装袋培养料配方:阔叶树粗木屑60%、细木屑18%、麸皮20%、白糖1%、石膏1%。北方2~4月底开始生产,将料拌匀,含水量在60%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远安县反季节地栽香菇的季节安排、菌袋制作、接种、茵丝培养、菇畦建造、排袋转色、出菇管理、采收等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0.
袋栽香菇春季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各地袋栽香菇多以秋季生产居多,前期生产往往与农忙相冲突,后期又遇低温菌袋转色困难、出菇推迟等问题.相比之下,春季栽培具有菌袋适宜制作期长、接种成功率高、转色容易、菌袋越夏后出菇整齐、菇形好、花菇率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为便于其推广应用,现将我们根据近年的实践所总结出的袋栽香菇春季生产技术简述于后,以供广大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