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古台沙地赤松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2年的野外调查与比较分析,认为在章古台沙地赤松天然更新是可行的。天然更新方式有3种,即林下更新、林隙更新和林缘更新。天然更新幼树在空间上呈带状、群团状分布;更新幼树年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降水量大的2004、2005、2008年更新幼树相对较多;更新幼树密度为20 300~100 000株.hm-2。赤松林缘天然更新幼树长势要好于林隙,林隙要好于林下。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赤松、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规律、密度、生长指标的测定及覆盖对其1年生幼苗越冬保存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种松树人工林更新方式主要为林隙翌新和林缘更新,赤松有林下更新。降水量的大小显著影响天然更新密度和越冬保存率,降水量大的年份天然更新密度大、越冬保存率高。试验地内1年生幼苗天然更新的密度大小为赤松〉樟子松〉油松;自然越冬保存率大小为油松〉赤松〉樟子松。围封区内自然越冬存活下来的2年生以上幼树天然更新的密度大小为赤松〉油松〉樟子松。7年生林缘天然更新3树种生长指标大小分别为树高——赤松〉油松〉樟子松,地径——油松〉樟子松〉赤松,侧枝数和枝条总生长量——油松〉赤松〉樟子松。1年生幼苗经覆盖后越冬保存率远高于未覆盖的,因此应采取覆盖等人工促进措施,保证樟子松、赤松、油松1年生幼苗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3.
不同疏伐密度对油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研究分析了辽宁阜新半干旱区油松母树林不同疏伐密度对天然更新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更新状况和母树林密度有密切关系,在低密度林分下,天然更新幼树数量增加;在高密度林分下,天然更新幼树数量没有明显增加或无更新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对油松母树林下天然更新幼树进行疏伐密度处理后,天然更新幼树地径和树高都有明显增长,表明油松在更新密度较大情况下进行疏伐有利于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天然油松次生林天然更新新法,可使次年每公顷天然更新幼树达7500株以上,三年后每公顷保留6750株以上,且颜色正常,长势良好。现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一、选择结实年(丰年)进行抚育间伐。在天然油松次生林结实较多的年份(丰年),对近熟、成熟和没有发展前...  相似文献   

5.
章古台沙地赤松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及天然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章古台沙地赤松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及天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在赤松人工林土壤种子库中,47.47%的种子分布在枯枝落叶层中,种子平均密度可达253粒?m^-2;52.53%的种子分布在0~5 cm 深的土层中,种子平均密度为280粒?m^-2。从种子品质来看,空粒种子占种子总数的40.90%,腐烂种子占39.96%,完整种子占19.14%。赤松天然更新主要为林下更新,更新幼树呈不规则分布,密度为20348~71798株?hm^-2;其次为林隙更新,更新幼树以群团状分布为主,带状分布为辅,密度为7659~14836株?hm^-2;赤松林缘更新的主要条件是有林缘扩展带,林缘更新密度为856~10810株?hm^-2。  相似文献   

6.
章古台固沙林更新造林中天然更新的结合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章古台固沙林经过经营疏伐与块状采伐以后,通风透光条件改善,促进了天然下种更新。天然更新强度,在采伐迹地为690株·hm^-2,人工更新造林地为575株·hm^-2,油松和赤松林下松树为181株·hm^-2,其他树种295株·hm^-2。通过采取保护1年生樟子松幼树越冬,抚育油松、赤松幼树等措施,促进针叶树天然更新。在更新造林中,沙丘下部与丘间低地营造杨树,利用行间天然更新树木形成阔叶树混交林,沙丘中上部营造针叶树,利用行间天然更新灌木,形成乔灌混交林。  相似文献   

7.
从早期经济效益考虑,香椿芽矮林密植的初植密度,以每公顷6万株为宜,以后随着林龄的增长,逐年疏去自然枯死的植株和生长衰弱、濒临死亡的植株,使每公顷矮林最终保持在1.5~2.25万株。如果一开始就要建立一个较稳定的矮化密植林,初植密度以每公顷1.5万株为宜。密植林的栽植,以每穴栽1株为好。  相似文献   

8.
红塔山自然保护区云南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红塔山自然保护区东风水库北岸王美喜大山、大河顶尖山片区两块火烧迹地云南松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东风水库北岸王美喜大山林火发生5年后云南松天然更新保存密度平均为2 554株/hm~2,更新幼树均高为89.13 cm;大河顶尖山火烧迹地发生林火8年后云南松天然更新保存密度平均为4 138株/hm~2,更新幼树均高为160.28 cm。分析发现:火灾后云南松天然更新呈不规则分布,不同坡位、火灾前林分郁闭度、林龄对更新株数和幼树树高存在影响。提出对于火灾发生前郁闭度达到0.4以上的中龄林或接近中龄以上的林分,不必再进行人工更新造林;蹲苗期结束后,适当补植阔叶树进行混交,以提高林分抗病虫能力及综合功能,进行适当的中耕除草,以促进幼树生长;加强封山管理,避免人畜破坏幼苗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托克托县有林地近、成、过熟林林冠下的天然更新状况,表明天然更新面积为10 756.8 hm^(2),更新株数236 650株,平均每公顷更新株数仅为22株,总体更新水平不良。从不同影响因素来看,郁闭度为0.40和0.50的林分天然更新面积较大,阔叶林的天然更新面积较大,林冠下更新的幼树绝大多数为杨树。建议采取合理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促进林分良好更新,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早期经济效益考虑,香椿芽矮林密植的初植密度,以每公顷6万株为宜,以后随着林龄的增长,逐年疏去自然枯死的生长衰弱、濒临死亡的植株、使每每公顷林最终保持在1.502.25万株。如果一开始就要建立一个较稳定的矮化密植林,初植密度以每以顷1.5万为宜,密植林的栽植,以每穴栽1株为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林下更新技术,选择了一片32年生杉木林设置固定观测试验地,对其采用4种不同疏伐强度(每公顷保留株数分别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处理,随后采用1年生杉木实生苗在林冠下进行造林更新,形成复层林,同时设置对照(皆伐后造林更新形成单层林)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老杉木每公顷保留密度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的林下杉木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分别为对照的97.19%、94.94%、90.45%和84.83%,平均地径分别为对照的96.23%、109.12%、96.23%和80.82%。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地径生长有显著差异,在复层林中以杉木老树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05~135株处理的林下更新杉木生长为最好;但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章古台固沙林,通过经营疏伐与部分采伐,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了天然更新。在12块采伐迹地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的乔灌木树种13种,487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鼠李,达67%,分布最多的是榆树,为3 921株/hm2。在7块固沙林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树木13种,385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赤松,为43%,分布最多的也是榆树,为2 980株/hm2。天然更新的幼树多出现在沙地的丘间低地或沙丘的东北坡,而且有落沙层;同时还需要在5~6月降水比较多,年降水量比较高的年份发生。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热河谷立地条件下,合理的造林密度不仅有利于幼树生长,减少造林、管理投入,而且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金沙江热河谷区域,其造林初植密度以每公顷3333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南京紫金山风景区人工促进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常绿马尾松林病虫危害严重,松林资源逐步减少的现状,采取人工抚育措施,可促进其天然更新。就调查结果表明,在景区内马尾松纯林林下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树有4500株/hm^2,松阔混交林林下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树有2700株/hm^2。当林分上层郁闭度0.7左右时,马尾松天然更新幼树年龄为4-9a,平均树高4.0m,平均胸径4.75cm,平均冠幅为1.35m;当林分上层郁闭度达0.9时,马尾松天然更新幼树平均树高仅2.0m,平均胸径1.5cm,平均冠幅0.85m,年龄多为2-5a,一般超过6年以上则出现自然枯死。而通过人工抚育措施(上层透光、修枝、间苗、除草等)对马尾松可明显促进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其不同林分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平均生长量分别增加22.4%-152.0%,25.0%-476.9%和60.9%-375.0%。且在林分郁闭度越大(0.85以上)、林下马尾松幼树生长较弱的林地,采取抚育措施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试论火与兴安落叶松种子发芽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单建平  徐振邦 《林业科学》1990,26(6):545-549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自然分布区大兴安岭的立地条件和种子发芽条件的特殊性,导致了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的特殊性。瘠薄的棕色针叶林土,生长季短、冬季漫长以及土壤表层较厚的死地被物层增加了天然更新的难度。然而兴安落叶松的天然更新效果却是令人满意的。兴安落叶松在母树林冠下更新良好,只是在某些林型如草类落叶松林的成熟林冠下更新不良;而在3—10年的择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平均每公顷有13500株幼树。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良好的奥秘何在?火灾后兴安落叶松的种子发芽条件如何?火灾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从天然更新的关键之一——种子  相似文献   

16.
透光、施肥、提高地温对红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红星林业局二杨经营所施业区内 ,山中下腹 ,坡向东南 ,坡度为 5°,土壤为暗棕壤 ,土层平均厚度为 5 0 cm,原为采伐迹地。 1976年造林 ,初植密度为每公顷 440 0株 ;1987年进行林分调查时发现平均每公顷有红松幼树 14 0 0株 ,且分布不均匀 ;幼树平均高 1.1m,天然更新起来的杨、桦树等阔叶树较多 ,高度均大大超过红松 ,居上层林冠部位 ,郁闭度平均为 0 .6 ,分布不均匀。2 试验方法试验地面积为 0 .9hm2 ,按同一坡面 ,在相同坡位上 ,划分成面积相等的 3个区 :全部伐除上层林木的全部透光区 (简称全光区 ) ,伐去一半上层…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苗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天然更新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母树密度不同,天然更新苗数量和年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樟子松天然更新苗年龄结构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樟子松天然更新苗密度因林分类型的差异明显不同。在疏林地(树龄30 a),平均更新苗密度每2 500 m2为13株,在火烧迹地平均更新苗密度每600 m2为28.5株,樟子松单株样地平均更新苗密度每600 m2为118.8株。不同年龄的天然更新苗保存密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关系,且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研究区天然更新苗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内蒙呼伦贝尔盟的红花尔基林业局,大兴安岭地区的塔源、满归、新林、松岭、十八站等林业局,以及黑龙江省呼玛县的金山、漠河林场,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樟子松中、幼龄林。樟子松适应性强,天然更新容易,每公顷更新幼树最多可达3万多株。但由于距母树远近不同,以及光照条件的影响,致使幼林林分  相似文献   

19.
华北低山区侧柏混交林林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柏在我国北方山区是分布很广泛的一个树种。在辽宁北镇,北京密云椎峰山、周口店上方山,山西的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陕西秦岭,甘肃东部等地,有侧柏天然林。从河北和北京地区的情况看,它主要分布在800米以下海拔较低地区。在这个范围内,不管天然林或人工林,侧柏林下常可见到天然更新的幼树,每公顷可达几万株。这说明,侧柏在华北、西北山区的低海拔地区,是基本成林树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赤松天然更新的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人工促进更新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松初果期为12a,盛果期为51a,公最大更新幅度为40m;更新幼苗幼树的70%以上集中分布在距母树9m或树高1.2倍以内。人工促进效果以拖拉机耙和人工耧地好;只要耧掉草皮,移栽7-8a幼树,3-4a就可达到更新指标;单位面积上培育母树的数量随时间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